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春之篇 欲與天地同壽,養生從春天做起

●春季陽氣生發、大地回春、萬象更新、生機盎然,是一年中最好的季節,也是養生保健的重要時節。我們想要與天地同壽,必須從春天就開始保養自己的身體。在這個萬物復蘇的季節,人體的各個組織器官功能逐漸活躍,尤其肝臟最需要補充足夠的養分,以適應全身活動、生發之需。因此,此季節養生應把握春主生發的特點,注意保養肝臟旺盛的生理機能,從而適應自然界生機勃發的變化。此外,春季“百草回芽,百病發作”,肝炎、風溫病防治兼行。

第一章 立春到谷雨,春天送給人類的六份厚禮

◎春季從立春開始,歷經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共6個節氣。然而,卻很少有人真正全面地了解它們。要知道,這六個節氣并不是被偶然“冠名”的,它們的由來、各自的氣象特點、養生和保健的宜忌等,都屬于天地運行規律的一部分。掌握了它們的變化規律,選擇順應它們要求的保養方式,我們便可以輕松實現春季預防疾病、延年益壽的目的。

歲首開年春意滿,立春養“生”最重要

立春是一年中的第一個節氣,在每年的2月4日左右,“立”為開始之意,立春就是春天的開始,表明嚴冬已經過去,萬物復蘇的春季來臨。立春是春天的開始,對于已經適應了嚴冬環境的人體來說是從內到外的改變,人體自身要積極應對這種大環境的改變,做好有效防御措施,健康平穩地度過這一換季期。

在立春時節的養生,要著眼于“生”字,春季是一個萬物復蘇、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季節,其實人的身體與大自然是相通的,春季也是人體陽氣生發的季節,此時的養生重點就是養好人體的陽氣,讓它生發起來,使新陳代謝從冬天恢復過來,盡快適應春天的氣候,得以正常運行。

另外,按自然界的屬性,春屬木,與肝相應。肝主疏泄,在志為怒,惡抑郁而喜調達。因此,在春季養生方面就要注意養肝,戒暴怒,忌憂郁,做到開朗樂觀,心境平和,使肝氣得以生發,達到養肝護肝之目的。

在生活習慣方面,立春是春季剛剛開始,寒冬已過,但氣溫回升還需要一段時間,所以“春捂”非常重要,不要急于脫掉厚重的冬衣,以免疾病侵襲。《千金要方》主張春時衣著宜“下厚上薄”。《老老恒言》亦云:“春凍半泮,下體寧過于暖,上體無妨略減,所以養陽之生氣。”在飲食方面,應考慮這一節氣陽氣初生的特點,多吃辛甘發散之品,不宜食酸收之味。因為,在五臟與五味的關系中,酸味入肝,具收斂之性,不利于陽氣的生發和肝氣的疏泄,可以多選擇大棗、豆豉、蔥、香菜、花生等食品。

立春養生中的另一重要方面就是防病保健,初春時節,天氣由寒轉暖,各種致病細菌、病毒也隨之生長繁殖。溫熱毒邪開始活動,流感、流腦、麻疹、猩紅熱、肺炎也在此時發生。為避免春季疾病的發生,首先要消滅傳染源;其次是要常開窗,保持室內空氣清新;還要加強鍛煉,提高自身免疫力。

春回地暖草如絲,雨水養生重“脾胃”

雨水是一年的第二個節氣,在每年的2月18日前后,雨水以后,冰雪開始融化,雨量開始增多,空氣濕潤,氣溫也逐漸回暖。

雨水時節,在養生方面最需要強調的是“調養脾胃”,中醫認為,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的強弱對于人體健康長壽來說至關重要。為什么說雨水節氣時要注意調養脾胃呢?這還得從中醫的五行學說講起。

在五行學說里面,肝屬木,木性可曲可直,條順暢達,有生發的特性,故肝喜條達而惡抑郁,有疏泄的功能。而脾(胃)屬土,土性敦厚,有生化萬物的特性,脾又有消化水谷,運送精微,營養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之功效,為氣血生化之源。五臟在病理上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按照五行的生克理論,木克土,即肝木過旺克伐脾土,也就是說,如果肝木疏泄太過,脾胃就會氣虛;若肝氣郁結太甚,脾胃則因之氣滯。所以,春季養生既要注意養護肝木的生發之機,又要注意不要生發太過而傷及脾胃。

