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解精神分析引論(彩圖精裝)
- (奧)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 13580字
- 2019-01-02 19:52:44
第五章 初步的研究及其困難
我和我的同事布洛伊爾已經發現,神經病患者所表現出來的種種幻想都是深埋于下意識之中,如果能使其將幻想說出來,那么患者就有痊愈的可能。所以,基于這種發現,我們創造了精神分析法。我們通過這種治療方法與患者溝通,讓他們談自己的幻想,而我們察覺,他們的很多幻想都來自于夢。這不由得讓我們懷疑,是否夢有一種特殊意義?
尋找道路

杰克·巴特勒·耶茨愛爾蘭布面油畫1951年 柏林愛爾蘭國家美術館
這是一幅精神分析的圖畫,畫家的一生都在畫馬,他喜歡它們身上的忠誠和它們奔跑的速度。畫面中的這匹馬是他的幻想,他想著自己也許就是這匹馬,也許就是這匹馬的主人。這種情境下的畫家,是感覺不到自己力量的存在的,他正和這匹風馳電掣般的駿馬一同向前奔去。
精神分析法的程序是先讓患者說出他們的幻想,包括夢,然后再研究種種幻想的意義。不過,我這次的演講卻要反過來講,先為你們闡述夢的意義。不僅是因為研究夢是研究神經病的基礎,也不僅因為夢本是就是神經病的一種癥狀,還因為普通人也會做夢。夢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現象,所以我們研究起來有很多便利。基于夢的普遍性,我們基本上可以通過對普通人的夢進行分析研究就可以求得我們所需要的一切知識了。
夢

巴勃羅·畢加索 西班牙 布面油畫1932年 紐約岡茲收藏館
畫中人物是畢加索始終鐘情的一個人物——瑪麗·瑟雷斯。她曾經深深地吸引著畢加索,并且隨后將自己的一生都交給了畢加索。作品中,畢加索將瑪麗的臉部切成兩半,但依然不能阻擋她那如月般的美麗和柔弱的氣質,整體就如夢一樣。
和過失一樣,夢也屬于精神分析的研究范疇。不過夢和過失一樣,雖然普遍地存在,但也普遍地被忽視,大多數人都認為他們毫無價值可言。而且,相對于過失,夢的研究更不被認同。對于過失的研究,它只是被忽視而已,不過一經發現,通常都會被立即更正。有人和我說,我們應當去研究更為重要的事實,而不是研究無關緊要的過失,然而通過我們前面的討論,對于過失的研究實際上是很有大的收獲,而且我相信它也將慢慢地為世人所接受。對于夢的研究可就不同了,在大部分看來,研究夢毫無意義,而且是一件可恥的事情,因為夢的意義根本不屬于科學范疇,只有神秘主義者才會對它感興趣。在精神病學和病理學中,如腸胃炎、慢性咽炎等許多重要的病癥等著醫生去解決,他們怎么還會有心思和時間去研究夢這種無聊的東西呢?夢是虛幻縹緲的,它不是一種社會事實,根本就不值得去研究。
還有一個問題會成為研究夢的阻礙,那就是夢的不確定性。人的幻想通常是很明確的,譬如說一個人說:“我是救世主耶穌。”其幻想的內容是明白無疑的。可是夢卻不是這樣。不論是哪個人,他都很難將自己的夢完整地敘述出來。即便他可以敘述一個大概,但是恐怕他自己都不能拍胸脯保證所說的一定是真實的夢境,絕對沒有更改或者增刪。實際上,一個人對于自己所做的夢,一般只能記住其中一些微小的片段,而這些微小的片段,是不足以成為心理學家或精神分析教授用以研究或治療的根據。
女人和一條白狗

