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我的環(huán)球素食之旅

盤子里會是些什么呢?客人都有點兒興奮不安。說起素食,他們唯一的體驗就是散落在北京各處的幾十個素食餐廳,還有大同小異的臺灣仿葷菜。門開了,他們走進屋子,炒菜鍋里飄散出來的香味,出其不意地迎接了他們的興奮和好奇。我的妻子培敏小心翼翼地在每個座位前分別擺上刀叉和湯勺,中間是一個雪白的餐盤,上面擺著湯碗。廚房里散發(fā)著熱氣騰騰的活力。我給田園沙拉淋上法汁,攪拌了一下湯,又查看了一下烤箱里的蔬菜餡餅。新出爐的鮮面包已經(jīng)被切成整齊的薄片,就等著橄欖油“著陸”在面包醬上了。鷹嘴豆很柔嫩,自制的鮮奶酪看上去近乎完美,鮮嫩的香煎蘑菇土豆丁上點綴著綠綠的法香末,看著就讓人垂涎欲滴。色彩、香味、質(zhì)感在鍋碗瓢盆里碰撞,爭先恐后地涌向餐桌。培敏和我相視而笑,深深地吸了一口氣:他們會喜歡嗎?

第一道菜,撒了油炸面包丁和奶油的蘆筍湯。這道菜廣受歡迎,只是喝湯時嘴里發(fā)出的動靜免不了讓在座的西方人挑起眉毛,但這種被歐洲人視為很不禮貌的響聲在中國,就成了最高的贊譽聲——這證明你的湯味很驚艷。接下來是主菜,這回可是考驗西餐餐桌禮儀的時候了。一邊是牧羊人餡餅,一邊是用香草烹制的米飯,襯托著脆嫩的法式沙拉,熟悉的筷子卻不知蹤影。在印度,人們盤腿坐在地上,手指就是最靈活的餐具;在西方,刀叉可以幫助你把食物切成小塊;到了中國,人們把碗托在嘴邊,用筷子把飯菜推送到口中。可這刀叉該怎么用呢?他們可憐巴巴的目光越過餐桌,相互碰撞了一下。不大一會兒,待一切都得心應(yīng)手之后,一陣風卷殘云,盤里的食物就所剩無幾了。魔法奏效啦!總的來說,中國人的正餐就意味著圍著餐桌上來回轉(zhuǎn)動的轉(zhuǎn)盤,社交、放松、大聲說話、小口品菜。這會兒,我們的客人被這種新鮮的體驗征服了,沒準兒是吃得太多了吧。君豎起了大拇指,她的丈夫大海又要了第二輪,還有一位說了一連串的“非常好吃,非常好吃”。開心的時刻繼續(xù)延伸著,最后的飲品——溫熱的肉桂蘋果汁終于上場了,食客們的好奇心開始從餐桌轉(zhuǎn)向了我的素食烹飪奇遇記。

君想了解我是如何變成素食者的。

我說道:

“每個人在生命中總會遇到十字路口,面臨重大的抉擇。選擇素食,對當時15歲的我來講,就是一個重大的決定,一個從未猶豫和后悔過的決定。在一個晴朗的春日,我決定永遠告別魚肉和雞蛋。20世紀70年代,西方年輕人的思維發(fā)起了嶄新的變革,非暴力、保護動物和保護大自然成為我們理想的基石。一個強烈的聲音沖擊著我年輕的心:任何形式的暴力只能激發(fā)更多的暴力,除非人類善待動物,關(guān)愛憐憫其他生命,否則人類自身也永遠不可能和平共處,彼此相愛。”

“那你的家人對你的決定做何反應(yīng)?”君問道。

“我母親是一位出色的廚師,她在一個學校餐廳做主廚,我們兄弟五人都在那所學校讀書。她不但照顧我們的午餐,還為我們準備平時的晚餐和周末的飯菜。她總在烹調(diào),而且從不厭倦。我常常和母親一起去農(nóng)貿(mào)市場購買新鮮的蔬果、谷物和奶制品,她總能用各種原料做出美味的法餐。60年代的時候,我們在巴黎仍然可以買到剛從奶牛身上擠下來的牛奶,還有以此做出來的純黃油和奶油。在法國,你可以買到質(zhì)量最好的食物。法國人的餐桌上總有一籃子新鮮香脆的面包和沙拉,擺著散發(fā)著香味的蔬菜、米飯或是意大利面,此外還有美味可口的糕餅和奶酪,用餐完畢,咖啡端上來之前總有時鮮水果。喂飽五個正在長身體的男孩可不是件輕松的事,但是母親總能千方百計地養(yǎng)育我們,這不僅僅憑借著她的烹飪技巧,更重要的是靠那種只有母親才擁有的最重要的原料——母愛。每一口菜、每一勺飯、每一滴濃湯中飄散出來的香味都有她的愛,母愛滲透和覆蓋在所有的食物中。再也沒有什么比踏實地坐下來享受一頓好飯,品味那個為你做飯的人所傳遞的關(guān)心和愛更有魔力、更滋養(yǎng)身心的事了。這就是烹調(diào)的秘訣。”

