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經濟法概論(4)
- 經濟法(法學原理與案例講堂)
- 袁達松編著
- 3269字
- 2016-05-19 19:19:58
第三節 經濟法的地位和體系
一、經濟法的地位
經濟法的地位,也就是經濟法在法的體系中的地位,是指在整個法的體系中,經濟法是不是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其重要性如何。[1]
(一)法的體系
法的體系,又稱法律體系,是指由一國現行全部法律規范按照不同的法的部門分類組合而形成的一個體系化的有機聯系的統一整體。[2]由于法所調整的社會關系是多種多樣的,一國有機統一的法必然要分成不同的法律門類,以區分調整不同的社會關系,進而形成多種不同的法的部門。法的部門又稱法律部門或部門法,指根據一定的標準和原則,按照法律規范自身的不同性質、調整社會關系的不同領域和不同方法等所劃分的同類法律規范的總和。[3]法的不同部門之間既相互獨立,又有機統一,共同構成法的體系。法的體系應保持內在的協調統一,因此劃分法的部門時應嚴格遵循相應的劃分標準和劃分原則。
通說認為,法律部門的劃分標準為法律調整的對象和法律調整的方法。法律調整的對象即法律所調整的社會關系。特定的社會關系自然應有相應的法律規范來調整,其內容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相應法律規范的性質。因此,調整同一類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便可能形成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而調整不同領域的社會關系的法律則形成不同的法律部門。法律調整的方法即法律調整社會關系時所使用的手段和方式,具體包括確權方式、當事人的地位以及權利保障方式等內容。對于同一類社會關系,可能存在著多種法律調整的方法,而同一種法律調整方法也可能適用于不同種社會關系。因此,需要以法律的調整對象和調整方法共同作為劃分法律部門的標準。
法律部門的劃分原則概括起來有以下幾點:(1)整體性原則,即將一國現行的全部法律規范作為劃分對象;(2)均衡性原則,即劃分法律部門時應充分考慮各法律部門之間法律規范的數量,以保持彼此之間的均衡,不致使某些法律部門法律數量過多或者一些法律部門法律數量過少;(3)以現行法律為主,同時兼顧即將制定的法律。隨著社會的發展,各種社會關系的變動必然會導致相應法律的變動,乃至影響法的體系的穩定。因此,劃分法律部門在考慮現行法的同時,也應充分考慮未來法律的變動,以維持法的體系的相對穩定。[4]
目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形成,該體系包括憲法及憲法相關法、民商法、行政法、經濟法、社會法、刑法、訴訟和非訴訟程序法七個法律部門。其中涵蓋社會關系各個方面的法律部門基本齊全,各法律部門中基本的、主要的法律已制定出來,以法律為主干,并有相應的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與之配套,保證了各個法律部門之間的統一、協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形成是實現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前提,也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法制建設的重要成就。
(二)經濟法是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
對于中國法的體系的劃分,理論界和實務界有過多種不同的方案。有學者提出三分法,將法律體系分為公法、私法和社會法;有學者提出八分法,將法的體系分為民法、商法、行政法、經濟法、勞動和社會保障法、自然資源和環境保護法、政治法和文化法;更有學者提出十分法,將法的體系分為憲法、行政法、民法、商法、經濟法、勞動和社會保障法、環境法、刑法、訴訟程序法和軍事法;而全國人大常委會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劃分,實際上認同了部分學者提出的七分法。這說明,經濟法是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在理論界和實務界都已經形成了共識。
首先,經濟法有自己特定的調整對象。一個法律部門有無存在的理由,最主要是看這個法律部門有無自己特殊的調整對象。例如民法的調整對象是平等主體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刑法的調整對象則是公民、組織等與國家之間因定罪量刑而發生的社會關系。而經濟法也有自己特定的調整對象,如在國家協調的本國經濟運行過程中發生的經濟關系,包括宏觀調控關系和市場監管關系,[5]盡管各學說表述仍有所差異。同時,經濟法的調整對象與其他法律部門的調整對象既不交叉,也沒有重疊。因此,有理由認為經濟法是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
