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既然由學習而來,而學習有關的因素都是由環境造成,因此,行為改變技術人員十分強調通過對環境的控制和操縱來促使個體行為的改變。如果個體未具備某種基本的良好行為,就可以通過營造良好環境供他學習而促進學習效果;父母或老師如果發現兒童有行為困擾,就可從環境著手,通過營造有利的情境來改變不良習性。
4.注重具體量化的特殊行為
由于行為主義學者重視科學的研究方法,在這種背景下產生的行為改變技術也不例外,即行為改變技術具有科學特質。這種特質的主要表現是:以具體的、可測量的特殊行為作為處理的對象。所謂具體是指處理的行為是通過現實知覺可以被觀察描述的;所謂可測量是指要處理的行為特質可以用數字來描述其特征。這樣做有兩個好處:一方面,可以通過對行為的觀察和測量為制定行為改變技術的方案提供依據;另一方面,也可以評價行為改變技術的成效。
5.注意客觀環境的適當配合
行為改變技術的處理程序和技術是采用各種方法,重新安排與個案有關的生活環境和日常活動,以幫助他們在社會環境中發揮更好的適應能力。這是行為改變技術的一個重要特征。環境是指一個人當時周圍具體的實際變量。例如:一個學生在教室里,那么,在他所處教室內的桌椅、黑板、教師及其他學生就是他的環境。這位學生的一舉一動也是環境的一部分,不僅他會影響環境,而且環境也會影響他。在某些案例中,行為改變技術實施者可以幫助需要行為改變的人在自我控制計劃中安排自己的環境。
6.彰顯明確的方法和理論基礎
行為改變技術的方法和理論基礎可以明確加以描述。這樣,行為改變技術者可以閱讀其他同行所使用的程序說明,重復這些程序,并取得基本一致的結果。而且教授行為改變技術程序,也比教授其他心理療法更容易些。
由于行為改變技術實施者能夠準確詳細地說明他們的方法,并根據實際改進的情況,來測量行為改變策略的有效性。這方面的情況不斷發展,使有效的方法得以發展,效果較差者則逐漸被忽視。在這些方面或許學者間有不同的看法而言,但對任何行為改變技術的各種方法而言,最終的檢驗,主要是看能否證明它是有效地按照所希望的方向來改變行為的;這是較為一致的看法。
(三)運用行為改變技術的目的
人們通過學習所獲得的行為并非都是正常行為,而且正常行為也需要塑造和培養。因此,采用行為改變技術對行為進行改變有兩方面的目的:一是對問題行為的矯正;二是對良好行為的塑造和養成。
由于問題行為的確定是相對的,在使用行為改變技術之前,必須對問題進行仔細分析,分析該項行為是應予以減弱(少)、限制,還是消除。減弱(少)是指該項行為的發生比率下降或強度減弱,通常是指那些表現太過分的行為,如過食、插嘴、高聲談話等。限制,是指問題不是行為本身,而是它發生在不該發生的環境中,所以必須使該行為限制在特定的、適當的環境中;如兒童用筆在書本、衣服、家具、墻壁上寫字或畫畫就不可以簡單地消除或減少,而應使該行為在一定的條件下才可表現出來。消除,是指使該行為盡可能永遠不再發生或出現,這主要針對那些對他人、社會、行為者本人有害的行為。
對于良好行為的塑造和培養,一是行為的加強,即個體應該表現出的良好行為并沒有經常發生,通過行為改變技術而設法提高其發生頻率(如學生在交往中本應較多使用禮貌用語,但其使用較少,通過行為改變技術增強其使用禮貌用語的頻率);二是行為的發展,即讓個體學會一些良好行為并加以表現(如讓學生學會預習、復習、獨立完成作業等);三是行為的擴展,即讓只表現在若干情境中的行為,也能在其他有關的情境中表現出來(如只服從班主任指導的學生也能聽從其他任課老師的指導;讓只能安穩地在自己床上睡覺的兒童也能好好地在陌生的床上過夜)。
(四)運用行為改變技術的原則
在使用行為改變技術來矯正不良行為、塑造和養成良好行為的過程中,為了能更好地達到預期的效果,除了正確地選擇行為改變技術的具體方法以外,還必須遵循一些共同的使用原則和注意事項。
1.特定行為原則
