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章 謝苗諾夫等(5)

大綱中存在著奇怪的哲學史空白:西方哲學思想的發展,到黑格爾和費爾巴哈就打住了,而重新開始于以新實證主義、存在主義、新托馬斯主義為代表的現代西方哲學。然而很顯然,馬克思主義誕生后,西方哲學并未停止發展。現代西方哲學體系是如何出現的?是在什么理論基礎上出現的?這些問題大多沒有答案,這絕不能促進哲學思維修養的形成。我們對西方現代哲學的了解的普遍水平,肯定不能說是令人滿意的;而對西方現代哲學的批判往往極其膚淺。如果被批判的解決問題的方法與另一種較為完善的方法發生抵觸,那么從后者的立場進行的批判就是建設性的。我們的批判遠非始終都能這樣解決問題;舍此,我們的批判就變成了對自身簡單粗暴做法的辯護。對不同年代哲學參考讀物的比較,相當客觀地反映出新哲學概念借西方著作而增多的事實,從我們的批判著作中往往很難明白,譬如說我們為什么要批判后實證主義。

這里還有一個問題:大綱中遺漏了許多俄國哲學思想,特別是唯心派哲學思想的代表人物。然而,我們為什么可以分析西方的唯心主義,而不能分析本國的唯心主義?對此,現在尚無合乎情理的答案。掩蓋文化的某一部分,就意味著歪曲文化。應該更加尊重民族文化,對民族文化的每一位代表人物,都應按其貢獻客觀地給予肯定。譬如,當日本人或德國人為了在物質的乃至精神的生產領域發揮人的因素而成功地利用了民族文化的因素時,我們卻連這種可能性的問題都未提出來。是的,在任何情況下,我們都不允許自己文化的代表人物依然按西方那種相應的思想框框,以“俄國笨伯”的形象出現在我們面前。看來,對于齊奧爾科夫斯基的哲學著作來說,現在確實存在著這種危險性。

對于哲學大綱來說,重要的是從根本上杜絕自然哲學的再次抬頭。哲學與具體科學的劃分應該更加嚴格。現在,哲學有些不適當地把解決具體問題的思辨方法強加給科學。這時,“哲學對科學的作用在哪里”的問題就變了形,就會聽到自然科學家莊重的聲音:“請不要干擾!”但這是事物的一個方面。同時還會產生另外一個問題:我們的哲學是否過于注重科學了。這并不是說,哲學應該少依靠點科學。哲學依靠科學資料,原則上說不可能過分。這里所說的是另一種情況。人認識現實有多種形式,但以科學(文化、道德等)最為重要。科學面向作為價值的真理,應該尊重科學——對此并無爭議。不僅要教育科學工作者,而且要教育每個人尊重科學。同時,指出如下一點也很重要:與真相比,同樣重要的還有調節行為的諸多因素,如善、美、義務、良知、誠實等。因此,作為文化之集大成者的哲學應該具有更為廣泛的宗旨。強調一些價值而貶低另一些價值,在教育過程中會造成消極影響。我們在攻讀哲學的大學畢業生中還能見到不道德的高智能者,不正因為如此嗎?為了達到教育新人的目的,要求更為廣泛的文化基礎。

教學大綱中,關于辯證法規律和范疇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意義的傳統論點需要更加具體化。我們至今還不能貫徹列寧的這一思想,即每一位專家都要通過自身活動領域的材料接受馬克思主義。而這確實是形成世界觀的有效途徑。當每一位專家都看到了作為其活動領域的方法論原則的哲學論點如何起作用的時候,關于哲學重要性的訓誡之詞便成為不必要的了。在這方面,特別應該強調從事各種活動的專家形成方法論修養的重要性。哲學要求專家們從自己的科學興趣出發總攬廣泛的跨學科聯系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知識和人的全部活動領域的分化,關系系統的復雜化,使所有人都需要方法論。我們確已進入了系統論和方法論時代。一個專家在社會階梯上站得愈高,他不得不承擔的責任就愈大。一個專家方法論修養水平愈低,他發現問題的全部復雜性和矛盾的能力就愈差。因此,在現代條件下,一個專家的方法論修養的高低,應當和他所在崗位的高低成正比。

有時也可以聽到有人責備很多哲學著作侈談方法論,把這說成是哲學脫離生活。無疑,這樣的例子是有的。但總體說來,我們很難同意這種責備。因為,我們的許多觀點,尤其是社會發展觀點軟弱無力,其根源在于對這些觀點的方法論研究水平不高。因此,方法論問題的研究目前具有極重要的意義。專家們的方法論修養乃是發揮人的因素的最有力手段。