盧西恩·弗洛伊德 德國 布面油畫1951~1952年 作 英國倫敦塔特陳列館收藏
此畫的作者是奧地利精神分析學派的心理學創始人弗洛伊德的孫子,畫中的女人是畫家的第一任妻子凱瑟琳和一條英國種的大狗斜靠在一沙發上。畫家用柔和的白色筆調來畫,使畫面顯得簡單,也略顯蒼白。
不合理的批評很難服眾,那些諷刺科學家研究夢的人,實際上他們的觀點處于一種極端。曾經有人認為過失微小、無關緊要而否認研究過失的意義,但是我們可以用“因小失大”的道理來解釋。對于那些聲稱夢的內容根本無法明確的言論,我們的反駁是:任何事物都有它的特點,這種特點是我們無法掌控的,而夢的特點就是它的不確定性,而且,有些夢的內容還是可以明確的。在精神病學的研究對象中,有許多其他事物同樣具有不確定的特點,譬如說強迫癥和臆想癥,但是同樣有許多在社會上享有聲譽的專家來對它們進行研究。舉個例子,我以前治療過一位臆想癥患者,她是一位女士。她是這樣向我訴說自己的病情的:“我最近精神狀況很不好,心中總是有一種幻想,我似乎以前殺害過一個生物,好像是一個小孩,哦,不,應該是一條狗,當時我似乎是將他從橋上推了下去,哦,也可能是用其他方法。我記不清楚了。”
雖然由于夢的不確定性,人們很難記清楚夢的內容,但是我們在對夢做分析研究時,大可不必糾結于此,只要我們將人們說出來的所有內容定為真實的夢境就行了。當然,可能他有忘記的,可能他對夢的內容做過更改或增刪,不過我們用不著考慮這些。
任何一個人都不應該忽視所做的夢,認為它沒有價值。根據我的研究,人們所做的夢,不論是幸福的,還是悲慘的,它經常會在醒后還持續影響著人們的情緒,有時會長達一天。而根據醫學家的觀察分析,神經病患者的精神錯亂以及幻想等癥狀,很多都來自于夢境;還有,歷史記載表明,古人的許多偉大功業都是因夢引起的。不過,在當今社會,包括科學家在內的大多數人都有輕視夢的心理,這其中的原因,我的看法是,由于古人十分重視夢的意義,而致使了崇尚科學的現代人去反對它。眾所周知,還原歷史事實是一件異常困難的事情,沒有誰可以對某一歷史事件作出明確的判斷,不過有一件事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知道,那就是,古人和我們一樣都會做夢。我們已經做過考證,古人認為夢具有重要的意義和重大的價值,他們將夢看作是未來的預兆,所以,古希臘人和東方的中國人一樣,每逢對外征戰時,隨軍一定會有一個解夢者,這就和現在出征肯定會帶偵察員以刺探敵情差不多。最著名的就是古希臘的帝王亞歷山大,他每次出征,都要將全國最有名的解夢者帶在身邊。譬如說有一次他率軍進攻泰兒城,當時地處海島的泰兒城防御非常堅固,屢攻不下,以致亞歷山大大帝有棄攻之意。不過一個夢改變了他的想法。在某天晚上,他夢到一個半獸人在他面前瘋狂地跳著舞,醒來后他就召解夢者為他解釋此夢,解夢者說這表明我們很快就會破城了。亞歷山大大帝大受鼓舞,翌日便下令繼續攻城,最終在經過了一個慘烈的戰斗后攻陷了泰兒城。在古希臘羅馬時期,伊特拉斯坎人和羅馬人喜歡用各種方法占卜未來,而解夢術就是其中最著名最流行的,受到社會各階層的推崇。據傳生于阿德里安帝時代的阿爾特米多魯斯寫過一本關于解夢的書,可惜此書今天已經失傳了。在我們這個時代,夢已經被人們完全忽視,而解夢術也已經退化,個中原因我也不清楚。不過,科學的進步絕不是解夢術退化的原因,因為在歐洲黑暗的中世紀,比解夢術更荒謬的事物都被保存了下來,而解夢術絕不至于被人們丟棄。有一個可以明確的事實就是:在過去的上千年里,人們對于夢的興趣逐漸消退,以致對夢的研究被看作是迷信,所以這種活動只被保留在那些思想未開化的人群中,而解夢術則只能被用于解釋那些在夢中抽的彩券號碼。不過另一個事實是,現代的科學經常會涉及到對夢的研究,當然,它的動機僅在于對心理生理學觀點的證實。根據醫學家的見解,夢并不是一種心理過程,而是物理刺激在心理上的反映。譬如說賓茲在1876年對于夢的解釋,他說:“夢是一種毫無意義、不合常規的物理過程,它并不像靈魂不朽等學說一樣,具有永久的生命力,它只是一種短暫的過程。”還有海洋學家莫里,他認為所謂的夢就是一個舞蹈家在瘋狂地跳舞,而且這種舞蹈雜亂無章,與人們的協調性運動完全相反。古人對于夢也有一種解釋,他們認為夢的內容就像是“一個不懂音樂的人在運用他那不靈活的十個指頭在鋼琴的鍵盤上胡亂彈奏所發出的聲音。”
印第安的占卜儀式

古人認為夢具有重要的意義和重大的價值,他們將夢看作是未來的預兆,圖中的男女正在表演一個美洲本土的祭祀舞蹈,這些舞蹈在許多部落文化中有著重要的地位。他們有求陽光的,有求雨的,也有向神祈禱的,也有占卜的,也于祈禱豐收的,圖中在桿上的人頭像應該是部落已經去世的成員,這個人能夠給這個部落帶來驕傲、和平和繁榮。
以上列舉的“解釋”,實際上是對夢的意義的闡述,不過前人解夢,通常不會談及夢的意義。譬如說在馮特等近代哲學家的著作中,他們只是分析了夢境與現實思想的區別,通過這種比較來貶低夢的價值;他們認為夢境與現實沒有聯系,在夢境中人類的知識會慢慢消失,他們會失去批評能力,至于其他的能力也會減弱。又如現代科學對于夢的研究,也只是為我們提供了一點點知識,那就是人們所受的物理刺激會影響夢的內容;還有,挪威作家福爾德曾用兩大卷書的內容討論對夢的研究成果,然而其全部內容總結成一句話就是,睡眠時的姿勢變換會對夢也會有影響。不過,前人的這些解釋,已經可以為我們對夢的研究提供借鑒了。現在的問題是,如果我們真去研究夢的意義,那么正統的科學界會怎樣評價我們?當然,批判是難免的,不過我們仍然會堅持實驗,決不退縮。我們已經研究出過失是有意義的,那么夢為什么不能有意義呢?現代科學很少去研究過失的意義,實際上它是普遍存在的。所以我們研究夢的意義,最好以古人的觀點,像古時的解夢者一樣去做研究吧。
睡眠姿勢對睡眠的影響
睡眠姿勢是睡眠過程中特有的肢體語言,是受意識控制極少的下意識動作,所以它為我們傳達出的信息一般不具有欺騙性,可以真實地反映人們的心理狀態。