◎雨水養生最需要的是調養脾胃,這就需要人們平時多吃蔬菜水果以補充人體所需的水分。

調養脾胃最重要的在于調暢肝臟,保持肝氣調和順暢。在飲食上要保持均衡,食物中的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維生素、礦物質等要保持相應的比例。同時還要保持五味不偏,盡量少吃辛辣食品,多吃蔬菜水果。比較適合春天的食物包括:韭菜、香椿、百合、豌豆苗、茼蒿、薺菜、春筍、山藥、藕、芋頭、蘿卜、荸薺、甘蔗等。

在起居方面,應該順應自然,早睡早起,勞逸結合,保護生機遵循自然變化的規律,使生命過程的節奏隨著時間、空間和四時氣候的改變而進行調整,以達到調養脾胃,延年益壽的目的。

四季養生小貼士

雨水的時候,保養應考慮脾胃升降生化機能,用升發陽氣之法,調補脾胃。除了上文中的方法,也可以在遵醫囑的情況下,選擇藥物調養。如選用沙參、西洋參、決明子、白菊花、首烏粉及補中益氣湯等等。

神州大地待驚雷,驚蟄養生依體質

驚蟄,一年中的第三個節氣,在每年的3月6日左右。“蟄”是藏的意思,此時天氣回暖,春雷開始震響,驚蟄的意思就是,春雷響起,蟄伏的動物感受到了春天的溫暖,開始出來活動了。俗話說“春雷一響,驚醒萬物”,就是這個意思。不過萬物不是被春雷驚醒的,而是被溫暖的春天喚醒的。

驚蟄時節,我國的大部分地區都已進入農耕期,有諺語云:“雷打驚蟄谷米賤,驚蟄聞雷米如泥。”這是說驚蟄時節如果聽到雷聲,就預兆這一年風調雨順,會是個好年景。

關于驚蟄時的養生,也要根據自然物候現象、自身體質差異進行合理調養。所謂“體質差異”,實際上是指體質養生中因人養生的一個方面。在生長發育和衰老過程中,人體由于受先天和后天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形成了各具特點的心理、生理功能上的相對穩定特征,這種特征往往又決定著機體對某些致病因素的易感性和病變過程中的傾向性,因此在養生中要視個人體質而定,不能一概而論。

但是,由于外界環境、自身生活狀態是不斷改變的,一個人的體質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只要采取正確的養生方法,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是可以逐漸糾正體質上的偏頗,獲得健康長壽的。

一般來說,在驚蟄節氣,陰虛體質、陽虛體質、血淤體質和痰濕體質四類人群應格外注意保養。

1 陰虛體質

這種體質的特點為形體消瘦,手足心熱,或見面色潮紅,兩目干澀,視物模糊,皮膚偏干,眩暈耳鳴,心中時煩,睡眠差,大便干燥,尿黃,不耐春夏,多喜冷飲。

養生方法:陰虛體質多陰虛火旺,性情急躁,心煩易怒,這種類型的人應多修身養性,加強自我涵養,培養個人冷靜沉著處事的能力;這種體質的人多畏熱喜寒,炎熱的夏天對他們來說是非常難熬的,所以建議有條件的人可以在夏季去一些涼爽怡人的地方游玩,應選擇居住在環境安靜、坐北朝南的房子里;在飲食上,陰虛體質的人應多吃清淡食物,如糯米、芝麻、蜂蜜、乳品、豆腐、魚、蔬菜、甘蔗等,少食燥烈辛辣之品。

◎陰虛體質的人多陰虛火旺,宜進食一些如蔬菜類的清淡的食物。

2 陽虛體質

此種體質的人多形體白胖,或面色淡白,手足欠溫,易出汗,喜熱飲食,精神不振,睡眠偏多小便清長,大便時稀。

養生方法:陽氣不足的人常情緒不佳,情緒波動也比較大,因此要善于調節自己的情緒,多參加有益的社交活動;陽虛體質的人畏寒喜暖,冬季要注意保暖,春夏則應多曬太陽,每次至少15分鐘,以提高在冬季時的耐寒能力。陽氣不足的人還應該在春夏季節加強體育鍛煉,散步、慢跑、太極拳、五禽戲等都是比較適合的運動項目;在飲食方面,這種類型的人應多吃羊肉、狗肉、雞肉、鹿肉等壯陽食物。