哲學大綱應該是現代化的,就是說,它要考慮到科學成就和社會實踐,應鼓勵人們以創造性的方法對待被討論的問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的生存方式。對此我們有點淡忘了。如果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所有問題都作了回答,那么我們去做什么?豈不是僅僅解釋一下他們的言論就行了?顯然,應該更加冷靜地對待權威。須知,在任何情況下,科學觀點的主要論據是它是否符合實踐,而不是引用權威的語錄。對此,恐怕誰都不會反對。但只要事情觸及新思想的提出,情況就變了。如果我們仍追求我們哲學的科學性,那么問題出在哪里呢?原來,教條主義、陳舊的思維范式還是很強的。須知真理是一個過程,因此,大綱應清楚無誤地以探索真理為目標。我們應該寬容大度地對待不同的觀點,但不能容忍有人以馬克思主義的名義壟斷發言權。忽略這一點,就可能以唯意志論的指令而不是說理的方法壓制爭論。不能把唯意志論同創造性的思想發展混為一談。在論爭中,我們還是多探索真理,少一點自以為是吧。

為了使哲學教學改革成為現實,應該允許那些能當此任的科學中心制訂可供選擇的哲學大綱,以備今后某些高等學校在教學過程中加以試用。

無疑,哲學與生活的聯系表現為積極、經常地研討生活提出來的問題。在這方面,我們實際上脫離了生活。但這應該是哲學語言范圍內的討論,是以哲學方法解決問題。我們要給哲學提出它尚未回答的問題,追究它為什么沒能回答這些問題。改革和加速戰略概念的具體化就屬于這類問題,這里是說必須對這些概念進行更本質的分析。許多人沒有想過在自己的工作中應當改革什么,如何改革。這已不是什么秘密了。“更加社會主義”之類的說明,如果以抽象的形式加以表現,那是不會有多大收獲的。與生活的聯系在這里表現為使這類分析具體化,使之達到明了的程度。阻礙改革的機制是以這種抽象的號召改革為條件的。

我們剛剛步入改革的進程。也許這是一個復雜的、頗為艱難而漫長的進程。心理上的改革恐怕是最困難的。大家知道,打破業已形成而且根深蒂固的思想框框,談何容易。我不能相信,昨天的頑固的教條主義者,今天不經過任何精神痛苦就會成為改革的積極支持者。口頭上空喊改革的見風使舵的人多半會這樣做。這種人在改革中所起的作用,比改革的反對者更加危險,因為恰恰是這些人在敗壞改革的聲譽。重要的是揭露變哲學為辯護體系的機制,不讓它繼續作怪。只有面向建設性措施的方針,才能成為確立生活與哲學聯系的基礎,通過這種聯系,哲學要起到革命的批判作用。

(鞏聯軍譯)

B.И.斯托利亞羅夫(哲學博士、教授、蘇聯哲學協會副主席):哲學與實踐

在開始討論如何擺脫我國科學中業已形成的不良狀況和克服哲學與生活脫節的現狀問題之前,我想首先提請大家注意我們所處的這種反常境地。

要知道,造成現有狀況的責任主要應當歸咎于我們自己,即在座的諸位。什么人準能找到擺脫這種處境的有效途徑,哪兒有這種保證?為什么不吸收新人,吸收青年參與此事?為什么我們一再重犯我們本想克服的老錯誤:還是僅限于我們內部討論關于哲學與生活、與實踐的聯系問題,而不吸收真正的實踐家和我們意欲與之加強聯系的各門科學的代表人物,參加這場討論?

現在談談問題的實質。我想,這個“圓桌會議”的基本任務是想說明,為什么我國最近幾十年哲學思想的發展割斷了哲學與生活的聯系,怎樣才能恢復、加強和發展這種聯系。

為了完成這項任務,就需要細致而又深刻地分析許許多多非常復雜的現象和問題。尤其重要的是弄清哲學在整個社會生活中,其中包括在社會主義社會中,特別是在我們感興趣的社會發展時期里所處的地位。再就是必須弄清哲學家(整個知識界)在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現階段的社會狀況的特點,弄清某些社會階層在這個時期向哲學(亦如其他社會科學一樣)發出社會“訂貨”的特點,這些階層不僅能夠大大影響任何一個哲學家的狀況(包括物質狀況),而且可以左右他的整個命運。

我還想提請大家注意思考一個問題,即一般應怎樣設想哲學與生活的聯系,同時又要考慮到哲學和哲學研究的特點。之所以必須這樣做,是因為不弄清這個問題,或是在回答這個問題時犯很多錯誤,會嚴重影響哲學思想,使之脫離現實生活的要求。

例如,一種廣為流行的觀點認為,由于哲學本身的特點,哲學不應依據對某些經驗事實、對某些生活現象和事件的分析。哲學家的任務似乎在于使自己永遠停留在純抽象議論和最一般的哲學抽象的范圍內,即經常耽于空想,甚至不愿下到罪惡的塵世上來。他們認為,對一個哲學家來說,任何這樣的嘗試都是不體面的,會導致哲學研究喪失其特點。他們還斷言,哲學不同于其他一切科學學科,它完全允許進行模棱兩可的和云山霧罩的議論,對哲學來說似乎越模糊越好。我看,許多哲學家都自覺不自覺地站到這種使哲學脫離生活的立場上了,不僅在學術著作里如此,而且口頭講話也是如此。

