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章 上篇(7)

天上的月與水中的月

水中的月為天上的月,眼中的人為眼前的人。天上一輪月,江河湖海中無數個月。所謂月照萬川,就是這個意思。可水中實際上并無月亮,水中撈月是白費勁的。

一個哲學家不區分第一性與第二性,不區分存在與反映,滿足于說天上的月與水中的月不可分,或者彼此聯系之類的貌似深沉的話,其實無非是一種比較精致的唯心主義而已。

民間故事中的獅子掉進井里(獅子發現井里也有與自己同樣兇猛的獅子而怒不可遏)、狗搶骨頭(狗搶水中自己影子口中的骨頭),嘲笑的正是那種否認第一性與第二性區分的唯心主義者。我總是想,不管唯心主義理論如何精致,說得如何天花亂墜,如何引經據典,如何援引“最新科學成果”,只要它鼓吹區分第一性第二性是舊的思維方式,最新成就是主客體在實踐中融為一體,你就根本不要相信,除非他能從水中撈出月亮,從狗嘴里(水中的)搶到骨頭。

談死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是對死的認識的最高境界,是對死的意義理解通達之至極。文天祥不僅以死來昭示后世,而且以對死的價值的體認激勵后人。可是這兩句詩的真實含義不是純道德的說教,而是以對自然和歷史的認識為依據的。

“人生自古誰無死”實際上講的是自然規律。凡人必有死。豈止是人,凡物必有始終。人有生死物有始末,這是永恒的宇宙普遍規律。

“留取丹心照汗青”實際上講的是社會規律。如果歷史無是非,無對錯,無忠奸,是一筆糊涂賬,那當然無所謂名留青史、遺臭萬年的問題。承認歷史的客觀性,承認歷史可以進行客觀的科學的價值判斷,才有青史留名的問題。

所以,死的問題不單純是人生觀問題,而且是自然觀、歷史觀問題。對人生問題的體悟有賴于對宇宙、歷史、人生的綜合理解。

人的本質

馬之所以是馬,是因為它具有馬的本性;之所以是良馬,是因為這種本性表現得最集中、最充分。如果一匹馬根本不具有馬的特性,形狀像牛,叫聲如豬,跑起來如狗,這不是馬而是怪物。這種使馬成為馬的特性,是馬這個種所具有的類本性。所以生物中種的關系是個體與類的關系。類本性是一種自然性,它不是在個體之外存在的東西,而是個體所固有的自然本性。這是生物長期進化的結果。

可是如果用這種觀點來觀察人類,就會陷入理論誤區。人當然也是動物中的一個類,因此任何個人同人這個類,存在與其他動物相似的關系,即個體與類的關系。從人作為類的角度看,如果一個人不具有人所共有的類特性,例如沒有語言,沒有思維,沒有七情六欲,沒有喜怒哀樂,尤其是沒有勞動能力的潛在可能性與現實性,當然不是人。人要成為人,首先從種的角度看,應該具有人所共有的東西。可人不同于一般動物,人不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社會存在物。人的最本質的東西不是生物學上的類,而是在物質生產的基礎上組成的社會的成員。所以人的本質,除了人作為類具有的類本質外,最主要的是在社會生活中形成的社會本質。即使是自然本性,也會受到社會的再鑄造而發生變化。所以,人的本質不是永恒的超歷史的,而是具有社會形態的特性。我們只有通過奴隸制度才能理解奴隸主的殘忍,只有從資本主義制度才能理解私有者的貪婪。人的本質不能用人的類來解釋,只有把人放在社會中才能理解人的本質。所以,我們可以說,動物的本性在動物自身,但我們不能說人的本質在人自身。人的本質在于它所依存的社會,也就是馬克思說的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這是人與一般動物的根本區別。一切抽象人性論者都是從這里陷入誤區。

人性

有沒有人性這個東西?當然有。動物有自己的本性,人難道沒有自己的本性嗎?可人性究竟是什么?這是個頗為不易回答的問題。人的自然本性,如生存、繁殖、希求健康長壽,即我們通常所說的飲食男女,當然是人的本性。

可超出這個范圍,人們都可以看到所謂人性是文化、教育、環境等多種因素的結合物。一個人見到窮人同情憐憫,我們說他有人性;一個人不僅不同情反而壓迫窮人,我們說他沒有人性;一個人對父母很孝敬我們說他有人性,如果他虐待父母,我們說他沒有人性。很顯然,這里所說的人性不是指人的本性,即性善還是性惡,而是指良心。有沒有良心,是屬于道德范圍。良心本質上是一種教養。

