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圖說字源
  • 唐漢
  • 6603字
  • 2019-01-01 19:45:52

八、萬物皆謂蟲乎

人們對事物的認識,總是從個別到一般,從眾多個別事物發(fā)展為類化概念,漢字也不例外。“蟲”,從地上的蚯蚓演變?yōu)殚L身盤曲三角頭形的蛇,又演變?yōu)槔ハx類(包括類似昆蟲的小動物)的通稱,進而又演變?yōu)榘ㄈ嗽趦?nèi)的所有動物的總稱。這種思維概念上的發(fā)展,便叫做“形而上”,在中國人的思維邏輯中占有獨特地位。

蟲chónɡ”,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均來自地上的蛇:有著三角菱形的頭,長而蜷曲的身軀,乃是一條毒蛇的象形白描。金文中的“蟲”甚至畫出了蛇的眼睛。小篆的“蟲”是蟲的繁體字,它由三個“蟲”疊加組成。這種重形字,有如“森、淼、犇”等字,用“三”表示眾多,三蟲重疊不僅表示蟲的概念泛化,也表示這時的蟲類已包括萬千多樣。據(jù)生物學家統(tǒng)計,地球上已定名的蟲有一百多萬種,未定名的還有許多倍。

“蟲”不僅種類繁多,而且喜歡成堆叢聚,所以人們把蟲寫作“蟲”的同時,又稱蟲為昆蟲。《廣雅·釋詁二》:“昆,盛也。”顏師古注曰:“昆,眾也,昆蟲言眾蟲也。”《大戴禮·易本命》則說:“有羽蟲三百六十,而鳳凰為之長;有毛蟲三百六十,而麒麟為之長;有甲蟲三百六十,而神龜為之長……倮(裸)之蟲三百六十,而圣人為之長。”這里所謂的“蟲”,已與動物的概念等同,不僅鳳凰成了“羽蟲”,人也成了“裸蟲”。

在民間通俗用法中,人們稱老虎為“大蟲”,馬稱“聾蟲”,鷹稱“剛蟲”,魚稱“隱蟲”,蛇稱“長蟲”,鼠稱“老蟲”等等,可證蟲的概念范圍之廣。《山海經(jīng)·南山經(jīng)》曰:“羽山,其下多水,其上多雨,無草木,多蝮蟲。”這里的“蟲”則表示蛇,“蝮蟲”,也就是今天所說的“蝮蛇”。

蟲,原本特指“蛇”,泛化而納入了蚯蚓類爬蟲,又演變?yōu)槔ハx,進而又成為整個動物的類屬概念。可見中國人思維習慣上的形而上學源遠流長。

“蟲”字是個部首字,漢字中,凡由“蟲”所組成的字,大都與“蟲”類有關(guān),如“蟻、蠶、蚊、蜂”等字。

蛇shé”是同體會意字,正如甲骨文所示,這里展現(xiàn)的是兩條蛇。金文的“蛇”將構(gòu)型源自女性生殖器的“它”與之相混(也叫兩形合一),并在“它”旁增蟲,寫作“蛇”,專門表示“毒蛇”這一概念。

確切地講,“它”乃是古文“也”字的分化字。因為男女做愛時,第一人稱的“我”和第二人稱的“你”乃為相互稱呼,而男女的生殖器則成為第三稱的“它”。大概因為女性生殖器含有洞穴的意義,又因為蛇的古音讀若“shā”。所以,古人改蟲為“它”,表示鉆洞的蛇類。

遠古時期,雨量充沛,河流湖泊遠比今日密布。水草灌木叢生,是鳥類的天堂,也是蛇類的天堂。對生活居住在這種環(huán)境的上古先民來講,最可怕的就是被毒蛇咬傷,一命嗚呼(現(xiàn)今第三世界每年仍有三萬人喪生蛇口)。所以,古人見面往往問:“無蛇乎?”以此問候語來表達相互之間的關(guān)愛,類似于后來中國人的問候語:吃了嗎?