首先我們要做的,就是確立我們的研究方向,確定夢的含義。什么是夢?真的是很難給它定義。不過大家都熟悉夢,心中應該有一個大致的概念,所以也不需要為它下定義。我們要做的,就是去發現夢的特點。夢境無所不包,每個夢境都是獨一無二的世界,那么任意兩個夢境之間有沒有什么共同之處呢?如果我們能找出所有夢的共同之處,或許我們就能發現夢的特點了。
我們可以很容易地想到夢的第一個共同之處,那就是睡眠。夢屬于睡眠中心理活動,這和我們清醒時的活動相似,不過也有區別。亞里士多德對夢的看法是,夢與睡眠的關系可能更為密切。這其中的關系需要我們以后詳加研究。有時候我們在夢中會突然被驚醒,而當我們醒來時,腦海中仍有夢的痕跡。這似乎表明了,夢境不僅存在于睡眠中,也存在于清醒的時候。不過,我們應該先來關注睡眠。這就產生了一個問題:我們該如何來理解睡眠呢?
回歸娘胎

人的一生有1/3的時間處于睡眠階段,那么我們就是有1/3的時間仍處于娘胎之中。睡眠就像是一種脫離人世或者回歸娘胎的生活,雖然它變得很模糊,但是卻很溫暖,而且不受外界的影響。有很多人睡覺的時候都喜歡蜷縮成一團,就像在娘胎中一樣。不知你們每天早上醒來的時候都有重獲新生的感覺?
心理學不研究睡眠,它屬于生理學或生物學范疇。不過如何給睡眠下一個科學定義,至今科學家們還存在有諸多爭議。睡眠有一個與心理有關的特性還是被廣泛認可,那就是:人們之所以睡眠,是他對現實生活失去興趣,不愿再參與現實生活了。換句話說,如果我對現實生活感到厭倦,我就去睡眠,睡之前,我也會對現實生活說:“我要睡覺了,不要打擾我了。”不過那些不知疲倦的孩子們關于睡眠的話可能與我們恰恰相反,他們會說:“我不累,我不想睡覺,讓我再玩一會兒。”對于睡眠的目的,生物學的觀點是蟄伏,而心理學的觀點是對現實失去興趣。可以這樣說,人們處于現實生活中,有太多身不由己,但又不能完全與現實生活隔離,所以只好暫別一會兒,他們才能忍受。睡眠就像是一種脫離人世或者回歸娘胎的生活,它雖然很模糊,但很溫暖,而且獨立于世,不受外界影響,而我們在日復一日的重復著這樣的生活。很多人在睡眠的時候都習慣蜷曲成一個球狀,這和他們在娘胎中的樣子很相似。我們每日一般都有8小時的睡眠時間,以這個情況來說,我們的人生有1/3仍處于娘胎中。你們每個人每天早上醒來時是否覺得自己像是獲得了新生?我們說夢醒時分,通常都有這樣的含義:“我們重新來到了這個世界。”基于這種觀點,或許我們對于新生嬰兒的看法是錯誤的,我們認為一個新生命來到了這個世界,但是嬰兒可能就不覺得,可能他覺得自己只是度過了一個漫長的睡眠。所以,在我們對新生嬰兒祝福的時候,應該說:“歡迎你看見了世界。”如果上述所說的特性就是睡眠的本質屬性,那么夢就和睡眠毫無關系,倒讓人覺得在睡眠中夢是多余的。我們通常都有這樣一種觀點:如果睡眠中沒有夢,那么醒來時會覺得睡得很舒服、很充足。所以我們在睡眠中,都在努力克制內心不要胡思亂想,一旦存在心理活動,那么我們的睡眠就無法獲得一個安靜的情境,而是會有夢,這些夢就是對那些殘余的心理活動的反應。這樣看來,似乎夢就沒有什么意義了。過失有意義,因為它是人們清醒時的活動的一種表現,而夢存在于睡眠中,實際上人們的心理活動已經停止了,它只是對一些亂突亂撞的殘余的反應,這其中真的會有什么意義嗎?即便是有意義的,人們已經入睡,它的意義對于人們又有什么用?由此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夢是一種被人們無法控制的心理活動存在于睡眠中的產物,或者之前所說的,是物理刺激所引起的心理現象。夢是對人們殘余心理活動的反應,它影響了人們的睡眠,所以并不能歸入精神分析的范疇。所以說,我們現在就應該放棄對夢的研究了。
然而我們可以這樣做嗎?雖然夢似乎沒有意義,但它是一種存在無疑的現象,而且它也有許多尚未被解開的疑問,為什么我們不嘗試對這些疑問加以解釋呢?既然夢是對殘余心理活動的反應,那么為什么心理活動不完全停止呢?這個問題就值得我們去做一番研究。也許是有些意念人們無法控制,也許是一些物理刺激對心靈影響太深,以至于心理不得不對他們持續反映著。所以說,夢就是睡眠中對于某種刺激的一種反應方式。從這一觀點出發,我們大概就可以對夢作出解釋了。首先我們要做的,就是研究在各種各樣的夢中,都是由于什么刺激影響睡眠,以致產生了反應的夢。通過這種研究,夢的第一個普遍特性就可以被我們獲得。
無憂無慮的沉睡者

