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經濟法概論(5)
書名: 經濟法(法學原理與案例講堂)作者名: 袁達松編著本章字數: 4755字更新時間: 2016-05-19 19:19:58
3.經濟法與民商法、行政法的關系
民商法和行政法是與經濟法關系最為密切的兩個法律部門,它們和經濟法的關系一直是最受關注、最具爭議的問題。
(1)經濟法與民商法。
1987年《民法通則》經全國人大通過,將民法的調整對象明確界定為“平等主體間的人身和財產關系”,由此則對經濟法和民商法的關系做出了明確區分。即雖然經濟法和民商法都調整財產關系,但民法調整的是平等主體的財產關系,而一旦財產關系具有直接的社會性質或國家意志性,就需要由經濟法從社會公共利益出發進行調整。同時,經濟法的調整方法包括民事的、行政的甚至刑事的等多種調整方法。由此可以認為,經濟法和民法的共同之處在于,兩者都調整財產關系,且都可能運用民事的調整方法。而兩者在調整對象的范圍、調整方法、價值理念和基本原則等方面都存在著明顯的差異。依主流觀點,商法是民法的特別法,在調整的價值、手段、原則等方面與民法無異。因此,經濟法與民法的關系同樣可適用于經濟法與商法的關系。
(2)經濟法與行政法。
對于經濟法,學界曾存在“經濟行政法”論,即認為經濟法是從行政法分離出來的或者說經濟法是行政法的一個分支,雖然這一觀點遭到普遍反對,但足以說明經濟法與行政法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主要表現在兩者都有公權力的介入,體現國家意志,都調整非平等的社會關系。然而兩者又存在著明顯的區別。首先,調整對象不同。行政法是調整行政主體行使行政職權過程中發生的各種社會關系,而經濟法調整的是國家在管理和協調經濟過程中所發生的社會關系,不僅包括縱向的經濟關系,還包括橫向的經濟關系。其次,調整方法不同。行政法的調整方法是公權介入的方法,而經濟法的調整方法既包括公權介入的方法,也有私權介入的方法。最后,二者價值理念不同。行政法屬于控權法,其價值目標是控制和限制行政權力,經濟法則是社會本位法,以追求經濟民主、自由,社會公平、正義和社會效益為其主要的價值目標。
綜上所述,經濟法有特定的調整對象、調整方法、價值目標及任務等,是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有其獨特的地位和作用,并與其他部門法相輔相成、相互補充,共同構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
二、經濟法體系和經濟法學體系
(一)經濟法體系
在整個法的體系中,經濟法是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同時,經濟法本身也有自己的體系。所謂經濟法體系,是指由多層次的、門類齊全的經濟法部門組成的有機聯系的統一整體。[12]經濟法部門按照調整對象的不同,也是多種多樣的,它們既相互區分,又相互關聯、相互補充,共同構成經濟法體系。
對經濟法調整對象的認識差異,必然會導致人們在經濟法體系結構的劃分上產生分歧。根據前面對經濟法調整對象研究的綜述,認識到學界對經濟法調整對象的內容和范圍雖然仍存有爭議,但共識也正逐漸積累。正如人們逐步意識到經濟法的調整對象包括宏觀調控關系和市場監管關系一樣,在經濟法體系問題上,經濟法體系包括宏觀調控法和市場監管法這一觀點也逐步為較多學者所接受。
有學者在此基礎上分析認為,宏觀調控法和市場監管法是經濟法體系的兩個構成要素,二者具有密切的聯系。市場監管法必須以宏觀調控法為條件,而宏觀調控法必須以市場監管法為依歸。[13]有學者認為經濟法作為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重要的功能是通過法律調整保證和促進國家調節機制與市場調節機制的有機結合,而實現這種結合的法律方式就是建立協調統一的市場規制法和宏觀調控法。同時市場規制法體系由一般市場規制法、專項市場規制法與特別市場監管法三部分構成,而宏觀調控法的體系則由宏觀調控基本法統率下的各種宏觀調控專項法構成。[14]有學者則分析了宏觀調控法和市場監管法的具體構成,認為宏觀調控法包括關于各類宏觀調控手段的法律制度、對宏觀調控起保障和檢測作用的法律、對社會經濟資源的保護管理和合理利用的法律以及產業政策法,而市場監管法則包括市場準入法、市場競爭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產品質量法和要素市場管理法。[15]
雖然經濟法體系的二元結構目前已為較多學者所認可,但我們也必須認識到,學界對于宏觀調控法體系和市場監管法體系的細分還存在較大分歧。哪些經濟法律屬于市場監管法,哪些屬于宏觀調控法,學界并沒有統一認識。不單如此,對于經濟法和民商法、行政法的界限,學界的爭議也并未休止。今后仍有待理論界和實務界的共同努力,以期建立清晰的經濟法體系,明晰經濟法與民商法、行政法的界限,實現法的體系的協調統一。
(二)經濟法學體系
經濟法學體系是經濟法作為一門學科所應具備的體系構成,包括經濟法總論和經濟法分論兩部分。經濟法學體系與經濟法體系密不可分,經濟法體系正是經濟法學體系分則部分的來源。因此,經濟法學體系可以分為經濟法總論、宏觀調控法律制度和市場監管法律制度。雖然有部分學者將經濟主體法律制度獨立出來,與宏觀調控法律制度和市場監管法律制度并列,但筆者認為經濟法主體作為經濟法律關系的一部分,歸入經濟法總論也可。
問題與思考
1.試比較分析中國經濟法與西方經濟法產生發展的差異。
(2003年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經濟法學專業試題)
2.為什么西方發達國家將反壟斷法視為經濟法的龍頭法?