“小時候,我得爬到椅子上才可以夠到廚房的操作臺,我會站在上面看母親做飯,幫點小忙,也許從那會兒起,我對食物和烹飪的熱愛就開始滋長了。母親讓我切蔬菜、削土豆皮、把水果切成小片;我觀察她如何做面包和新鮮的面條,如何做果醬和酥餅。后來她把食譜教給我,現(xiàn)場考我。所以,當我決定吃素食,拒絕吃肉和魚后,全家人都感到很震驚。突然間,我盤里的東西不論看起來、聞起來還是吃起來,都徹底不同了。我發(fā)現(xiàn)不管在家里還是和朋友在一起,我都成了一個邊緣人。在那個年代,做個素食者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誰都不以為然,但母親卻尊重我的選擇,并且設(shè)法保證我的膳食平衡。就這樣,我依然能從豐富的素食中獲得充足的營養(yǎng)。”

“很難解釋,少年時究竟是什么樣的力量推動我走出了這一步。然而,周游世界后,我終于明白,這樣的飲食選擇其實來自我內(nèi)心的呼喚,在其后的歲月中,它逐漸和我的靈性之旅交織在一起,相輔相成。食素三年后,我離開家,進入了這個名叫‘人生’的學校,去探索外面的世界和內(nèi)在的自我。每一個國家都有著獨特的飲食文化,這樣的傳統(tǒng)可以追溯到久遠的過去。如今,美食再也不局限于本土,而是隨著移民潮遷徙到了地球的任何一個角落,幾乎在西方的每一個城市,你都可以看到中餐無處不在,印度菜和意大利菜也是如此。40年前,我踏上素食之旅后,并沒有坐等食物來到我的餐盤中,相反,我走向美食匯聚的地方,這是一次歷險,的確令人大開眼界,心胸開闊。”

“這準保帶勁兒極了!您都去了哪些地方?”大海問道。

“1974年,我首先去了中東,在以色列的一個農(nóng)場做了兩年農(nóng)夫。清新的空氣、芬芳的泥土、清澈的水……那里的一切完全改變了我對食物的概念,而在此之前,我一直是個被困在城市中的年輕人。我親眼看著莊稼一節(jié)一節(jié)地往上躥,轉(zhuǎn)眼之間就到了收獲的季節(jié)。我的心在不知不覺中發(fā)生了改變,人生的價值于我,也發(fā)生了意義上的轉(zhuǎn)變。我接受了全面的訓練,不僅學著種植土豆、花生、玉米、西瓜和棉花,而且開始嘗試擠奶、種飼料、喂飼料。我感到,一種和自然母親之間親近的關(guān)系在瞬間萌發(fā)并成長,它超越了人與人之間的那種關(guān)系。我跪在地上,用手挖起一捧土放在鼻子邊,深深地嗅它的氣息,沃土的芳香充塞著我身體的每個細胞;我在新摘的玉米棒上狠狠地咬上一口,咀嚼玉米粒在唇齒之間散發(fā)的奶香。陽光、和風、雨水和土壤之間的和諧共融,催生了無數(shù)的瓜果蔬菜和堅果豆類,從創(chuàng)造之初就維系著地球上的生命,這一切讓我感到驚嘆!這是一種脫胎換骨的感受,我的愛心和對動與不動的一切生命的崇敬之情不斷增長。母親與大自然這兩個意象的融合,終于變得完整而圓滿了。”