雷尼·馬格利特比利時
馬格利特是20世紀比利時最杰出的超現實主義畫家。這幅作品中的人好像睡在一個木箱子里邊,他夢里所見到的東西都一目了然地呈現在觀眾面前。看著睡眠者安詳的樣子,感覺不到他夢境的存在,但這些殘留的碎片一定是他心理活動的反映。
夢的普遍特性究竟有幾個?這個目前沒有確論。不過它還有一個特性我們可以感知到,但描述出來不是很容易。人在睡眠中的心理活動和清醒時的心理活動是完全不同的。在夢中,我們相信我們所看到的、所聽到的、所做的一切事情,然而它們實際上只是對刺激的反應。而夢對刺激的反應,主要表現為圖像,當然我們也會感覺到聲音、情感等,不過很少。所以,我們常說敘述夢境難,就在于我們要把夢中虛幻的圖像轉化為現實中的語言,而這些圖像往往是模糊的。我經常聽到有人說:“我說不清夢見了什么,但是我能把它的大概畫出來。”這話很好地印證了夢的模糊性。我們在夢中的經歷和在現實中的經歷,最大的區別不在于情商的降低,雖然在夢中我們常常表現出低能。它們最大的區別是一種本質的區別,不過我們現在無法確指。心理學家費希納在過去也說過夢中的生活和現實的生活是截然不同的。雖然我們無法賦予這句話以更深的意義,不過它是最先令人明白,夢是一種奇妙的幻象。前面我們將夢的內容比作是一個音樂外行在隨性彈奏鋼琴,實際上這并不完全準確,因為每一個音調都是琴鍵的反應,它有現實基礎,只是最后沒有奏成樂曲而已。關于夢的第二個普遍特性,夢境與現實不同,雖然我們無法了解更多,不過應當時刻謹記。
你們是否對夢的其他普遍特性感興趣,不過要令你們失望了。我已經做過大量的觀察分析,然而再也不能發現第三個了。不過通過分析,我卻知道了夢的眾多不同之處,比如說夢的長短,夢境的清晰程度,夢中情感的多少,對于夢的記憶深淺。這所有的不同我們在夢中是感覺不到的,需要我們在現實中細心去思考。先說夢的長短,有的夢時限很短,往往只有一個圖像或者一種情感,甚至只有一句短話,有的夢歷經的時間較長,而夢的內容也是豐富而復雜的,人們的經歷可以貫穿一件事情的始終。夢的清晰程度也有很大不同,有些夢條理分明,就和現實中的經歷一樣,所以人們醒來時很容易想起夢的內容,并知道自己做了夢,而有的夢則非常模糊,內容也是雜亂無章,醒來時根本就記不起自己夢到了什么,甚至會懷疑自己是否做夢了。即便是同一夢,也會有部分內容清晰,而另一部分模糊混亂。一般來說,相對清晰的夢境,它的內容都是連貫順暢,甚至含有神奇或滑稽的意象,而那些模糊混亂的夢,往往充滿了荒謬、怪誕等內容。在夢中,人們常常會因為某一圖像而觸動情感,他們可能會悲傷,以致落淚,可能會恐懼,也可能會喜悅興奮,總之,在現實生活中所具有的情感,在夢中都會有。不過在夢中所獲得的情感通常醒來后就會立即消失的無影無蹤,當然,也有少部分會留在人們的印象中,持續很長時間,人們往往會為了記住這種情感而忘記現實中的很多事情。夢的記憶時限跨度非常大,有的夢往往醒來后就忘了,有的夢則可能由于十分美好,而一直保留在人們的記憶中,比如小時候做的英雄夢,可能幾十年后人們還會記得,就好像是昨天剛做的一樣。最大的不同還是夢的內容,不論是不同人做的夢,還是同一人做的不同夢,很少有相同的,夢就像是路人甲,可能人們這輩子只會見到他一次,也有些夢是相同的,或者十分相似,只是稍微有所改變。總之,人在睡眠時的心理活動基本上是對前一天經歷的反應,在這些心理活動中,有許多片段可以影響夢的內容,所以夢的內容絕對不是完全相同的。
詩、琴演奏者

