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章 經濟法律關系(1)

第一節(jié) 經濟法律關系概述

人之所以不同于其他動物,本質在于其總是勞動、生活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之中。正如馬克思所說:“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xiàn)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們在社會中相互交往,形成聯(lián)系既而構成社會關系。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形成了一種特殊的社會關系,即法律關系。法律關系是根據(jù)法律規(guī)范建立的關系,它通過主體之間的權利與義務關系表現(xiàn)出來,并具有其他社會關系所沒有的重要屬性,如國家意志性、國家強制性等。[1]法律關系根據(jù)法律規(guī)范建立,同時也是國家意志的體現(xiàn),而法律關系參加者則利用自己的意志建立和實現(xiàn)法律關系。

一、經濟法律關系的定義

人們在進行經濟活動時會形成各種經濟關系,這些經濟關系通過經濟法得到調整,并在確認和保護經濟關系的基礎上形成了經濟法律關系。經濟法律關系的發(fā)生,是指在經濟法主體之間形成權利義務關系;經濟法律關系的變更,是指由于某一經濟法律事實的發(fā)生,使經濟法律關系的主體、內容或客體發(fā)生變化;經濟法律關系的終止,是指經濟法律關系的消滅,即主體間權利義務關系的終止。[2]一般認為,經濟法律關系是由經濟法律規(guī)范確認的,具有公共經濟管理內容的權利義務關系。也有學者認為,經濟法律關系是指由經濟法律規(guī)范確認和調整的當事人在參加宏觀調控和市場運行過程中所形成的經濟權利與經濟義務關系。[3]這兩種定義都旨在表現(xiàn)經濟法律關系所確認的是權利義務關系,只不過后者更具體地強調這種關系是在宏觀調控和市場運行過程中形成,更加體現(xiàn)經濟法公私交融的特征。

經濟法調整多種社會關系,從不同的角度可以劃分出不同的范圍。有學者認為經濟法調整的是市場管理關系、宏觀經濟管理關系和對外經濟管理關系;[4]也有學者認為經濟法的調整范圍包括經濟組織關系、經濟活動關系、經濟競爭關系、經濟調控關系、經濟監(jiān)督關系和涉外經濟關系等。[5]由此可見,經濟法調整多種社會關系,且從不同的角度看,其調整的范圍也有所不同,因此經濟法律關系具有多元性的特征,我們需要從多個角度來理解經濟法律關系。

二、經濟法律關系的構成要素

任何法律關系都由主體、內容和客體三個要素組成,經濟法律關系也不例外。一般認為,經濟法律關系的主體,是經濟法律關系的獨立參加者,是具有經濟權利能力和經濟行為能力、依法獨立享有經濟權利、承擔義務的組織和公民。經濟法律關系主體享有的經濟權利和承擔的經濟義務構成了經濟法律關系的內容,而經濟法律關系的客體便是經濟法律關系主體的權利與義務所指向的對象。[6]

(一)經濟法律關系的主體

經濟法律關系的主體,是經濟法律關系的參加者,是能夠在經濟管理、維護公平競爭等法律關系中依法享有一定權利、承擔一定義務的當事人。經濟法學界還有一個“經濟法主體”的概念,筆者認為,經濟法主體不僅包括經濟法律關系主體,而且包括根據(jù)經濟法的主體制度成立的主體。比如根據(jù)公司法成立的國有企業(yè)或公司等,這些主體除了要參加經濟法律關系外,還會參與到民事、行政等法律關系中,所以“經濟法主體”的概念較寬泛,在此不予采用。對于經濟法律關系主體的具體范圍,將會在第二節(jié)專門論述。

(二)經濟法律關系的內容

法律關系的內容指的是法律上的權利與義務。法律上的權利,是指法律所允許的、權利人為了滿足自己的利益而采取的、由其他人的法律義務所保證的行為(作為、不作為);法律上的義務,是指法律所規(guī)定的義務人為滿足權利人的利益而必須從事的行為(作為、不作為)。[7]在經濟法中,經濟法律關系的內容則是指經濟法律關系主體享有的經濟權利和承擔的經濟義務。經濟法規(guī)定了在經濟管理活動中,組織或公民可行使的職權或可享有的經濟利益;規(guī)定了組織和公民必須做什么和不得做什么,這表明經濟權利和經濟義務是經濟法律關系的重要構成要素。[8]當然,對于經濟法律關系的內容,其他學者也有不同的看法,將在本章第三節(jié)詳細敘述。

