- 中國人應知的國學知識隨用隨查(彩圖精裝)
- 思履
- 890字
- 2019-01-02 17:47:18
劉知幾與《史通》
劉知幾(661—721),字子玄,彭城(今江蘇徐州)人,生于唐代名門,父(劉藏器)、兄(劉知柔)均為官僚,家學淵源,博覽群書,二十歲中進士,曾在獲嘉縣做了十九年的主簿,歷任著作佐郎、左史、著作郎、秘書少監。劉知幾是我國第一位史學評論家,于景龍二年(708)辭去史職,開始撰寫《史通》,景龍四年(710)撰成。
《史通》共二十卷,現存四十九篇,是中國第一部系統的史學理論著作,詳論作史的方法?!妒吠ā贩譃閮韧鈨善瑑绕侨珪闹黧w,講的是史書的體裁體例、史料采集、表述要點和作史原則,主要筆墨在評論史書體裁,有三十六篇;外篇論述史官制度和史籍源流,并對史家得失進行了評論,有十三篇。這本書全面地總結了我國古代史學,是唐代以前我國史論的集大成之作。

劉知幾撰《史通》。
《史通》的史學價值極高。它評述歷代史官的起源、演變和各類史書,使唐代的史學史初具規模,在對中國古代史學史的研究中,是必備的材料。本書對唐以前史書的體例進行了分析綜合,對史書編纂過程中史料的搜集、鑒別、編撰次序、史事的判斷以及文學的修飾等問題進行了廣泛論述。本書在史學上貢獻最突出之處,在于提出了后世稱為“三長”的史才、史學、史識這三大史學家必備的素質。劉知幾認為,要把古代史官秉筆直書的優良傳統發揚下去,就必須做到“三長”。
劉知幾曾為史官,有著豐富的歷史工作和研究經驗,因而對不少問題都有獨到的見解,甚至尖銳的批評。他對唐以前史書的六種體例進行分析之后,提出只有《左傳》和《漢書》才可作為作史的標準。他認為,在唐初以前編年體史書和紀傳體史書兩種體裁基礎上編修的的斷代史是今之史書編撰的主要形式。劉知幾有著很突出的疑古精神,主張記載事實的真相,認為修史過程中使用的“春秋筆法”夾雜了主觀情緒,是不可取的。
《史通》在史學理論上有著跟司馬遷的《史記》在歷史編撰上一樣的地位。梁啟超曾評價劉知幾的《史通》說:“自有左丘、司馬遷、班固、荀悅、杜佑、司馬光、袁樞諸人,然后中國始有史;自有劉知幾、鄭樵、章學誠,然后中國始有史學。”清代以后,研究《史通》的專著陸續出現,其中以《史通訓故補》(黃叔琳)和《史通通釋》(浦起龍)比較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