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畢達哥拉斯和畢達哥拉斯學派(1)
- 西方美學史(第1卷):古希臘羅馬美學
- 范明生
- 4764字
- 2016-05-03 13:13:06
希臘美學的形成和發展,是與其哲學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所以早期希臘美學的發展與早期希臘哲學的發展一樣,大體上可以分為兩大支:一支是由希臘伊奧尼亞族在東方小亞細亞伊奧尼亞地區建立的殖民城邦形成的,從米利都學派開始,經由赫拉克利特和恩培多克勒、阿那克薩哥拉,一直到以德謨克里特為代表的原子論。另一支是由多利斯族在西方意大利殖民城邦形成的,以早期畢達哥拉斯學派和愛利亞學派為主要代表。它們之間在思想上形成鮮明的對比。亞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學》中,就將它們劃分開來,第歐根尼·拉爾修(約200—約250年)沿襲了這種劃分:
在講完從泰勒斯發端的伊奧尼亞哲學,并且研究了它的著名人物以后,現在我們來敘述意大利的哲學。它是從指環師涅薩爾科的兒子畢達哥拉斯開始的。[1]
要是說,早期希臘哲學是從米利都學派開始的話,那么美學則是從畢達哥拉斯及其學派開始。因為,西方美學中的一系列重要范疇如模仿、凈化、和諧、比例、觀照的形成,是與該學派的數理學科中數學和音樂的研究,以及宗教信仰緊密聯系在一起的。[2]
第一節畢達哥拉斯、學派和盟會組織
畢達哥拉斯、畢達哥拉斯學派及其盟會組織的學說、內容、活動及其演變,可以說是希臘哲學—美學史上最為復雜的現象之一。首先是由于時間跨度長。從公元前6世紀末開始,直到公元3世紀在羅馬帝國時期告一段落,前后達八百年之久。以后逐漸融入新柏拉圖學派,例如該派奠基人普洛丁(205—270年)的哲學—美學思想中,就體現出畢達哥拉斯學派的影響。其次是資料依據不足。早期畢達哥拉斯學派(從公元前6世紀末到前4世紀前半葉)主要是個宗教團體,他們的教義是秘不外傳的。對他們的研究主要是依靠該學派菲羅勞斯(約前474—?年)和阿爾基塔斯(鼎盛期公元前4世紀前半葉)的殘篇,以及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和后世新柏拉圖學派等的記載。最后,學說的具體歸屬難以確定。畢達哥拉斯學派并非是一個純粹哲學學派,而是帶有濃厚宗教色彩的盟會組織,門徒們奉畢達哥拉斯為宗師,將他們的思想學說歸諸這位宗師。所以某種學說、觀點及其時間的歸屬上難以具體確定。這里限于討論早期畢達哥拉斯學派美學思想,以及與此直接有關的哲學學說。
畢達哥拉斯(前580至前570之間—約前500年)出生于小亞細亞沿岸希臘人建立的殖民城邦薩摩斯島,該地是當時地中海地區主要的和最富裕的城邦之一。他在青少年時代就熱衷于研究學術和宗教儀式,到過希臘各地和國外,在思想上受到最早提出靈魂不朽輪回轉世說的費瑞居德(Pherekydees、Syros,鼎盛年約公元前550年)的影響:
涅薩爾科的兒子畢達哥拉斯,起初勤奮地探討數學和算術,后來卻像費瑞居德一樣沉溺于兜售奇跡了。[3]
希臘“歷史之父”希羅多德曾記載畢達哥拉斯到過埃及并住了相當長一段時間。他通曉埃及文字,當過埃及神廟的僧侶,參加過祭典和秘密入教儀式,接受了當地流行的靈魂不朽輪回轉世及種種宗教禁忌的教規和習俗。[4]返抵薩摩斯后,對當時的僭主波呂克拉底的治理不滿,從而移居希臘在南意大利的殖民城邦克羅頓。
克羅頓地處布魯提(今意大利的卡拉布里亞)地區東岸,當時該城邦已敗于鄰邦洛克里。由于畢達哥拉斯的到來,各方面情況有了改進,以致在今后相當長的時期內,成為該地區最強大的一個城邦。
畢達哥拉斯到來后,很快就吸引了一大批門徒,組成了畢達哥拉斯學派的盟會。它既是一個宗教信仰和科學研究的團體,又是一個政治集團,畢達哥拉斯本人受到人們的高度尊崇。以致柏拉圖在《國家篇》中,將他與立法家萊喀古斯之于斯巴達,梭倫之于雅典等的作用相提并論,贊揚他確立了一種備受贊美的生活方式:“畢達哥拉斯以他的智慧特別受到贊美,他的追隨者們直到現在不是仍然在贊揚和追求這種被稱為畢達哥拉斯的生活方式嗎?”[5]