女媧伏羲像

蛇與上古先民命運相系,自然而然,也與古代文化關(guān)系密切了。神話傳說中以五色石“補天”的女媧,就是人首蛇身。史籍中有關(guān)于人類始祖伏羲人首蛇身的記載。《帝王世紀》說:“庖犧氏蛇身人首。”《拾遺記》也說:“蛇身之神,即羲皇也。”在遠古先民的樸素觀念中,似乎與蛇沾上親戚或血緣關(guān)系,就可以免除蛇的傷害了。作為氏族圖騰,似乎會對其他氏族有一種威懾作用吧。

現(xiàn)實生活中,“蛇”,歸根結(jié)底是一種毒蟲,因此,“畫蛇添足、杯弓蛇影、蛇蝎之心”等大量成語,都以蛇為災禍、侵害的特指內(nèi)容。

蚩尤的“蚩chī”,從止從蟲,上部是腳趾的象形,下部是一條蛇,表示蛇咬傷腳趾或腳踵的情形。蚩尤的“尤”,甲骨文作“ ”,或反向作“ ”,用手上一短橫來指示手指被蛇蝎等毒物傷害,腫大成異狀。有學者認為,作為苗裔戰(zhàn)神的蚩尤,可能是古代南方(長江北岸)部落聯(lián)盟的領(lǐng)袖,黃帝戰(zhàn)蚩尤的傳說,反映上古時代北方氏族與南方氏族的一場大規(guī)模戰(zhàn)爭。大概因為南方濕熱,毒蛇遠比中原為多,因此將南方氏族或是其首領(lǐng)稱之為“蚩尤”(也有學者認為,這個故事的原型,來自姬姓文王集團聯(lián)合姜姓武王集團,共同滅掉商朝紂王這一歷史事實)。到了周秦漢唐,中原地區(qū)的漢民族仍視中國東南半壁少數(shù)民族為“蛇種”。《說文》釋“閩”為“東南越,蛇種”,釋“蠻”為“南蠻,蛇種”。從文字學的角度,反映了大漢沙文主義偏見的源遠流長。

神話傳說中,黃帝大戰(zhàn)蚩尤的故事,與正史記載遙相呼應。蚩尤乃南方苗裔戰(zhàn)神,為替炎帝報仇,率兵討伐黃帝。蚩尤善于興云布霧,黃帝率兵對敵,陷入了蚩尤布下的百里云霧大陣。幸虧黃帝在落敗之際,制造出指南車借以辨別方向,從而反敗為勝。蚩尤全軍覆沒,自己也被砍掉腦袋,身、首分葬兩地。

禹yǔ”的本義早就消失了,引申義則得以保留:能捉蛇的勇士可稱為“禹”,所以“禹”又成為“勇士”的美稱。在中國歷史上,夏朝第一代有才能的君主的名字就叫“禹”,他的本領(lǐng)極高,奉舜之命制服了洪水。

古書中的“禹跡”一詞,本來是反映大禹治水時的足跡,后用來借指中國的疆域。源出《左傳·襄公四年》:“茫茫禹跡,畫為九州。”這是說:大禹治水,足跡遍布中國,并將國土分為九個大州。

“茫茫禹跡,畫為九州。”這句話中的“禹”字是個會意字。甲、金文帶“箭頭”形的那條曲線就是一條毒蛇的形狀,橫的是手臂長伸的一只手(又),表示用手捉蛇的意思。小篆的“禹”字,蛇形猶在,手及手臂的形狀則因小篆的圓曲而向下彎曲。

蠖huò”,就是尺蠖,乃鱗翅科昆蟲的幼蟲,俗稱“毛毛蟲”。“尺”的本義是用手測量東西的長度,拇指與其他四指的長度約為20厘米,這就是古代的一尺。身上如果沒帶尺,就用手來量物,這種動作叫“量尺”。鱗翅科昆蟲的幼蟲,移動身體的形狀就像量尺的動作,因此這種幼蟲被稱為“尺蠖”。蠶也是尺蠖類昆蟲的一種,行動時一屈一伸。因其棲于桑樹之上,故又名“桑尺蠖”或“桑蠖”。

