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天與人(2)

渾天說認為天地結構像一個雞蛋,地像蛋黃,處于中央,靜止不動。天體像蛋殼,以三十六度斜軸為中心,繞地旋轉。這個軸的北端為北極,南端為南極。所以北極出地三十六度,南極入地三十六度。渾天家還做過實驗:制造一個渾天象,圓球狀,上面點綴著星星,放在地下暗室中旋轉,有人在地面觀察天象。渾天象上某星出現,向地面報告,地面上觀察的人就能看到某星從東方升起。每天都可以得到這樣的驗證。因為日隨天體從地下轉過去,因此日有時在地下,這就可以解釋上面講到的日影現象。還可以解釋因為地與日月的相對位置的變化而產生月相的盈虧,日食和月食的現象,還能對日食和月食作出預報。渾天說能指導制訂比較精密的歷法。它比西方的地心說合理性稍多一點。西方地心說用幾十個本輪、均輪來計算日月運行情況,既復雜又不準確,現在已經被放進歷史博物館了。而渾天說用一層天計算日月運行情況,既簡單又準確。現代球面天文學基本上采用了渾天說的原理。渾天說所講的天體旋轉運動,曲折反映了地球的自轉運動。渾天說認為天體(恒星天)由東向西旋轉,即左旋,日月五星從西向東旋轉,即右旋。這樣可以解釋日的運行與四季變化的對應關系,曲折地反映了地球的公轉運動。

任何科學都是以假說的形式發展的,因此它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也都存在某種缺陷,都要被后來新的假說所取代。渾天說也不例外,它一方面認為地像蛋黃,處于中央,這說明地是圓球體;另一方面又說北極出地三十六度。這好像地是平面體。二者似乎有矛盾。另外,它認為南極在地下三十六度,離南極三十六度內的星辰,終年隱沒于地下,是人們看不見的。唐代天文學家到南海觀察天文,見到許多星星都是古代天文書上沒有寫的,星圖上沒有標出的,也沒有名稱,都在三十六度以內。老人星原來在天邊,很低。從南海看,它也在很高處。天文學家到北方卻發現另一些渾天說解釋不了的現象。北極星快到頭頂上,那里的夏季,黑夜很短,天黑時煮羊胛,羊胛還沒煮熟,天已經亮了,黑夜大概只有兩三個小時。渾天說認為日出地面,全天下都亮了,日入地下,全天下都進入黑夜。也就是說天下的晝夜是一樣的,為什么北極附近的夏季黑夜那么短呢?唐代人發現了這種奇怪現象卻沒有人深入研究,失去發展的重要機會,致使渾天說在中國古代天文學界統治達一千五百年之久。當西方傳入近代天文學以后,渾天說才逐漸被取代。

中國漢代還有一種天說:宣夜說。它認為天既不是大圓蓋,也不像大蛋殼,而是充滿氣的無限空間。日月星辰都飄浮在空中,由氣托舉、推動著在無限的空間中自由浮動,沒有規律性。這樣它對于制訂歷法沒有指導意義。天文學的實際用處主要在于制訂歷法,因此它在天文學界很快就“絕無師法”,沒有人用它了。但是,它在漢代以后,卻有很大影響,給氣一元論提供了科學依據。它受到現代科學家的高度重視。英國科學家李約瑟博士認為這種學說與西方所有的宇宙模式相比,都毫不遜色。

天文學的發展,對天命論是嚴重的沖擊。但是,天文學家對于天象的觀察、研究,都很認真,很客觀,而對于如何解釋天象的變化和怪異現象,則無能為力,還經常受世俗迷信的影響。漢代張衡是杰出的天文學家,是渾天說的主要代表,在天文、機械、地震以及文學藝術諸方面都有創新和優秀成果,是多才多藝的非常杰出的科學家,但在講到日月運行時,受到當時社會思潮的影響,他也說日月運行,“歷示吉兇”,認為日子是有吉兇的,辦什么事情,都要選擇黃道吉日,才能順利成功。科學家在自己研究的領域內,是名副其實的行家,在研究的領域之外,他們的見解往往不那么高明,甚至不及一般群眾。因此,要批駁形而上學的僵化觀念,破除世俗迷信,只靠科學家是遠遠不夠的。

1.3哲學的天

對于天命論,天文學成果只是沉重的沖擊,哲學家的批判才是致命的打擊。在天人感應說十分流行的時代,東漢王充對天命論與天人感應的批判細致入微,系統嚴密。

天人感應說認為天創造萬物,天能聽取人的說話也能看見人的行動,還能與人進行思想交流,能享受人祭祀時所用的犧牲,如此等等。天活像一個有血有肉的人格神。

王充認為天道是自然無為的,所謂天生,實際上就是自然,自生。因為是自然的,天下無數的草木和禽獸昆蟲才可以同時并生。天命論者認為這些東西都是天為人而創生的。宋國人用木材刻一片樹葉,花了三年時間。列子說:如果天地三年做成一片葉子,那么天下有葉子的植物就很少了。鳥獸的羽毛要制作起來,似乎更困難一些。那么天下生物那么多,天哪能有千千萬萬雙手來制造萬物?即使有意識,也無能為力。父母生子,子在母腹中逐漸長成,父親無能為力,母親也無能為力,嬰兒就在腹中自然長成。天地間萬物也是自然形成的,天地沒有創造的意識。