“中東是富裕慷慨的,那里散發(fā)著勃勃生機的市井生活吸引著我去探索美味、健康的食物。包裹著蔬菜沙拉的中東口袋面包(pita)、鷹嘴豆醬(hummus)、炸鷹嘴豆丸(falafel)、茄泥芝麻醬做成的蘸醬、香烤燈籠椒和炸茄子……這些美味組成了中東傳統(tǒng)的街頭小吃文化。然而,聚居在沙漠地帶的貝多因部落卻以他們那令人無法抗拒的酸奶酪、巨大松軟的面包還有濃烈的豆蔻咖啡引以為傲。剛剛碾磨出來的小茴香籽和蒔蘿籽散發(fā)出來的清香混合著新出爐面包誘人的香味,飄散在古老的耶路撒冷圣城。阿拉伯奶酪松糕、蔬菜泡芙、蘋果派、芝麻甜品(哈拉瓦)、藤葉飯團和橘子酥餅,它們組成了超乎想象的盛宴!在這里,你還可以發(fā)現(xiàn)世界上最棒的橄欖和橄欖油。古時,橄欖樹象征圣潔,而橄欖油不僅可以用來烹調(diào),還可以用在祭祀活動和祝禱儀式中。耶路撒冷保存著這些烹飪的寶藏,雖經(jīng)千萬年但依然完好無損。此后我又去了印度,沿途經(jīng)過了不少穆斯林國家,而這些美味在那些國家的街邊也都隨處可見。”

“光是想想就讓人心馳神往。”培敏對客人們說道。

“再給我們多講講。”

印度

“1976年,我沿著從土耳其延伸出的漫長公路,一路上歷盡磨難,終于首次踏上了印度的土地。在那里,我發(fā)現(xiàn)了一個全新的世界,除了獨特的文化傳統(tǒng)和深刻的靈性智慧之外,那里所展示的素食也是世界上最不可思議的。說起印度,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步步是舞蹈,句句是歌謠。那里的每一天都是節(jié)日。我被這里的色彩、聲音和味道深深震撼,被挑逗起來的好奇心驅(qū)使著我去探尋一個答案:如此多樣性的生活形態(tài)為何能匯聚在一個地方呢?不論是捧著銀盤子吃飯的顯貴,還是靠一把米飯充饑的乞丐,不論是家里還是街頭,食物文化都點點滴滴地滲入人們的生活之中。這里的烹飪方式既古已有之,又十分富有創(chuàng)意。舉例來說,在鄉(xiāng)下,大到一頓豐盛的大餐,小到一鍋簡單的豆湯,人們常常用牛糞作為燃料,木柴也應(yīng)用廣泛。對于印度人來說,奶牛在日常生活中擔任著極為重要的角色,它們受到保護和照料,甚至是崇拜。古老的印度經(jīng)典吠陀經(jīng)中解釋道,人類的母親有七位:生母、靈性導師之妻、祭師之妻、王后或王妃、奶娘、土地和奶牛,每一位母親都以獨特的方式哺育著人類。奶牛會提供牛奶并繼而加工成有益健康的酸奶、奶油和黃油,同時還貢獻牛糞作為燃料和防腐劑,等它們老死之后,整個身體也都能派上各種各樣的用場。”

“印度的農(nóng)貿(mào)市場充滿了勃勃生機,每天都像是在過節(jié)。除了五顏六色的水果、蔬菜、谷物和堅果之外,彩虹般繽紛的香料從市場四面八方地向我的味覺發(fā)起進攻。不僅有小茴香、芥末、葫蘆巴籽、姜黃粉、辣椒、甜辣椒粉、藏紅花、芝麻、香葉,還有小豆蔻、肉桂、丁香、肉豆蔻、姜和茴香。大多數(shù)香料印度人都常用在米飯、豆湯(dahl)、燴蔬菜(sabji)和烤薄餅中。這樣的一餐絕對營養(yǎng)齊全,尤其再配上原味酸奶、檸檬片、腌芒果和新鮮奶酪,做起來簡單,吃起來卻美味無比。在印度的街道上,隨處可見各種小吃攤,叫賣的小販甚至在火車站的月臺上和車廂里為游客烹煮熱氣騰騰的食物,食物跟隨著人們來到這個國家的每個角落。置身于印度,對我來說就像走進了一個烹調(diào)大世界,我隨時隨地都會對烹飪產(chǎn)生嶄新的體驗。”

大海很好奇,為什么印度有那么多的素食者?

“印度的素食者有4億之多,其根本原因是該國的文化和宗教歷史背景。在這個國家,一切生靈均得到保護,它們被認為是有靈魂的,就像人類一樣。這種深厚的靈性覺悟遍及印度大陸數(shù)以百萬計的印度僧侶和大師的心中,并且深深地植入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每天清晨,整個印度大陸在集體祈禱、頌歌和冥想(瑜伽)中蘇醒過來,人們控制肢體和專注心念,讓靈魂盡情慶賀生命和神明的存在。無數(shù)的食物烹制好之后,或被送至廟宇中的神像面前,或被敬獻于圣河之濱,在滿懷虔敬的供奉之后,人們才開始慢慢地享用這種圣化后的食物,它們被稱為帕薩達(prasadam),意思是神的仁慈。食物的圣潔與瑜伽冥想背后的哲學和諧地融合在一起,讓我的生命沉浸在一種圓滿的感悟之中,少年時選擇素食時的那種觸動,在沉睡已久后再次蘇醒了。”

“這么說素食不僅僅是飲食選擇,”大海說道,“莫非還是哲學和倫理道德上的提升?”