(三)經濟法律關系的客體

客體是構成法律關系的三要素之一,是指法律關系主體間權利和義務所指向的對象。而經濟法律關系的客體自然是指經濟法律關系主體間權利和義務所指向的對象。一般地,法律關系的客體包括行為、物、人格和身份、智力成果四類,而能夠成為經濟法律關系主體的權利和義務指向對象的,通常有物和行為兩種。

經濟法律關系的客體也有不同于其他法律關系客體的地方。首先,它具有社會化屬性,即經濟法律關系的客體是在宏觀經濟調控和市場運行過程中形成的經濟關系的客體,比如有些物經過法律的調整后,由能夠流通變?yōu)椴荒軌蛄魍ǎ欢遥洕申P系的客體其兼有私人性和公共性的雙重屬性,這決定了它與傳統(tǒng)的法律關系客體有所不同。[9]其次,經濟法律關系的客體具有復雜性,它超越了傳統(tǒng)法理學界一般共識的法律關系客體的“物”的范疇,不僅涵蓋資源和利益,還包括行為和秩序。[10]最后,經濟法律關系的客體隨著主體的不同,其表現(xiàn)形式也不同。比如,政府在參與經濟管理活動時,其法律關系的客體是國民經濟秩序;而當其作為國有資產的所有者代表監(jiān)管國有資產時,國有資產成為了這種法律關系的客體。由此可見,經濟法律關系的客體有自身的特殊性。

當進一步了解經濟法律關系的客體時,從不同的角度并用不同的方法可以發(fā)現(xiàn)其包含的不同范圍。如果單從經濟法律關系客體包含物和行為的方面看,經濟法律關系的客體包括物、經濟管理行為和給付行為。其中,物又可以分為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固定資產和流動資產、自由流通物和管制流通物、貨幣和有價證券、公有財產和私有財產等;經濟管理行為不難理解,主要是指經濟管理主體的行為,比如制定規(guī)章制度、組織協(xié)調、監(jiān)督處罰等行為;給付行為則是經濟活動主體的行為,是指特定主體之間一方向他方交付一定的財務、完成一定的工作、提供一定的勞務的行為,比如商業(yè)銀行向中央銀行繳付存款準備金的行為等。[11]如果基于經濟法律關系客體的基本性質和特征進行劃分,其可以包括自然資源、產品資料、經濟行為和信息資源等。自然資源是自然界中有利用價值的物質資源;產品資料則是為了滿足社會需要,在社會生產過程中用于生產產品的資料;經濟行為是進行經濟活動,能發(fā)生一定經濟后果的行為;信息資源則是智力創(chuàng)造的以一定載體表現(xiàn)的知識成果資源,將信息資源由潛在的經濟價值轉化為現(xiàn)實經濟價值,由一般物化客體轉化為具體經濟關系客體時,它也成為經濟法律關系的客體。[12]如果從經濟法注重生產經營活動和經濟管理的方面劃分,可以將經濟法律關系的客體劃分為資產、經濟行為和經濟秩序。資產是能夠給經濟法律關系主體帶來經濟利益的資源;經濟行為則是經濟權利和經濟義務所共同指向的作為或不作為,能夠體現(xiàn)或實現(xiàn)一定的社會經濟利益;經濟秩序包括市場競爭秩序、生產經營秩序和宏觀經濟秩序,從經濟法要達到的社會目的看,把經濟秩序單獨劃分出來作為一種客體也無可厚非。[13]

綜上所述,經濟法律關系的客體雖具有一般法律關系客體中的物和行為兩方面,但從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也可劃分出更加細致的內容。

[1] 孫國華、朱景文:《法理學》,312~314頁,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2] 徐孟洲:《經濟法學》,25頁,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3] 符啟林:《經濟法學》,62~63頁,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9。

[4] 王保樹:《經濟法原理》,27~32頁,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

[5] 劉瑞復:《經濟法學原理》,150~153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6] 王保樹:《經濟法原理》,75頁,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

[7] 孫國華、朱景文:《法理學》,321~322頁,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8] 王保樹:《經濟法原理》,75頁,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

[9] 符啟林:《經濟法學》,68頁,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9。

[10] 徐孟洲:《經濟法學》,65頁,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11] 史際春、鄧峰:《經濟法總論》,187~189頁,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12] 劉瑞復:《經濟法學原理》,249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13] 徐孟洲:《經濟法學》,66~69頁,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第二節(jié) 經濟法律關系的主體

