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魏書生的思想特色(1)

  • 魏書生的教育特色
  • 龔春燕 馮友余編著
  • 4961字
  • 2016-04-30 21:06:38

魏書生是中國最著名的教育家。什么是教育家?教育家必須有三個條件:一是有效的教育教學方法體系;二是豐富的教育教學理論體系;三是鮮明的教育思想觀點。研究教育家,也應該從這三個方面入手。但是,對像魏書生這樣的教育家,這樣的研究仍然是不夠的。因為他拋棄名利易得的工作,經多次申請選擇教師職業,源于他基于自身經歷對世界和人生的深刻思考。從當教師的第一天起,他的一切從教活動都是為了在講臺上實踐自己的人生理想。魏書生一直自覺地用自己對這個世界的理解和看法來指導著自己的教育活動,他之所以能夠迅速成長為名師,最終成為一名著名的教育家,和他思想的豐富性和心靈的深邃性是分不開的。對魏書生而言,正是其思想的深度和厚度決定了他事業的高度。所以,魏書生的思想特色必須加以深入研究。其中,哲學思想是靈魂,文化思想是骨架,處世思想是血肉,教育思想是心臟。

一、哲學思想特色

“哲學”一詞源出希臘語philosophia,意即愛智慧。社會意識形態之一,是關于世界觀的學說。是自然知識和社會知識的概括和總結。哲學的根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精神和物質的關系問題,根據對這個問題的不同解釋而形成兩大對立派別:唯心主義哲學和唯物主義哲學。

魏書生不是專門研究哲學的,也不是一個標準意義上的哲學家,但他卻基于自身生命體驗和廣博寬泛的閱讀活動,形成了鮮活而清晰的、富有生命個性的哲學思想,形成了獨特而深邃的世界觀。沒有哲學思想的魏書生,就沒有教育家魏書生,從這個意義上來探討魏書生的哲學思想,對理解他的特色化教育思想是非常必要的。

我們從魏書生的報告、著述中不難發現他對自己和世界關系的表述。透過漫談式的親切溫暖的文字,仔細品味,魏書生從哲學層面思考自己和世界的關系,主要體現為浩瀚無限的宇宙時空觀、豁達自尊的生命價值觀、自強不息的人生進取觀。

(一)浩瀚無限的宇宙時空觀

宇宙時間無始無終,宇宙空間無邊無際,這是現代人熟知的常識。但是,熟悉并不等于就已形成了自己對世界的牢固的認知觀念。就像空氣在身邊須臾不離而被忽略,水養魚而魚未必自知一樣,我們常常忘記了宇宙的浩瀚無限,在做人處世思考問題的時候,表現得鼠目寸光,斤斤計較,心胸狹隘。哲人區別于普通人的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自覺把自己和世界聯系起來思考問題。魏書生在思考問題的時候,常把眼前事放在宏大的宇宙中去,這樣他的眼界就無比寬闊,心胸坦蕩無比。

在魏書生的報告記錄和著述中我們輕易就能找到這樣的文字:

“一個人在整個世界——地球中又占據著什么位置?更何況整個地球才是太陽系中的一個小小的成員,而太陽系在銀河系中又占據著什么位置?而銀河系在茫茫的宇宙中又算得了什么?由此看來,一個人在宇宙中何其渺小!人,只有找準自己的位置,才不會忘乎所以,才容易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情。”

“站在數萬年人類悠長的歷史和數萬光年星系的空間來看地球、看人類、看社會、看人生,就能看清自己所處的位置,就能既順其自然,又積極進取。”

“大家不都是茫茫宇宙一顆小小星球表皮上的一粒小小的生物嗎?大家伙全是啊,您說是不是?從孔夫子到華盛頓,不全是小星球上的生物嗎?大家無非都是到這個星球上找著自己能做的一點事情,盡到一點能盡的責任,然后感受到生存的快樂和幸福,于是心潮總是平靜的,把什么都給看穿、看透了。”

“人別把自個兒看得太重了,別拿自己太當回事兒了,人得有點兒渺小感……”

“宇宙浩茫,人生須臾。”認識到宇宙無限,人生渺小,人就不會狂妄自大。對于人與宇宙自然的關系,魏書生是這樣說的:

“人是自然的產物,要熱愛自然。人類只有愛護自然,保護生態平衡,自然才會賜福于人類。人要經常到大自然中去,感悟人與自然的親密,關心自然,美化自然,這樣,你才會理解人生和幸福,才會生活得快樂。”

他常用這句話來勉勵人:“處星外遙望,地球很小;居體內細察,心域極寬。”魏書生就是這樣認識世界,認識人與宇宙自然的關系的,他追求達到“天人合一,解放自我”的境界,也希望別人能認識到這樣的道理從而達到這樣的境界。

(二)豁達自尊的生命價值觀

宇宙無限,一切生命個體都那么渺小,生存時間都那么短暫。正因為渺小,才需要自己珍視生命的價值;正因為短暫,才要意識到每一分每一秒的可貴。把個體生命放在浩瀚無垠的時空坐標中,魏書生建立起來的是一種珍愛生命、珍惜光陰、積極樂觀、笑對人生的生命態度。他說:

“人生苦短,人好不容易才獲得一次在地球上生活七八十年的機會,人生值得高興的事情又這么多,如果不學會笑對人生,那真是永遠無法挽回的損失。”

“從宏觀的角度看世界,人永遠不要驕傲;從微觀的角度看自我,人永遠不要自卑。”

魏書生曾經給學生講過一個故事,啟發學生珍惜生命的尊貴。他以兩棵樹來打比方,一棵名貴的樹長在皇家園林,能得到精心的照顧。一棵平凡的樹長在沒有水分的荒山石縫,無人理睬。但是,這棵荒山之樹如果放棄生長,損失的卻只有它自己。這個故事比喻我們大多數平凡的人,盡管一生都那么渺小,生命也那么短暫,但能來到人世間,很不容易。佛經里說生命的誕生,如盲龜在大海里遇到一塊有孔洞的浮木,機遇是億萬分之一。的確,每一個生命都是由億萬個精子通過競爭獲取勝利的一個和一個卵細胞結合成受精卵,然后逐漸發育成胚胎,十月分娩,來到人世,值得珍惜。縱然人生遭遇不幸,也要堅強,也要笑對。魏書生的報告和著述中有太多這樣的語言:

“要看到自己的長處,特別要少想自己一些無法改變的弱點。”

“對待人生的不幸要用笑來使它減半。……我認為阿Q精神勝利法的本質是:用自我安慰來為自己的軟弱與無能作辯解。如果我們為了使自己堅強起來,為了使自己減少憂慮,節省下時間來多做實事,為了使自己具備多方面的能力,面對眼前的不幸采取幽默和無所謂的態度,那有什么不好呢?戴著鐐銬跳舞顯然比戴著鐐銬哭泣更有利于自己的健康。”

“每個人都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那么大家就都有非常豐滿、開闊的內心世界啊。某位同學,某位老師,全校倒數第一,倒數第二的同學,也絕不許自卑呀,絕不許瞧不起自己呀,為什么?你的內心是一個廣闊的世界呀,我說,倒數第一、倒數第二的同學,你的內心深處有沒有日月星辰啊?有沒有江河山川啊?每個人靜下心來,都會感覺到心靈深處有日月星辰,江河山川,花鳥草蟲,階級、政黨,真善美,假惡丑,積極樂觀進取,消極頹廢懶惰并存于在座的和在臺上的這個人,每個人的內心之中啊。”

生命可貴,珍愛生命,同時個體生命又是渺小的,這二者結合起來,自然就可以給生命價值作一個恰當而明晰的定位。在魏書生看來,人既不應被“鬼”化,又不應被“神”化,一個人無論多么平凡,哪怕他有了嚴重過失甚至犯了罪,在他內心也都會有善、美的因素存在。所以,面對困難、挫折和磨難,盡力就是;面對鮮花、掌聲、榮譽,保持淡然!豁達面對人生,珍惜生命意義,這是魏書生的生命價值觀。他曾這樣說過:

“我經常要求自己這么看事物,(一)跳出事物之外來看清事物之間的巨大聯系,咳,才看明白,人世間就這么回事兒,人類歷史到今兒個170多萬年了,進化到這段程度,再以后呢,還能活170萬年,340萬年,680萬年……人類會更輝煌呢,哪能咱活的那一段什么問題都解決啦?一是咱比過去強多了;二是比將來咱差遠了,所以,放在一個應有的位置上看問題的時候,就既不喪失信仰,又不過分著急,要求周圍的一切。”

“人哪,大部分事自己說了不算,對說了不算的事兒得趁早出來,放下,對說了算的事兒,明確自己可為的空間有多大,才能進得去,拿得起,這樣就比較痛快了。說了不算的事兒太多了,比如說這個地球上,咱沒來的時候,咱都不想到這球上來,但是非安排咱來了,不來能行嗎?所以在座的各位,咱不都哭著喊著到產科醫院報到的嗎?來了以后,一發現,才覺得這地球挺好的,人世間這么可愛啊,這么多好人,然后天這么藍,水這么清,花這么鮮艷,于是特別愛這個地球,又不想走了,不想走也不行啊,不走能行嗎?于是又安排咱走了,所以大事兒上,大部分都自個兒說了不算的事,說了不算的事兒必須看開了,放下它,想得通,然后才能拿得起,去面對小事兒。”