“當然,這不僅僅是吃素的問題。”我回答道,“對印度文化以及靈性意象的濃厚興趣驅(qū)使我和一群印度僧侶生活在一起,去體驗一種簡樸、艱苦,精神上卻回報豐厚的修行生活。我學習了瑜伽冥想,同時研習古老的經(jīng)文典籍,一方面去發(fā)現(xiàn)自我的靈性身份,另一方面也在探索傳統(tǒng)的印度烹飪。”

“很快,我就交上了一位好友,他叫阿尤迪亞,是一名僧侶,于是他很快變成了我的烹飪老師。每天清晨一破曉,他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點著爐子里的干柴,喚醒一天的生活。廚房是個簡陋的屋棚,墻壁被多年的濃煙熏得烏黑烏黑,留下了厚厚的一層油煙,一根油乎乎的電線從天花板上懸掛下來,吊著一個昏黃的燈泡。但是,巨大的紅磚壘成的爐灶表面卻厚厚地涂了一層新鮮的牛糞和泥土的混合物,這是為了使爐灶保持干凈,具有凈化作用。阿尤迪亞的腰上系著一塊紅色的棉質(zhì)圍裙,一直拖到膝蓋以下,上身穿著一件干干凈凈的T恤衫,這就算是廚師的行頭了。我站在廚房門口,他示意我進去。”

“兩個老婦人坐在鋪開的土豆袋上,用腳抵著兩把鋒利的長刀砍著蔬菜。阿尤迪亞已經(jīng)用木柴生起了火,貪婪的火苗越躥越高,他向火中添了幾把干柴,最后又添了一塊結(jié)結(jié)實實的大牛糞餅。濃煙迅速躥到了天花板上,彌漫在黑黑的屋子里。那幾口鐵鍋大得驚人,簡直能裝得下三個成人。一口鍋裝滿了水,準備煮一種用米、綠豆和蔬菜熬出來的濃粥,稱為kitchri;另一口鍋是用來做什錦燴蔬菜(sabji)的。阿尤迪亞一邊看似漫不經(jīng)心地舀起一勺油,把香料炸熱,一邊告訴我如何掌握火候,與此同時,把手探入大罐,將茴香籽、芥末籽、葫蘆巴籽和香菜籽各抓一把,揚手扔進滾燙的熱油里,一種誘人的香味立刻彌漫開來。其中一位老婦遞給他一盤剛剛弄好的姜末和青辣椒,他也扔進油里,這真是一場對香料最真實的親身體驗。很快,一桶又一桶切好的西紅柿、菜花、南瓜和豆角依次進入鍋中。阿尤迪亞用一根長長的木鏟快速地攪拌起來,就像劃著一根巨大的木槳。我羨慕地看著他嫻熟的烹調(diào)手法和十足的自信,做那么大一鍋菜就像削蘋果一樣輕松自在。”

“‘做飯是件很開心的事兒。’阿尤迪亞隔著大鍋里冒出白色的水汽向我大聲說道,他左右開弓,同時攪動著兩口大鍋。‘最重要的調(diào)料啊,就是你投入烹飪的那顆心、那份愛。飯菜做好之后,你會對大自然母親心存感恩之情。接下來,無論誰吃了你的飯,都能感受到那種愛,還有,你可以獲得健康快樂的感覺和正面的能量,你會知道,這個飯是一個用心取悅客人的廚師做出來的。用愛和仁慈之心烹調(diào)出來的食物,會給我們的內(nèi)心帶來歡樂,會滋養(yǎng)我們的身體和心靈。’他補充道。”

“我們坐在廚房外面露臺涼爽的大理石地面上,品嘗著阿尤迪亞剛剛做出來的飯菜,每一口飯菜都是對舌頭的啟示。阿尤迪亞看著我用手指從香蕉葉做成的盤子里取出食物,熟練地塞進口中,一滴都沒有掉在襯衫上或地上,不由嘖嘖稱奇。他不僅開啟了我對印度素食烹飪和靈性食物世界的了解,還把奧妙無窮的印度美食藝術(shù)介紹給我。”

