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四章 每天都是一個完美的春夏秋冬

◎中醫認為,人體內的經氣就像潮水一樣,會隨著時間的流動,在各經脈間起伏流注,且每個時辰都會有不同的經脈“值班”。如果能夠順應這種經脈的變化,采用不同的方法,就可以達到良好的養生效果。可這種理論的道理何在?經脈與時辰,時辰與四季,五臟五行與時辰到底有什么關系呢?本章一一為您解答。

時辰讓我們更深入地認識大自然

在講時辰養生之前,我們先來說說時辰這個話題。時辰是古代的計時單位,相當于我們現在的兩個小時。古代沒有鐘表,但人們又需要時間來安排一日的活動,于是聰明的古人根據太陽的升落,天色的明暗將一天劃分為不同的時段。

這種劃分法最早見于殷商甲骨的卜辭中,當時就有“旦”(清晨)、“夕”(傍晚)、“明”(黎明)、“日中”(中午)、“昃日”(下午)、“昏”(黃昏)等記載。后來,隨著人們的不斷實踐和對自然認識的深入,時段的劃分也越來越細了。古代沒有電,因此夜晚的活動也比較少,這從《左傳》、《淮南子》等所記載的時段晝多而夜少便可以看出。漢武帝的時候推行了“太初歷”,自此以后歷法開始變得越來越精密。一晝夜開始被劃分為十二個時段,再用十二地支來代表,便有了十二時辰之說。這十二時辰分別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它們所對應的時段依次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晡時、日入、黃昏、人定。這十二時段是我國古人借助他們看到的一些有代表性的自然特征和生物特征來計時的方法。比如把半夜雞叫稱作“雞鳴”,把天黑要睡覺的時間命為“人定”,早上吃飯的時間叫做“食時”,吃晚飯的時間叫做“晡時”。這時也許會有人問那中午吃飯的時間叫做什么呢?原來古時候的人一天只吃兩頓飯,所以壓根就不存在午餐時間。剩下的八個時段都是指太陽運行的位置,可見古人有多聰明,在那個時候就懂得用太陽在天空的位置來劃分時間。

在《黃帝內經》的記載中,如《靈樞·衛氣行》、《靈樞·經別》等篇都有“十二辰”的記載。這十二辰就是十二時辰。也正是由于被中醫奉為經典的《黃帝內經》有不同的時段劃分方法,而時段與臟腑經脈的配屬也全是一樣的,所以至今依然存在不同記時法和不同配屬的問題。

十二個時辰,對應十二個正經管家

古人將一天分為十二個時辰,與之相對應的,人體也有十二條經絡,我們稱之為“十二正經”,每條正經各有所主的臟腑。“十二正經”是人體的主干線。氣血按十二時辰的陰陽消長有規律地流注于十二經脈之中,而人體各臟腑的功能也會隨時間的推移而發生相應的變化。經與體內無數條脈絡相互交錯(經為干線,絡為旁支),在人體內形成一張大網,將人體連成一個有機的整體,使人體的活動保持著陰陽的協調統一。所以要平衡陰陽,首先要養好經絡。

十二經脈的交接順序是從肺經始,而大腸經,而胃經,而脾經,而心經,而小腸經,而膀胱經,而腎經,而心包絡經,而三焦經,而膽經,而肝經,復從肝經注入肺經,周而復始,循環無端,日夜運行五十周。

為什么經脈自手太陰至手陽明……至足厥陰,復至手太陰地有序交接呢?營血的流注之所以從手太陰經開始,肺經之所以為十二經之首是由于兩點原因:其一,因為營血屬陰,陰血必賴氣之統帥和推動,肺主氣,故其運行每周必從手太陰肺經開始。其二,營血的化生,雖然始于中焦,但水谷精微之氣須“上注于肺脈,乃化而為血”(《靈樞·營衛生會篇》),所以營血的運行必從肺經開始。

但是這種時經配屬關系的機理又是什么呢?其實,時辰與經脈配屬的實質,是每值某經所配屬之時,則該經功能活動相對旺盛,自身敏感性增加。因而,能對針灸等治療效果產生影響。這一配屬和時辰與臟腑配屬同一道理,是人類在長期生存并適應這個具有明顯節律變化的環境中所形成的。

十二時辰經絡氣血流注表

每一個時段,都與我們的臟腑相配屬

不僅十二經脈與時辰相配屬,五臟也有相應的時段配屬。如果將一晝夜分為雞鳴、平旦、日中、黃昏、合夜五個時段,那么這五個時段各配屬一臟,這配屬方法還有兩種。

第一種配屬法是指根據五臟所在部位及其功能特點,以上下腹背區分陰陽,并與晝夜陰陽時段相互聯系而配屬的方法。如《素問·命匱真言論》中所云:“平旦至日中,天之陽,陽中之陽也。日中至黃昏,天之陽,陽中之陰也。合夜至雞鳴,天之陰,陰中之陰也。雞鳴至平旦,天之陰,陰中之陽也。”這里的“合夜”,即“始夜”,是指天開始由明轉黑的時間段。這種時段劃分,除黃昏到合夜外,其他的時段都是相連貫的,即合夜→雞鳴→平旦→黃昏。從以上可以看出,黃昏至合夜也應當稱為一個時段。按此法就將一晝夜劃分為五個時段,這五個時段恰好與五臟相配。《素問·命匱真言論》中還說道:“背為陽,陽中之陽,心也。背為陽,陽中之陰,肺也。腹為陰,陰中之陰,腎也。腹為陰,陰中之陽,肝也。腹為陰,陰中之至陰,脾也。”這段話明顯地指出了四時段與四臟的配屬關系:雞鳴至平旦配肝,平旦至日中配心,日中至黃昏配肺,合夜至雞鳴配腎。但這五臟中的“脾”又與哪一時段相配呢?文中講到“脾之至陰”,什么是“至陰”?“至陰”就是指從陽到陰,這里的“至”是到的意思。而黃昏至合夜這個時段正好是從陽開始轉陰的時候,故與脾相配。那么,五臟與時段的配屬關系就如下圖所示:

而五臟又有五行的屬性,那么五臟的這個五行屬性,又分別與五個時段相配屬,這種配屬法便是第二種配屬法。關于五臟與晝夜時段的相配關系,主要是從什么時段五臟病癥的病情與其他時段相比會有所好轉而表現出來的。如果得的是肝病,則平旦時段會有好轉;得的是心病,則日中時段會有好轉;若是脾得了病,則日時段會出現起色;而肺得了病的話,則下晡時段會有所好轉;倘若不幸是腎得了病,則到了夜半時會見起色。這里的時段劃分又是十二時段劃分法,但無論是什么時段分法,以上的文字已明確地顯示出五臟與五時及五行的配屬關系,即平旦(木)配肝,日中(火)配心,日(土)配脾,下晡(金)配肺,夜半(水)配腎。

這兩種配屬法因為依據不同,所以在時段與臟腑的配屬關系上也有所不同。

明白五臟與時段的配屬關系,就能“對癥下藥”,比如肝不好,在平旦這個時段治療、滋養效果最好,而心臟不好的,則在日中吃藥或吃補品效果最好。總之,每一個時段都與我們的臟腑相配屬,因時養臟才有效果。

從十二時辰敘說五行與五臟

在古人的觀念里,金、木、水、火、土是構成世界的基本物質,宇宙間的一切事物,都是由這些物質的運動變化構成的。其實不管是自然界中的陰陽和五行,還是人體的陰陽和五行,最注重的是這種人和大自然的有機統一,即“天人合一”。

人體的五臟同樣也可以分為五行,即肝為木、心為火、脾為土、肺為金、腎為水。按照五行相生的邏輯,肝藏血可以濟心,這就是木生火;心的陽熱可以溫暖脾氣,是火生土;脾透過運化功能產生的精微可以滋養肺部,是土生金;肺氣的下行有助于腎水,是金生水;腎精又可以補肝,為水生木。

中醫學將人體主要生命活動歸納為肝、心、脾、肺、腎五臟功能活動系統,并且由于“天人相應”的關系,此五個系統也必然是與天時、五行相應的。如夏氣屬火熱,通于心;秋氣屬燥金,通于肺;冬氣屬寒水,通于腎;土氣為五行之母,陰陽皆在,故脾應四季。像一年四季的寒暑陰陽變化一樣,在一天中也有相似的冷熱陰陽變化,因此五臟在一天中也有相應的時段相對應。

俗話說:“一日也是小四季”,朝(寅卯)為春便與肝相配屬,日中(巳午)為夏便與心相配屬,日入(申酉)為秋便與肺所配屬,夜半(亥子)為冬便與腎所配屬腎。而由于脾應四季,所以辰戌丑未配屬脾。其實,所謂的日養生就是四季養生在一天之中的縮影,它們的理論依據和養護精髓都是融會貫通的。

關于脾臟的特殊性,文中已經多次提到。它為什么不像其他臟腑那樣有相應的時段和季節呢?也就是說它為什么那么特殊呢?那是因為“脾為孤臟,中央土以灌四旁”,其功能強大而特殊,不是其他四臟所能比的,正是由于脾臟的重要性和獨特性,其配屬時間,也較為廣泛。

事實上,脾臟在人體生命活動中,不單單是氣血生化之源,而且還是今身氣機轉運的“樞軸”,若中土氣機不利,則心肝肺腎四臟氣機皆因之滯塞,因而成為辨別各種病癥緩急的最“急”者。就此而論,脾臟的配屬時辰也應當比其他各臟長。古今醫學家普遍認為,脾主四時,在不斷的醫療實踐中,也多應用脾旺辰戌丑未四時的理論。所以,脾在十二時辰中就占據了三分之一的地盤,辰戌丑未都是它的了,你說它重要不重要?因此,一定把脾給養好。

時辰與臟腑的配屬關系,在人體中的表現就是:在五臟相配屬的時辰,此臟的生理功能相對比較旺盛。如果在配屬的時辰當旺不旺,或者過于旺了,這都是病態的表現。由于五臟屬五行,五行相生相克,因此有些時候這個病態表現不僅是本臟病情變化的征兆,也會影響到相關的臟腑,尤其是與之相克的臟腑。

主站蜘蛛池模板: 嘉义县| 阳东县| 衡水市| 连江县| 新丰县| 康乐县| 沧源| SHOW| 芮城县| 庆元县| 榕江县| 乌拉特前旗| 新营市| 湖南省| 榆林市| 洛扎县| 炉霍县| 黎平县| 铅山县| 丹阳市| 唐山市| 府谷县| 兴化市| 阿合奇县| 秦皇岛市| 嘉黎县| 茌平县| 措勤县| 额济纳旗| 萨迦县| 龙岩市| 宝鸡市| 大兴区| 梓潼县| 克东县| 米易县| 榆林市| 抚松县| 麻江县| 昌图县| 盈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