人性表現在人的行為之中,是人們用來判斷和評價人的行為的一種尺度。這種尺度是一種變化著的尺度,是時代的、歷史的、社會的、倫理的。因此,每個時代是否符合人性的標準是變化的。

類意識

人和一般動物的一個根本區別,是人有類意識,即能意識到你和我一樣是人,是屬于一個類——人類,這就是費爾巴哈的看法。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也是這樣看的。知道所有的人都屬于一個類,與是否以人的態度對待人是不同的。歷史和現實表明,以人的態度對待人并不是人的本性,而是表現一種新的社會關系。屠格涅夫的小說《木木》表明,奴隸主對待奴隸比木木對待狗要殘酷得多,木木以人的態度對待狗,而奴隸主是以狗的態度對待人,至于當年德國法西斯對待猶太人,日本侵略者對待中國人無不如此。在人與人的關系中起決定作用的并不是抽象的人性,而是利益——經濟利益和政治利益。利益的性質則取決于生產關系。一個人、一個階級、一個國家,為了自身的利益可以對另一個人、另一個階級、另一個國家采取極其野蠻的做法,這是一種非人的態度。300%的利潤可以使人冒上絞架的危險,那為了更多更多的利益還有什么事不能干?在階級社會中脫離階級關系、階級利益來考察人與人的關系,只能像恩格斯說的“出丑”。用類意識來觀察歷史,觀察人與人的關系是得不出正確結論的。在階級社會中最根本的方法還是階級分析方法,在階級消滅以后,則應該是唯物史觀的社會分析方法。

人道主義的社會制約性

我們不同意抽象人道主義,并不意味著我們在任何意義上都不同意人道主義。我們反對以抽象的人性作為人道主義的根據。我們應該從唯物主義歷史觀的角度來看待人道、人性問題。

人是社會存在物。人的思想、道德、行為都有社會原因,而不是決定于人的本性。人們之間的相互關系,由于利益的沖突,可以比人對待動物還野蠻。人與人之間的殘殺,爾虞我詐,可以為了達到目的而不擇手段,是動物界所未有的。這當然不是說,人的本性比動物壞,而是社會使然。人并沒有永恒不變的為善或為惡的本性,為善為惡都是后天環境決定的。從社會制約性來看人的行為,就不會把一切推給人性,從而掩蓋了產生一切惡的實在原因,因而也找不到根除惡的方法。我們當然期望人們彼此以人相待,但要做到這一點,一定要創造一個能以人相待的社會環境,而不是呼喚人性的復歸。如果我們把一切歸結為人性,用人性的召喚代替社會改造,只能讓罪惡永遠存在下去。

我們全都是些集體性的人物

歌德在逝世前一個月的一次講演中,發表了一個極為重要的觀點,他說,偉大人物的成就不應簡單地歸功于他們個人的所謂天才,而應歸功于當時社會狀況和他接觸到的前輩和同輩的教益。歌德還說,事實上我們全都是些集體性的人物,不管我們愿意把自己擺在什么地位。嚴格說來,可以看成我們自己所特有的東西是微乎其微的,就像我們個人是微乎其微的一樣。我們全都要從前輩和同輩那里學到一些東西,就連一些最偉大的人物單憑他特有的、內在的自我去對付一切,他也決不會有多大成就。

這話說得多好啊!其實在社會中一切物質產品都是集體性的產物,盡管從形式來看某件產品最終是由一個人制造出來的,但是從這個產品的原料、制作、工藝來看都凝結著一定的社會力量,精神產品更是如此。舉凡科學的發明、藝術的創作無不體現著集體的智慧。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說過一段非常好的話:“甚至當我從事科學之類的活動,即從事一種我只是在很少情況下才能同別人直接交往的活動的時候,我也是社會的,因為我是作為人活動的。不僅我的活動所需的材料,甚至思想家用來進行活動的語言本身,都是作為社會的產品給予我的,而且我本身的存在就是社會的活動;因此,我從自身所做出的東西,是我從自身為社會做出的,并且意識到我自己是社會的存在物。”[1]

我們有些人往往過分夸大自我的力量,什么都是我,我,我,仿佛自己是世界的唯一創造者。其實個人的力量總是有限的,人的真實力量的發揮往往要借助于集體的力量,善于吸收前人的經驗和成果。我們每個人不僅要善于做到這一點,而且要清清楚楚地意識到這一點,意識到我們都是一些集體性的人物。

[1]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2卷,122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個人與個人主義