“節(jié)日是學習新事物的最佳時機,此時阿尤迪亞會做出幾百種式樣不同的食物,每樣都只有一小份:飲料、甜品、糕餅、各種味道的米飯、形狀各異的烤餅和味道千奇百怪的炸蔬菜。我還學會了如何不品嘗食物就做出飯來,并能在戒食日做飯。幾周過去了,幾個月過去了,我天天待在阿尤迪亞的身邊,幫他切菜、搟面、攪拌、煎炸。從此,我的廚師生涯拉開了序幕,這種發(fā)自內(nèi)心的激情自此便未曾消退過。高潮的部分總是發(fā)生在席間,看人們盡情地享用,開心地舔著手指,要了再要,這樣的體驗真是不可思議。”

“不過,總聽說印度經(jīng)濟上有些落后呀,真是這么回事嗎?”君的朋友問道。

“總之,印度以各種各樣的方式給我上了烹飪課。孟加拉每年的大洪水和南印度的地震,激起了我潛藏于內(nèi)心深處的仁慈。我做夢都沒有想過,有一天我會站在這片被雨季中泛濫的恒河水卷走了一切、只留下成千上萬無家可歸者的土地上,給他們分發(fā)食物。每年,恒河水位暴漲,洪水過后,無一幸免。竹子搭建的茅屋、泥瓦房、巖石造的房子、動物、莊稼……一切都被洪水吞沒,成千上萬的人或踮著腳尖泡在水里,只露出臉,頭上頂著金屬盤,或趴在樹梢上和房頂上,苦苦等待著食物,期盼著還能看到第二天的太陽。像我這樣的志愿者都集中在救生船上工作,船上堆滿了大口大口的鍋,里面有煮熟的食物,還有巨大的草編籃子,裝著米飯以及為婦女兒童準備的藥品。我們的志愿者小組一天24小時連軸轉(zhuǎn),先是在硬實的空地上做好飯,然后運往各個受災(zāi)點,那里的災(zāi)民在連夜等待著我們的到來。天氣又熱又潮,散發(fā)著怪味兒,到處充斥著危險,然而,當聽到一個生命在黑暗中絕望地發(fā)出求生聲時,我發(fā)誓,這輩子絕不浪費一口食物。每天,我們把一萬多份食物送給饑餓的人們,煮菜的鍋有一個休息室那么大,架在一個堆滿了木柴的深坑上。看著人們進食的樣子,望著他們眼中透露出的希望之光,我的眼睛濕潤了。生命如此脆弱,人所擁有的一切隨時隨地都會被帶走,就像蓮花瓣上的水滴,隨時都會墜落。面對擺在面前的每一餐飯,我們難道不應(yīng)該心有所思嗎?大地母親賜予了維系我們生命所需的一切營養(yǎng),我們難道不應(yīng)該心存感恩嗎?這樣的沉思應(yīng)當成為我們每日的冥想。”

我們的客人陷入了沉思,屋里很安靜,或許是我的某些話語觸動了他們。

“大量消費者每天都在浪費食物,可是世界上卻有那么多人在挨餓。”君說。

感知生命最基本的需要——食物和空氣。同樣,當一個人做出決定、踐行善舉和遵循道德倫理時需要一種精神的力量,同時還需要智慧地辨別欲望沖動和美德良善之間的區(qū)別,并最終在內(nèi)心的良知中找尋到愛與喜樂,這樣的感知力也可以通過瑜伽冥想喚起。通過為自己和他人準備食物,所有的這些元素被結(jié)合到一起,創(chuàng)造出愛的能量,從烹飪者的心流向品嘗者。”

“所以,瑜伽冥想可以幫助人們?nèi)?

尼泊爾

“或許有人會想,瑜伽師只靠新鮮的空氣和一點兒水就可以維持生命了,佛教僧人也可以只靠化緣為生。可是,我在喜馬拉雅山的徒步旅行中所看到的,卻完全是另一番景象。”我的話題開始過渡到下一個目的地。

“徒步的朝圣客從黎明一刻不停地走到黃昏,尼泊爾人的熱情好客和塔卡里族的食物永遠吸引著他們空空的胃囊。通往海拔4680米的木克定的山路上,散落著一個又一個村莊,每一個村子里都可以迅速呈上來一道道美味無比的地方菜,熱氣騰騰。新鮮的菠菜湯、炒面、抹著野蜂蜜的攤餅,還有最常見的手工蔬菜餃。夾著牦牛奶酪的脹鼓鼓的烤餅,就是我跋涉到世界之巔三周行程中最主要的食物。雄心萬丈的徒步者、游人、佛教僧人和印度的朝圣者,都在享用這些美味的大餐,而且?guī)缀趸ú涣藥讉€錢。當你一口氣向山頂走了8個小時,穿過吊橋,渡過冰冷的河水之后,你的腦子里只有三件事:泡一泡酸疼的腳,心滿意足地吃個飽,同時讓喜馬拉雅山清新的空氣裝滿你的肺葉,用雙眼來歡慶世界屋脊所呈現(xiàn)的壯觀美景。”