奧拉齊奧·金蒂萊斯基 意大利 約1610年 布面油畫 華盛頓國家美術館
夢是一種奇妙的幻想,這幅畫也用夢幻的筆觸渲染出這樣一種氛圍。演奏者將自己的臉轉向音樂本身,她在仔細思考自己的指法是否正確。不管人們能否從這聽到音樂之聲,但也會靜靜地融入其中。
水的賜予

弗麗達·卡洛墨西哥1938年
卡洛的這幅畫表現的是她躺在浴缸中所看到的景物,所有的一切都是清晰可見,卻又模糊不清,超現實主義詩人布荷東十分喜愛這幅畫,并將它作為自己書中的一幅插圖。畫面中高聳挺立于一切之上的是美國帝國大廈,這里有男性陽具的隱喻。畫面中的男女,漂浮的衣服,半露的雙腳……乍一看就像是孩子們放在浴缸中的玩具一樣,那從腳趾跟流出的鮮血不禁讓人心生恐怖,整個畫面都與性和死亡有關。
對于夢的諸多不同的解釋,除了與人們的心理活動有關外,我認為,還應該考慮人們由醒入睡的過渡狀態和睡眠質量這兩個因素。假設這兩個解釋是確鑿無疑的,那么我們可以斷定,當夢境處于將要覺醒狀態時,夢的清晰程度以及人們在夢中的精神意識都會增強,人們會察覺到自己是在做夢,他會發現,夢中的經歷似乎是合理的,然而又有太多的地方很不合理,并且圖像轉換很快,突然之間,他又有了許多其他的經歷。不過,根據心理學家的觀點,人的心理活動不會因為睡眠的深淺程度而產生如此極速的變化,所以夢境的改變很難與心理活動扯上關系。根據這種觀點,我們所假設的兩個因素都無法得到證實。這樣一來,我們就沒有更好的辦法來解釋夢境的差異了。
如果我們想要對夢的性質有深入的了解,恐怕必須先放棄對夢的意義的研究,首先從夢的普遍特性來作分析。前面我們討論了夢和睡眠的關系,認為擾亂睡眠的刺激是形成夢的根本原因。心理學對于夢的研究也做過許多試驗,最著名的當屬我講過的伏耳德,他通過實驗證明了夢的內容是對外界刺激的反應。現在我們也可以通過一些實驗來證明他這一結論,不過我還是先將前人所做的一些典型實驗講給你們聽。物理學家莫里曾做的一個試驗非常有趣,他在入睡前,將香水噴灑在身子周圍,然而他就夢見了自己來到了開羅,在法琳娜時裝店內經歷了許多荒誕而又恐怖的冒險活動,后來,有個人在他的脖頸上輕輕一按,他就夢見了一位小時候給他診過病的醫生在給他脖子敷藥,又有一個人在他的額頭上低了一滴涼水,他立刻就夢見了自己身處意大利的酒吧,正在品嘗那里的白酒,而且身上流了很多汗。
女神酒吧間

馬奈法國1881年 倫敦考陶爾德美術館藏
這是馬奈生命中最后的杰作。當時馬奈的病情相當嚴重,畫中的吧臺都是他模仿實物臨時搭建的,這名酒吧女招待也是他臨時雇用的一名女模特。馬奈傾注全力捕捉這迷人的氣氛,后來這幅作品與《春》在巴黎展出時,受到了極大的好評,并為巴黎市民所接受。
鬧鐘

