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天與人(1)
- 十五堂中國哲學課(名家講堂)
- 周桂鈿
- 4657字
- 2016-04-30 21:13:32
1.天人之際
司馬遷提出“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漢書·司馬遷傳》)。究天人之際,是探討世界的奧秘以及與人的關系。通古今之變,是研究社會歷史的演變過程,尋找其變化規律。前者是從空間角度研究,后者是從時間角度研究。二者結合,就是時空觀。在中國古代,時間稱為“世”或“宙”,空間稱為“界”或“宇”,時空觀就是現在所謂的“世界觀”或“宇宙觀”。成一家之言,就是說,形成自己的思想體系或哲學體系。司馬遷的《史記》從記述史學看,是創立紀傳體的史學巨著;從思想體系來看,也是哲學巨著;從文學角度來看,它還是一部傳記文學的杰出代表。
中國古代哲學家幾乎都講到天,以及天與人的關系。古人認為人頭頂上的這塊空間,就是天。至于天是什么,有什么作用,則有許多不同的看法,歸納起來,主要有三大類:神靈的天、自然的天與哲理的天。朱謙之認為文化的根本類型,在知識生活上表現為四種:即宗教、哲學、科學、藝術。他認為:印度文化為宗教文化,中國文化為哲學文化,西洋文化為科學文化。那么,我們也可以把中國古代的天論分為宗教的天、科學的天與哲學的天。
1.1宗教的天
遠古時代,生產力水平低下,科學不發達,人們對于自然界缺乏認識,以為自然物與人一樣也是有精神的,這就產生了自然神。經過一段時間,自然神逐漸融合,形成系統,產生了一個至高神,這就是上帝,后改稱天或天命。天命論認為天是最高的神靈,它主宰整個世界,包括自然界與人類社會。天主宰一切,天的命令是不可抗拒的,人只能服從于天命。這是第一次把世界統一于天命。也就是說,世界第一次有了統一性。如果探討世界的統一性,才是哲學,那么,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哲學形態就是天命論。
古人認為人間最高的統治者是奉天命來統治人世間的,是天的兒子,故稱為“天子”。這樣,天子就借著天威而有了至高無上的權力和威望。人們都崇拜天,也崇拜天子,天下也就形成安定有序的社會,大家也就可以過著安居樂業的生活。但是,天子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他如果窮奢極欲,也會給人民帶來巨大的災難。因此需要給他的精神加上某種壓力,使他不敢胡作非為。天命論的思想家又提出,人民是天生的,天讓天子來保護人民,為人民興利除害,保證人民的幸福生活。天子如果不能保護人民,那就沒有資格在那個位置上,就要換別人來當天子。天子如果殘害人民,就是犯了彌天大罪,天就要使他敗亡,嚴厲地懲罰他。天命論者又說,人民聽到的,天也聽到了;人民看到的,天也看到了。人民的耳目與天的耳目是相通的。統治者在人民面前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上天都看得一清二楚,聽得明明白白。他們又說:“民之所欲,天必從之。”(《左傳》昭公元年引《泰誓》語)人民有什么愿望、要求,天就一定使它實現。人民有什么愿望,天子就有責任想辦法使它實現,這就叫順天命,就會興旺發達。否則,就是違背天命,就要受到上天的譴責、懲罰。這些思想歸結為一句話:“皇天無親,唯德是輔。”(《左傳》僖公五年引《周書》文)皇天沒有親人,對所有的人都沒有親疏的差別,只輔助那些有道德的人。什么樣的人才是有道德的人呢?做了事情,能使人民得到好處,人民高興,這就是有道德的人。德,就是得。因此,有道德的人就是能為人民興大利除大害的人。這就是商、周時代到春秋戰國的天命論。它在中國早期一千多年的歷史中占重要地位,成為這一時期的主流思想。