人吃糧食和魚肉,有人說天為人而生了谷類、魚類和獸類等。人用棉花紡紗織布,做成衣服御寒,有人說天為人而生了棉花。總之,天為人而生了萬物。王充反問道:蚊虻吸人血,是不是天為蚊虻而生了人類呢?蚯蚓吃土,難道是天為了蚯蚓而生地?實際上,萬物自然而生,人類選取好吃的吃,好用的用,并非天故意為人類而有意生萬物。

古代有很多關于人的精神感動上天的傳說,這些傳說表達了人們一種良好的愿望。后來被天人感應說引為例證。因此,王充從求真的角度,實事求是地對這些傳說進行分析,來批駁天人感應說。

例如,有的人說:荊軻為燕太子丹去謀刺秦王,精神感動上天,因此出現“白虹貫日”。王充認為,天有幾萬里那么巨大,人只有幾尺長,微小的人怎么能感動巨大的天呢?就像用筷子撞大鐘,麥稈敲大鼓那樣,不會發出響聲。有的人說,人通過精誠感動上天。王充說:用繩子懸掛一個水果在空中,輕輕一碰,就會擺動,用口對它使勁吹氣,也會稍稍動一點。但是,如果站得很近,雖然用很強烈的意念,用精神,卻不能使水果產生一點點擺動。這說明人的精神力量是微小的,怎么能感動那么巨大的天呢?天人感應說認為人通過氣感動上天。但氣也像水那樣,一尺長的魚在水中拍打,水波會傳出幾丈遠,一里以外的水面就毫無動靜。幾尺長的人在氣中折騰,信息之波最多可以傳出十里遠,百里之外,就沒有任何信息了,幾萬里之外的天就更不會有什么動靜了。因此說人的精神能通過氣來感動上天,是沒有根據的。

有的人說,大聲喊冤,上天聽了會表示同情。例如,鄒衍無罪,在燕國被拘捕。夏天五月,鄒衍仰天長嘆,天就為他降下霜。王充表示懷疑,天離地八萬里,人的嘆息是否能傳到天上去?天是否有耳,能聽到人的嘆息嗎?人坐在高臺上,臺下有螞蟻叫,人是聽不見的,天怎么能聽得見在萬里以外人的說話聲呢?

人與人因為距離遠,語言不通,還需要翻譯,才能進行思想交流。天與人異類,人說話,天怎么能知道是什么意思呢?一火星燒不熱一大鍋水,一小塊冰不能使廚房寒冷,鄒衍的嘆息怎么能使天“隕霜”呢?天氣變化是有規律的,不會因為個別人的冤情而改變。為什么夏季五月會降霜,王充作出正面解釋:鄒衍時代用的是周歷,周歷五月相當于夏歷三月。燕國在北方,原來就比較寒冷,三月降霜是常有的事,并不奇怪,與鄒衍嘆息沒有關系。湯被囚于夏臺,周文王被拘于羑里,孔子厄于陳、蔡,這三位圣人遇到困難,上天都沒有什么表示,鄒衍至多是一位賢者,僅僅一次嘆息,天就專門為他“隕霜”,哪有這種道理?有的人又說,天會賞善罰惡,誰做了好事,上天就會降下祥瑞,予以支持;誰做了壞事,上天就降下災異,表示譴責。圣人當政,應該說做了很多好事,但是,夏禹時有大水災,商湯遇到七年大旱。對于個人來說,孔子的學生有七十二賢人,其中顏淵早夭,子路被殺,子夏失明,他們都做了什么壞事,受到如此報應?為什么惡人命不短,善人命不長?天為什么不能讓善人常享一百年高壽,讓惡人早夭惡死?實際上,許多惡人如日殺無辜的盜跖卻能長壽。

又有人說,犧牲祭祀,可以祈禱上天保佑。王充說:天有幾萬里那么大,該吃多少東西才能飽?你供上一頭牛,不抵給一個人一粒米飯,怎么能吃飽呢?天吃不飽,是否愿意出力保佑你呢?許多人都把天說成像一個人,但是,天哪有口、鼻、耳、目?哪有手足?天也沒有腸胃、心思,更不會吃飯,不會思考,不會聽人的話,也不會看人的行。王充認為天就是一塊固體,像地一樣,是一個極大的自然物,根本沒有意識。有的人說天是氣,氣當然也沒有耳目心思,像一縷青煙,像一陣春風,也是不會思考的,更不能賞善罰惡。