畢達哥拉斯學派盟會組織,展開了三方面的活動。(一)從事宗教信仰活動。由“信條派”組成,主要接受畢達哥拉斯學說中的宗教神秘主義,信奉靈魂不朽輪回轉世,以及萬物血緣相通,推行種種禁忌,如禁吃豆子、紅魚和黑尾魚,禁止用鐵去撥火,不要坐在量斗上等。他們的思維接近原始模式。(二)從事政治活動。當時克羅頓等城邦是由畢達哥拉斯學派及其盟會來治理,在該地區重新建立了秩序、自由、文明和法律:“他(畢達哥拉斯)在那里為意大利的希臘人立法,他和他的門徒獲得極大的尊敬。他們幾乎有三百人,出色地治理著城邦,把他們政治搞成真正的貴族政治。”[6](三)從事哲學和數理學科的研究。幾何學中勾股定理即由畢達哥拉斯所發現,故被命名為“畢達哥拉斯定理”。他的門徒中的“數理學派”,在算術、幾何學、天文學、宇宙學、諧音學等方面都獲得了可觀的成績。
畢達哥拉斯本人當時即以智慧聞名于希臘世界,自稱愛好智慧,以“愛智者”(即“哲學家’)自命。比他稍后一點的赫拉克利特,雖然對畢達哥拉斯表示輕蔑,但也承認他“博學”,承認他在從事科學探索上“超過其他所有人”[7]。根據第歐根尼·拉爾修的記載,畢達哥拉斯是最早提出“哲學”和“哲學家”(即“愛智者”)這些名稱的:
第一個使用哲學這個詞,并稱自己是哲學家或愛智者的,是畢達哥拉斯;因為他說過,只有神是智慧的,任何人都不是。[8]
和神相比,人最多只能愛好智慧,也就是愛神。
畢達哥拉斯和他的門徒們在克羅頓等城邦掌權,據說達20年之久。他們的影響遍及南意大利各地,直至西西里島。大約在公元前500年左右,他們遭到了嚴重的打擊,畢達哥拉斯被捕殺。特別是到了公元前460年左右,遭到更沉重的毀滅性的第二次打擊,他們在各地的聚會場所紛紛被搗毀,在各城邦的領導人也被殺掉。結果,導致一批畢達哥拉斯學派成員避居希臘本土,他們的學說也因此影響了智者和柏拉圖。早期畢達哥拉斯學派的發展,也因此告一段落。
第二節數和美
畢達哥拉斯及其學派的哲學—美學觀點,同其對數學的研究的成果是密切相關的。當時希臘語“mathematikos”的含義是比較廣泛的,包括數學和其他各門自然科學,直到在柏拉圖的著作中,依然使用這種廣泛的含義。這個學派,至少在算術、幾何學、天文學、宇宙學、諧音學等方面,都獲得了可觀的成績。而在這些學科的研究中,他們特別著重研究了其中的數的關系。畢達哥拉斯學派的哲學—美學學說,可以說主要是建立在數學研究的基礎上的。
一、數是萬物的本原
畢達哥拉斯及其學派的哲學—美學思想的核心,就是認為“數的本原就是萬物的本原”。
根據亞里士多德的記載,這個學派孜孜從事數學的研究,認為在萬物之中,數自然是最先的,而且他們似乎發現了數同存在的和生成的事物有較多相似之處,比在火、土、水中能找到的更多。例如,某一種數是正義,另一種數是靈魂和理性,再有一種數是機會,幾乎所有一切別的東西無一不可以用數來表述。還有,他們看到音律的特性和比例也是可以用數來表示的。一切其他事物,就其整個本性來說,都是以數為范型的。因此,數在整個自然界中是居于第一位的東西,所以他們認為數的元素就是萬物的元素,認為整個宇宙就是一個諧音,也就是數。而且,數和音階的一切特性,都是與整個宇宙的屬性、區別以及整體的安排相一致的。[9]
這里,亞里士多德所記載的大體上指的是從巴門尼德(約前516—約前445年)到德謨克里特(約前460—約前370年)同時或稍早時期的該學派的學說。所以可以作為討論早期畢達哥拉斯學派哲學—美學思想的依據。循此,要討論兩個相互聯系的問題:(1)他們為什么認為數是萬物的本原;(2)數和具體事物的關系是什么。
二、數是“更高一級的實在”
畢達哥拉斯及其學派之所以認為數是萬物的本原,首先是認識到萬物與數有更多的相似之處。與其像伊奧尼亞哲學家那樣,以水、氣、火等具體物質性元素作為萬物的本原,還不如以抽象的數來作為萬物的本原。畢達哥拉斯學派所說的萬物,已經不僅僅是指可感的事物,而且還包括正義、理性、靈魂、機會、美等抽象的存在。因此,僅用物質性的元素水、氣、火等來解釋它們是困難的,只有用抽象的原理才能解釋它們。這表明,以這個學派為代表,人們的認識已經發展到在更廣泛的意義上考慮統一性的問題。傳統的“本原”這個范疇,在畢達哥拉斯學派那里已經具有抽象的原理或原則的含義了。
