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把握說話藝術(3)
- 提高辦事能力的11種方法
- 王峰
- 4872字
- 2016-03-14 17:47:44
8.該說的留一點,不該說的莫開口
做人要做到該說的話留一點,不該說的話莫開口。因為,說出去的話如潑出去的水,無法收回,既然說了,就要為自己說過的話負責。任何人也無法預測一句話會造成什么樣的影響,說不定哪句不該說的話會惹來不必要的麻煩,所以,在說話之前必須要經過大腦深思熟慮。
禍從口出,言多必失。無論一個人身處什么位置,也不管其財富、勢力有多雄厚、多強大,話語既能使人平步青云,也能使人遺臭萬年。所以,管不住自己的嘴,就相當于在自己身上綁了一顆隨時都有可能爆炸的定時炸彈。
生活中,免不了有這樣一些人,心里藏不住話,聽到什么、看到什么后,不管事情真相如何,就像大喇叭一樣四處傳播,這種行為正是愚蠢的表現。所謂“病從口入,禍從口出”,指的就是多嘴多舌導致的后果。
有人認為:“人長了一張嘴,如果不說不就浪費資源了嗎?”當然,人長了嘴巴不用確實可惜,但是說話要講究個分寸,大凡處世精明的人在說話時總會三思而后行,做到該說的說,不該說的閉口不提,寧可爛在肚子里也不說。
說話一定得看場合、看時機,要權衡一句話說出后的利弊。如果說話不看場合,不講究方式方法,也不考慮結果,往往會惹出禍端,遭人厭煩。尤其是處世尚淺的青年人,社會閱歷少,經驗不足,大有一種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氣勢,他們說話不分場合,不論時機是否成熟,口無遮攔,滔滔不絕,雖然有時言者無意,但聽者有意,這樣可能會吃虧上當。
日常生活中,因說話惹出風波的事情很多。不負責任背后瞎說,捕風捉影四處亂傳,閑言碎語、添枝加葉,給許多人造成痛苦和煩惱,有些還可能會造成人間悲劇。
每個人都會說話,但把話說得到位的人卻屈指可數,有人認為寫文章難,而說話比寫文章更難。文章寫得不好還可以修改,可話說得不好,卻無法修改,“說出去的話,潑出去的水”,無法修改也無法收回,所以說話要謹慎。有這樣一個因說話不恰當而釀成笑話的故事:一位工會主席要召集委員開大會,但是開會的時間早已過了,可到會場的卻只有3個人。
他嘆氣說道:“唉,怎么會這樣,這是一種什么樣的工作態度啊!該來的都不來!”到場的一個委員聽了這話后,感到很不舒服,心想:該來的都不來,難道我是那個不該來的人?隨后就悄悄地離開了。主席見狀,又嘆道:“唉,該來的人還沒來,不該走的又走了!”其余的兩個委員聽了這句話后,心中十分不悅,誤認為他倆才是該走的人,于是一氣之下全走了。
可見說話不當的后果,會議不但沒有開成,還得罪了人。如果工會主席對在座的說幾句場面話,也不會造成這樣的結果。
以上的故事給了人們一個啟示:在說話前必須考慮清楚,用腦子想想再說。“投其所好”,說別人愛聽的、順心的話,體現出親和力。
有位文學家在作品中曾這樣寫道:“害人的舌頭比魔鬼還要厲害,上帝意識到了這一點,用他那仁慈的心,特地在舌頭外面筑起一排牙齒、兩片嘴唇,目的就是要讓人們講話通過大腦,深思熟慮后再說。”
言由心生,說什么樣的話,怎樣說好,要靠大腦支配,所以在管好自己的嘴前,首先要用大腦仔細思考。在每句話說出口前,必須先經過大腦篩選,造謠中傷、搬弄是非的言辭一定不能讓它溜出口。
9.巧妙周旋,由被動變主動
有的人說話經常掩飾不住自己的情緒,不管什么場合,也不管對象是誰,不考慮說話會引起什么后果,心里有什么就說什么,知無不言,直來直去。這樣的人與其說是誠實,不如說是魯莽,結果不僅使自己沒有臺階下,有時也在無意中得罪了他人。
在客客氣氣的社交談話中,直話直說有時是致命傷。別誤解,這不是在鼓勵說謊,這里說的是一種說話藝術。談話高手能夠像斗牛勇士一樣,揮灑自如地應付、閃避災難。
有一個善于閃躲質問的人,他對待突如其來的問題處理得游刃有余。他巧妙的一句話,常常可以使自己由被動變為主動,令人佩服不已。有次有人問他:“你可曾讀過《堂·吉訶德》?”他回答:“最近不曾。”其實他根本沒讀過,然而誰會煞風景去破壞融洽的談話?還有一次,有人問他可曾讀過但丁《神曲》中的地獄篇,他回答:“英文本沒讀過。”旁人不禁對他肅然起敬。他這句百分之百的真話會讓人產生三種誤解:他讀過這詩篇;他精通14世紀的意大利文;他是文學純粹主義者,不屑讀翻譯本。此話真高明!