行為改變技術中強調特定的行為才是改變的主要目標。特定的行為是指那些客觀的、可觀察的、可測量的行為,而那些可能來自主觀的或受主觀影響的、難以觀察和測量的心理成分,如認知、情感、意識、態度等,就不應成為行為改變的主要目標。但是行為改變技術者又認為,當問題行為得到矯正以后也能夠使個體在非行為方面有積極的變化。如在情感方面至少應能夠緩解個體的緊張情緒,進而在情緒、尤其在自我感覺方面發生積極變化。又如在認知方面能使個體在一定程度上產生領悟,從而對自己問題的來龍去脈有一種清晰的理性認識。必須指出的是,運用行為改變技術矯正問題行為、塑造良好行為才是首要的目標。至于情感、認知等方面的變化則是個體特定問題行為已經得到矯正、良好行為已經得到養成之后所帶來的結果。
2.此時此地原則
行為改變技術強調解決的是此時此地的問題,即在當前情境中發生或表現的問題行為。當然,行為改變技術要能有效地處理問題行為,塑造和養成良好行為也需要了解和分析其背景和形成過程,但這種了解和分析是以解決當前現實情境中的問題為出發點和歸宿的。
3.不貼標簽原則
行為改變技術中強調不貼標簽,就是指不輕易地把個體歸入這一類或那一類問題,即主張不要把有問題行為的人稱之為“變態的”、“異常的”或“有精神病的”等,這種把個人類型化、貼上標簽的做法只會造成暈輪效應,常常使人們按類型或標簽去認識問題行為者,而忽視或無視了真正應予重視的特定行為。
4.建立和諧積極的人際關系原則
這里的人際關系主要是指從事行為改變的專業工作人員或有關人員同當事人之間的心理關系。要求雙方彼此具有積極的情感和互惠的人際關系。積極的情感,是指彼此能互相悅納,彼此尊重,相互信任?;セ莸娜穗H關系,是指在雙方的人際交往和關系中,彼此都認為能夠從中獲益,也能夠使對方從中獲益。在行為改變技術的整個過程中,尤其在開始階段,務必力求建立、維護和發展良好的人際關系。
5.重視觀察記錄和分析評定的原則
行為改變技術的整個過程都離不開觀察記錄和分析評定。即不僅在進行行為處理時,而且還要在處理之前和之后都要進行觀察記錄和分析評定。通過觀察記錄,既能真實地反映目標行為的情況,又能為分析和評定目標行為提供客觀的資料性依據。分析和評定客觀行為時,除依據觀察記錄所得的資料外,還應參考有關調查和測驗所得的結果,問題行為者本人陳述所提供的情況以及其他有關人員或資料所提供的信息。通過分析評定,可以確定目標行為的性質和有關背景情況,可以確定目標行為應予強化、發展、擴展,還是應予消除、減弱和限制。明確選擇具體的行為改變方法、程序、計劃,隨時把握行為改變的進展情況,檢查行為改變的效果。
6.方法學原則
方法學方面的原則要求正確認識行為改變技術的方法和效果。行為改變技術的各種方法之間本身無優劣之分,但是必須根據不同的當事人、不同的個案情況有針對性地來選擇不同的方法,方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三、行為改變者的道德自律及信條
行為改變技術的理論體系完備,方法簡明,效果明顯,這些都是在使用行為改變技術過程中存在的優點。但是,由于行為改變技術牽涉到的因素特別多,尤其是受訓者的權益問題是大家最為關心的問題。因為在監獄、精神病醫院、養護機構或戒毒所里,有時會使用到令人厭惡的刺激物,若不能很好地遵循行為改變技術的道德自律及信條,有可能會傷害到受訓者的身心。因此,行為改變技術者應遵循以下的道德自律及信條。
第一,實施行為改變方案時,務必要先征得受訓者或監護人的同意,讓他們明白實施的目的和程序。實施方案必須合法,并符合一般常理。實施計劃必須公開。
第二,盡量選用對受訓者具有最大幫助和最小傷害的方法,應多用積極強化物,少用厭惡刺激物。為達到這一標準,使用者(或稱訓練者)必須精研行為改變技術。
第三,行為訓練方案主持人應先取得專家資格,才可判斷哪種行為標準是可行而合理的,哪種行為是不必小題大做的,如果勉強去改變某一行為,受訓者不但不能受益,反而易受傷害。
第四,合格的行為改變專家,應教導教師及父母對應用行為改變技術有正確的認識,避免誤用及濫用。在不傷害人性尊嚴的前提下促進人類的適應功能應該是使用行為改變技術的最終結果。
[1]引自朱志賢著(1988).兒童心理學史.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51.
