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經濟法概論(3)
- 經濟法(法學原理與案例講堂)
- 袁達松編著
- 6237字
- 2016-05-19 19:19:58
2.德國主要經濟法學說
目前德國主張經濟法為獨立法學科的學說中,主要有以下三種學說最具代表性。
(1)經濟法是國家對經濟進行規制的法。[4]
持這一觀點的學者有林克(Lenkung)和E.斯坦德夫(E.Steindorf)。林克將經濟法定義為“對私人營利活動賦予界限或以規制為目的的國家手段的體系”,并承認經濟法的獨立性,主張國家可以對所有營利活動劃定界限并進行規制。林克認為經濟法具有公法和私法的兩面性,并將國家控制解釋為行政行為。而E.斯坦德夫與林克不同,他把國家干涉作為對市場經濟的法律操縱,國家控制的法律目標是法的價值即予以自由權、分配的正義或調整正義的義務,而并不是單純地將國家對經濟的干涉作為行政行為的理論。
(2)經濟法不但是實質上規制市場的法,同時也是保護消費者的法。[5]
伯魯克瑪亞主張經濟法不僅限于市場機能不完整時國家對經濟的干涉,實質上也應是保護經濟弱者和消費者的法律。哈特和喬爾格斯強調應通過努力改善經濟法中的市場法來保護消費者,預防不可預測的風險,增強消費者的風險抵御能力。喬爾格斯認為,為了保護消費者權益,消費者參與以及糾紛解決的制度化是必要的,即必須建立消費者通過訴訟解決糾紛的機制,這樣才能確保形式上的經濟法向實質化邁進。
(3)經濟法是保護所有權、競爭和自由人格的法律。
這一學說的代表人物是W.費肯杰(W.Fikentscheer)。W.費肯杰將經濟法定義為:“在一般原則上和通過總體或個別干預調整經濟財產的流轉安排的自由和其定分歸屬,在被確立的經濟憲法框架內,保障依據經濟正義的尺度所衡量的經濟公民的自我發展和供給的重要法律規范的總和。”[6]W.費肯杰將現行經濟法分為基礎性一般法和特別法。一般經濟法包括與經濟人格權并列的、與市場相關的經濟法及保護財產所有權的經濟法。而特別經濟法是由國家干涉經濟各部門的整體操縱法和只限于各經濟部門的操縱法構成。W.費肯杰認為,對所有權、市場經濟中所保護的競爭和自由人格等均優于國家干涉的其他各種形態。同時,將特別經濟法作為國家對經濟領域的法律干涉,應該得到認可。
3.日本主要經濟法學說
目前,日本經濟法學界就經濟法與反壟斷法的關系存在兩大流派。一種是以反壟斷法的競爭原理為中心對經濟法進行體系化的學說,主要有“金澤說”、“今村說”;另一種學說則是將反壟斷法與其他經濟關系諸法并列考慮,并不以反壟斷法為中心,主要有“田中說”、“正田說”和“丹宗說”。金澤良雄認為,現行社會經濟的法律秩序,是以自由主義經濟之法的市民法為基礎,并由國家對經濟干預的各種法構成的。經濟法是適應經濟性即社會協調性要求的法律,主要為了以社會協調的方式來解決有關經濟循環所產生的矛盾和困難。[7]今村成和將經濟法定義為:“隨著壟斷的發展,對失去自律性的資本主義體制,通過政府的力量給予支持為目的的法律的總體。”同時認為,經濟法的概念規定與支持實體法的政策理念完全不相關。支持實體法的政策理念會發生變化,同時也不存在經濟法的統一規制原理。田忠誠將經濟法的概念分為狹義、中義和廣義三種,狹義的經濟法是以糾正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而產生的經濟不平等關系為目的的法律,即指以反壟斷法為核心的經濟相關諸法。田中誠將中義、廣義的經濟法概念的觀點解釋為“即使是基本原理不同的法律,也應該歸納為經濟相關的法律”進行研究。正田彬認為經濟法應該是以維護競爭秩序法為反壟斷法的基礎,并在一定范圍內,例外地認可卡特爾行為的法律制度,應將維持競爭秩序法與其他例外法歸納為構成經濟法的一個整體。[8]丹宗昭信認為經濟法是指在市場機制下建立的經濟政策立法體系,其核心是維持市場競爭秩序,即經濟法是國家對市場進行支配,維護公平競爭的法律。[9]
4.蘇聯及俄羅斯經濟法
蘇聯實行計劃經濟體制,其所謂經濟法多為政策主張、行政命令等,其經濟法理論也大都反映了高度集中的計劃體制要求。有學者指出從20世紀20年代至60年代,蘇聯經濟法學界先后出現過五大流派,即兩成分法學派、戰前經濟法學派、戰后經濟法學派、綜合經濟法學派以及經濟行政法學派,其后經過數十年論爭,最終形成民法—行政法學派和現代經濟法學派。[10]其經濟法學說都是計劃經濟體制下經濟法理論發展的產物。