其實在社交談話中有很多訣竅,可以給那些直話直說的人作為參考。預備幾個有趣的題目,侃侃而談,但言辭須含糊。那么,怎樣才能尋找安全話題呢?可以考慮以下幾項:
(1)使用模糊性語言
就曖昧模糊而言,這題目是數一數二的,這個話題最重要的部分叫做“不確定性原理”。有位物理學家最愛以世界的本質為題,使用一些模糊性語言,講些令人費解的話,然后看到周圍的人個個滿臉愕然、面面相覷,便忍不住偷笑。
(2)選擇某位不大出名的歷史人物為話題
可以選擇某位不太出名的歷史人物為話題,他不必有什么精彩的奇聞逸事。如果你不想再聽某人喋喋不休地談論當今國家大事,用這類題目轉移話題再適合不過了。你可以說:“某某怎么樣?”那人會頓時茫然,問道:“他怎么樣?”“你剛才說的全部可以應用到某某身上。”你回答。政客就是這樣的,誰能反駁?
不過需謹慎的是,有時跟其他客人周旋時,談些不相干的話,要摸清楚什么題目不能碰。王某有一次大談“文化大革命”,談了20多分鐘,殊不知,坐在他旁邊的那個人是屈指可數的中國史權威,其結果自然不用多說,讓人貽笑大方。
(3)用涵義廣泛的形容詞
所用的形容詞最好能適用于任何一個方面。如果有人要你對你毫無所知的某本書、某出舞臺劇、某部電影或某首音樂發表意見,你應該說:“我喜歡他早期的作品,作風比較單純。”或者說:“我喜歡他后來的作品,那些比較成熟。”無論對方是否同意,都不能說你錯。
(4)講述一些歷久彌新的趣聞逸事
不必發表長篇大論也可以給人一種學識淵博的印象。在節骨眼上講出一樁人所罕知的事,會使人深信你滿腹經綸。例如,你記住某某名作家的妻子是哪個富豪家族哪一房的正室或偏房的表親,然后在跟人家討論文學、商界動態、名人花絮或趣聞的時候,再表現出漫不經心的樣子,這樣一來,別人肯定會為你的博學所驚嘆。
(5)發表別人無從駁斥的見解
閑談中,難免會有人問你:“你認為如何?”你不想把真正的想法說出來,原因是你剛才沒有注意聽。其實你一直想的是,赴宴途中你汽車發出的怪聲,或者某部電影里某演員叫什么名字。不過,有三種答案適用于任何話題,而且不會引起異議:“那完全要看情況而定。”“不能一概而論。”“在某些地方,情況會受環境因素影響。”
(6)高明地搪塞躲避
如果有人想戳穿你的把戲,千萬別慌。你可以采納如下幾個對策:
第一,含糊其辭。馬上用丹麥著名物理學家尼爾斯·波爾所講的“真理有大小之分。與小真理對立的,當然是錯的;與偉大真理對立的,則同樣是真理”應對。然后,趁質問你的人還在琢磨這一番話,找個借口離桌。
第二,指著窗外大聲喊:“瞧那個!”可以借此轉移同桌人的注意。
第三,把一塊肉放進口里細嚼,同時做思索狀,仿佛是在整理你的答案。接著屏息并慌張地指指喉嚨,奔出飯廳,挺著肚子朝沙發背猛撲過去,使人以為你食物梗塞,在自行救治。然后站起來,轉身對嚇壞了的眾人從容地說:“沒事了。”如果你演技夠好,大家便會忘記使你突發急癥的誘因,反而稱贊你有醫學知識,救了自己。
總之,在有些情況下,有些話不能直接說出口。應采用一種技巧,使自己可以由被動變為主動。
10.場面話該說還要說
會說場面話并不是為人狡詐的象征,而是疏通人際關系的一種手段。場面話說得到位不到位,會影響人脈網的廣與狹。但是,聽場面話時,必須要動動腦子,認真辨別真偽后再確定真假與是非,否則吃虧上當的還是自己。
李強在一個單位埋頭苦干了許多年,一直都沒有升遷,為此他很苦惱。有一天,李強的一個朋友告訴他,另一個單位的營銷部有一個空缺,李強便通過朋友牽線搭橋,拜訪了那家單位人事部的一位主管,希望能走走他的后門,把自己調到那個單位去。
當時,那位主管熱情地招待了李強和他的朋友,對李強的請求拍著胸脯說:“絕對沒有問題,你就回去等待佳音吧!”李強得到了該主管的承諾后,興高采烈地回家等消息。
轉眼兩個月過去了,辦調動的事一點消息也沒有,李強給朋友打電話,想知道到底出了什么情況,朋友卻告訴他,那個位子已經被人搶先占了。
