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緒論(1)

劉明是一名大學生,他現在遇到的問題是總是喜歡不分時間、地點和場合地不斷地照鏡子,這已經嚴重地影響到了他的正常學習和生活。為此他求助于學校的心理咨詢師,咨詢師建議他在手上套一根較粗的橡皮筋,每當他一想到照鏡子時,便用手指使勁拉開橡皮筋后突然放開,使其產生疼痛的感覺,從而改變自己喜歡不斷照鏡子的不良行為。

小王夫婦由于經常吵架,他們的婚姻正面臨困境,婚姻顧問幫助他們達成了一項行為協定,在協定中小王夫婦同意每天都做幾件讓對方愉快的事情。結果彼此之間積極的作用增加了,消極的作用(吵架)減少了。

明亮是初中二年級的學生,他現在遇到的問題是做作業時總是比較粗心,經常把會做的題做錯,這種行為已經遷移到了他的學業考試中,嚴重地影響到了他的學習成績。為此,他求助于學校心理咨詢師,心理咨詢師給明亮的建議是:將其最喜歡的經典唱片暫時寄存于心理咨詢室,如果明亮按照預定的計劃減少了作業粗心的出現比率,他就可以逐漸地領回唱片,否則他會因此而喪失部分唱片,這些唱片會被捐獻給學校圖書館。結果,明亮為了避免喪失唱片,在做作業時粗心的出現率逐漸減少,到后來基本上克服了做作業時的粗心行為,學業考試中的粗心行為也得到了有效的抑制,學業成績進步明顯。

以上例子都是利用了心理學的原理來改變人們的行為,并獲得成功的事例。凡是利用心理學的原理、原則和方法促使行為發生改變的技術,我們通常稱之為行為改變技術。本章的主要內容是行為改變技術的概述,并介紹其功用和發展簡史。具體內容包括行為改變技術的定義、目的、特征、原則、功用及其在國內外的發展簡史。

第一節 行為改變技術概述

行為主義心理學的觀點認為,行為不是天生的,而是通過后天學習獲得的。個體通過學習不僅能夠學會各種知識和技能,而且也能夠學會各種做人的規范和行為準則。離開了人類所生活的環境,即使具有良好的遺傳物質,也難以發展成人的社會行為,狼孩的故事便是最好的說明。因此,學習對于人們行為的形成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人們在后天學習的過程中,不僅會學會一些良好的、有利于適應社會的行為,同時也有可能學會一些不良的行為。因此,如何塑造和培養良好行為、矯正不良行為,這便是行為改變技術所關心的核心內容。本節主要介紹行為改變技術的含義、目的、特征、原則以及實施行為改變技術應遵循的道德自律和信條。

一、行為

人們都知道,吃飯、走路、讀書、寫字,甚至咳嗽、吐痰等,都是人們最基本的行為表現。但有時人們卻會看到,一個原本愛說愛笑的人突然像換了一個人,很長一段時間里都顯得少言寡語,郁郁寡歡;一個從不吮吸大拇指的小孩,在上學后卻突然吮吸起拇指來……這是怎么回事呢?人們并不一定清楚。要解決這一問題,首先得了解行為的定義、行為的特點、行為的影響因素及行為問題產生的原因。

(一)行為的定義

行為在心理學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但也是一個難以界定的概念。傳統的行為主義學者將行為定義為可以觀察和測量的外顯的反應或活動;新行為論者則將行為的定義放寬,除了可以觀察和測量的外顯行為,還包括內隱的意識歷程;認知學派則將行為視為心理表征的歷程,對外顯和可以觀察的行為反而不太重視。本書對行為采用一個較為廣泛的定義,認為行為既包括了可以直接觀察和測量的外顯反應和活動,也包括了內隱的意識歷程。行為是人與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是通過學習獲得的。

(二)行為的特點

個體的行為具有以下四個方面的特點。

1.動態特點

行為無論是外顯的、可以被人觀察到的動作、反應或行動,還是內隱的、難以被人輕易觀察到的心理活動,都是動態的,因此行為具有動態的特點。如嬰兒從不會說話到會說話,從不會走路到行走自如,行為是一個不斷發展變化的動態過程。

2.可塑性

人的行為大都是通過學習獲得的,這顯示了行為具有可塑性這一特點。行為主義心理學家華生有一段經典的名言:“給我一打健康的嬰兒,一個由我支配的特殊的環境,讓我在這個環境中養育他們,我可擔保,任意選出任何一個,不問他們的才能、傾向、本能和他們父母的職業及種族如何,我都可以把他們訓練成我所選定的任何類型的特殊人物——醫生、律師、藝術家、大商人,甚至于乞丐、小偷。”[1]這正是突出了行為具有可塑性這一特點。(雖然他過分夸大了行為的可塑性,在現實生活中這種可塑性還是有一定的限制的。)