在戰國的中后期和秦代,天命論受到嚴重的沖擊,權威性大大削弱。因此,漢代思想家認為需要對天命論進行改造、重組,再造出適合新時代的新的神靈的天,這個天就是天人感應中的天。天人感應論認為天是“百神之大君”,是一切神的領袖,是法力無邊的,無所不能的。天與人隔著陰陽五行之氣。這些氣是天與人進行精神溝通的中介物。人的精神通過氣傳到天上。天的意志也會通過氣傳到人世間。天的意志在哪兒呢?據說這種信息是依托在自然現象上,需要研究才能破譯。例如,發生日食。日為太陽,日食就是陽受到陰的嚴重侵犯。這樣就要尋找陰蝕陽的根源。君為陽,臣為陰;強臣逼迫皇帝,就是陰蝕陽。男人為陽,女人為陰;皇后干預政治,也是陰蝕陽的現象。要尋找使上天不滿意的根本原因,加以改變,就符合上天的意志,皇位就可以鞏固。否則,就可能被上天換掉。公元前181年發生一次日食,當時是呂后當政。她認為日食就是上天對她擅權的警告,使她虛驚一場。又如公元46年,南陽地區發生地震,東漢光武帝立即下詔書,自己承擔罪責,并下令南陽地區免收稅租,以減輕罪責。氣候反常,當然也是上天意志的表現。另外,所有怪異現象都可以解釋為上天意志的表現。《三國演義》第一回就寫建寧二年大青蛇蟠于御座上,建寧四年地震加海嘯,光和元年母雞變成公雞。“種種不祥,非止一端”,就是說這些都是兇兆。皇帝問為什么有這些災異?蔡邕就根據天人感應的道理,認為是婦人與宦官干預政治所致。上天一再警告,皇帝一旦覺悟,改正錯誤,就能轉危為安。蔡邕講的這一套道理,就是天人感應論的運用。
皇帝有至高無上的權威,他擺著大架子,似乎比別人都更聰明,不容易聽進別人的批評意見。官員借用自然災害和一些怪異現象,拐彎抹角地給皇帝提意見,因為這里有神秘的“天意”,皇帝還是會認真聽取,并考慮改正的。這里有借“天意”以糾正皇帝過失的深意。
所謂天人感應,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隨意與天相感應的,一些祭天的儀式是必不可少的。從這個角度來看,皇帝更有資格與天感應。傳統說法,只有皇帝有資格祭天。祭天活動就是人與天溝通的一種最重要的形式。中國只有首都北京有天壇。天壇就是皇帝祭天、祈天的場所。祈天,希望上天賜予“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主要祈求豐收。天壇主建筑稱“祈年殿”。漢代開始流行天人感應說,到明清時代還有天壇祈年殿,說明這種學說的影響是深遠的。天壇的建筑有許多講究,祈年殿就是典型的例子。祈年殿是圓形建筑,象征古老的“天圓地方”學說中的天圓。殿內有四根大柱,代表一年四季和四方,東方為春,南方為夏,西方為秋,北方為冬。四柱之外有十二根大紅柱,代表一年的十二個月,再向外還有十二柱,代表一天的十二個時辰(一個時辰等于兩個小時)。兩個“十二”相加,等于二十四,又代表二十四節氣。加上中間的四大柱,為二十八,又是天上的二十八宿星座。四大柱上面還有八根短柱,與八卦對應。八與下面的二十八柱,總數為三十六,正是天罡的數。祈年殿的基礎是三層圓臺,每一層圓臺的周邊都由望柱和欄板包圍。望柱上刻的花紋是不一樣的,最下層是云紋,中層是鳳紋,最上層是龍紋。說明龍鳳在云天之上,龍比鳳高,象征男尊女卑。天壇因為是皇帝祭天的地方,所以非常神秘,不許老百姓靠近。現在它已經成了傳統文化的象征,游人參觀的人文景觀,也是一處世界文化遺產。
1.2科學的天
我們現在說天是自然的,似乎是不言而喻的,很容易的。在中國古代,天命論和天人感應說在統治者的推崇下成為社會主流思想時,要說天是自然的,沒有意志的,不能賞善罰惡,那是非常不容易的。
最初,最高統治者天子是奉天命來治理人世間,他有至高無上的權威。殷紂王政治搞亂了,周武王帶領軍隊向朝歌進軍。眼看大勢已去的殷紂王提出疑問:“我身上不是有天命嗎?他們怎么可以推翻我呢?”思想家對這個問題作出這樣的解釋:“皇天無親,唯德是輔。”殷紂王缺德,天不輔助他;周文王有德,皇天就輔助他,因此他就取得了勝利,要取代殷紂王,成為上天支持的統治者。這就是古代所謂“天命”。這就從理論上論證了西周政權的合法性問題。在這種情況下,上天賞善罰惡的觀念開始流行。春秋戰國時代,天命賞善罰惡的觀念受到兩個方面的沖擊:一是天文學的發展;二是哲學的發展。