……

魏書生這樣勉勵別人,也這樣要求自己,所以,無論是順境逆境,得失成敗,他都毀譽不動、淡泊寧靜、自尊自重。生于1950年的魏書生,由于“文化大革命”,初中畢業后失去了讀高中、入大學的機會,18歲上山下鄉,19歲曾在小學當民辦教師,21歲進工廠,28歲起到中學任教。在工廠工作期間因在“批林批孔”運動中說過孔子的好話和“文化大革命”的壞話,而被打成“準反革命”,挨過批斗,受到誣陷,遭到迫害,當時公安部準備介入此案,并處魏書生極刑。后雖得免,但所經歷的不堪回首的艱難歲月,換作他人,身心都是無法挺得過來的。至今他每天胸前仍然戴著周恩來“為人民服務”的像章,大概與這段刻骨銘心的生活不無關系。即便是人生處于輝煌時刻,名高謗至,魏書生在得到鮮花掌聲的同時,不客觀地質疑和苛求的聲音,匯聚起來也是一股宏大的潛流,但魏書生始終堅持的是,在有限的時空里,多做實事,笑對人生,平凡快樂。

(三)自強不息的人生進取觀

哲學思想最具體的表現,就是現實人生中的姿態。現實人生的姿態主要表現為人的言行和事功。魏書生的成就世所公認,魏書生的言行啟迪教育了多少顆迷茫的心靈。但正如一切偉大人物所經歷的那樣,名高謗亦高,譽至毀亦至。有的人把魏書生育人和教學的方式方法拆開來一項一項單獨地看,覺得并沒有玄妙神奇的地方,還有的人站在某個局部以偏概全、斷章取義地去審視、去挑刺,竟然還真“找”出了好多的“不足”之處來。其實,評價永遠不會和評價對象等同,無論是贊賞崇拜還是批判反對,都對魏書生本人是怎樣一個人毫無影響。魏書生為什么成為我們看到的魏書生?他成功的背后還有些什么樣的秘密?人們還特別困惑的一點是,有人虔誠地學習魏書生,按魏書生的做法去實踐,結果卻并未取得預期的效果。這又是為什么?答案非常明顯,在魏書生的語文教學、班主任工作和校長、局長的管理工作背后,有支撐這一切取得成功的“自強不息”的人生進取觀。

“自強不息”是魏書生人生哲學的主題詞,主要體現在“惜時實干”和“持之以恒”兩個方面。

1.惜時實干

魏書生經常要求學生計算“三閑”的數量。所謂“三閑”,即閑話、閑事、閑思。控制“三閑”能夠避免浪費時間,提高效率。魏書生有一個非常著名的“三位”理論:自強第一位、育人第二位、教學第三位。可以說,他要求學生做的,他和學生溝通交流的,都是他自己認同并且身體力行的。凡是接觸過魏書生的人對他珍惜時間的表現都有深刻的印象。他手里時常拿著一塊沒有帶子的手表,隨時關注完成一件事花了多少時間。作報告講課,說開始,就準時開始,時間一到,剛好結束。在他的報告和著述中,對惜時的論述也是相當多的。

“時間在猶豫中溜走,時間在拖拉中溜走,時間在自我原諒中溜走,時間在不知應做什么中溜走。用果斷抓住它,用雷厲風行抓住它,用自我折磨抓住它,用嚴格的計劃抓住它。抓住它,制服它,它就向你進貢,給你知識,給你物質,給你財富。放過它,屈服它,它就向你進攻,給你愚昧,給你貧困,給你痛苦,給你失望。”

“一個人,經常在固定的時間內做同類事,做得多了,就形成了習慣。而習慣了的事情,常常會不由自主地去做,想停止都很難。巧妙地利用慣性,是提高效率的好辦法。”

“浪費時間是很容易的,稍松一口氣,時間的水就會嘩嘩嘩地白流許多噸。”

“在一個人七八十年的生命史上,無效勞動占有較大的比重。即使最深謀遠慮的、豪放豁達的人,當他晚年回首平生的時候,也不免對一部分勞動的無效、多余而遺憾,區別在于有的累計無效勞動時間只有一兩年,有的則有五六年,甚至二三十年。為了不至于在告別人世、算總賬時追悔莫及,最好在度過每一天時,都細心地分辨哪些是無效勞動和有害勞動,即時就別做了。”

“人忙,總覺得日月短。人忙,閑事、閑思、閑話才少。應想方設法使學生忙起來,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體驗到忙的樂趣,誘使學生感到忙是一種幸福,一種需要,一種生理上和心理上都離不開的需要,使學生的大腦皮層上產生這種需要的興奮中心,然后不斷加以強化。這是變懶惰的人為勤奮的人、變無用的人為有用的人、變寄生的人為勞動的人的有效辦法。”

“浪費時間是最容易的,浪費時間也是最痛苦的。猶豫,拖拉,明日復明日,暫時似乎產生一絲可憐的輕松感,但過后的心理負疚卻是沉重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木林县| 尖扎县| 安康市| 阿克| 仁化县| 沁源县| 即墨市| 合山市| 鄯善县| 永济市| 黑龙江省| 桑植县| 札达县| 长乐市| 珠海市| 句容市| 潢川县| 来安县| 蛟河市| 灵寿县| 潜山县| 红桥区| 延川县| 施甸县| 郑州市| 论坛| 兴文县| 泗水县| 托克托县| 五莲县| 台北市| 和田市| 亳州市| 墨脱县| 乌鲁木齐市| 鄢陵县| 潢川县| 西林县| 灵石县| 颍上县| 五大连池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