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導論(3)
- 行動、倫理與公共空間
- 孫磊
- 3961字
- 2016-05-03 13:10:49
理解的基礎是共通感,而不是科學的邏輯理性。邏輯理性完全與世界和其他人的體驗分開。它無法通向理解,無法給出意義。當我們把理解等同于邏輯理性的思考,實際上是脫離了共通感的基礎。邏輯理性是一種技術性的“思”,在政治中體現為強制與征服。現代政治就是邏輯理性控制的政治,在此之中沒有本真的言說與交往,只有愈演愈烈的暴力征服。這種邏輯理性源自形而上學傳統對情感的忽視和語言在其中的僵化,當它作用于政治領域,就變成以說教的道德和命令-服從為根本的法律。
政治理解最終指向政治判斷的問題。在政治領域中,我們不能再將特殊的判斷訴諸普遍的規則,根本不存在這樣普遍的規則。[17]我們不能根據科學的邏輯理性,強制每個特殊事件服從普遍的規則。這就是我們今天面臨的政治虛無主義的根源,希望在政治中可以找到主宰一切的規則和真理,卻每每在政治中走向絕望與虛無,納粹統治與法國的存在主義政治無不如此。然而,今天的政治科學仍然不愿意正視沒有普遍規則的現實。在其看來,既然我們沒有能力對事物本身做出判斷,我們只有接受現實生活中的既定規則,即法律和習俗。這不過是把啟蒙運動的立場倒置過來,仍然是形而上學的思維。政治理解要求超越這種非此即彼的思維,要求我們站在存在與世界的立場上理解現象。
阿倫特提出的理解政治,開創了一種理解政治學。它同現代政治科學的政治理性主義截然對立。理解政治學克服的是形而上學的主客體的對立,強調的是人與世界的溝通與對話。理解政治學尋求的不是絕對的真理,而是事件的意義。它離不開具體的情境,所有理解都是具體的。理解政治學不是要推出最終的結果,而是給出各種可能性,由此帶來新的理解與行動。政治在其中始終處于不斷敞開的空間中,而不是一個封閉的場所中。在理解政治學中,人不是被觀察和實驗的對象,而是解釋者與被解釋者共處于舞臺上,這個舞臺是敞開的空間和世界。理解政治學的解釋不是主體的感覺,也不是非理性,而是解釋者與被解釋者的交往和互動。理解是不斷凈化和被凈化的過程,人的個性就是在解釋中被不斷塑造的。必須要強調,理解政治學并非主觀的任意解釋,對解釋進行評判的是判斷力與共通感。
我們在對阿倫特交往政治哲學的研究中,試圖采用的是理解政治學的方法。我們不僅僅以批判的眼光對待思想家的思考,而更試圖去闡釋她為什么要這樣思考,她觸及現代社會什么樣的重大問題。我們不是以價值無涉的態度對待思想家的思考,而是試圖去傾聽思想家思考時的心路歷程,傾聽存在的聲音。我們試圖站在阿倫特所說的歷史學家的公正立場上理解她的思想。公正不是我們今天的“客觀性”,不是在價值評判中保持中立,也不是用實用的現實標準來衡量,而是要使事件呈現,并說出事件的意義。公正的普遍立場蘊含在特殊的事件中,蘊含在歷史性的存在中。歷史學家必須具有豐富的想象力,他要在言說故事中賦予故事以意義,從而將散落的珍珠重新穿起來。
四、研究框架
本書的核心任務是以“公共空間”為核心,通過剖析阿倫特政治行動與政治倫理思想與“公共空間”的關系,考察現代社會公共空間衰落、閉合的原因,探尋重建交往政治的可能性。本書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提出阿倫特對現代政治病癥的診斷——公共空間的閉合。第二部分從政治行動的角度探討公共空間問題,闡明阿倫特的政治行動與公共空間的關聯及其共和政治思想對現代政治的意義所在。第三部分從政治倫理的角度探討公共空間,闡明阿倫特對現代政治與道德困境的思考以及她的政治判斷力思想。
在第一部分中,我們將首先提出現代性的根本問題在于世界的異化,它導致了公共空間的閉合(第一章)。其次我們將探討阿倫特對傳統與現代問題的思考,理解阿倫特思考問題的獨特的歷史觀(第二章)。
在第二部分中,我們首先探討阿倫特的交往行動思想,在理論上闡明交往行動與公共空間的實現的關系(第三章)。其次我們將探討阿倫特理想的公共空間形式——革命所建立的共和政治(第四章)。在此基礎上,我們將對阿倫特的公共空間理論與哈貝馬斯的公共領域理論進行比較,在現代社會公共性問題的背景下,探討它們在現代社會的意義與影響(第五章)。
在第三部分中,我們首先探討阿倫特從思考與政治責任的層面對現代政治道德困境的思考(第六章)。這種困境根本上是倫理與判斷力的問題。我們在闡釋阿倫特政治判斷力思想時,將指出她的理論的模糊之處。在此基礎上,我們將提出深化判斷力問題的方向在于將倫理與判斷力結合起來(第七章)。
阿倫特思想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總是位于陳舊的規范之外。阿倫特很少會為某種理論、某個學派、某個政黨著想,而更多思考現象本身。正如她有一次提及:“當我工作時,我對其所帶來的影響不感興趣。”[18]由此來看,桑海姆的評論可謂貼切:“阿倫特說自己的精神活動是無憑欄的思考,這再適合她不過。在這種獨立思考背后,顯現了阿倫特對存在本身的激情。她的偉大體現在其獨特的人格魅力上。”[19]漢斯·約納斯在阿倫特的葬禮上追憶,阿倫特具有“友愛的天賦”。阿倫特自己稱友愛是其生命的動力,她將朋友看作生活的中心。因此,阿倫特的思想并非獨白式的,而是思如其人,充滿友愛與對朋友參與對話的邀請。盡管經歷了極端殘酷的極權主義統治和納粹迫害,她對生活始終都不悲觀。她幾乎沒有將自己描述為不快樂的時候。這正如阿倫特的傳記作者揚布魯厄所言,“漢娜·阿倫特一生都在為尋求這樣一種立場而奮斗,這就是愛這個世界(amor mundi)”[20]。