人類歷史的發展是獨立的個人逐步形成的。在氏族社會中,個人從屬于氏族,是氏族中的一員;在封建社會中,個人從屬于家族,是家族中的一員,這是馬克思所說的人對于人的依賴時期。隨著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的發展,人作為自主的個人出現在市場上,作為平等的一員從事交換;人作為獨立的個人以物作為中介相互聯系。獨立的個人的形成是社會的一種進步。

獨立的個人當然有自身的利益——個人利益,爭取和維護自身的個人利益是正當的,是資本主義社會比封建社會進步的表現。個人利益不等于個人主義。個人主義是一種處理自己與他人的、個人與社會的關系的根本原則,它以自我為中心,把對自己有利視為處理一切關系的唯一的最高的出發點,所以個人主義的本質是利己主義的。我們尊重個人的利益但反對個人主義。

人的使命

人應該有使命意識,可并不是每個人都能意識到這一點。馬克思說過:“作為確定的人,現實的人,你就有規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務,至于你是否意識到這一點,那都是無所謂的。這個任務是由于你的需要及其與現存世界的聯系而產生的。”[1]

人作為人,都處于社會中的一定地位,也就是說都扮演一定的角色。社會角色就包括人的使命。當然,并不是人們都能意識到這一點。能充分意識到自己的角色和使命的人是自覺的人,而意識不到甚至根本沒有這種意識的人是渾渾噩噩的人。這實際上是個人生觀的問題,是人活著為了什么的問題。

我們決不能把社會角色看成是固定不變的,永遠如此的。角色不僅不可能固定不變,實際上人的職業地位特別是階級關系的大變動都是角色的變動。在階級社會中,階級斗爭的核心就是改變本階級的不利的角色地位。例如資本主義社會下的無產階級的全部斗爭,就是改變本階級的被剝削被壓迫地位,而不是安于自己的角色地位。力圖改變被奴役地位的是革命者,安于被奴役地位的是不覺悟者,而贊美這種地位的卻是徹頭徹尾的奴才。所以角色意識可能只是一種職業意識,而不是一種使命意識。在階級社會中要把角色意識提高到使命意識,這就要把爭取角色的變換與整個階級的解放結合在一起。“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所表現的責任意識以及憂患意識,都是超越個人角色局限的社會的階級的意識,是一種真正的使命感。

社會主義社會當然不同于資本主義社會,但社會中人的角色也不是永恒不變的。革命者從不認為凡現實的都是合理的。由于我國還處在社會主義社會的初級階段,仍然存在富人和窮人,以及扮演各種角色的人。我們當然要逐步改變這種狀況,真正使社會中人的角色與人的尊嚴和能力相適應。發展生產力,消滅私有制,消滅剝削,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這才是社會主義社會中人的真正使命。

[1]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3卷,329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何謂見物不見人

馬克思主義哲學反對把抽象的人作為哲學的出發點和歸宿,反對把人的抽象本質作為歷史的尺度,并從中引出人的價值、人的尊嚴、人的權利。馬克思主義哲學從唯物史觀的角度來研究人,探求人的社會本質,研究階級關系和階級斗爭,研究人類解放的道路。這一切,在西方學者看來叫見物不見人。難道無產階級,難道勞動者這占人口百分之八九十的人不是人嗎?事情很清楚,在他們看來這不是研究人,而只有研究不屬于任何階級、不屬于任何民族、不屬于任何國家的人才是研究人。可這種人在哪里?誰見過?其實這種人是一種抽象,在現實社會中是根本不存在的。

在當今世界,人的問題日益成為各種哲學學說關注的重點。可是西方的人本主義哲學,無論是西方資產階級哲學還是西方馬克思主義,他們所說的人都是抽象的人,并力圖以這種人來改造馬克思主義,這就是所謂馬克思主義的人道化。

人,是現實的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人的社會,人的國家。離開了人所生活的世界,離開了人生活其中的社會和國家,人就是非現實存在物,是哲學家頭腦中的抽象。從這種意義上說,西方某些學者批判馬克思主義見物不見人是“對”的,因為這種人的確是見不著的,也從來沒有人見過。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汇区| 尚志市| 苍南县| 青州市| 伊春市| 阳春市| 镇坪县| 五寨县| 青岛市| 治多县| 凌源市| 东台市| 卢氏县| 庆城县| 鄂托克前旗| 城口县| 榆林市| 周口市| 广南县| 竹北市| 视频| 芮城县| 宁强县| 东莞市| 莱芜市| 宜黄县| 定南县| 青浦区| 日喀则市| 马边| 庄浪县| 上犹县| 大冶市| 科技| 清镇市| 丰县| 邯郸县| 大足县| 日喀则市| 上虞市| 南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