“蠖”由“蟲”和“蒦”組成。蒦是一個和貓頭鷹有關(guān)的字,因而有“圓”的含義。尺蠖扭曲著身體向前行進,就好像抱著東西成圓框狀。為了表示這種特殊的行進形態(tài),于是就用“尺”加上“蠖”創(chuàng)造出“尺蠖”這個詞。《易·系辭》:“尺蠖之屈,以求信也。”就是說尺蠖一類的蟲子,初行必將身體曲屈,而后才能伸舒前進。“蠖屈”一詞則表示人在不得志的時候,應該忍辱負重。一般人耳熟能詳?shù)捻n信“胯下之辱”的故事,張良給圯上老人“拾履”的傳說,足以說明尺蠖之屈不足以喪失志氣,來日璀璨的遠景就在眼前。

蛹yǒnɡ”,乃是蠶或其他鱗翅科昆蟲,從幼蟲變?yōu)槌上x的一種過渡形態(tài)。在此期間,幼蟲不食不動,外皮變厚,身體縮短。因而“蛹”字“從蟲甬聲”,從蟲,表示其類屬,“甬”,原指從口到肛門的穿通,在由它所組成的“通”、“涌”等字中,均含有貫穿、穿過的意思,而“桶”、“通”又有成為筒形的意義。如果剖開蠶繭,可以發(fā)現(xiàn),不僅蛹有筒的形狀,外面被一層硬殼所裹,再外才是圓桶狀的繭殼,處處呈現(xiàn)出貫通、中空的形狀,所以人們用“蟲”和“甬”造出了蛹字。

“蛹”,《說文》釋為:“蛹,繭蟲也。”清代大學者段玉裁注曰:“當曰繭中蠶也。”《荀子·賦篇》則說:“蛹以為母,蛾以為父。”顯然,他們的注解都偏向于蠶蛹。實際上,所有完全變態(tài)的昆蟲,都要經(jīng)過“成蛹”這一階段。

蛾é”,是蠶(鱗翅類昆蟲)的成蟲。小篆的“蛾”字從雙蟲從我,是一個形聲字。這里的“我”,并非第一人稱中的我們,表示由其引申出的壯美義,含有“大”和“美”的意思。取意“蛹”一旦蛻變?yōu)榈愑谐崂ハx后,便成為一種美麗的大蟲子。古文典籍中說:“蠶吐絲則成蛹,于繭中蛹復化而為蛾。”

形容美女彎彎雙眉的“蛾眉”,則取材于蠶蛾圓弧狀彎曲的觸角。飛蛾的觸角很長,且?guī)в休喞黠@的鋸齒形,對這種眉毛的青睞,源自古人的審美觀。“蕩子從軍事征戰(zhàn),蛾眉蟬娟守空閨”詩句中的“蛾眉”則代指美女。所謂“蛾眉新月”,則是用彎彎的新月和蛾眉互相指稱,來比喻由曲線而形成的美。

萬wàn”是“萬”的簡體字。甲骨文中的“萬”字,像一個巨螯曲尾的蝎子形狀,其本義原指蝎子,后來借用為數(shù)詞,即百千萬的萬。“萬”,在古代極言其多,如“萬物、萬象、萬言”等等。蝎子是一種喜歡群居的動物,尤其在交尾繁殖時期,更是密密麻麻,成百上千地聚成一堆。至今,在黃河沿岸的黃土縫隙中,常可看到這種情景。正是由于這種量的群聚,加上質(zhì)(毒性)的作用,“萬”由蝎子的名稱演變?yōu)楸硎緲O多的數(shù)詞。“萬”的本義(即蝎子),則由后起的轉(zhuǎn)注本義字“蠆”來承擔。老百姓則以俗字“蝎”來表示這種有毒的蟲子。