“馬爾帕村是一個以蘋果園和蘋果餡餅聞名的驛站,每頓飯結(jié)束時都會端上香甜無比、熱乎乎的蘋果餡餅。繼續(xù)往前,走下山,就是尼泊爾的首都加德滿都,這里混合著當?shù)氐奶厣穗群透鞣N國際美食,來自世界各地的訪客在這里盡情享受著。令我難忘的是一間名為‘饑渴的眼睛’的咖啡屋,在這里,各種糕餅形狀各異、色彩繽紛、味道獨特,食材應(yīng)有盡有:蘋果、檸檬、橘子、奶油、椰子、核桃、櫻桃、芒果……配搭著最富有創(chuàng)意的飲料。”

我看見妻子睜大了眼睛,客人們也都完全沉浸在故事之中了。

“我在亞洲的時光終于告一段落,原因是我在新德里的餐廳遇上了一對來自澳大利亞的夫婦。他們聽說我不僅是一個游走世界的法國人,還是廚師,這激起了他們極大的興趣。兩項條件加在一起考慮后,他們決定正式向我發(fā)出邀請,邀請我到澳大利亞去做一個素食廚師,開啟一種全新的生活。他們的提議聽起來挺誘人,簡直難以抗拒。我離開巴黎已經(jīng)五年之久,除了待在廚房里使勁攪動著大鍋里的熱湯,或在油鍋里炸著令人垂涎欲滴的蔬菜球,我真不知道自己還能屬于哪個地方。廚房永遠是一個中性的地方,不需要正式的身份和簽證,也不需要特殊的語言,唯一關(guān)鍵的因素便是一顆渴望取悅他人的熱情的心和強烈的創(chuàng)造欲。”

“母親給我寄來了一個包裝完好的包裹,我激動地打開盒子,里面是什錦餅干和鑲嵌著杏仁的土耳其甜棗。童年時母親總喜歡給我做的點心——法國香草和可愛的小面包散發(fā)著熟悉的香味,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氣,吸入的分明是母親不遠萬里遞來的愛。所有的母親都有一種特殊的魔力,這種魔力無須動用語言。她為你烹調(diào),給你好吃的,用一條愛的繩索緊緊地捆綁你,此時我真想立刻穿越大陸,回到巴黎,我預感到生命中即將發(fā)生一件重大的事情。”

“所以你就離開亞洲,回到法國了?”大海問道。

“是的,就這么回法國了。‘如愿樹’是巴黎當時聞名遐邇的素食餐廳,周圍聚集著畫廊和流行樂中心,因此,它典雅的異國情調(diào)就像磁石般吸引著素食者和藝術(shù)家。在這里,印度和法國的裝飾風格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使得店里的老主顧們怡然自樂地享受了一頓又一頓健法國

漸漸引入了菜式的融合,把香料、原料以及各種產(chǎn)品進行配搭,從而獲得獨特的口感和香味。如愿樹餐廳開始提供越來越多的口味,也獲得了越來越多的青睞。不久之后,我升任主廚。”

“擔任主廚后我實施的第一個措施,就是采用直接來自農(nóng)場的有機產(chǎn)品,并把阿尤迪亞告訴我的兩大原料—取悅?cè)丝怠⒚牢兜奈绮秃屯聿汀!?

“我的工作是配菜師,這正是我夢寐以求的。這雖然是一個卑微的起點,但是我曾經(jīng)有過的經(jīng)歷和學到的東西終于付諸實踐:我引入一些來自中東和印度的新菜品,并且嘗試把一些法國特色菜在配料上做些調(diào)整,以適用于素食者的舌頭;為了讓食物更加美味誘人,我的渴望和愛帶入烹調(diào)之中。午餐的氛圍是溫暖的—帶有法蘭西風情的雪白琺瑯瓷餐桌掩映在郁郁蔥蔥的綠葉和灌木叢林中,餐桌上擺上面包、沙拉和濃湯,還有蔬菜餡餅、小吃、蛋糕和飲料;晚餐則是十足的印度古典風格,巨大的圓盤中盛有不下16道鮮美濃郁的印度菜,餐桌設(shè)在餐廳的地下層,古老的拱形石墻,搖曳的燭光,柔美的東方樂曲裊裊婷婷地飄灑到餐廳的每個角落。客人們會驚喜地發(fā)現(xiàn)一個精彩的素食世界,意大利無醇葡萄酒和香檳頻頻登上每一個餐桌,這樣一種全新的概念立刻獲得了巨大的成功。餐廳被評為‘巴黎最佳素食去處’,著名的政客、影星、詩人、瑜伽大師和作家開始頻頻光顧。另外,我還開設(shè)了烹調(diào)課,給20位對烹調(diào)藝術(shù)如饑似渴的學生上課。就像‘如愿樹’的名字一樣,巴黎借助貼近大自然、親近心靈的健康、良善的食物,提供給都市居民一個慶祝生命的機會。不僅如此,它還為心靈相通的人們搭建了一個自然天成的空間,讓他們的善良和對動物的尊重更為彰顯。即便對于那些無肉無魚不成飯局的人,在‘如愿樹’餐廳感受一頓‘無業(yè)報’的素食美餐,也是一種難以忘懷的體驗。”