蘇聯解體后,俄羅斯進行一系列市場化改革,擺脫了原有的計劃經濟體制,逐步形成涵蓋宏觀調控法與市場規制法的經濟法體系,在經濟法理論和研究方面有了較大發展。與其他歐洲大陸國家不同,經濟法在俄羅斯各大學法學課程設置以及研究機構設置中受到特別的重視,經濟法一般都是法學院學生的必修課。[11]
5.國外經濟法學說評述
綜上,德日等大陸法系國家的經濟法是基于大陸法公法、私法嚴格區分論的基礎上建立的經濟法,有著完整的經濟法學說體系,而美國所謂的經濟法則是以反托拉斯競爭原理為基礎建立的經濟法,更側重于對市場自由競爭的保障,二者的差異決定于其特定的法律文化和迥異的法治背景,但對維護市場競爭秩序都起到了維護和保障作用。蘇聯及俄羅斯的經濟法經歷了由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發展演變,其經濟法學說反映了不同經濟體制經濟法制的內容。經濟背景和法律文化的差異,決定了其各自的可適用性。
(二)中國經濟法概念諸說
中國的經濟法在民國時期便受德日等國較深影響,后來又受到蘇聯經濟法理論的影響。因此,關于經濟法概念,各派觀點林立。目前中國主流經濟法學說有以下幾種:(1)經濟法是調整在國家協調的本國經濟運行過程中發生的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12](2)經濟法是國家為了克服市場失靈而制定的調整需要由國家干預的具有全局性和社會公共性的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13](3)經濟法是調整公共經濟管理關系、維護公平競爭關系、組織管理性的流轉和協作關系的法部門;[14](4)經濟法是調整在國家調節社會經濟過程中發生的各種社會關系,促進社會經濟實現國家意志預期目標的法律規范的總稱;[15](5)經濟法是調整國民經濟運行過程中形成的經濟關系的經濟法律規范的總和;[16](6)經濟法是調整在現代國家進行宏觀調控和市場規制過程中發生的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即經濟法就是調整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17]綜觀以上經濟法概念,所謂“國家協調”、“國家干預”、“公共管理”、“國家調節”和“國家調制”等說法,除了側重點和出發點等略有差異外,對經濟法的實質內容界定,并不存在較大分歧。因此,對于經濟法的概念,主流經濟法學界已經達成了一定程度的共識。
目前,各國經濟法學界對經濟法概念的共識體現在以下幾點:(1)現代經濟法是伴隨著市場經濟而產生的,由于沒有自由、平等的交換條件以及商品交換的社會化,自然經濟、商品經濟和計劃經濟中并不存在現代意義的經濟法;(2)市場經濟的參與者既包括市場中的平等主體,也包括國家行政主體;(3)經濟法是介于公法與私法之間的部門法,既有公法的成分也有私法的內容,既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經濟關系也規范國家干涉經濟的行為;(4)市場經濟中存在市場失靈,同時國家干涉經濟活動過程中也存在著政府失靈。經濟法既要保障市場機制的正常運行,也要規范國家對市場經濟的干涉活動,以形成市場機制與國家干涉的優勢互補,促進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
二、經濟法的調整對象
經濟法的調整對象,與民商法、行政法、社會法的調整對象是有一定聯系的,但作為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經濟法的調整對象又明顯區別于上述部門法的調整對象。長期以來,關于經濟法的調整對象問題,不僅在經濟法、民商法、行政法以及社會法學界之間存有分歧,而且在經濟法學界內部也沒有完全形成統一認識,這種現象在一定程度上是由經濟法概念界定上的分歧所決定的。
關于經濟法的調整對象,國內經濟法學界目前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1)經濟法的調整對象是協調經濟運行過程中產生的經濟關系;[18](2)經濟法的調整對象是國家需要干預的社會經濟關系;[19](3)經濟法的調整對象包括經濟管理關系、維護公平競爭關系和組織管理性的流轉和協作關系;[20](4)經濟法的調整對象是國家調節社會經濟過程中發生的社會關系;[21](5)經濟法的調整對象是現代國家進行宏觀調控和市場規制的過程中發生的社會關系。[22]與前面經濟法概念界定的差異類似,經濟法的調整對象界定的差異多表現為文字表述的不同,實質上并沒有太大分歧。同時,經濟法的調整對象的范圍包括宏觀調控關系和市場規制關系目前在經濟法學界已形成共識。至于學者們普遍提到的企業組織管理關系、社會保障或社會分配關系以及涉外經濟關系是否屬于經濟法調整對象的范圍,經濟法學界仍存有爭議。