圖形文字中的蝎

小篆中的“蝎”字,由“蟲”、“曷”組成。“曷”則由“曰”和“匃”組成。“匃”是形容站在逃亡的人前面,舉起手阻止,讓其停下來的會意字;“曰”則表示喝斥。“蝎”常常高舉起尾端的毒刺,為了阻擋侵犯者,擺出一副姿態(tài),隨時準備發(fā)出攻擊的形狀,所以古人把“曷”的意象加上“蟲”,來構(gòu)造這種令人生厭的毒蟲。

《篇海類編》曰:“蠍,或作蝎。”現(xiàn)以蝎為正字,從蟲、曷聲。

蝗huánɡ”,古代“水火兵蝗”四大災害之一。蝗蟲,形狀似蚱蜢,口大而銳利,常成群結(jié)隊地飛行,云集田間吃掉莊稼的全部苗葉,所謂“飛蝗所過,秀草不實”。

蝗蟲

甲骨文和金文的“蝗”字,本為象形字,有觸須、翅翼和肢足,一只蝗蟲的各部分都具備了。小篆的“蝗”字成為一個“從蟲皇聲”的形聲字。古文字中,“皇”同“王”都有廣大、光芒四射的意思。蝗蟲成群移動時,遮天蔽日,常常覆蓋廣闊的空間,人們懾于蝗蟲聲勢的壯大,乃名之為“蝗”。另外,與蝗蟲同一類屬、形似蝗蟲的蚱蜢,則是從“突然發(fā)作,猛烈繁殖”的意義所衍生的名詞。蝗蟲突然發(fā)作,為害莊稼的災禍,在中國歷史上十分嚴重。甲骨文的卜辭中,已經(jīng)有求神護佑、消除此害的記載。

《漢書》中有“蝗蟲大起,赤地數(shù)千里”的記載。《史記·秦始皇本紀》中也有“十月庚寅,蝗蟲從東方來蔽天”的記錄。“蔽天”與“赤地千里”的描述可見其聲勢之壯威。現(xiàn)代漢語中,形容一個人的吃相,叫做狼吞虎咽、一掃而光;形容貪官過境,刮地三尺時,則叫做“蝗蟲過境”。

蚤zǎo”,即俗稱的“跳蚤”,這是一種跳躍而行,吸食人畜血液的小昆蟲。上古時代,人們接觸最多的蟲子,大概就是跳蚤了,因而“蚤”用一只手和一只“放大”了的蟲來表示。小篆的“蚤”由雙“蟲”和“叉”組成。“叉”表示伸出手指頭用指甲搔抓物體,并在指甲縫里留下些許皮屑的意思。被跳蚤咬了之后感到癢,會不自覺地用指甲去抓,于是“叉”和“蟲”合成了“蚤”,表示用手搔抓這種癢蟲。

“蚤”的本義為跳蚤,在古文中又通“早”,如“蚤世”是說早夭;“蚤出”同于早出;“蚤作”即早起的意思。大概由于跳蚤在黎明來臨之際,會及時而瘋狂地吮吸人血,迫使人們在將醒未醒的狀態(tài)下,不得不早早起身的原因吧。在現(xiàn)代漢語中,已不準許這種“蚤、早”相通的假借替代了。

蚊wén”是雙翅類昆蟲的一種,夏天繁殖最速,叮咬人體并吸螫人血,能傳染疾病,它的幼蟲就是棲息于污水中的孑孓。

“蚊”字一看便知,由“蟲”和“文”組成。“文”源自母畜發(fā)情時生殖器的異變,后來引申指斑紋,纖小的蚊子十分精致,身上的斑紋和細長折曲的腿足,如同刻意描繪的紋線,因而“蚊”字“從蟲文聲”,是一個形聲字。在古文字中,“文”也有“聞”的意思在內(nèi)。源自母畜發(fā)情時散播的誘情激素,公畜與之接觸,首先是用鼻子接觸母畜的生殖器。因而“蚊”也指逐香逐臭,經(jīng)常落在異味物體上的蟲字。