(2005年中國人民大學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經濟法學專業試題)
3.試對當前中國經濟法理論流派的主要觀點進行評析。
(1999年北京大學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經濟法學專業試題)
4.從經濟法的角度論述國家對房地產市場的調控與管理。
(2007年中國人民大學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經濟法學專業試題)
5.如何從經濟法的角度認識政府與市場的關系?
(2012年清華大學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經濟法學專業試題)
6.從經濟法的本質和特征談談個人所得稅修改的必要性。
(2006年中國人民大學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經濟法學專業試題)
7.試論經濟法的特征及其研究價值。
(2002年北京大學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經濟法學專業試題)
8.從經濟與法律的角度,試析經濟法的獨立性。
(2002年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經濟法學專業試題)
9.談談你對經濟法的地位與功能的認識。
(2010年中山大學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經濟法學專業試題)
10.如何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經濟法體系?
(2004年華東政法大學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經濟法專業試題)
11.談談你對經濟法產生和發展過程的看法。
12.如何看待目前學界關于經濟法概念的爭論?
13.試分析經濟法與民商法、行政法的關系。
14.試分析經濟法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的地位。
延伸閱讀
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至今已過了半個多世紀,以競爭法為核心的經濟法(學),作為一個重要的法學分支學科,在實體法領域其地位已經得到了法學界及相關人士的認同。然而,經濟法的內涵和外延對較多人士而言尚需進行更為深入的研究。
(1)當今世界以經濟發展為龍頭,一些已經實現了政治和經濟民主的國家,大都是建立在資本主義競爭原理的基礎上的(如美國、日本以及以西德、法國為中心的EU諸國等)。所謂競爭法,是指以競爭原理為基礎制定的相關法律,如日本的反壟斷法、美國的反托拉斯法、德國的限制競爭法、EU競爭法等都是典型的例子。這些法律都是以維護市場公平競爭秩序為中心的法律。在本書中,筆者將“公平自由的競爭原理”廣義性地稱之為競爭原理。可以說,在經濟社會中,自由競爭原理的發展與成熟的過程,也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主要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壯大的過程。從國家層次來講,它是各國競爭法普及發展的歷史;從全球層面來考慮,則是商品和服務貿易自由化、資本自由化和金融自由化等引起的企業國際化、多國化(跨國化)、各國經濟相互依存化、經濟領域擴大化、無國界化的過程。同時,也是GATT自由貿易體制的世界貿易組織從確立走向發展和壯大的過程。
(2)另外,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都同時轉型為以市場經濟原理為基礎的經濟運行體制。在如此狀況下,以市場原理為基礎的經濟法學,無論在資本主義國家,還是在過去曾經是社會主義的國家,都已成為研究經濟體制課題中的一個重要的法學分支學科,在法學研究中占有相當重要的位置。
中國也大刀闊斧地引進市場經濟原理以期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而以東德為首的東歐各國從社會主義經濟體制向資本主義經濟體制轉型后,何時才能在市場經濟體制的運行中重振雄風也同樣是受到世界關注的問題。這意味著“構筑以市場經濟原理為基礎的經濟體制”的研究,如今已成為全世界共同的課題。當然,基于地區的不同,對它的含義、目標、課題、內涵和外延也存在相應的差異。可以說對市場經濟的研究已經成為社會廣泛關注的極其重要的課題。
(3)同時,因對市場經濟原理(即現在的競爭原理)在理解和實施中存在著諸多的分歧和爭議。圍繞其解釋和運用,即使是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內部也存在著不同的理解與較大的分歧。日本在發展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后,受到了來自美國和歐洲各國的譴責,他們指責“日本市場是封閉的”。特別是美國,其在日美框架問題協議(SII)和日美框架性協議中就明確提出了強化實施反壟斷法的要求,因此日本政府在1991年至1995年對反壟斷法進行了部分修改。即使在以競爭原理為原則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之間,也同樣存在著競爭條件的不平等問題。因此,各國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對競爭條件進行了一定程度的調整,為解決貿易摩擦而進行著各種協調(如日美、日歐框架問題協議及后來的日美框架性協議等)。毋庸置疑,今后在國際貿易中將不可避免地會就競爭條件的平等化等問題進行力度更大的調整和改革。
(4)隨著世界經濟相互依存的進一步擴大和深入,一方面除了在1993年通過統一EU市場建立了所謂單一性廣域市場外;另一方面,我們通過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 NAFTA)可以了解到,一種趨于松散型、廣域型的市場模式也正在逐漸形成。通過1995年1月的GATT(General Agreement on Tariffs and Trade)以及烏拉圭回合中所通過的馬拉喀什協定(Marrakesh Agreement),確立了更加強有力的世界貿易組織。可見,在國際市場中,競爭原理正在廣泛性地滲透到各個經濟領域并發揮著巨大的作用。[16]
[1] 楊紫烜主編:《經濟法》,36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 張文顯主編:《法理學》,126頁,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3] 同上書,128頁。
[4] 張文顯主編:《法理學》,130頁,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5] 楊紫烜:《國家協調論》,155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6] 史際春主編:《經濟法》,66~67頁,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7] 史際春、鄧峰:《經濟法總論》,138頁,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8] 張守文:《經濟法總論》,65~70頁,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9] 漆多俊:《經濟法學》,60~61頁,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10] 李昌庚:《回歸自然的經濟法原理》,142頁,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0。
[11] 張守文:《經濟法理論的重構》,307~308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2] 楊紫烜主編:《經濟法》,53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13] 邱本:《經濟法總論》,211~213頁,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14] 陳婉玲:《經濟法原理》,198~221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15] 劉大洪:《經濟法學》,113~114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16] [日]丹宗昭信、伊從寬:《經濟法總論》,吉田慶子譯,3~6頁,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