3 血淤體質

血淤體質之人多面色晦滯,口唇色暗,肌膚干燥,眼眶黑暗。

◎血淤體質之人多面色晦滯,口唇色暗等,在飲食上宜多吃黑豆等具有活血化淤作用的食品。

養生方法:血淤體質的人應多做有助氣血運行的運動項目,如交誼舞、太極拳、保健按摩等;此種體質的人多有氣郁之癥,因此培養樂觀情緒很重要,精神愉快則氣血和暢,有利于血淤體質的改變;在飲食方面,應多吃具有活血化淤作用的食品,如桃仁、黑豆、油菜、慈姑、醋等,山楂粥和花生粥是很好的選擇。

4 痰濕體質

這類體質的人的特征是形體肥胖,肌肉松弛,面色無光,容易犯困,嗜食肥甘,懶動,嗜睡,身重如裹。

養生方法:痰濕之人多形體肥胖身重易倦,故應長期堅持散步、慢跑等活動,通過運動強健身體機能,健康脾胃功能,緊實皮膚;嗜睡者應逐漸減少睡眠時間,多進行戶外活動,讓日光使得身體機能活躍起來;飲食方面應多食健脾利濕、化痰祛濕的食物,如白蘿卜、扁豆、包菜、蠶豆、洋蔥、紫菜、芥菜、海蜇、荸薺、白果、枇杷、大棗、薏苡仁、紅小豆等,少食肥甘厚味、飲料、酒類之品,且每餐不宜過飽。

四季養生小貼士

體質不是一成不變的,所以無論何種體質的人,都應該通過適當的調養逐漸改善自己的體質,向著健康的方向發展,只要能夠一直堅持下去,效果就會慢慢顯現出來。

春來遍是桃花水,春分養生調陰陽

每年的3月21日左右就是二十四節氣中的春分。春分日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點,這一天南北半球晝夜相等。春分一到,雨水明顯增多,全國平均地溫已穩達0℃以上。此時,我國大部分地區的越冬作物已進入春季生長階段,早稻也開始播種,正是春意融融的好季節。

由于春分節氣平分了晝夜、寒暑,所以人們在這個節氣的養生保健也要注意保持人體內部的陰陽平衡。

◎ 由于春分節氣平分了晝夜、寒暑,所以人們此時養生要保持人體內部的陰陽平衡,虛則補,實則瀉,才能強身健體。

現代醫學研究證明:人在生命活動的過程中,由于新陳代謝的不協調,可導致體內某些元素的不平衡狀態出現,并因此導致早衰和疾病的發生。而一些非感染性疾病都與人體元素平衡失調有關。如心血管病和癌癥的發生,都與體內物質交換平衡失調密切相關。平衡保健理論研究也認為,在人生不同的年齡段里,根據不同的生理特點,調整相應的飲食結構,補充必要的微量元素,維持體內各種元素的平衡,有益于我們的身體健康。

關于保持人體陰陽平衡的方法,《黃帝內經·素問》中說:“調其陰陽,不足則補,有余則瀉。”也就是說:虛則補,實則瀉。如益氣、養血、滋陰、助陽、填精、生津為補虛;解表、清熱、利水、瀉下、祛寒、去風、燥濕等則可視為瀉實。總之,無論補或瀉,都應堅持調整陰陽,獲得機體平衡的原則,以科學方法進行養生保健,才能有效地強身健體,防止疾病。

四季養生小貼士

春分之時,天地陰陽交合,萬物新生,人們可以適當地晚睡早起,在庭院散步,抒發情緒,保養生機。春季也是高血壓病多發的季節,易發眩暈、失眠等癥,所以人們應該繼續秉承“春捂秋凍”的原則,不可驟減衣物,運動出汗后要及時回到室內,換下汗濕衣物。

清明時節桃李笑,此時養生“補”為道

每年的4月5日前后為清明節氣。清明,乃天清地明之意,此時我國大部分地區的日均氣溫已升到12℃以上。這個節氣自古以來就是人們祭祖掃墓的日子,是中國人一個很重要的日子。

對于養生來說,清明時節基本上不會有寒流出現了,即使會出現幾天的“倒春寒”現象,但氣溫的大趨勢是在升高的。清明前后,比較顯著的氣候特點是多雨,天氣比較陰涼,養生重點應該放在補腎壯陽上。

在中醫理論中,腎不僅僅是一個有形的臟器,而是腎臟及與其相關的一系列功能活動的總稱,如人的精神、骨骼、頭發、牙齒等的病理變化都可能與腎有密切關系,其范圍較西醫要廣。