有學者對企業組織管理關系、社會保障關系和涉外經濟關系的法律調整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23]形成如下觀點。
(1)既不能將企業組織管理關系與市場監管關系、宏觀調控關系并列地作為經濟法的調整對象,也不能將屬于企業組織管理關系范圍的一些經濟關系一概排除于經濟法調整對象之外。例如,在企業的設立、變更、終止過程中發生的經濟管理關系以及企業內部組織機構的設置和職權的規定等均可以作為市場監管法中的市場準入和退出監管法的調整對象。規范企業的財務、會計管理的法律實際上屬于會計法、審計法的范圍,是宏觀調控法的組成部分。因此,企業的財務、會計管理關系也應屬于經濟法調整對象的范圍。
(2)不宜將社會保障關系與市場監管關系、宏觀調控關系并列作為經濟法的調整對象。至于社會保障關系的各個組成部分,既不是經濟法都不調整,也不是都由經濟法調整。例如社會保障關系中的社會保障基金籌集關系,有很大一部分是由屬于宏觀調控法的財政法調整的,在社會保障的審計監督過程中發生的經濟關系則由屬于宏觀調控法的審計法所調整。而社會保障制度中的社會救助法律關系則應是民法領域的財產贈與關系,并不屬于經濟法的調整對象范圍。
(3)市場監管關系包含涉內和涉外的市場監管關系,宏觀調控關系包含涉內和涉外的宏觀調控關系。涉外經濟關系不僅包括涉外的市場監管關系和涉外的宏觀調控關系,也包括經濟關系中涉外的非市場監管關系和非宏觀調控關系,但不包括涉內的非市場監管關系和非宏觀調控關系。因此,涉外經濟關系同市場監管關系、宏觀調控關系是交叉關系而非并列關系,故不宜將它們并列為經濟法的調整對象。
綜上,筆者認為,經濟法的調整對象主要包括宏觀調控關系和市場監管關系。學界所提出的其他應歸入經濟法調整對象范圍的法律關系,要么是不應被納入經濟法體系,要么是被宏觀調控法和市場監管法所涵蓋,不能與二者并列成為經濟法的調整對象。目前,宏觀調控法和市場監管法仍有待更深入、細致的分析研究,以明確其界限和范圍,從而建立更為科學合理的經濟法體系。
三、經濟法的特征
任何一個部門法都有作為法之共性,同時也不乏其獨有的特征,經濟法也不例外。經濟法的特征是經濟法區別于其他部門法的關鍵。對經濟法特征的分析,有助于全面理解經濟法的內涵和外延,加深對經濟法的把握和認識。
關于經濟法的特征,學界存在諸多不同觀點。有學者認為,經濟法的特征是指反映和表現經濟法本質并作為它的特點的象征和標志。具體包括綜合性、經濟政策性和社會整體調節性;[24]有學者認為經濟法的特征包括經濟性或專業性、政策性、行政主導性和綜合性;[25]有學者分析了經濟法特征的提煉標準和參照對象后,認為經濟性和規制性是與經濟法的調整對象和調整手段直接相聯系、相對應的,因而是經濟法區別于其他部門法的重要特征;[26]有學者則認為經濟法的特征是社會公共性、確認和規范國家干預社會經濟的社會法;[27]也有學者認為經濟法的部門特征是經濟性、協調性和公共性;[28]有學者則強調使用“經濟法本質特征”一詞,認為經濟性是經濟法的基本屬性,同時經濟法具有社會性、管理性以及公法與私法的耦合性;[29]有學者在總結已有共識的基礎上,提出經濟法的特征主要包括經濟性、政策性和公私融合性。[30]
綜上,經濟性作為經濟法的重要特征已得到多數學者的認同;社會整體調節性、社會性、公共性抑或社會公共性只是文字差異,均是指經濟法維護社會整體利益的社會本位性,因此簡稱為社會性即可;綜合性、公法與私法的耦合性以及公私融合性乃至行政主導性同樣是文字表述的不同,均指經濟法“以公為主、公私兼顧”的特征,因此可統稱為綜合性;而有學者提出的政策性和管理性其實都是反映經濟法調整方式的特征,指經濟法調整各種社會經濟關系是所采用的手段和方式,具有共通性,因此稱作管理性即可。
通過對學者們關于經濟法特征的歸納分析,筆者認為經濟法的主要特征包括經濟性、社會性、綜合性和管理性。
[1] [日]金澤良雄:《經濟法概論》,滿達人譯,2頁,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85。
[2] 北京大學經濟法研究所主編:《全國經濟法學科建設高層論壇材料匯編》,14~17頁,2012。