工藝品德國
做夢的人最后都是聽到一種聲音而結束夢境的,這種聲音雖然在夢里都各不相同,但在現實中卻都是由鬧鐘的聲音所引起的。由此可見,外部環境的刺激對夢是有一定影響的。這也是夢形成的其中的一個原因。
有一組刺激夢的試驗或許可以解釋上面的幾種現象。有一位敏銳的觀察者希爾布朗特曾經根據對鬧鐘聲音的反應而產生的夢境做出了三次記錄,以下是他所敘述的三個夢:
“這是春天的一個清晨,我在鄉間的小道上漫步,我穿過了一塊綠意濃郁的田野,來到了鄰村。這時我看到許多村民穿著干凈的衣服,捧著贊美詩走向教堂。今天是禮拜日,他們是去參加祈禱了。我也想去,和他們一起到了教堂,可是我突然覺得很熱,就在教堂外找了一處地方休息。忽然我看到教堂的敲鐘人走進那座很高的閣樓,原來閣樓內有一口銅鐘,鐘聲響起時,村民就要開始祈禱了。我趕緊回到教堂內,然而鐘聲許久都沒有想起。我正在納悶,這時鐘聲突然想起來了,非常尖銳,我只覺得頭腦一震,于是從睡夢中醒來了。我才發現,原來那尖銳的聲音是鬧鐘發出的。”
第二個夢是這樣的:“這是個艷陽高照的日子,地面仍被厚厚的積雪所覆蓋。我和友人約好了去滑雪,等了許久才找到了滑雪車。我和朋友先從行囊中取出暖腳袋套上,然后上了車。此時駕車的馬兒正嘶鳴著等我發車的信號,于是我準備妥當后,就拉起了車上的鈴鐺,沒想到將鈴鐺搖得太猛了,它發出了一種熟悉的鈴聲,但絕不是鈴鐺本來的聲音。這聲音十分響亮,以至于我被驚醒了。原來是鬧鐘的聲音使我醒來。
還有第三個夢:“我在餐廳內看到一名服務生端著一高摞盤子向后廚走去。那一摞餐盤如一個金字塔般,危危欲墜,隨時都有跌落的危險。我提醒那位服務員:‘小心,你的盤子可能會摔在地上。’他回答說,‘沒事,我已經習慣這樣端盤子了。’不過我還是忍不住跟在他后面,為他擔心。我生怕他出事,然而偏偏就出事了,那服務生進門時,右腳被門檻絆了一下,結果他手中端的盤子全摔在了地上,成了碎片。但是那摔碎的聲音非常奇怪,不僅有規律,而且十分震耳,像是鐘聲。我立刻醒來了,才知道那是鬧鐘的鈴聲。”
這些夢的內容十分連貫而合理,雖然與人們平常做的夢有所不同,不過條理巧妙,易于理解,所以對于這些夢我們也沒有什么疑問。總結這三個夢,會發現它們的共同之處就是,每一個夢境都是以一種聲音結束,做夢人在聽到這種聲音后醒來,然后知道這聲音是鬧鐘發出的。前面我們討論了夢的形成,不過關于夢還有很多我們不知道的。就如上述的案例,人們在做夢之前,其心理活動并沒有鬧鐘這一概念,而且夢中也沒有鬧鐘的存在,然而卻有另一種聲音替代鬧鈴響起,該如何解釋鬧鈴響起時,人們會在夢中聽到一種聲音呢?在每一個事例中,對于擾亂睡眠的刺激,其解釋都是不一樣的。這到底是怎么回事?至今仍沒有公認的觀點。如果我們想要對夢有足夠的了解,就需要解釋清楚上面的夢例,為何做夢人在夢中,偏偏只聽到一種代表鬧鐘的聲音?我們不得不對他的實驗結論持懷疑態度,雖然擾亂睡眠的刺激在夢中得以表現,但是為什么剛好會以那種方式出現?他并沒有解釋這一問題。還有莫里的實驗,他所說的夢境,其中許多圖像都是由刺激直接引起的,比如說那個科隆香水夢里那荒誕的冒險活動,這其中有許多現象我們現在都無法解釋。
當有刺激侵擾睡眠的時候,夢中就會出現相似的刺激以喚醒夢中人,這一觀點并不足以幫助我們了解外界刺激對于夢的影響。實際上,大部分夢的情境,都要比上述的三個夢例復雜得多,我們很難去理解。我們不是一受外界刺激就會醒來,比如說早上我們回憶昨晚的夢時,我們無法確認夢中的某一怪異情境是受哪一個侵擾睡眠的刺激的影響。曾經有一次我在夢醒之后推斷出是受到了一種聲音的刺激,不過這是來自于夢結束時的情境的暗示。事情是這樣的:我曾經在蒂洛勒西山上居住過一段時間。有一天清晨,我醒來后意識到自己夢見了教皇逝世,我不知道這個夢的含義,后來妻子告訴我說:“難道天快亮時你沒聽見附近教堂中發出的可怕的鐘聲嗎?”可能我當時睡得太沉,的確什么也沒聽見,若不是妻子對我說此事,我還真不明白我為什么會做那樣一個奇怪的夢。做夢人會因為受到外界刺激的侵擾而產生夢,不過他醒來時卻不知道究竟是什么刺激?這種情況或許很多,或許極少,當然,多少不是問題。問題是,如果沒有人告訴他在睡眠中有某種刺激發生,他是決不會相信夢的內容與外界刺激有關。實際上,我們不需要再去了解外界刺激對于夢的影響了,原因很簡單,那些侵擾睡眠的刺激只能解釋新夢境的產生,至于解釋夢的反應,卻是不夠的。
鐘聲