不過也會碰到另一種極端:人們出于鞏固哲學與生活的聯系這種十分美好的愿望,想從一般的和抽象的哲學議論轉向分析十分具體的現象,以此取代哲學研究的對象本身,并開始在哲學范圍內搞一些超出哲學職權范圍的東西。這類情況是眾所周知的。有人試圖在哲學范圍內并且用哲學方法解決遺傳本性問題、物質結構問題……想想這些也就夠了。

最后還有一種試圖想把哲學和生活“拴在一起”的做法,這就是以某些事實為例或引證某些生活現象和事件,來說明一般的哲學議論。這種將哲學與生活拴在一起的做法,在從事唯物辯證法理論研究的哲學家中間特別流行。

所以,哲學與生活脫節不僅是許多社會因素自發作用的結果,也不僅是哲學家們不愿意或不善于將哲學與生活結合起來,而且也是由錯誤地理解哲學研究的特點和哲學與生活聯系的特點所造成的。

如果我們真想解決哲學與生活脫節的問題,我們就必須拋棄上述錯誤觀點,而最重要的則是明確哲學與生活的實際聯系應當是怎樣的,怎樣理解哲學研究的對象,才能使這種聯系得到保障。

我不想全面分析這個問題,只想強調兩個至關重要的環節:

第一,雖然哲學和哲學研究是很專的,但它們的特點絕不在于哲學家應當拒絕分析經驗事實,而追求模糊不清和模棱兩可的議論,等等。哲學研究一如其他任何科學研究,需要分析和概括經驗事實、生活現象和事件。它要嚴格遵守研究工作的邏輯—方法論原則、概念和科學理論等。因為哲學研究的特點恰恰在于,它首先要求人們有引進和評價概念、運用概念、進行理論研究等的深厚的專業本領。如此就必須具備高度的邏輯—方法論修養,遺憾的是,很大一部分哲學家沒有這種修養。其表現是,在哲學研究過程中,人們通常并不遵守運用概念和構筑理論的那些起碼的邏輯—方法論要求。

邏輯—方法論水平太低,這一點在哲學討論中表現得也很明顯。近來常聽人說,這些討論往往帶有煩瑣性質。為什么呢?這和什么有關?我看,這在很大程度上依然是由于參加討論的人的邏輯—方法論修養水平太低造成的。我可舉出很多例子來證明,在哲學討論過程中往往很難分清所討論的問題的內容方面和術語方面。在評價某一概念時,往往只局限于分析該概念本身,而不考慮引進和運用該概念的那個概念體系。須知,這樣做我們甚至無法確定就該概念進行爭論的各方分歧的性質——是純術語性質的分歧還是內容上的分歧。

所有這些都會導致哲學討論(即使討論展開了,也往往會歸結為就某些詞語進行爭論)成為純經院式的、脫離生活和實踐要求的討論。

第二,哲學家們與生活和與實踐的實際要求的聯系,其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他們提出和試圖解決的問題的性質。

我想用下面這個例子來說明這一點。研究辯證法理論的哲學家們在相當長的時間里一直在爭論,什么是發展和變化,什么是質和量以及它們之間有何聯系,等等。但他們通常根本不去分析能使這些東西得到充分描繪的那些認識活動的手段、方法和形式。然而,這樣做,這樣選擇使哲學家們感興趣的問題是不可能克服唯物辯證法理論研究脫離生活的缺點的,因為在現實的科學研究實踐中,學者們感興趣的主要還不是何為發展(聯系、質等)這個問題,而是如何研究這些東西,借助于什么樣的方法和手段才能使之得到充分的描繪。

最后我還要強調一點。為使哲學研究面向實踐,面向現實生活的需要,就要弄清激發哲學家在這方面下工夫的社會機制。哲學之所以脫離生活,主要是由于這種機制沒能發揮作用。如果談到國家的哲學機構,那么它們所干的多半是為了窒息創造性的主動精神和提出尖銳問題的愿望。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密市| 旅游| 景谷| 潍坊市| 贵南县| 鹰潭市| 新丰县| 三亚市| 广东省| 通许县| 宁安市| 吕梁市| 巩留县| 和顺县| 元阳县| 田林县| 武陟县| 沽源县| 鱼台县| 青岛市| 承德市| 安乡县| 陵川县| 和静县| 响水县| 罗田县| 崇礼县| 濮阳县| 油尖旺区| 车险| 文水县| 淮安市| 保靖县| 巴彦淖尔市| 洛隆县| 青州市| 龙州县| 永川市| 泸水县| 屯门区| 潮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