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章 古代文學(6)

  • 新編外國文學教程
  • 亢西民 李家寶主編
  • 4685字
  • 2016-04-05 17:37:47

《俄狄浦斯王》是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悲劇取材于一個古老的傳說。神示忒拜王拉伊俄斯的兒子會弒父娶母,兒子俄狄浦斯出世不久就被拋棄,由科任托斯王波呂玻斯收為養子。俄狄浦斯成人后獲悉自己可怕的命運,便逃離科任托斯。在一個三岔路口因爭路發生爭執,不慎打死一個老人,正巧是自己的生父。此后,他為忒拜人除掉了女妖斯芬克斯,被擁戴為王,按習俗娶了忒拜王后,即自己的生母。悲劇開場時,忒拜城瘟疫蔓延,神示必須找到殺死先王的兇手,才能平息瘟疫。俄狄浦斯設法追查兇手,幾經周折,結果發現自己不僅是殺死先王的兇手,而且是弒父娶母的罪人。他悲憤欲狂,刺瞎雙眼,自愿放逐。

《俄狄浦斯王》是希臘悲劇中典型的命運悲劇。劇本通過這場驚心動魄的人與命運的沖突,突出表現了主人公的堅強意志和高度責任感。俄狄浦斯并不是一個屈從于命運的弱者,而是一位敢于反抗命運、努力把握自己命運的英雄。當他獲知自己將會弒父娶母的命運時,就開始了與這可怕命運的斗爭。他又是一位具有高度責任感的開明君主。當忒拜瘟疫蔓延時,他不遺余力,為民除害,決心找出那殺死先王的兇手。當他預感到追查的兇手可能就是自己時,毫不躲避,不顧一切追究到底。當真相大白時,他敢于面對現實,承擔責任。這充分表現了他驚人的意志力和堅強不屈的斗爭精神。俄狄浦斯的悲劇命運在于他清白無辜,卻要遭受命運的捉弄。他愈是竭力逃避,愈是陷入命運的羅網;愈是竭力反抗,愈是臨近自己的毀滅。他雖是個意志頑強的英雄,但仍逃不脫命運安排的悲慘下場。這又表現了詩人的宿命論觀點。索福克勒斯雖還擺脫不掉命運觀念的束縛,但他對命運的合理性提出了懷疑,認為命運是可以抗拒的,表現出個人反抗命運的思想。

該劇在藝術上具有以下突出特色:

雙線倒敘結構。索福克勒斯是第一位運用倒敘手法敘述故事的悲劇家。《俄狄浦斯王》分雙線倒敘展開故事。忒拜城出現瘟疫,神諭要追查早年殺死先王的兇手才能解決危機,這是一條主要線索。而追查到先王被一伙強盜在三岔路口殺害時,遇到困難,于是暫時擱置,造成懸念。第二條線索是俄狄浦斯的身世之謎。報信人對俄狄浦斯身世的新揭露,使俄狄浦斯的身世成為追兇的關鍵。當報信人與仆人見面揭露俄狄浦斯身世后,雙線交叉,悲劇達到高潮,所有疑問得到集中解決,殺父兇手也就水落石出。

發現、突轉戲劇表現手法。發現是通過特殊標記、他人追憶、線索推斷等方式發現劇中人的親人或者仇敵的身份。突轉是劇中情境朝人們期待的反方向逆轉或順轉,即突轉要出人意料。俄狄浦斯王竟是忒拜城王后的親子,既是發現,同時完全出人意料,也是突轉。俄狄浦斯在追查兇手的過程中,從一個受人愛戴的英雄和君主變為殺父娶母的罪人,而他身世的發現過程恰是劇情突轉的過程。《俄狄浦斯王》運用發現、突轉的戲劇表現手法,使劇情大起大落,強化了俄狄浦斯命運的極度悲情色彩,引起人們強烈的憐憫和同情。

