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素食中的中國智慧

中國的素食傳統由來已久,歷經數朝數代,其間又被道家和佛家吸收采納。佛道兩家都非常推崇豆腐,認為豆腐是中國人的最佳“肉食”。此外,五谷為養(稻、黍、稷、麥、菽),五果為助(栗、桃、杏、李、棗)。中國的僧人組成了佛門中最多的素食者,這一點和泰國、日本以及韓國大有不同,因為這些國家的佛門弟子在飲食上并非如此嚴格,通常以化緣為生,無論什么樣的食物落入缽盤,即是當日的飯食。在中國,僧院中的“齋菜”和尋常百姓家的“素菜”有所不同,了解兩者之間的關系還是非常重要的。根據中國的傳統,祭祀儀式或大典開始之前,中國人不僅要戒酒戒肉,而且還要杜絕性事和賭博,沐浴焚香,整潔身心,即所謂“齋戒”,這是為了確保供奉的純凈,以便被神明接受。這樣的齋戒自周朝(公元前1046–256年)沿襲下來。此外,中國的佛僧也和大多數的印度僧人一樣,遵照《楞嚴經》,禁食五種刺激性的食物,即蒜、蔥、興渠、韭、薤,因為這幾味食物會刺激人的心性,擾亂人的定力。同樣,為了修身養性,道家也避開這“小五葷”。

作為平常飲食,素菜以其簡樸和素凈培養了一個人非暴力的心態和對一切生靈的慈悲心。如今,中國人選擇素食常常出于健康的考慮,還有的則是為了與大自然和諧共通,向往天人合一的境界。人們越來越強烈地意識到肉食對環境造成的巨大影響。食素是對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一種貢獻,因為飼養牲畜的氣體排放占據了其中一大部分。素食者中有很多是佛教居士,還有道家和儒家的遵從者以及主張善待動物的其他大眾。這種素食風尚可以從各地紛紛建立的素食餐廳略見一斑,無論是中國還是其他國家,素食餐廳越來越受大眾的歡迎,從這里也可以看出人們對食物的選擇。素食美味營養,價格合理,人們還可以感受一種更高境界的善性飲食體驗,在寧靜祥和的氛圍中享受藝術的呈現。

南北朝時期(公元420–589年),梁漢武帝將食素列為佛門戒律。與印度佛教不同的是,中國僧人自己種植糧食蔬菜。中國的素食,其美妙之處就在于它和佛教、儒家思想和諧共生,相輔相成,共同構建了中國人的飲食文化和日常生活方式。從更為深入的哲學和靈性思想體系的角度來看,佛教中有關六道輪回(天道、阿修羅道、人道、畜生道、惡鬼道、地獄道)的教義自唐朝以來就極為深入人心,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內容,便是食肉者和食素者將依據其不同的德行和過失,在來生去往截然不同的目的地,不殺生、不食肉可以保證被一個人提升到更高的境界。無論是哪一種情況,都是dukkha(譯者注:梵文詞),即是短暫而不究竟(佛教語,至高無上的境界,或對事物徹底、極盡之意)的。漢代發明的豆腐,讓中國人對肉味的渴望有機會轉移到純粹的素食來源——豆制品。豆制品的變化無窮無盡,形狀、口味和質地也各不相同,而且營養豐富,對健康非常有益。

今天中國盛產的蔬菜瓜果品種之多無可比擬,那得歸功于絲綢之路。公元前139年,張騫出使西域,此舉促成了大量不同種類的蔬菜瓜果從遙遠的異國引進中國。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蔬果逐步進入尋常百姓的廚房。核桃、石榴、葡萄、芝麻、茄子、香菜、土豆、青椒和各種菠菜都是伴隨著絲綢之路的征途,以及中國對緬甸、尼泊爾、印度等鄰國的探索走入中國人的味覺的。

縱觀中國的素食歷史,中國人珍視的中華民族飲食和烹飪傳統的根基,并非食譜和調料,而是源自幾千年前那條極為堅實的文化脈絡。中國的素食主義正經歷著日新月異的成長,其中的原因是非常豐富的。然而,在眾多的因素中,最主要的依然是:素食是“仁”與“善”的集中表達,而這兩者正是儒、釋、道三家從古至今傳承下來的中國文化的真正內核。傳承民族傳統文化并使之保持鮮活的藝術究竟是什么?在于從傳統中反思出那些和當今世界息息相關的積極因素,并逐步拓展出宏遠的視域,再將其發揚光大。

主站蜘蛛池模板: 金沙县| 镇巴县| 独山县| 个旧市| 铁岭市| 临沧市| 丰宁| 广南县| 宁夏| 弥勒县| 浮山县| 梁平县| 龙胜| 桐柏县| 博乐市| 桃园县| 莆田市| 鄂州市| 乐业县| 儋州市| 曲阳县| 嘉义市| 自贡市| 鹰潭市| 渑池县| 兴山县| 祁东县| 晋中市| 龙南县| 海门市| 宁波市| 嵩明县| 临清市| 栖霞市| 讷河市| 东丽区| 安乡县| 伽师县| 衡阳县| 宁城县| 越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