3.穩定性和完整性

盡管行為會隨著情境(時間和空間)的改變而變化,行為具有動態性、可塑性,并不說明行為就是瞬息萬變、不可預測的。恰恰相反,行為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和完整性。因為許多行為的發展往往都要經歷一段時間的鞏固、穩定之后才可能有新的發展。如嬰兒走路的行為,就必須要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鞏固后才能行走自如,這種行走自如實際上是一種相對穩定和完整的行為,較長時間不會發生大的變化。只有通過不斷的訓練,才可能在這個基礎上形成新的行為模式。

4.可觀測性

外顯的行為還具有可觀測性。如某人如果具有強迫性的洗手行為,就可以發現他總是頻繁洗手,并且有時會持續很長時間,如果留心觀察,還可以用特定的指標把他在一天內洗手的次數、洗一次手所花費的時間詳細記錄下來。

(三)行為的影響因素

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人類行為的形成既有生理成熟的作用,更易受教育和環境的影響。因此,生理成熟、偶發事件和學習是影響個體行為發生改變的三大主要因素。生理成熟有很多是與生俱來的,不僅人類具備,一般動物也有,如吃、性、參與活動等行為。人類的生理成熟雖出自本能,但也可以受到人為環境的影響,有關同卵雙胞胎在不同環境下養育形成不同的性格的研究就證明了這一點。疲勞、疾病、藥物或情緒緊張等偶發事件也會導致個體行為發生變化。例如,一個一向上課認真聽講、專心學習的學生也會因病在課堂上打瞌睡;一個過量酗酒的人會出現情緒失控,甚至表現出不良行為。學習是影響行為的主要因素,具有行為主義傾向的心理學家認為,學習是“由練習或經驗引起的相對持久的行為變化”。學習具有生物意義和社會意義。學習是有機體適應環境的手段,人作為高級動物也不例外,在人的發展過程中,學習還可以塑造和改變人性。因此人的行為大多靠學習得來,學習同生理成熟一樣對個體的行為變化產生持久影響。

(四)問題行為

人類的行為可以按照其結果是否符合社會道德和法律規范及行為與行為人的性別、年齡和文化背景相符合的程度分為兩大類,即正常行為和不正常行為。正常行為是指那些普通人能做到的,與個體的性別、年齡以及所處的文化背景大體相適應,并與社會規范、道德標準和法律法規的要求基本相符的行為。不正常行為也叫問題行為、異常行為或不良行為,一般是指不符合環境要求和個體需要的行為,如多動癥、逃學、上中學仍用奶瓶喝水等。個體從出生經成熟到衰老的整個過程中,其生理和心理總是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由舊質到新質不斷變化的,在這一變化過程中,個體也是一個不斷適應的過程。也就是說,個體總是在不斷發展與適應中尋求生存。瑞士認知心理學家皮亞杰(Jean Piaget)認為可以用經驗的同化和順應這兩個過程來詮釋人類適應的過程。個體將新經驗納入舊經驗的結構中并統整為新的經驗結構,這一過程就是同化;個體改變已有的舊經驗結構以迎合所處環境的要求則為順應;而當同化和順應之間相互作用達到相對平衡時,個體就處于適應。因此,在個體發展的過程中,如果不能有效地進行同化和順應,其個體行為就很難達到一種相對平衡的狀態,因而易產生行為失調,導致問題行為。事實上問題行為與正常行為只是相對而言的,更多的是屬于量上的差異,也就是說,正常和不正常是一個連續體,連續體的兩極就是正常和不正常,行為從正常向不正常過渡,因此一般的成人和兒童都存在著問題行為,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二、行為改變技術

既然行為主要是通過學習獲得,又具有可塑性和可觀測性,因此,對于問題行為,就可以借助行為改變技術,有效地將其減弱或消除。行為改變技術不僅能矯正問題行為,還能塑造良好的正常行為,促進正常行為得到進一步的維持與加強。