“就像美夢成真一樣。”君微笑著說道。

澳大利亞

“是的。不過,1988年的某一天,我打開郵箱,發(fā)現(xiàn)來自澳大利亞的老友斯蒂芬的一封信件,他再次向我發(fā)出邀請,去那個‘幸運國度’碰碰運氣。他得知‘如愿樹’的成功之后,為了表明自己的誠意,在信中夾帶了一張飛往墨爾本的單程機票。這拉開了我生命的新帷幕,嶄新的一章開始了。只是故事的主線并沒有變,同樣是關(guān)于我的素食之旅。”

“對未曾踏上那片土地的我而言,澳大利亞意味著綿延無盡的沙灘、一望無際的蔚藍天空、廣袤無垠的土地,還有可愛的考拉熊和袋鼠。著陸后,斯蒂芬安排我和澳洲著名的素食廚藝大師庫爾瑪見了面,這樣我便好好感受了一下墨爾本的素食環(huán)境。我們在市場上搜尋最好的蔬菜、水果、谷物、堅果、香料、奶制品、米飯、烹飪油、橄欖油以及各種各樣的食材。庫爾瑪說:‘對一位廚師而言,烹飪實際上從買菜備料就開始了,所以一定要尋找最佳原料。必須買新鮮的時令菜,最好是有機的,如果有必要,還得咬一口嘗嘗,看看質(zhì)量是不是真有看上去那么好。’我們還在普蘭市場吃午飯,那里展示著世界各地的食物精品。”

“墨爾本是一個多元化的大都市,是全世界的飯店之都。但能夠吃到素食的地方很少。’庫爾瑪咬了一口香脆可口的法拉福菜丸子,又往嘴里送了一勺希臘沙拉。歌帕素餐廳坐落在城市中心地帶,午餐時間,購物者和寫字樓里的白領(lǐng)熙熙攘攘,四處尋找販賣可口飯菜的餐館。印度人、希臘人、黎巴嫩人、意大利人、中國人和法國人占據(jù)了街道的每一個角落,就為了在這短短的一小時里,可以稍微品嘗一下故土的滋味。在歌帕素餐廳,我們把整個世界帶入一個匯聚著味道、色彩和創(chuàng)意的廚房中,每一天,客人們都會驚喜地發(fā)現(xiàn)新菜譜。菠菜餡餅、脆餅、豆腐串、香米飯、烤通心粉、奶酪糕、布丁和印度咖喱菜裝飾著午餐自助臺。這里少了巴黎精致典雅的情調(diào),卻多了友好親切的溫暖氛圍,這是我從未遇到過的。他們說澳洲人非常包容隨和,他們熱愛生活,尊重各個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和信仰,有的人甚至悄悄對我說:‘要是我老婆能做出這么好吃的菜就好啦。”

“庫爾瑪?shù)撵`感賦予食物絢爛的生命。他的人生之旅和我相似:努力尋找自我與大自然的和諧之道,找尋一種能將烹飪與所愛之人共同分享的媒介。對于人類為何屠殺億萬無辜的動物,并且出售它們的肉體這個事實,他和我一樣,百思不得其解。他常說:‘要是屠宰場裝的是玻璃墻,人人都會變成素食者。’每次想到屠殺動物對這個星球造成的巨大影響,我就不寒而栗。為了吃肉,成百萬上千萬公頃的土地被用來飼養(yǎng)動物,河流干枯,森林被砍伐殆盡并轉(zhuǎn)變成農(nóng)田,動物被殘忍地虐殺,肉里充滿了化學藥劑和各種各樣的致癌物,這一切僅僅是為了舌頭上的那一點點滿足,絕對和營養(yǎng)無關(guān)。這不是什么美好的景象,每當我想到動物的痛苦和人類社會的悲劇,就感到非常傷感。素食的目的不僅是節(jié)食、美容和健康,更重要的是倫理道德、人類對于弱小生物的憐憫之心、地球的健康和生存的權(quán)利、對大自然母親的尊重,以及對于可以不必訴諸暴力即獲得豐富食物的感恩之情。”