其次,認識到萬物之中都存在著某種數量的關系。畢達哥拉斯從鐵匠鋪中鐵匠打鐵時發出的諧音中得到啟發,通過試驗,開始發現音程和弦的頻率之間的關系。這種發現在人類認識史和科學發展史上都有重大意義。畢達哥拉斯學派由于將數學應用到音樂中,從而成為科學的聲學理論的奠基人,這種理論深深地滲入到他們的體系中。[10]并也正像著名的希臘哲學史家伯奈特指出的那樣:“有充分理由假定,畢達哥拉斯是這樣推論的:要是樂音能歸結為數,那么任何其他東西為什么不能歸結為數呢?”[11]從而認為萬事萬物中,都存在著某種數量關系。
最后,認識到數是更高一級的實在。畢達哥拉斯所認識到的數是萬物的本原,不僅是從感性的東西、而且也是從對非感性的東西的認識中概括出來的。數本身是靜止不動的,它是“更高一級的實在”[12]。他從而認為數具有偉大的力量:“總的來講,作為數學家的畢達哥拉斯學派,把偉大的力量歸諸數,認為萬物的本性是受數支配的。因此,他們總是重復:——萬物都和數相似。”[13]這對柏拉圖的理念論有深遠的影響:“那些堅持基本元素是元形體的人們中,畢達哥拉斯學派認為數是萬物本原,數理學家們認為是有形體物的限制,柏拉圖則認為是理念。”[14]亞里士多德的形式質料說,實質上也是畢達哥拉斯學派這種學說的繼續。
三、萬物模仿數
既然數是萬物的本原,那么萬物和數的關系究竟如何?萬物究竟是如何由數派生的?畢達哥拉斯學派是以“模仿”說來解釋萬物和數的關系的。
亞里士多德談到,畢達哥拉斯學派由于看到萬物和數有許多相似之處,所以他們認為:“一切其他事物,就其整個本性來說,都是以數為范型的。”[15]正是在他們的影響下,柏拉圖肯定了另一類“本體”——“理念”:
多數的事物是由于分有和它們同名的理念而存在的。只有“分有”這個詞是新的,因為畢達哥拉斯學派說,事物是由于“模仿”數而存在的,柏拉圖則說事物由“分有”而存在,只是改變了名稱而已。但對于形式的分有或模仿究竟是什么,他們并沒有說明。[16]
但是,由于無論是作為被模仿的范型的數,還是作為模仿它的摹本的事物,本身都是不動的。所以,如果沒有第三者(例如神)來造成這種模仿或分有,單是模仿者(或分有者)和被模仿者(或被分有者)自身,都是不能實現這種模仿(或分有)活動的。所以,無論是畢達哥拉斯學派的模仿說,還是受其影響的柏拉圖的分有說,都是不能成立的,都是經不起認真分析的。因此,亞里士多德批評他們:“不過是空言和詩意的比喻而已。”[17]
可是,這種學說對美學的形成有深刻的影響。由于畢達哥拉斯學派揭示了音程的數學基礎,將不同諧音之間的關系、將音調的質的特殊性,歸結為有客觀依據的數的關系,標志著希臘美學的開端。這一發現,揭示了希臘美學的形成和發展一開始就與數學—自然科學以及哲學的形成和發展之間,有著內在的深刻聯系,表明古代美學一開始就是人類認識和解釋客觀世界的活動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從而也是哲學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
四、“事物由于數而顯得美”
亞里士多德指責錫勒尼學派的創始人亞里斯提卜(Aristippus,約前435—約前360年)借口善和美是有區別的,從而認為數理學科和美無關。他聲稱,數理學科雖然并不直接討論美,但它們指出了美的結果或定義,也就不能說數理學科與美無關了。因為,美的主要形式是秩序、勻稱和明確性,正是數理學科最明確地揭示了它們。所以,當數理學科在談論這些東西時,“也就是以某種方式談論美的原因”[18]。亞里士多德的這種觀點,對研究古希臘美學,特別是早期畢達哥拉斯學派建立在數理學科的研究基礎上的美學,尤其是有啟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