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人應知的國學知識隨用隨查(彩圖精裝)
- 思履
- 1476字
- 2019-01-02 17:47:17
司馬光與《資治通鑒》
司馬光(1019—1086),字君實,號迂夫,晚號迂叟,陜州夏縣(今山西夏縣)涑水鄉人,世稱涑水先生,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學家、散文家,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贈太師、溫國公,謚文正。其自幼嗜學,7歲時,就能聽人講《左氏春秋》,英宗時進龍圖閣直學士,為人溫良謙恭,品德高尚,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范。后世將其與孔子、孟子一起,尊奉為儒家三圣。他的治國之方見于《資治通鑒》,治家之道載于《傳家集》。
司馬光一生最大的成就,是奉敕編成了《資治通鑒》。它是中國最詳盡的編年體史書,我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歷時十九年才編成,在中國官修史書中占有極重要的地位,為后世治國理民、為人處世、啟迪智慧、移風易俗提供了大量可供借鑒的歷史經驗。

司馬光像
編年體是指以年月為順序的史書編寫體裁,以年月為經,以事實為緯,按歷史發展過程記述史實。
《資治通鑒》的編撰方法對后世的編年體通史有極為巨大的影響,具有極高的史學價值。
《資治通鑒》的編撰
北宋建國數十年之后,社會經濟得到了恢復和發展,學術文化繁榮,同時,內政多弊,御戎不力,“積貧積弱”,局勢不穩。當時,帝王將相,志士仁人,平民百姓,都在尋找出路。司馬光編撰《資治通鑒》時,正值其反對王安石變法遭到失敗之后。他企圖借助著述來影響最高統治者,以維護自己的政治主張。此書修撰的目的是通覽歷史,取其“善可為法,惡可為戒”的歷史經驗,幫助為政者實行王道仁政,故有人稱之為“帝王教科書”。在司馬光之前,歷代史書已卷帙浩繁,且均文字繁多,體裁各異,布衣尚且“讀之不遍”,日理萬機的人君更是無暇周覽,司馬光于是效左氏編年之體,撮取其要,撰編年史,初成《通志》八卷,記敘的是戰國至秦二世約兩百年間的史事。司馬光將其進呈英宗,英宗大為贊賞,于治平三年(1066)四月詔令開局,借閱宮廷秘閣圖書,繼續修撰此書。歷19年,書成,英宗已崩,宋神宗因其裨益治道,賜名為《資治通鑒》。
預修此書的還有:劉攽(負責戰國、兩漢部分)、劉恕(負責三國、南北朝部分)、范祖禹(負責隋、唐、五代部分)。
《資治通鑒》的內容
記事上始戰國三家分晉(前403),下終五代(959),共一千三百六十三年,以編年為體,記述了周秦至五代所有的重大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情況,并將歷代典章制度在對歷史的敘述過程中展現了出來。全書持論極為平正,刪削了前史的符瑞及神異怪誕之說,將歷史人物的活動與性格進行生動的描寫,使這一部史學巨著兼具了很高的文學性。由于司馬光編撰《資治通鑒》帶有反對王安石變法,維護自己的政治主張的意圖,書中許多地方都帶有比較濃重的封建正統思想。對此,朱熹曾表達他的不滿曰:“三國當以蜀漢為正,而溫公乃云,某年某月‘諸葛亮入寇’,是冠履倒置,何以示訓?”同時,司馬遷過于偏重人的思想活動,尤其是統治者的政治活動在歷史發展中的作用,在書中著重進行政事、軍事的記載,對社會經濟變動的敘述比較欠缺。但,作為一部成功的集體編寫的通史,《資治通鑒》仍不失為《史記》之后最重要的歷史巨著。

司馬光編《資治通鑒》。
現存本以胡三省的《資治通鑒音注》為最著名,最通行的版本是中華書局版《資治通鑒》。
胡三省的《資治通鑒音注》,匯合群書,詳加校勘與考證,將難字音義注出,甚為方便讀者;明代嚴衍作《資治通鑒補正》,為《資治通鑒》拾遺,補缺,刊正錯誤,很有參考價值;明末王夫之《讀通鑒論》,史識高卓。以上三書是讀《資治通鑒》的人應備的參考書。
《資治通鑒》影響巨大,有很多續作者,如:南宋朱子作《通鑒綱目》,李燾作《續資治通鑒長編》,金履祥作《通鑒前編》,清徐乾學作《資治通鑒后編》,畢沅作《續資治通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