王充經過詳細分析研究,認為天或者像一塊巨大的固體,或者是彌漫無際的氣,無論是哪一種情況,天都只能是無意識的。因此,他說“天道自然”,與人不會產生精神感應。天的自然性會對人產生一定的影響,如晝夜、寒暑的變化,如雷電風雨的降臨,人都要想法對付:黑夜,用火照明;寒冷,用棉保溫;蓋房屋以避風雨;筑堤壩以防水災;等等。而人對天是無能為力的,不能變夏天為冬天,也不能變冬天為夏天。因此,天人的自然感應只能是單向的。

王充以后的兩千年中,科學技術有了巨大的發展進步,現在人類影響自然界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特別是破壞性能力。例如大批砍伐樹林,水土流失嚴重,使一些地區沙漠化;人類發展工業,產生大量的廢物、廢氣、廢水,嚴重污染空氣、水域和環境,使大批魚、鳥等生物大量減少,甚至瀕臨滅亡。人雖然至今不能改變太陽系的環境,也不能改變地球的運行軌道,但對地球的面貌有了很大的影響力。因此,在地球上,天與人的自然感應已經不是單向的,而是雙向的。人類應該保護自然環境,已經提到議事日程上來,這是人對天的影響的一種積極表現。

總之,天人之際是人類長期關注的問題,現代社會對此又有了新的研究課題。天人關系是人類研究的永恒課題,科學發展的不同階段,這個課題的內容也會不斷更新,不斷豐富。

2.天人合一

中國漢字的多義性與中國傳統哲學概念的模糊性,是中國哲學的特色,也增加了研究的難度。學者的研究或者爭論,與此多有關系。有的學者不太了解這一情況,在多義中只取一義,或者根據自己的想法,將本來模糊的改成精確、清晰的,結果失去原意。對于“天人合一”,就有這種情況。先將“天”確定為神靈的天,“人”確定為人類,再把“合”理解為兩種不同的東西相加與結合,于是就得出“天人合一”是不可能的,也是不成立的。進一步推翻所謂“天人合一”是中國傳統思想的精華之類的說法。全部論證過程似乎都是很嚴密的,其實有許多理解不符合中國傳統的思維方式,存在著明顯的誤解。

在中國傳統哲學中,“天”是多義的,主要可以歸結為兩種意義:一是自然的天,一是神靈的天。

自然的天也有幾種意義:

一是與“地”對應的天,即“天地”中的天,包括日月星等天象以及氣候、氣象等。如《荀子·天論》:“列星隨旋,日月遞照,四時代御,陰陽大化,風雨博施。”列星指天上的所有星星,主要指恒星。所有恒星隨著天旋轉。日月交替著照耀天下。四季輪換著出現。陰陽變化存在于天地之間,風雨在廣泛領域中產生作用。這些都是天的表現。“夫日月之有蝕,風雨之不時,怪星之黨見,是無世而不常有之。”日食月食,風雨不及時,新星突然出現,雖然是非常的現象,卻是每一個時代都會有的。《黃帝內經·陰陽應象大論篇》說:“積陽為天,積陰為地……清陽為天,濁陰為地。”陽氣積累成天,陰氣積累成地,天地是陰陽二氣形成的。地面以上的一切現象都包括在“天”這個概念內。

二是與“人為”對應的天,指一切不是人為的自然現象,包括與地對應的天的全部內容,還包括地面上自然發生的一切現象。如《莊子》所說的“牛馬四足,天也”。牛馬有四條腿,是自然的,這也是天,即天賦的意思。《荀子·天論》:“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無形,夫是之謂天。”“不為而成,不求而得,夫是之謂天職。”這些說法中的“天”都是天然即自然的意思。

三是與“人”對應的天,是天地的簡稱,指整個自然界。如《黃帝內經·生氣通天論篇》說:“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陰陽。”這個天就包括“天地之間,六合之內”。司馬遷所謂“究天人之際”,這個天就包含“人之外的一切都是天”的意思。

四是天有時也包括人在內,相當于現在所說的宇宙。如董仲舒講的“天有十端”,十端是天、地、陰、陽、木、火、土、金、水、人。這個天就是無所不包的,這一句話中,兩個“天”的內涵是不一樣的。這種情況在西方哲學中不太可能出現。如果不能理解中國哲學中這種模糊性,那就可能誤解一些古代的思想。張載講“太虛即氣”,太虛又名為天。這個天也是整個宇宙空間。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上犹县| 连云港市| 河曲县| 巴林左旗| 崇阳县| 合作市| 海林市| 六安市| 贺州市| 渭源县| 兰西县| 新野县| 青河县| 峨山| 临猗县| 鄂伦春自治旗| 吴川市| 禄丰县| 万州区| 余庆县| 桂阳县| 靖西县| 浮梁县| 玛多县| 江永县| 勃利县| 南郑县| 开江县| 旌德县| 东乌珠穆沁旗| 海晏县| 禄劝| 南安市| 张北县| 沁阳市| 大关县| 安泽县| 博爱县| 黄冈市| 阜新| 海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