和人關(guān)系密切的昆蟲之中,沒有比蚊子更小的了,這些小蚊子如果飛臨,通常發(fā)出似“文”的“嗡嗡”聲,真是令人討厭萬分。

戰(zhàn)國時期的陶文有“蟁”字,小篆緣此而來。“民”在古代本指眼睛朝下看的人。“蟁”字“從雙蟲民聲”,源自古人認為蚊蟲在黑暗中活動,會像飛機一樣落在人體之上。《說文》認為“蚊”為“蟁”字的俗體,后“蚊”行而“蟁”廢。

“蛛zhū”,指稱蜘蛛。這是一種細腰大腹的節(jié)肢動物,它的尾部能分泌出一種黏液,用來結(jié)網(wǎng)捕食飛蟲。甲骨文的“蛛”字正像長腿大肚能夠吐絲的蜘蛛形狀。中間的二橫,表示蜘蛛盤踞的蛛網(wǎng)。金文的“蛛”字,像一只四肢長大的蜘蛛形,上部中間之形,顯示其吐絲結(jié)網(wǎng),四通八達。小篆的“蛛”字,在金文的基礎(chǔ)上,產(chǎn)生了形變,蜘蛛的形體取其大腹演化成為“黽”形,口部的蛛網(wǎng)變成了“朱”字。由此,演變成一個從黽、朱聲的形聲字(此為因音形變)。現(xiàn)代漢語中的“蛛”是“鼄”字的俗體,也是規(guī)范化后的文字。

在《本草綱目》一書中,李時珍說:“設(shè)一面之網(wǎng),物觸而后誅之,知乎誅義者,故曰:‘蜘蛛。’”現(xiàn)實生活中,人們常用“蛛絲馬跡”比喻隱約可尋的線索或依稀可辨的跡象。流行歌曲中則有“蜘蛛吐絲畫它自己的圓”這句十分形象的哲理語言。

蜘蛛

蛉línɡ”原本是一個象形字。甲骨文中的“蛉”乃蜻蜓的線描勾摹。整個圖形,恰似有著四個翅翼和歧尾的蜻蜓之形。金文的“蛉”字更為象形,構(gòu)形上也更為美觀。小篆的“蛉”字舍棄象形,另起爐灶,創(chuàng)造了一個“從蟲令聲”的形聲字。楷書因此寫作“蛉”。

“蛉”,《說文》釋為:“蛉,蜻蛉也,從蟲、令聲。”古代,將有歧尾能遠飛的稱為“蜻蜓”,無歧尾難及遠的則稱為“蜻蛉”。另有一種稱為“螟蛉”的昆蟲,原本與蜻蛉無關(guān)。《詩·小雅·小宛》:“螟蛉有子,蜾蠃(guǒ luǒ)負之。”這是說,螟蛉被蜾蠃負去,在其尸體上下卵,讓幼蟲孵化后便有食物。古人誤認為蜾蠃取螟蛉為子,故稱養(yǎng)子為“螟蛉、螟蛉子”。

蟬chán”,俗稱“知了”。雄蟬的腹部有發(fā)音器,能連續(xù)不斷發(fā)出尖銳的鳴叫。甲骨文的“蟬”字,是一個非常美麗的象形字。金文尚嫌不足,將其美化成一種更漂亮的圖形,對稱、細致而繁瑣,但細細觀察,仍有象形的韻味。小篆另起爐灶,創(chuàng)造了一個“從蟲、單聲”的形聲字,表示“知了”在樹枝上的獨來獨往,以及鳴叫聲的單調(diào)。“蟬”字的發(fā)音,則來自這種昆蟲的嘶鳴聲,乃是一種擬聲語。

漢畫像石中的兒童捕蟬圖

古人認為,蟬是一種餐風飲露便可以填飽肚子的昆蟲。《吳越春秋》中記述:“秋蟬登高樹,飲清露,隨風揮撓,長吟悲鳴。”實際上,蟬并不飲露,它有細長的口器,以吸食樹木汁液為生,具有把樹汁中的碳水化合物轉(zhuǎn)變?yōu)榈鞍踪|(zhì)的功能。一只肥實的蟬,其營養(yǎng)價值勝過一萬只蒼蠅,難怪有“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的典故。殷代先民,甚至將蟬作為祭祀祖先的供品。漢代則有專門燒烤這種肉蟲的爐具,以供貴族們享用。今天農(nóng)村的孩子們,仍喜歡捕捉蟬,燒吃這種高蛋白食品。