強烈的悲劇氣氛。亞里士多德特別贊賞《俄狄浦斯王》強烈的悲劇氣氛。俄狄浦斯是光明磊落、敢做敢當的英雄,在忒拜城有危難時,俄狄浦斯勇敢承擔責任,化解危機,從而成為忒拜城的新王,并娶了先王的王后。當忒拜城再次面臨威脅時,俄狄浦斯挺身而出堅決追查殺人兇手,卻一步步將自己推向絕境。俄狄浦斯反抗殺父娶母的命運,卻在命運捉弄下,最終成為罪人。這種在命運的作弄下,英雄無辜被毀,能夠激起人們極度的憐憫和悲憤情緒,悲劇效果更為驚心動魄,悲劇氣氛更為濃郁。

《安提戈涅》寫忒拜王子兄弟倆爭奪王位,弟弟波呂涅克斯被逐后,借外國軍隊攻打忒拜,在交戰中與哥哥厄忒俄克勒斯相殘而死。新王克瑞翁為厄忒俄克勒斯舉行隆重葬禮,卻下令禁止埋葬波呂涅克斯的尸體,安提戈涅根據傳統習俗,違抗禁令,埋葬了哥哥。她的未婚夫海蒙苦勸父王順從民意,寬大為懷。而克瑞翁一意孤行,將安提戈涅囚禁在石牢中。安提戈涅懸梁自盡,海蒙殉情自殺,克瑞翁的妻子也因兒子的死而身亡。

悲劇通過安提戈涅和克瑞翁之間的沖突,表現了民族傳統習俗和現行殘酷法律之間的矛盾,說明要維護社會秩序,必須順從民意,遵守自古沿襲下來的一些觀念和習俗。詩人的用意在于提倡民主精神,反對獨裁專制。安提戈涅是正義的代表。她雖是個弱女子,卻敢于違抗國王的禁令,遵守神圣的天條,履行埋葬親人的義務,雖遭到毀滅,但卻取得了道義上的勝利。克瑞翁是個專橫的暴君,他以自己的意志為法律,無視民意,踐踏“神律”,最后落得眾叛親離的可悲下場。

歐里庇得斯(約前480—約前406)生于貴族家庭,是三大悲劇家中最富于民主傾向劇作家。歐里庇得斯熱愛哲學,不愛參加政治活動,但他常在作品中鮮明表現出自己對現實生活中重大問題的觀點和態度。歐里庇得斯生活在民主制即將崩潰的時代,連年戰亂,經濟頹廢,各種社會矛盾比較尖銳。歐里庇得斯一生創作92部戲劇作品,流傳至今的有18部。反對戰爭,同情和關心婦女、下層平民和奴隸的命運,質疑諸神的公平正義是其創作的基本主題。重要作品有《美狄亞》《希波呂托斯》《特洛伊婦女》等。

歐里庇得斯的悲劇作品盡管也取材于神話傳說,但主題基本是贊揚民主制,反對戰爭、反對侵略、同情女性和奴隸的命運、譴責現實社會中的罪惡和不公平,具有明顯的現實性和批判性。作品人物多是普通人,且擅長描寫人物心理活動,人物語言具有生活氣息。他的悲劇為后世作家的人物性格分析描寫、性格悲劇描寫開了先河,因此,他常被后人稱為“心理戲劇的鼻祖”。歐里庇得斯是最早為婦女低下地位鳴不平的悲劇家,是在文學領域第一個“發現”婦女,把婦女引入文學,作為主人公加以描寫的作家。他流傳下來的悲劇大部分涉及婦女和兩性關系問題,在這些作品中歐里庇得斯支持婦女反抗,批判男性的卑劣和不道德行為。歐里庇得斯的悲劇結構有些松散,劇尾有時不得不借助神力來解決戲劇情節上遇到的困難。歌隊的作用更加不明顯,甚至幾乎成了裝飾品。