第二節 行為改變技術的應用領域
從條件反射理論發展出來的行為改變技術迄今已有40多年的歷史,幫助人們改造各種各樣的問題行為。行為改變技術實施的對象范圍、情境和目標行為都在不斷拓展。實施對象既有智力嚴重遲鈍者,也有特別聰明者;既有兒童,也有老人。實施情境,既有在高度控制情境中的應用,也有在未經控制的社交情境中的應用。目標行為既有簡單的駕駛行為,也有復雜的智力問題。行為改變技術的應用的領域也在不斷增加,如教育、社會工作、護理、臨床心理學、精神病學、社區心理學、醫學、商業和工業等,本節主要介紹行為改變技術在這些領域中的運用。
一、教育和教學方面
在教育和教學情境中,教育者經常關心如何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革新教學方法,促進學生的學習,有效地控制教學中的不正常行為。行為改變技術的原理和方法在這些方面有著廣泛的用途。
(一)激勵學習動機
學生從事各項學習能否獲得較高成績,與個人的學習動機有密切的關系。享受讀書之樂的人,都具有強烈的學習動機;如果學生缺乏學習動機,定會因事倍功半、效率不高而心灰意冷,逐漸失去信心與毅力,甚至導致挫折與失敗。行為主義學派的先驅強調:個體剛剛開始從事各種學習活動,就應立即予以強化,然后逐漸減少強化次數,直到活動本身擁有次級強化力量為止。在這種情形下,斯金納認為可以發展出沉迷式的學習行為。教師運用這種原理,隨時強化學生良好行為的宗旨,必須是使學生獲得滿意的后果,只有這樣才能刺激學生采取行動,促進學習動力。
(二)革新教學方法
行為改變技術研究工作的開展,在改進教學方法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行為改變技術的學者分析了教室中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關系,改進了各種教學方法。如教育界一直很盛行的若干教育設施中,開放教室(open classroom)、程序教學(programmed instruction)、電腦教學(computerized instruction)以及成績簽約教學(contract performance instruction)等都是應用行為改變技術中的強化原理,以激勵學生自動學習的措施。
(三)促進語言學習
兒童為何及如何學習語言,學者說法不盡相同。從行為學習論的立場而言,語言行為的形成,原則上和一切其他行為形成的機制是一樣的。換言之,兒童學習語言主要是由于外界的強化作用所引發。一般認為,嬰兒的雙親或照顧他的人,會刻意地引發嬰兒發出聲音,若嬰兒聲音很近,雙親會給他獎勵。由此一步步通過訓練,兒童才能學會語言。例如,嬰兒最初的發音都沒有意義,一般來說“m”、“ma”等唇音,在出生后40天就能發出了,但當小孩子發出“ma ma”的語音時,媽媽就會走近他的身旁,隨聲附和著說:“媽媽來了!”以后兒童漸漸發覺“ma ma”的聲音一出現,就有媽媽在他身旁出現,就像白鼠壓動杠桿就會發現食物丸一樣高興。這樣“ma ma”和“媽媽”發生了關聯,使他逐漸懂得“ma ma”的意義,而喜歡叫媽媽了,同時也由于媽媽的行動,給“ma ma”賦予意義。
(四)教室常規管理
教室常規管理的好壞,直接影響到教學活動能否順利地進行。教師如果能有效地利用行為改變技術的強化原理和懲罰原理,使學生的良好行為都能獲得積極強化,不良行為都能受到相應的懲罰,就很容易有效地控制教室情境,建立起良好的教室常規。行為改變技術還可以運用于教室內良好人際關系的建立、物質設備的合理利用等。
(五)增進特殊教育發展
在特殊教育領域中,行為改變技術的運用比在任何其他領域中的運用都更為廣泛,特殊兒童常常都伴有各種行為不足的癥狀,而行為改變技術常常被運用來訓練特殊兒童掌握各種技能,如自助技能(吃東西、穿衣、上廁所和個人衛生等)、社會技能、交往技能、職業技能以及各種社會生存行為等;同時行為改變技術還被用來矯正特殊兒童的一些問題行為,如自傷行為、侵犯行為和破壞行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