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 1評論第1章 劉序:光大而遠害
讀仁圖兄繼《子曰論語》后,又完成《說孟子》一書,這也是他矢志撰寫《中國哲學史》晚周諸子篇中論述孟子學的深入發揮之作。時亂滔滔,潛心著述,每年都有新構問世,令人羨慕而感佩。
誠如其自序中所言,本書跟《論語》尊孔不同,在發揚孟學精彩的同時,針對孟子虛矯自高的習氣,以及大言難補時弊的弱處,極力批判。孟子稱述先圣先賢,特尊孔子為出類拔萃的“圣之時者”,終生愿學,后世也如其所愿,奉為亞圣。然而我們實心體證,孔孟之別,至圣與亞圣間的差距真是超乎想象的巨大,是根器、資質不足?還是春秋到戰國的時代風氣也相應有了劇變呢?
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似乎成了他的標簽,也奠定了他在中華學術史上的地位。然而究之實際,并不盡然。內圣修為道性善,孔子雖未明言,《易傳》中可窺意向:“元者,善之長也。”“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外王稱堯舜,并不堅定主張天下為公的大道,人言至禹而德衰,孟子卻以天命之說為之強辯,對舜的孝行,也多夸張渲染之處。熊十力將其歸類于偏向小康制的儒者,確是透辟之論,沒有冤枉他。
孟子全書未言《易》,對易理卻有一定程度的認識;數章稱道孔子作《春秋》,都是關鍵精到之語,對后世了解真正的孔學幫助甚大。《論語》稱孔子五十以學《易》,又引恒卦“九三”爻辭強調“不卜而已矣”!廿篇從《學而》到《堯曰》,只字未提《春秋》,不少章節卻隱含微言大義。《論》、《孟》同列《四書》,為后世中國人所必讀,其與《大易》、《春秋》的關系,值得深入體察玩味。
仁圖兄與我是奉元書院同門,有機遇從毓鋆先師處得窺華夏學術的門徑,嘆賞“宗廟之美”、“百官之富”。他于老師仙逝后埋首著作不斷,本書中亦屢屢引述師說師承,感念意深,于我心有戚戚焉。觀覽完全書,得一占象與四方朋友共:渙卦四、上爻動。渙繼兌卦朋友講習之后,嘗試傳播大道于天下四方。“六四”爻辭云:“渙其群,元吉。”《小象傳》解釋:“光大也。”孟子尊孔之功,發揚光大至圣精微奧義,足以當此。“上九”爻辭云:“渙其血,去逖出,無咎。”《小象》解釋:“遠害也。”孟學的拘礙流弊亦須駁正,如針刺放血以活絡體氣一般。孔子主張“載之空言,不如見之行事之深切著明。”儒學正脈實在于此,愿與豪杰之士共勉之。
劉君祖 謹識于癸巳年芒種、夏至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