如果不是外部聲音的干擾,做夢的人是不知道為什么自己的夢中會出現這些奇怪的東西和聽到可怕的聲音的。圖中敲鐘的聲音似乎響徹整個費城的街道上空,向人們預告著一個新時代的到來。
不過我們也不必急于承認這一學說沒有用,從另一個角度也可以對此加以分析。到底是什么刺激侵擾人們的睡眠,影響夢境,這并不重要。我認為,夢所反應的,不僅僅是外界的刺激,還有內在的刺激,也就是身體的刺激。這一觀點與前人的看法差不多,前人對于夢的形成,普遍的觀點是:夢源自胃。不過人們在醒來時,很難發現侵擾睡眠的身體刺激,所以我們也無法來證實這一觀點。不過對于身體刺激,我們可以通過對某些經驗進行分析來驗證。總之,一個人的生理狀況絕對可以對所做的夢產生影響。人們在夢境中,經常會經歷膀胱的膨脹或者生殖器的興奮等生理情況,這應該是每個人都不會否認的。除此之外,還可以通過夢境中的其他事情來推測它們的產生是與身體內的某種刺激有關,因為在人的夢境中,常常會有某種類似身體刺激的事情。生理學家施爾納也主張夢源自身體刺激這一觀點,他列舉過一些很有代表性的事例來證明。譬如說,他夢見了站成兩排的孩子,他描述這些孩子們:明眸清眉,烏發脂膚,兩排孩子相視而對,本來,兩排孩子互相拉著手,后來又放開了,過了一會兒又拉起了手。他形容這些孩子們像牙齒,而他醒來后果然從牙床上拔出了一顆松動的壞牙。還有,有一次他夢見了一條狹長的小徑,他解釋說是受小腸的刺激而產生的,這一說法似乎也說得過去。根據施爾納的觀點,夢境的內容都是類似于身體刺激的某種事物。
通過我們的分析,似乎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外在刺激和內在刺激對于夢境的形成具有同樣的作用。不過,對于內在刺激的觀點,依然缺少足夠的支持。人們所做的大部分夢,當醒來時都不會意識到身體刺激的影響,以至于無法去證明,只有少部分夢,才會使人聯想到與身體的刺激有關。內在刺激和外在刺激一樣,它們對于夢的影響只能說明夢對它們有所反應,卻并不能真正說明夢源自它們。所以,對于大部分夢來說,它們的起源至今仍然無法解答。
你們在對這些刺激進行研究時,是否會注意到夢境的另一個特點?這些刺激不僅在夢中得以表現,并且它們還被化簡為繁,被其他事物做替代,以適合于夢境。這就是夢的另一方面,具有改造刺激的特點,你們一定對此很感興趣,若是我們能對此特點作出解釋,那么也許我們就能發現夢的本質了。一個人所做夢的內容,不僅要考慮哪些最易影響夢境的因素,還有一些偶然性的元素也需要考慮。不列顛國王統一三島,為表祝賀,莎士比亞寫了著名的劇作《麥克白》,但是我們根據這一歷史事實就能猜測出劇作的內容嗎?就能明白劇作的主題思想和人物的象征意義了嗎?答案當然是不能。同樣的道理,內在刺激和外在刺激僅僅是促成了夢的產生,卻并不能真正說明夢的本質。
科丹小路

尤特里羅1911年 巴黎蓬皮杜國立現代美術館藏
夢境多是由身體的刺激而來,如果夢到自己經過一條狹長的小路,那可能是受腸道的刺激而產生的。這幅作品是尤特里羅“白色時期”所描繪的。作品中描繪的是蒙馬特山丘,以及山丘頂上矗立的圣心堂后方其中一條細窄石階的通道。作品名稱是根據當地地主的名字所取的。
關于夢的第二個普遍特性,就是其入睡前的心理活動,我們很難作深入的了解,以至于無法運用它來做進一步的探索。人們在夢中的經歷,可以完全用刺激學說來解釋嗎?如果夢中的經歷真的就是那些刺激的反應,要知道,圖像占據了夢境的大部分內容,開始影響視覺的刺激極為少見,這又該如何解釋呢?還有,在夢中所聽到的演說,難道在我們睡眠時,真有類似的話語傳入我們的耳朵中嗎?這種疑問,我可以十分肯定地回答:不可能。
如果夢的共同屬性不足以讓我們以之為出發點來對夢作深入的了解,那么我們就來討論夢的差異性吧。通常來說,一個人的夢境是模糊混亂,而又十分荒唐的,不過有些夢也相當清晰合理,容易被人銘記。我最近聽到了一個年輕人所做的合理的夢,其夢境是這樣的:我在康特納斯勞斯散步時,遇到了一位朋友,于是我們便同行了一段時間。后來我走進一家餐廳,過了一會兒有兩女一男也走了進來,他們坐在了我的桌旁。我對他們的失禮感到厭惡,就不去瞧他們,然后我偶然瞧了他們一眼,卻發現那兩位女子十分清秀動人。那年輕人說自己昨天晚上的確在康特納斯勞斯散步,這是他經常走的路,而且后來也的確遇到了那位朋友,兩人在一起散步,至于后面的事情,也和夢境的內容相類似。還有一位女士所做的夢,這個夢也不難理解。在夢中,她的丈夫對她說:“我們的鋼琴該調音了。”她便說:“恐怕還要配新部件,不劃算啊。”這段內容和當日她和丈夫關于修鋼琴的對話一模一樣。有這兩個事例,我們可以看出什么?至少會有這樣的結論:現實的生活,不論是什么事情,都能在夢中得到重現。如果所有的夢都屬于這種情況,那么這一結論就有了非常重要的價值了。不過仍是不可能,因為只有少部分的夢是對現實生活的重現。大部分的夢和當日的一切活動沒有太多的關系,所以,我們不能運用這一結論來解釋那些荒誕的或者無意義的夢。換而言之,一個新的問題擺在了我們的面前。我們除了要了解夢境的本質,還要去分析夢境中重現的現實生活,就如上面所舉出的兩個例子,其產生的緣由以及意義到底是什么。
憐憫