注釋
[1]Jürgen Habermas:Theorie und Praxis,Neuwied:Luchterhand,1963:58-60.
[2]Kant:“Zum ewigen Frieden”,Kant Werke,Band VI,Darmstadt:Wissenschaftliche Buchgesellschaft,1983:195.
[3]John Rawls:Eine Theorie der Gerechtigkeit,Frankfurt am Main:Suhramp,1991:§23,§25.
[4]Jürgen Habermas:Theorie des kommunikativen Handelns,Band Ⅱ,Frankfurt am Main:Suhrkamp,1987.Kapitel VI,Zweite Zwischenbetrachtung:System und Lebenswelt.
[5]Hans-Martin Schnherr-Mann:Politik der Technik,Heidegger und die Frage der Gerechtigkeit,Wien:Passagen-Verlag,1992:22.
[6]參見甘陽:《政治哲人施特勞斯:古典保守主義政治哲學的復興》,見〔美〕列奧·施特勞斯:《自然權利與歷史》,彭剛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第41~46頁。
[7]萬俊人:《公共性的政治倫理理解》,見涂文娟:《政治及其公共性:阿倫特政治倫理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序言,第2頁。
[8]Hannah Arendt:Was ist Politik?Hrsg von Ursula Ludz,München:Piper,1993:28-38.
[9]Hannah Arendt,Die verborgene Tradition,Frankfort am Main:Jüdischer Verlag,2000:139.
[10]關于paria與pavenu的討論以及阿倫特對猶太人問題的思考,最權威的著作是Richard Bernstein:Hannah Arendt and the Jewish Question,Cambridge:MIT press,1996;中文著作見陳偉:《阿倫特與政治的復歸》,第一章:思考猶太人問題,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11]Hannah Arendt:Ich will verstehen,München:Piper,1996:78-80.
[12]Jürgen Habermas:“Hannah Arendts Begriff der Macht”,Hannah Arendt,Materialien zu ihrem Werk,1979.
[13]Wilhelm Hennis:Politik und praktische Philosophie,Stuttgart:Klett-Cotta,1977;〔加〕麥金泰爾:《追尋美德》,南京,譯林出版社,2007;〔英〕齊格蒙·鮑曼:《尋找政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14]〔英〕邁克爾·歐克肖特:《政治中的理性主義》,張汝倫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3,第20頁。
[15]Hannah Arendt:“Understanding and Politics”,Essays in Understanding,Ed.Jerome Kohn,New York: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1994:310.
[16]Ibid.,312.
[17]參見〔古希臘〕亞里士多德:《尼各馬可倫理學》,廖申白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1180a30-1180b20。
[18]Hannah Arendt:Denken ohne Gelnder:Text und Briefe,Heidi Bohnet(Hrsg.),München:Piper,2006:11.
[19]Kurt Sontheimer:Hannah Arendt,Der Weg einer groen Denkerin,München,Piper,2005:272.
[20]Elisabeth-Young-Bruehl:Hannah Arendt-for love of the world,New Haven:Yale Univ.Press,198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