(一)行為改變技術的定義

眾所周知,心理學是一門研究人的心理及其行為活動規律的科學。因此,從廣義的角度來說,凡是利用心理學的原理、原則和方法來促使行為改變的技術,都可以將其稱為行為改變技術。行為改變技術的英文是“behavior modification”,它最早出現在華生1962年的一篇文章上。1965年美國心理學家烏爾曼和克拉斯拉(L.P.Ullmann & L.Krasner)在其合編的兩本專著(《行為改變個案研究技術匯編》和《行為改變技術研究》)中指出,應用學習理論進行行為矯正容易產生成效,而且比傳統的精神分析治療更客觀易行。行為改變技術作為一個專用術語——盡管早期的行為改變技術的界定僅限于應用學習理論的成果去改變不良適應行為的方法,但因其應用價值得到了專家、學者、教育工作者、臨床工作者的認可,后來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行為改變技術最近的發展趨勢則是兼顧不良適應行為的矯正和良好行為的塑造和促進,依據的原理也不僅限于學習理論,而是擴展到了有關行為的所有理論。因此,綜合以上行為改變技術的發展過程,可以對行為改變技術做如下理解:行為改變技術是根據實驗心理學(尤其是學習心理學及社會心理學)的行為原理與技術,注重處理效果的驗證程序,客觀而系統地改變行為的有效方法。行為改變技術可應用于幾乎所有的人類行為情境,如一般教育、兒童養育、身心康復、特殊教育扶助、心理治療,企業管理、社會工作以及各類輔導等。在一般情況下,人們把行為改變技術運用于處理兒童和成人的心理問題、困擾和失常行為,并稱之為行為治療。由此可見,行為改變技術包含的范圍比行為治療更為廣泛,因此本書中所提到的行為改變技術實際上也包含了行為治療這一概念。

(二)行為改變技術的特征

應用實驗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強調客觀系統的處理方法,重視后天環境的學習歷程,注重具體量化的特殊行為和注意客觀環境的適當配合,以解決個體問題、增進個體社會適應能力,是行為改變技術的主要特征。此外,行為改變技術還彰顯著明確的方法和理論基礎。

1.應用實驗心理學的研究成果

行為改變技術是一門應用心理科學的分支,著重應用學習心理學的原理原則,以促進個體的良好反應、消除個體的不良行為。因此,行為改變的先軀學者在開始尋求有效的輔導技術及策略時,常常借用實驗心理學的步驟。他們認為唯有借用實驗的方法,才可以了解問題行為產生的原因;唯有透過實驗的結果,才可用來改變某種行為。經過40多年的努力和探索,從事人類和動物研究的實驗心理學家,已經能精確有效地測量行為,并且建立了相應的行為原則與理論。目前行為改變技術中的強化原理、消退原理、行為塑造、區別強化、類化原理、懲罰原理等均由行為主義者由多年的動物實驗或臨床實驗所得。因此,可以說行為改變技術大部分源自實驗心理學實驗室中的研究。

2.強調客觀系統的處理方法

行為主義學派的興起,是緣于對當時精神分析學派過分重視主觀內省法的反對,從而開始了學習心理學的實驗研究,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行為改變技術經過不斷的研究和實踐才發展成了一套客觀而系統地處理人類適應不良行為的有效方法。所謂系統是指行動前后連續、左右銜接,換言之,這種方法必須遵循一定程序,或按時間先后或依空間次序進行,使每一個步驟、每一個環節,都密切配合。所謂客觀就是指不受主觀因素的影響,在解決過程中,無論工具使用、資料分析,甚至結果呈現等各方面都按一定準則處理。因此,行為改變技術人員,若能了解其他同事所從事的行為改變技術的步驟,將它模仿復制,亦可獲得相同的結果。由于行為改變技術具有客觀而系統的處理行為方法的特征,教師、家長、企業管理人員和社會工作者,只要能夠系統地學習行為改變技術的知識和接受行為改變技術的訓練,便可以在專業人員的幫助下,自己實施行為改變的程序,來矯正和塑造人們的行為。

3.重視后天環境的學習歷程

許多心理學派強調人類行為是個體遺傳因子與環境因素互動的產物,唯獨行為主義學派的學者相信個體的一切行為都是后天學習的結果,與遺傳無關。在日常生活中,語言能力、社交技巧、工作技能等,都需要通過學習,才能獲得;人們的不良行為如脾氣暴躁、過度叛逆、過度恐懼、獨自游戲、不做作業、破壞公物、滿口穢言等也是個體在教室、家庭、社會情境學習而來。行為既然是通過學習獲得的,當然也可以通過學習來予以改變。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宁波市| 疏附县| 阳新县| 银川市| 宁化县| 昌宁县| 报价| 洪江市| 金秀| 万年县| 陇川县| 东乡县| 上饶市| 红河县| 墨玉县| 永清县| 奉化市| 沈阳市| 太仓市| 河间市| 霍林郭勒市| 南溪县| 长顺县| 溆浦县| 呼伦贝尔市| 郴州市| 临朐县| 安远县| 宁国市| 抚顺县| 西林县| 方城县| 台安县| 汨罗市| 将乐县| 景洪市| 唐山市| 禄丰县| 昔阳县| 胶南市| 仁怀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