威廉·布萊克倫敦1795年 英國倫敦塔特陳列館收藏
作品描繪了莎士比亞作品一個章節的情景,麥克白正考慮著謀害鄧肯的后果:“憐憫,像一個新生嬰兒,跨過天國的小天使如一陣風……”畫面中一位毫無生氣的女人躺在地板上,在她的上面,有兩個女人騎馬而來,其中一個的手里還有一個小孩。畫家是一位精神世界至上的人,有著非凡的洞察力。
坐在古鋼琴前的女士

揚·維米爾荷蘭布面油畫1674~1675年 英國倫敦國立美術館收藏
圖中一個年輕的女孩坐在一架古老的鋼琴面前,她的左邊還有一把低音的中提琴,身后的墻上還掛著一幅畫。畫面在空間的處理上給人一種超脫的氣氛,像是畫家虛構的一樣,這種用色手法,我們只能慢慢體會了。
夢境的重復和再現

勒內·馬格利特比利時1953年
馬格利特是一位寫實派超現實主義的實踐者,作品中神情古怪、頭戴圓頂高帽的人鎮靜地從天而降,表現出一種古怪的生活氛圍。同時也體現了畫家對自相矛盾的視覺形象的酷愛,許多看似正常的東西卻總是反復無常,作品雖然怪誕卻不無其合理性。
夢是如此難以了解,以至于我們孜孜探索仍然沒有明確的結論,你們可能有了厭倦之情,實際上我也有。我們對于夢的研究,至今沒有任何有效的方法,雖然這一研究會使全世界的人產生興趣,但那并不是我們的目的。我們需要一個研究方法,然而始終找不到。實驗心理學提出了“刺激引起夢”的理論,雖然很有價值,但是仍不能完全解釋夢的本質。哲學只會譏諷我們在一些與本學科宗旨無關的課題上浪費時間,至于玄學,它算不上一門科學,我們也用不著借鑒。古代人和普通民眾認為夢是一種含有深意的預兆,但這根本就沒有得到證實,所以一點兒也不可信。總的來說,我們對于夢的研究可以說是毫無進展。
不過,在我進行研究的時候,我又發現另一條重要的研究線索,那就是民間流傳的俗語。俗語不是偶然產生,它是古人經驗積累沉淀的產物,相比科學,它的確沒有太高的可信度,然而我們絕不能因此而忽視。在民間的俗語中,有一個很奇怪的名詞,那就是“白日夢”。白日夢是幻想的產物,也是一種普遍的現象。所有人都會做白日夢,而做夢人自己就可以對所做的夢進行分析研究。所謂白日夢,其實就是一些幻想,而這些幻想并不具有夢的普遍特性,但是為什么仍要稱之為“夢”呢?要知道,從夢的第一個普遍特性來說,白日夢并沒有與睡眠產生聯系,從第二個特性來說,白日夢只是一些想象,不是幻覺,也不是對現實生活的心理反應。做夢人也承認這是幻想,存在于心中,只是看不見罷了。白日夢通常發生在人的青春期之前,或者兒童期之末,而到了成年之后,要么不再有白日夢,要么永遠保留著這個夢。白日夢的發生,可以很明顯地看出來,是受了某種動機的影響。白日夢中出現的情境和事件,可能是為了達到做夢人的野心,也可能是滿足做夢人的情欲。年輕男女的野心并不相同,男子的野心多為建功立業,而女子的野心則表現在對完美愛情的追求上。至于對情欲的幻想,多集中在女性身上,當然男子的幻想中也會有情欲,就像他們追求事業和成功,通常都是為了討女孩子的傾心。而在其他方面,人們的白日夢就很少相同了,其結果也各有差異。有的白日夢經過短暫的幻想期后,就變成了另一種新的白日夢,而另一種白日夢則往往會由簡至繁,變得愈加復雜,就像是一部長篇小說,而且這部小說還會與時俱進,緊跟時代潮流。許多文學作品都是根據白日夢加工而成的,不少作家都喜歡將自己做的白日夢進行改編、增刪以及二次創造,然后寫成小說和劇作的形式。作品中的主人公常常為作者本人,也就是白日夢的主人公。
為什么稱白日夢為“夢”呢?是因為它與夢也有許多相似之處,比如說同樣與現實隔絕,內容也和夢一樣超現實,其中最重要的相同點在于白日夢與夢具有一樣的心理特點。這個心理特點,目前正處于研究中,雖然我們能感知到,但是并不能真正了解。還有一點,雖然白日夢也被稱作“夢”,但是要認為它和夢是完全一樣的,那就大錯特錯了。關于如何辨識白日夢和夢,以后我再為你們解答。
白日夢

碼頭工人愜意地躺在自己的床上,悠閑地吸著香煙,目光四處在墻上穿梭,迷離中像是邂逅了某位美麗的姑娘,但這一切只不過是一場白日夢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