[3] [日]丹宗昭信、伊從寬:《經濟法總論》,吉田慶子譯,104~123頁,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10。
[4] 同上書,97頁。
[5] 同上書,97頁。
[6] [德]W.費肯杰:《經濟法》(第一卷),張世明譯,3頁,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10。
[7] [日]金澤良雄,《經濟法概論》,滿達人譯,28頁,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85。
[8] [日]丹宗昭信、伊從寬:《經濟法總論》,吉田慶子譯,74~80頁,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10。
[9] 同上書,8頁。
[10] 席月民:《蘇聯經濟法理起興嬗變與中國經濟法學之省思》,載《成人高教學刊》,2009(6)。
[11] 北京大學經濟法研究所主編:《全國經濟法學科建設高層論壇材料匯編》,20頁,2012。
[12] 楊紫烜:《國家協調論》,105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13] 李昌麒主編:《經濟法學》,57頁,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14] 史際春主編:《經濟法》,21頁,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15] 漆多俊主編:《經濟法學》,36頁,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16] 劉瑞復:《經濟法學原理》,41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17] 張守文:《經濟法理論的重構》,212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8] 楊紫烜:《國家協調論》,127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19] 李昌麒主編:《經濟法學》,62頁,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20] 史際春、鄧峰:《經濟法總論》,39頁,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21] 漆多俊主編:《經濟法學》,42頁,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2] 張守文:《經濟法總論》,34頁,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23] 楊紫烜:《國家協調論》,136~144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24] 王保樹:《經濟法原理》,70~76頁,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
[25] 史際春、鄧峰:《經濟法總論》,59~69頁,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26] 張守文:《經濟法總論》,46~48頁,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27] 邱本:《經濟法總論》,165~203頁,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28] 陳婉玲:《經濟法原理》,230~231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29] 徐孟洲:《耦合經濟法論》,53~56頁,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30] 李昌庚:《回歸自然的經濟法原理》,22~29頁,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