《美狄亞》是歐里庇得斯的代表作。美狄亞本是科爾喀斯國王的女兒,地獄女神神廟的女祭司。她愛上了前來盜取金羊毛的英雄伊阿宋,于是背叛自己的祖國和親人,幫助伊阿宋戰勝種種困難,取得金羊毛。悲劇敘述的是伊阿宋為了得到科林斯王位的繼承權,將拋棄年老色衰的美狄亞,迎娶科林斯的公主。科林斯國王為了女兒的婚姻,又對美狄亞和她的兩個兒子下了驅逐令。美狄亞痛恨萬分,決心報復。最后美狄亞設計毒死了公主和國王,又親手殺死自己的兩個兒子以懲罰丈夫。悲劇的基本矛盾沖突是遭到遺棄迫害的婦女美狄亞與負心男子伊阿宋的矛盾。通過這一矛盾,作品反映了當時古希臘社會風氣的惡劣、婦女地位的低下,同情婦女的不幸處境,并批判貴族男子忘恩負義、隨意拋棄妻室的不道德行為。

美狄亞是一個聰明倔強、有智有謀、敢愛敢恨、敢于反抗的女性形象。她曾是一位多情的少女,不顧一切地愛著伊阿宋。后來她身處異邦,被丈夫遺棄,遭國王驅逐,孤立無援,無家可歸,但她毫不退縮,決定采取仇殺的手段報復。她面對的不只是一個忘恩負義的伊阿宋,而且是以國王克瑞翁為首的整個社會勢力。她的復仇方式固然殘酷,但這是社會所逼的,有罪的是那個迫害她的社會。因此,這部悲劇已遠遠超出了復仇悲劇的狹隘范圍,具有深刻的社會意義。伊阿宋在作品中不再是神話傳說中高大勇敢的英雄形象,而是變成了一個忘恩負義、口是心非、不守信義、貪慕權力、喜新厭舊的男子形象。他不顧美狄亞對他的幫助和犧牲,認為美狄亞為他所做的一切是她自己愛情的代價,而且美狄亞因為追隨他才名揚四方。他為自己拋妻棄子狡辯,說是為了孩子們和美狄亞以后的生活,并要求美狄亞忍受和服從。伊阿宋的形象表現出悲劇家對當時社會男性道德淪喪的批判態度。

《美狄亞》是古希臘悲劇中心理描寫非常成功的作品。歐里庇得斯在作品中詳細描繪出美狄亞在遭受背叛、將被驅逐以及復仇的過程中的種種心理變化,成功運用心理描寫刻畫出美狄亞復雜殘忍而又堅強的性格特點。

二、古希臘喜劇

古希臘喜劇產生于雅典奴隸主民主制繁榮時期,在民主制危機時期走向成熟。古希臘喜劇多是社會問題劇和政治諷刺劇,它直接取材于現實,批評議論時政,常把社會名流、當政者作為諷刺對象,劇中人多為普通百姓,上場人物也較多,具有強烈的批判性和諷刺性。希臘喜劇的主題十分嚴肅,表現形式卻很輕松活潑。它汲取了民間滑稽戲的特點,往往選取日常生活中滑稽、偶然的事件,經過夸張,構成離奇的情節、漫畫式的人物,由此進行諷刺嘲笑,達到揭示生活本質的目的。

公元前5世紀,雅典曾出現過克剌提諾斯、歐波利斯、阿里斯托芬三大喜劇詩人,前兩位詩人的作品都已失傳,只有“喜劇之父”阿里斯托芬的部分作品流傳下來。

阿里斯托芬(前446?—前385?)生于雅典小土地所有者家庭,熟悉雅典農村的生活,作品多代表自耕農的立場,反映當時社會的現實生活和政治斗爭。作品涉及題材廣泛,因其生活的時代戰爭不斷,不少作品都涉及和平和戰爭題材。據說阿里斯托芬一生寫過40多部喜劇,只有11部喜劇完整保存下來。主要作品有《阿卡奈人》《鳥》《云》《蛙》等。