其次,經濟法有自己獨特的調整方法。經濟法的調整方法包括公權介入和私權介入兩種。其中,公權介入的調整方法,是指國家以公權者的身份,依法對各種經濟關系進行調整的措施或手段的總和,如經濟領域的行政許可、命令等;而私法的調整方法,則是指國家使用非權力的、私法的手段直接介入經濟生活的一種方式,如國債制度、政府采購制度以及國家投資制度等都是國家以私法主體對社會經濟生活進行的干預。
綜上,經濟法有區別于其他法律部門的調整對象和調整方法。事實上,中國法律體系中存在著相當數量的經濟類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規章及部門規章,它們共同構成了經濟法這一法律部門。
(三)經濟法的重要性
經濟法作為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有特定的調整對象和調整方法,也有其獨特的任務和價值。
1.經濟法的特殊任務
經濟法有其獨特的任務[6],即在生產社會化和交換社會化的條件下,從公共利益出發,調整直接涉及社會公共利益或具有國家意志的經濟關系。資本主義從自由競爭進入壟斷階段之后,生產的社會化程度日益提高,導致經濟關系發生了深刻變化。首先,私人之間的經濟交往不僅僅是當事人之間的私人事務,常常涉及社會公共利益。如廠商之間聯合形成的卡特爾等壟斷組織,不僅對市場準入和退出進行控制,而且擁有市場定價權,嚴重破壞了市場競爭秩序,進而影響整個社會的資源利用效率。對于這類經濟關系,傳統民法已無能為力,只能由經濟法進行調整。其次,在社會化條件下,國家不再作為守夜人,而是積極地參與社會經濟生活當中。事實上,許多經濟事務必須由國家作為經濟主體來從事。比如成本高、收益低但社會功能強的基礎設施的建設,公共產品和服務的提供,國家的投資經營活動等,這些都需要國家出面作為一方當事人。國家的這些經濟行為不只是涉及政府財政利益和公民個人利益,更涉及社會整體的共同和長遠利益。此時,國家在形式上是特殊的民事主體,但其實質上的社會性意義,使得傳統行政法和民商法已不能勝任對其調整的需要。對國家經濟行為的調整成為經濟法的重要任務。最后,國家不僅直接參與經濟活動,還運用多種手段直接或間接調控、監管國民經濟。這一類行為,遠遠超出了傳統憲法、行政法的調整范圍和宗旨,對其加以規范并調整就成了經濟法不可推卸的歷史重任。
2.經濟法的價值和宗旨
一般而言,經濟法的價值是指經濟法這種客體相對于主體所具有的積極意義。經濟法的價值有法的價值的一般內涵,也有其獨特的表現。比如,法的價值有自由、正義、秩序、效率等,反映在經濟法的價值方面則表現為經濟民主與自由、實質公平正義、經濟秩序、社會效率等。關于經濟法的價值,學界論述較多。如有學者認為經濟法的價值表現為實質正義、社會效率、經濟自由和經濟秩序的和諧,它們在本質上是統一的,但又表現為不同的方面;[7]有學者提出經濟法的“二元價值論”,認為經濟法的價值分為兩類不同層面的價值,即內在的客觀功用價值和外在的主觀評價價值;[8]有學者認為經濟法的價值重在社會性。一個經濟性,一個社會性,此二者是經濟法的顯著特點,也是認識經濟法價值特點的關鍵。在經濟法價值鏈中,效率和公平尤其應當予以重視,要通過經濟法的立法和實施有效地維護社會總體效率,實現社會公平。[9]有學者對關于經濟法的價值論述經過梳理后認為,目前學界關于經濟法的價值存在諸多共識,具體體現為:經濟法體現了實質公平、正義,體現了經濟民主與自由,體現了社會整體經濟利益等。[10]如前所述,經濟法的價值體現著法的價值,也有其獨特且更為具體的內涵,表現為經濟安全、經濟民主、經濟自由、經濟效益和經濟正義等。
經濟法的宗旨,作為經濟法調整所欲實現的目標,是經濟法調整應當遵循的總體上的、根本性的意旨。一般認為,法的宗旨相對于法的價值而言,處于較低位階,是對法的價值的具體體現。而經濟法的價值可分為兩個層次:一個是經濟法自身的功用;另一個是經濟法功用對人的需要的滿足,[11]即經濟法的內、外價值。經濟法的宗旨一方面是經濟法調整所欲實現的目標;另一方面也體現著經濟法的價值,與經濟法的內、外價值密切相關。
- 儀器分析(第三版)
- 平狄克《微觀經濟學》(第7版)課后習題詳解
- 中國政法大學810刑事法律綜合二歷年考研真題視頻講解【16小時高清視頻】
- 企業社會責任
- 浙江大學外國語言文化與國際交流學院814俄語翻譯與寫作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平面設計案例教程:Photoshop+Illustrator+InDesign
- 中國模擬聯合國大會指導手冊
-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 電子商務理論與實務
- 2020年貨幣銀行學考研真題(含復試)與典型題詳解[附贈兩套模擬試題]
- 會計學原理
- 西南大學347心理學專業綜合[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含部分答案)
- 國際私法教程
- 耕地土壤重金屬污染調查與修復技術
- 中山大學外國語學院445漢語國際教育基礎[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