在天文觀測的過程中,天文學家掌握了大量的天文資料,認識到天的運行是有規律的,有些現象是偶然發生的,都與人事無關。荀子歸納這類思想,寫出《天論》一文。他首先提出:“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常,就是規律。堯是圣王,是最偉大的正面人物;桀是暴君,是最壞人物的代表。堯、桀是人的好壞兩極。荀子認為天的運行是有一定規律的,不因為好人當政或壞人當政而有所改變。好好治理,社會就安定;隨心所欲,天下就會大亂。與上天沒有任何關系。一個人只要勤勞節用,那么,天就不能使他貧困。相反,如果懶惰又浪費,那么,天也不能使他富裕。營養充足又能適當活動,身體自然健康,天不能使他患病;如果營養不足,或者懶得活動,就難免患病,天也不能使他健康。堅持按社會法則辦事,就能平安生活,天也不會給他降災禍;如果胡作非為,那么,天無法使他免禍。這就是荀子所說的“天人之分”。天有它的客觀規律,人可以有自己的作為。天命論認為“民之所欲,天必從之”。荀子說:天不因為人們討厭寒冷而取消冬季,天怎么會隨從人們的欲望呢?因此,人們不必祈求上天,只要按天的運行規律,努力奮斗,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動性、積極性,就能為自己創造美好幸福的生活。總之,荀子把天視為自然之天,沒有意志,不會賞善罰惡,也不會順從人民的欲望,只是有規律地周期性地運行著,例如晝夜更替,寒暑變化等。
漢代,論天有三家,這三家進行了熱烈爭論。最古老的蓋天說認為天像一個大的圓蓋子,地像四方形的棋盤,這就是天圓地方說。現在我們可以看到北京天壇的主體建筑是圓形的,地壇的主體建筑是方形的,就是從“天圓地方”來的。蓋天說后來有了發展,內容也更加豐富。它認為天體離地面八萬里,以北極為中心,不斷地旋轉著,每日旋轉一周。日月五星都附著在天體上,隨其他天體旋轉,同時自己也做快慢不同的運行。天體由東向西運行,日月五星由西向東運行。因為速度比天體慢得多,因此我們看到日月都隨天體由東向西旋轉。中國古代以日在天體上一天移動的距離為一度,這樣定一周天為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度,天每日旋轉一周,日每日只運行一度,月每日運行十三度多,日一年運行一周天,月一個月運行一周天。蓋天說還設計一個“七衡圖”。七衡圖,畫在天上,有七個同心圓,它們的中心就是北極。夏至日,日在第一衡即內衡,就是最小的一個圓圈,是日在離周朝都城最近的時候。這時日影最短,晝長夜短。日逐漸向外運行,秋分時,日在第四衡,即中衡,晝夜長短相當。繼續向外運行,到了最外的一圈,即外衡,第七衡,那是冬至日,離周都最遠,日影最長,夜長晝短。外衡直徑為四十七萬六千里,又假設日光射程為十六萬七千里。日在外衡時,可見天體為直徑八十一萬里的圓面。蓋天說經過復雜的計算,得出結論:在北極下面的地方,六個月見日,六個月不見日,見日為晝,不見日為夜,那么那里一年只有一晝夜。到夏季還有沒融化的冰。生物有朝生暮獲的品種。朝暮相隔實有半年之久。中衡下地,不論日在外衡還是在內衡,日與地面的距離都比較近,都比日在中衡時與周都的距離近,因此,那里的氣溫都比周都的春秋季節高,那里冬季還長著夏季的植物,許多落葉植物也不落葉。莊稼一年可以收獲兩次。北極下地,正是西方所說的地球的北極圈。中衡下地,正是西方所說的地球赤道地區,屬于熱帶。兩千年前的中國古代的七衡圖,與西方的五帶說一一相應,只是中國畫在天上,西方畫在地上。
蓋天說認為天與地都是拱形的,“天像蓋笠,地法覆盤”,天地都是中央高,四邊低的。天地距離八萬里,天的最高處北極比天的最低處高兩萬里。地也是這樣,地的最高處(昆侖山)比天的最低處還低六萬里。日在天上,在任何時候,都比地的最高處還高出六萬里以上。西漢時代有人做過這樣的試驗:在高山上,以一滿盆水為準,中插一標尺。當日從海面升起時,日影在標尺的水面之上,說明日所在處比山頂低。這種現象,蓋天說無法解釋。當時另一種天說——渾天說可以解釋這種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