腎的精氣從作用來說可分為腎陰、腎陽兩方面,腎陰與腎陽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維持人體的動態平衡。當這一平衡遭到破壞后,就會出現腎陰、腎陽偏衰或偏盛的病理變化。

清明時節比較常見的陰陽失調證型有以下幾種:

(1)陰虛陽亢證,常見的癥狀有:頭痛頭暈,耳鳴眼花,失眠多夢,腰膝酸軟,面色潮紅,四肢麻木。

(2)肝腎陰虛證,常見的癥狀有:頭暈眼花,目澀而干,耳鳴耳聾,腰酸腿軟,足跟痛。

(3)陰陽兩虛證,這是非常嚴重的情況,常見的癥狀有:頭目昏花,面色蒼白,間有烘熱,心悸氣短,腰膝酸軟,夜尿頻多,或有水腫。

四季養生小貼士

防治陰陽失調證,應針對陰陽失調、本虛標實的病理,從調和陰陽,扶助正氣著手,采用綜合調養的方法,從飲食、起居、情志調適等方面多下工夫。飲食上,應合理地分配三餐,早要好,午要飽,晚要少。營養合理搭配,粗細搭配、葷素搭配,注意營養的均衡。起居則應依據季節氣候的變化適當調節,遵循“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原則,春夏早起晚睡,秋冬早睡晚起。另外,情緒起伏過大會影響人體的生理活動和氣機變化,擾亂人體陰陽和氣血,危害身體的健康。因此,平時應加強自身修養,遇事冷靜而理智,寬容待人,控制情緒,不大喜大悲。同時,可多參加各種文體活動和社會活動,調節情緒,處理好人際關系。另外,還可以適當用中藥進行調養。中醫治病講求辨證論治,整體治療,根據身體的具體情況,找出病因,用中藥調節陰陽的盛與衰,使之達到平衡,治愈疾病。調節陰陽失調,最主要的就是順應自然規律,加強日常的調理,養成良好的生活和飲食習慣,預防各種疾病,且不受消極情志的影響,保持身心的健康。

谷雨青梅口中香,內外環境須統一

每年的4月20日前后為谷雨時節。谷雨,有“雨水生百谷”之意,是春季的最后一個節氣。谷雨以后,氣溫回升速度加快,雨量開始增多,有利于谷類作物的生長,農業生產也進入繁忙時期。

谷雨以后,雨量開始增多,空氣濕度逐漸增大。待空氣潮濕到一定程度就會引起人體的不適反應。

谷雨節氣后是神經痛的發病期,如肋間神經痛、坐骨神經痛、三叉神經痛等。同時由于天氣轉溫,人們的室外活動增加,北方地區的桃花、杏花等開放;楊絮、柳絮四處飛揚,過敏體質的朋友應注意防止花粉癥及過敏性鼻炎、過敏性哮喘等。

另外要注意的是,此時雖然氣溫回升較快,天氣不再寒冷,但是由于雨量較多,早晚還是較涼,因此,早晚出門時要注意增減衣服,避免受寒感冒。

在飲食方面,這個節氣應該多吃一些有滋陰養胃、降壓降脂、抗菌消炎、清熱解毒、祛除風濕、溫補養血等功效的食物,例如冰糖蘆薈、菊花鱔魚、草菇豆腐羹、生地鴨蛋湯等。

◎谷雨以后,氣溫回升很快,但早晚較涼,所以早晚出門時要注意增減衣服,謹防感冒。同時,可多吃一些有滋陰養胃、降壓降脂、抗菌消炎、清熱解毒、祛除風濕、溫補養血等功效的食物。

四季養生小貼士

過敏體質的人,此時應重點防花粉過敏及過敏性鼻炎、過敏性哮喘等。此時盡量減少戶外活動,避免與過敏源接觸。在飲食上減少高蛋白質、高熱量食物的攝入,出現過敏反應及時到醫院就診。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泸西县| 苍南县| 沙坪坝区| 阆中市| 达拉特旗| 筠连县| 长子县| 马龙县| 赞皇县| 新昌县| 宝兴县| 布尔津县| 承德市| 固阳县| 嫩江县| 福建省| 嘉鱼县| 邹城市| 秦皇岛市| 八宿县| 辛集市| 霍城县| 兰州市| 东乌| 海晏县| 个旧市| 九寨沟县| 施甸县| 鹤岗市| 江安县| 孙吴县| 忻城县| 天长市| 梁山县| 德钦县| 邢台市| 乐至县| 东台市| 蕉岭县| 阿拉善盟| 临高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