《鳥》是阿里斯托芬喜劇中唯一一部神話題材作品,也是西方文學史上最早描寫理想社會的作品。作品敘述兩個雅典人厭惡城市苛捐雜稅和訴訟風氣,在天地間建造了一個“云中鵓鴣國”。鳥國內人人平等,生活幸福。鳥國的出現隔開了天地間的交通,天神們失去了對人類的統治,被迫將統治權交給鳥國。《鳥》反映出阿里斯托芬對現實生活的不滿,對人人勞動、人人平等、公平正義生活的向往。

《阿卡奈人》是一部反戰喜劇。描寫雅典和斯巴達之間戰爭不斷,而戰爭的起因不過是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農民狄開俄波利斯向往沒有戰爭的田園生活,他派一個送信人和斯巴達人單獨議和,訂立為期30年的和約。阿卡奈人聽說消息,追打狄開俄波利斯。狄開俄波利斯從歐里庇得斯那里借來道具,化裝成乞丐向眾人說明戰爭的殘酷,揭露煽動戰爭的政治家們的自私自利和腐化。阿卡奈人一半人相信,一半人反對,產生爭執。支持戰爭的軍官拉馬科斯和狄開俄波利斯廝打起來,被狄開俄波利斯打敗。最后,主戰將軍拉馬科斯不得不前往前線,負傷后被兩名士兵扶著上場;主張和平的狄開俄波利斯盡享和平的歡樂,飲酒比賽獲勝之后,被兩個吹笛女攙扶上場,在拉馬科斯連連喊痛時,不斷高呼“勝利”,全劇結束。

喜劇通過反對內戰、熱愛和平的農民代表狄開俄波利斯與吹牛軍官拉馬科斯的沖突,譴責禍害人民的非正義內戰,主張各城邦國家和睦友好,共同防御波斯帝國的侵略,反映了人民對和平安樂生活的期望。當時希臘民族內戰進行6年,給城市農村經濟帶來極大破壞,人民處于水深火熱之中,該劇在期望罷戰和平的時候上演,具有重大社會政治意義。

狄開俄波利斯是一個積極反戰、勇敢執著地追求和平安樂生活的自由農民形象。他熱愛和平,反對戰爭,反對當權者不顧人民苦難,自私自利,腐化墮落,發戰爭財。他能夠看透戰爭真相,并采取措施維護自身利益。當遇到挫折時,化裝成乞丐,達到迂回說服眾人的目的。拉馬科斯是好戰的草包將軍、吹牛英雄的形象。這種有其名無其實、草包無能的軍人形象,是作者對現實中雅典腐敗無能軍官的有力諷刺。

阿里斯托芬在劇中通過對比手法,刻畫狄開俄波利斯和拉馬科斯的不同形象,并通過對比諷刺好大喜功而外強中干的拉馬科斯,抨擊腐化墮落的當權者。作品語言詼諧、俚俗,情節荒謬、夸張。

阿里斯托芬的作品表現出對婦女和奴隸的強烈同情,對政治家的批判嘲諷。作品故事情節夸張抽象,甚至荒誕;語言詼諧粗俗,常常通過人物大段大段的議論來闡述自己對現實社會的看法。因此阿里斯托芬被恩格斯稱為“喜劇之父”和“有強烈傾向的詩人”。

思考題

1.古希臘悲劇的特點是什么?

2.為什么說《俄狄浦斯王》是命運悲劇的典范?

3.比較三大悲劇家創作風格的異同。

主站蜘蛛池模板: 衡阳市| 开江县| 望奎县| 香港| 遂宁市| 安康市| 镶黄旗| 衡阳县| 息烽县| 壶关县| 淮北市| 武穴市| 望谟县| 弥勒县| 临西县| 河东区| 漠河县| 乐山市| 晴隆县| 东明县| 岳阳市| 田阳县| 乐昌市| 巧家县| 隆回县| 舟山市| 夏邑县| 镇远县| 湄潭县| 阳山县| 洛川县| 新龙县| 郁南县| 城市| 咸阳市| 金寨县| 桓仁| 泸定县| 乌审旗| 攀枝花市| 长沙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