他頓時火冒三丈,問:“既然答應我了,而且還拍胸脯說沒有問題,為什么現在會出現這種狀況?”他的朋友對李強的質問也不知如何回答是好。
其實,那位主管拍著胸脯承諾李強的話,不過只是礙于情面的場面話而已,可李強卻信以為真了,所以才吃了個啞巴虧。
“說話”在人類社會交流中,被當做一個重要工具使用,人類無時無刻不在應用它。
因此,場面話是待人處世中不可缺少的客套話,每一字每一句,都可能影響到一個人辦事的成功幾率。
與人交往中,我們經常會聽到這樣的場面話,例如:“你的事情包在我身上”、“我全力幫忙”、“有什么問題盡管來找我。”像這一類型的場面話,該說時,還要說。如果你當面回絕了對方,勢必會將場面弄得很尷尬,難免會得罪人。
另外,如果你碰上的是那種難纏的人,為了讓你幫忙,他死纏著你不肯離開,那將是一件令人頭疼的事,這時,只能用場面話先將其打發掉。然而對于他所托你辦的事情,能辦到的盡力辦,不能辦到的日后再說。
總而言之,在待人處世中,場面話該說還要說,有時候,不說場面話真的很難脫身,而且還會影響你的人際關系,由此可見,說場面話的重要作用,但場面話以不要太離譜或引起別人誤解為好,否則就有麻煩了,起碼會影響到別人對你的看法。既然場面話不可缺少,那么怎樣才能說好場面話呢?
與智慧型的人說話,需要有廣博的知識;與學識淵博的人說話,辨析能力一定要強;與善辯的人說話,就沒有必要啰啰唆唆;與上司說話,就要把話說到他心坎里;與下屬說話,必須讓他們感覺到你的慷慨,從你這里他們能得到好處。別人不愿意做的事情,不要勉強;而別人喜歡做的,應給予大力的支持;別人喜歡聽的話,要多說;別人不喜歡的,要少說,甚至不說。做到這些就算是管好了自己的嘴。
漢高祖劉邦滅楚、平定天下之后,開始對他的臣子論功行賞,這時就出現了彼此爭功的現象。
劉邦認為論功勞蕭何最大,封他為侯最合適不過,給他大量的土地也實屬應該,可是其他人卻不服,私下里議論紛紛。大家都說:“平陽侯曹參身受12次傷,而且攻城略地最多,論功勞他應該最大,應當排第一,要封地他也應該占最多。”
劉邦心里知道,因為封賞問題,委屈了一些功臣,對蕭何是偏愛了一點,只是在他心目中,蕭何確實應該排在首位,可身為皇帝又無法對這一想法明言。
正當為難之際,關內侯鄂君似乎揣摩出了劉邦的心思,不顧眾大臣反對,上前說了一些言不由衷的場面話:“群臣的意見都不正確,曹參雖功勞很大,攻城略地很多,但那只不過是一時的功勞。皇上與楚霸王對抗五年,丟掉部隊、四處逃避的事情時有發生。是蕭何常常從關中調派兵員及時填補戰線上的漏洞,才保皇上沒受太大的損失。”
“楚、漢在滎陽僵持了好多年,糧草缺乏時,是蕭何轉運糧食補充關中所需,才不至于斷了糧餉啊!再說皇上曾經多次逃奔山東,每次都是因為蕭何出力,才使皇上萬無一失,如果論功勞,蕭何的功勞才稱得上是萬世之功。現如今,即使少一百個曹參,對大漢王朝又有什么影響呢?難道我們漢朝會因此而滅亡嗎?為什么你們認為一時之功高過萬世之功呢?所以,我主張蕭何排在第一位,而曹參其次。”
劉邦聽了關內侯鄂君的話,自然是非常高興,因為關內侯鄂君的場面話說到了劉邦心坎里去了。劉邦連忙說:“好,好,就這么定了。”
關內侯鄂君因揣摩出劉邦一直想封蕭何為侯的心思,然后順水推舟、投其所好,挑劉邦愛聽的話說,劉邦自然非常高興,劉邦的心愿落實了,鄂君也因此被劉邦封為“安平侯”,封地超出原來的一倍。
由此可見,場面話的重要作用,假如關內侯鄂君沒有趁機將場面話說出去,劉邦不會給他封侯,也不會擴大封地面積。所以說,場面話該說時還要說,但必須掌握好度,不能太不切合實際。
有人認為,說場面話是一件可恥的行為,那是對說出去的話不負責的表現。但是身處復雜的社會,有時不說場面話又寸步難行,所以場面話還是要說,只是在說之前考慮清楚,管好自己的嘴,盡量說一些貼切實際的恰當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