法律關系的主體,是法律關系的參加者,是法律關系中權利的享受者和義務的承擔者。[1]從羅馬法中法律關系主體的個人主義及等級特征,到法國法法律主體制度的個人本位及抽象平等特征,再到德國法法律主體制度有限承認法人主體的地位,對法律關系主體的認識呈現(xiàn)了“團體——個人——個人基礎上的社團”的螺旋式上升過程。[2]同樣,對經濟法律主體的認識也經歷了發(fā)展變化與轉折。

有學者將其總結概括為從簡單歸類到范疇提煉、從雙元主體模式到三元主體模式、從抽象人格到具體人格演進的軌跡。[3]早期對經濟法律主體的認識僅限于使用其自然狀態(tài)中的術語和一般歸類,如認為其包括國家經濟管理機關、企業(yè)、其他經濟組織、公民等,之后又有學者將經濟法律主體分為市場規(guī)制主體和宏觀調控主體;[4]隨著學術研究的發(fā)展,學界對經濟法律主體的劃分逐漸沿著“政府—市場”的二元框架結構思路進行,即認為政府和市場在經濟法調整經濟活動中處于同樣重要的位置;社會團體的大量存在和發(fā)展改變了這種雙元主體模式的思路,社會團體能在政府與市場雙重失靈的情況下發(fā)揮一定程度上的彌補作用,因此逐步形成“政府—社會團體—市場”的三元主體模式,由于三元主體模式既保留了雙元模式相關聯(lián)的優(yōu)勢,又引導人們在宏觀背景下把握經濟法的社會公共性,從而在經濟立法中被廣泛采用;[5]最后,隨著市場的不斷發(fā)展和延伸,經濟法對市場主體差別性的關注越來越明顯,從民法的抽象人格到經濟法的具體人格的變遷,再一次體現(xiàn)出法律的人性關懷。[6]可見,人們對經濟法律主體的認識仍然依循著對法律主體認識的軌跡,而經濟法律主體相較于一般法律主體則更為具體化。

一、經濟法律主體的具體分類

在當前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企業(yè)或其他經濟組織都作為法律主體參與到不同的法律關系中,在經濟活動中享有權利或承擔義務。經濟法律關系的復雜性決定其主體的范圍和分類具有多層次性,學術界在這點上也有不同的看法,下面將從不同的角度介紹經濟法律主體。

從最廣義的角度看,經濟法律主體是指參加社會經濟活動、依法承擔責任、擁有權力、享受利益的國家機關、企事業(yè)組織、社會團體及其內部分支機構,以及公民個人。[7]這種概括不僅包括了經濟管理的主體,而且將公民個人和社會團體等歸納進去,雖然看似全面,但欠缺條理。

從相對廣義的角度看,經濟法律主體是在經濟管理、維護公平競爭、組織管理性的流轉和協(xié)作等法律關系中依法享有一定權利、承擔一定義務的當事人。大致可以分為經濟管理主體和經濟活動主體兩類。[8]經濟管理主體,主要是指依據(jù)法律設立的國家機關,也包括根據(jù)經濟法成立,或經依法授權承擔一定管理職能的特殊企業(yè)或公司等組織;經濟活動主體,主要是指依民法、經濟法、行政法設立,直接從事生產、流通、服務和經濟協(xié)作等活動的組織和個人。國家機關和國家作為整體,在一定條件下也是經濟活動的主體;組織機構內部的機構、單位、成員等,雖不具有獨立法律人格,但在一定條件下也是經濟法律關系的主體。[9]這種相對廣義的定義方式,主要是考慮到參與經濟法調整經濟關系的主體,并不都是按照經濟法特有的主體制度而成立的,其中也有可能是依據(jù)普通民商事立法成立的私主體,還有可能是依據(jù)一般行政組織法成立的公主體。這種定義和分類反映出我國在經濟體制改革的過程中,經濟法學界對于各法律部門調整范圍的認識,即形成了民商法、知識產權法、經濟法、勞動和社會保障法等共同調整社會經濟關系的格局。

主站蜘蛛池模板: 绿春县| 开原市| 炎陵县| 张家港市| 前郭尔| 南投市| 北碚区| 淮阳县| 云霄县| 西华县| 峨山| 绵阳市| 湖北省| 修文县| 临朐县| 湘乡市| 宁陵县| 大安市| 来凤县| 黎平县| 衡水市| 乌拉特前旗| 军事| 梅州市| 深泽县| 邓州市| 阜康市| 东乌珠穆沁旗| 柏乡县| 松原市| 凤凰县| 白水县| 甘孜县| 东光县| 扎囊县| 上犹县| 七台河市| 中牟县| 芦山县| 鄯善县| 和龙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