漢代燒烤蟬陶爐

玉雕的蟬,古人稱之“琀”,用作死人嘴里的填充物。今天,乃是價值不菲的古玩。

黽mǐn”是“黽”的簡體字。甲骨文的“黽”,乃是一只蛙的象形。《說文》釋為:“黽,蛙黽也。”《爾雅·釋魚》則說:“在水者黽。”事實上,“黽”的構(gòu)形與青蛙無關(guān)。它的構(gòu)形來自蒼蠅。“黽”的本義也是蒼蠅。本義由轉(zhuǎn)注后的“蠅”字所承繼。

金文和小篆的“黽”字承接甲文,但在一脈相承之中,象形的韻味逐漸喪失,符號化逐漸增強。楷書繁體寫作“黽”,因為書寫時筆畫不順,漢字簡化方案,將其簡省為“上口下電”的“黽”。

青銅銘文圖形

“黽”的本義為蒼蠅。由于這種小蟲子十分勤奮,每日苦苦地待在灶或人們的食物上,因此,人們用“黽勉”一詞表示勤勉努力。如《詩·小雅·十月之交》:“黽勉從事,不敢告勞。”不過,這里的“黽”應讀作mǐn。

龜ɡuī”的古今意義相同,都指烏龜。甲骨文的“龜”字,既有俯視之形,也有側(cè)視圖形,象形特征十分明顯,一看便知是一只烏龜。金文的“龜”字,則像人們在打撲克時,給輸家描繪的“王八”符號。小篆的“龜”字源出烏龜?shù)膫?cè)視圖形,遵從篆書文字書寫的規(guī)則,不失象形韻味,漂亮而又巧妙。楷書據(jù)此簡省整理后,寫作“龜”。

商代青銅盤上的龜

“龜”,《說文》釋為:“龜,舊也,外骨內(nèi)肉者也,從它,龜頭與它(蛇)頭同。天地之性,廣腰無雄,龜鱉之類,以它(蛇)為雄。”這句話中的“舊”同“久”,言指龜是一種長壽動物,也說“龜”的古音讀為jiū(久)。“外骨內(nèi)肉”是說龜?shù)娜怏w身軀,被龜殼所包圍。龜頭與蛇頭相似,不言而喻;但后邊的文字則反映了古人的一種錯誤認識:龜?shù)拇菩凼蛛y辨,古人誤以為所有的龜均為雌性,當其生殖時便須與蛇交尾(蛇為雄性)。古人的誤區(qū),也有可能出自龜蛇都是卵生(下蛋)動物吧。古代圖形中的“玄武之象”,以蛇盤龜上作交尾狀,正是基于這一錯誤認識。

龜,可以整年不吃不喝,其壽命又出奇的長,俗語說:“千年王八萬年龜。”因此,古人認為龜是通靈神物,謂之“靈獸”。殷商民族更以龜甲來占卜吉兇,并在上面刻寫甲骨卜辭,這也是今日仍能從挖掘出土的龜甲上見到甲骨文字的原因。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吉木乃县| 彭阳县| 长泰县| 沈丘县| 翼城县| 电白县| 温州市| 凤凰县| 宁陕县| 盖州市| 梅州市| 内江市| 通渭县| 思南县| 腾冲县| 墨脱县| 金阳县| 西宁市| 松潘县| 洪江市| 台州市| 买车| 富源县| 舞钢市| 定日县| 保靖县| 凉城县| 富顺县| 安福县| 莱西市| 婺源县| 吉林市| 广南县| 多伦县| 顺昌县| 云龙县| 怀仁县| 仪陇县| 泾阳县| 平塘县| 古交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