“在你看來大多數(shù)中國人的飲食習慣還算不錯吧?”大海問道。

“謝謝你問我這個問題。事實上,回想起來,1993年我第一次來中國時,對這里的居民、傳統(tǒng)、文化還有菜市場新鮮的食物,真可以稱得上是一見鐘情。在這里,各種各樣的綠葉菜應(yīng)有盡有,還有新鮮的手工面條、冒著熱氣的豆腐、饅頭、餃子和餡餅。中國和印度一樣,街頭小吃豐富得很。我花了一年的時間乘火車硬臥游歷中國各地,騎著自行車在城里轉(zhuǎn)悠。從四川到昆明,從成都到武漢,再一路北上到北京和呼和浩特,我享受了各地的美食,讓我驚嘆的是,中華美食中的素食居然有那么多!西安集市上有琳瑯滿目的各式果干、堅果和糕點,美味無比。重慶火鍋神仙般地集中國

中體現(xiàn)了舉世聞名的川菜特色:酸甜麻辣、熱辣咸香,一口氣能吃到舌頭發(fā)麻。每到中國的一個地方,都可以輕而易舉地找到當?shù)氐奶厣厥场?

“20年來,我走訪了中國各地,深深被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中國美食的精深博大所吸引,終于,我選擇在這里安家。但是,我可不想和這些來自天南海北的出色的中國廚師較量,我要對中國的新式餐桌和中國人的味蕾做出獨特的貢獻。因此,我拿著一籃子的好玩意兒來到這個充滿魅力的國家,里面裝著40年來我在許多優(yōu)秀的餐廳、烹飪培訓課、婚禮節(jié)日宴會、素食及生活方式講座中所積累的經(jīng)驗。在中國,對國際化的健康食物的需求一直在增加,對于那些尋覓生命快樂和意義的人來說,各國的風味素食激發(fā)著他們強烈的好奇心。”

“你的旅程真是不可思議,把你的經(jīng)歷和體驗快些和我們分享吧,好讓中國人更好地意識到該吃什么、如何吃,特別是對于現(xiàn)在的年輕一代。”大海說。

最后,我們的甜品著陸在客人們的盤子里,一片驚喜和滿足的呼聲蕩漾開來。這是一種松軟的熱布丁,用粗粒面粉做成,混合著清香的姜絲、橙皮絲和葡萄干,邊上是一大勺撒著藏紅花的濃醇自制酸奶。笑容彌漫在所有人臉上,他們的眼睛歡快地轉(zhuǎn)動起來,味蕾在感官的忙碌中沉溺。

我們的客人是來討論一檔類似于《天下素食》的電視紀錄片的,想法是以素食為主線,遍游全國各地,發(fā)現(xiàn)當?shù)氐乃厥趁牢丁?蛇@會兒,他們都懶懶地靠在沙發(fā)上,默不作聲地進入漫長的消化期。一杯新鮮的薄荷檸檬茶及時解救了他們。我在圍裙里擦干手,拂了一下前額,心想:或許我將來有機會能通過國際化的美食向中國人呈現(xiàn)一個享受素食的世界。現(xiàn)在,異域的文化更多地融入中國人的生活,我要鼓勵中國人回歸健康溫馨的家庭餐桌,通過健康營養(yǎng)的食物,無須掠奪其他的生命,逐步培養(yǎng)起愛心和仁慈心,讓我們?nèi)ビX悟人與大自然之間的和諧之道。而素食豐富的多樣性能讓人享受快樂,這恰恰是素食的獨特功能。

主站蜘蛛池模板: 普安县| 义马市| 溆浦县| 本溪市| 苍梧县| 墨竹工卡县| 罗平县| 资兴市| 修武县| 高阳县| 镇安县| 庆阳市| 伊春市| 灵石县| 广平县| 福州市| 巨鹿县| 黄石市| 石棉县| 如东县| 九寨沟县| 万荣县| 栾川县| 托克逊县| 桦南县| 九江县| 富民县| 隆化县| 南乐县| 玛多县| 扬州市| 永德县| 河津市| 乌海市| 泗阳县| 巨鹿县| 晋城| 泗阳县| 中牟县| 昔阳县| 锡林郭勒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