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箴言“志”字篇——品格自勵志在千里(3)

5.“金丹換骨”鍛氣質

一個人有了志向,人生就有了目標。如果他的志向高遠,立志堅卓,不管遇到任何困難都能勇往直前,那么一定會取得成功。在這種意義上說,立志可以使人改變自己,重塑自我,用曾國藩的話說,立志猶如“金丹換骨”。甚至一個人的性格、氣質也可以通過立志來改變。

同治元年(1862)曾國藩寫信給他的兩個兒子曾紀澤、曾紀鴻,其中有這樣一段話:

人之氣質,由于天生,本難改變,惟讀書則可變化氣質。古之精相法(者),并言讀書可以變換骨相。欲求變化之法,總須先立堅卓之志。即以余生平言之,三十歲前,最好吃煙,片刻不離,至道光壬寅十一月二十一日立志戒煙,至今不再吃。四十六歲以前,作事無恒,近五年深以為戒,現在大小事均尚有恒。即此二端,可見無事不可變也,爾于“厚重”二字,須立志變改。古稱“金丹換骨”,余謂立志即丹也。

曾國藩用自己親身經歷的兩件事教育當時已經長大的兩個兒子。“金丹換骨”,意思是說,立志像極為靈驗的神藥一樣,服了他就可以使你脫胎換骨,變成另外一種高尚的人。

讀書可以養氣。孟子說,吾善養吾浩然之氣,即是此理。但萬事皆須有恒,有恒即須有毅力,毅力又皆從志向而出。

在家教方面深受曾國藩影響的左宗棠在給兒子孝威的信中說:

讀書做人,先要立志;想古來圣賢豪杰,是我者這般年紀時,是何氣象?是何學問?是何才干?我現在哪一件可以比他?看同時一輩人,父母常背后夸贊者,是何好樣?斥責者,是何壞樣?好樣要學,壞樣斷不可學,心中要想個明白,立定主意,念念要學好,事事要學好;自己壞樣,一概猛醒猛改,斷不許少有回護,斷不可因循茍且,務期與古時圣賢豪杰少時志氣一般,方可慰父母之心,免被他人恥笑。

讀書是為了增長知識,增長知識是為了使自己的人格和品行得到提升。但這一切又以立志為基礎。

曾國藩的立志觀有兩方面內涵:一是讀書要給自己定下目標,我讀書要讀到什么程度;二是作人也要給自己定下目標。做人要作一個什么樣的人。

根據曾國藩、左宗棠等人的主張,在立志時,應該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參照:

一是要和古代的圣賢和豪杰志士相比,看看他們在自己這個年齡取得了什么樣的成績,達到了什么樣的境界,自己在哪些方面不如他們,在哪些方面趕上或者超過了他們。

二是父母對自己的前途是怎樣規劃設計的,自己的志向是否與父母給自己立下的奮斗目標相一致,雖然有時父母給自己立下的奮斗目標不一定完全適合自己,但是“知子莫如父母”,他們那樣“規劃”肯定有他們的道理,因此,要充分尊重和深思。

三是要把自己與同輩人相比,認真分析別人的優點和缺點。然后讓這三點成為一個平面,這個平面就是自己確立的志向。

立志之后應該做些什么呢?曾國藩說:

志患不立,尤患不堅;偶然聽一段好話,聽一件好事,亦知感動羨慕,當時亦說我要與他一樣;不過幾日幾時,此念就不知如何消歇去了。此是立志不堅,還由不能立志之故;如果一心向上,有何事業不能做成?

的確,一個人立志容易,但最關鍵的是如何實現自己的志向。

曾國藩在給幾個弟弟的信中詳細介紹了他非常佩服的好友陳岱云立志的情況。

陳岱云,字源兗,是曾國藩二女婿陳遠濟(松生)的父親,即曾國藩的親家。陳岱云早年與曾國藩同登進士,入翰林。并一同投唐鑒、倭仁之門,為良師益友。

道光二十三年(1843),陳岱云家運不幸。這一年夏天,他在京患病達40多天,至年底剛好時,他的夫人易氏又得了重病,僅10多天即病故了。陳岱云因曾在新婚之夜,紅蠟燈花被喜爆所滅,易夫人說:“如果有什么不幸,但愿我自己受到懲罰!”故內心極為愧疚,悲傷已極。曾國藩對他深表同情,曾作《岱云同年喪妻為此詩譬之》相勸。并在第二年正月二十五日《稟父母》信中說:“陳岱云之賢配于正月初八日仙逝。去年岱云病時,曾經割臂療夫。十二月初二日生一子,小大平安。至除夕得氣痛病,正月初三即服人參,初八日長逝。岱云哀傷異常,男代為打理一切。二十三日開吊,男贈銀十六兩。陳宅共收贈銀三百二十余兩。”

陳岱云自妻去世后,“光景最苦”。但仍不改欲有所作為之志。因準備考差,于道光二十五年(1845)六月接妾到京,將他的小兒子從曾國藩家接回自養。同年十一月他雖被放官,但不甚滿意。曾國藩于第二年正月初三日《稟父母》信中說:

二十四日,陳岱云放江西吉安府知府。岱云年僅三十二歲,而以翰林出為太守,亦近來所僅見者。人皆代他慶幸,而他深以未得主考、學政為恨。且近日外官情形,動多掣肘,不如京官清貴安穩,能得外差,固為幸事,即不得差,亦可讀書養望,不染塵壤。岱云雖已得郡為榮,仍以失去玉堂為悔。自放官后,摒擋月余,已于十二月二十八出京。

出京時,曾國藩作《送陳岱云出守吉安》一首相贈。詩中說陳岱云“樹德追孔周,拯時儷葛亮。”后來陳岱云與曾國藩成為兒女親家。家中又經歷了母親和另一位夫人去世的大變故,但仍然成為一個“耿芥忠藎之臣”。

咸豐三年(1853),太平軍自安慶北上,進軍廬州,陳岱云隨江忠源率軍前往防守,于是年十二月在廬州戰死。曾國藩吊陳岱云親家之聯云:

眾口鑠堅金,誰知烈士丹心苦?

大江漾明月,長照忠臣白骨寒。

因此,在人生的征途上,有了志向,確實能把自己引向另一個“自我”,實現人生“金丹換骨”的一種升華。

成大事箴言:

人之氣質,由于天生,本難改變,惟讀書則可變化氣質。古之精相法(者),并言讀書可以變換骨相。欲求變化之法,總須先立堅卓之志。即以余生平言之,三十歲前,最好吃煙,片刻不離,至道光壬寅十一月二十一日立志戒煙,至今不再吃。四十六歲以前,作事無恒,近五年深以為戒,現在大小事均尚有恒。即此二端,可見無事不可變也,爾于“厚重”二字,須立志變改。古稱“金丹換骨”,余謂立志即丹也。

——同治元年四月

6.堅忍不墜青云之志

曾國藩一生雖不能算是立下不世之功,但也成為古今數一數二的大人物,這和他終身所奉行的也是為人們所推崇的“堅忍”是密不可分的,“堅忍”者何?剛強牢固為堅,勇毅強挺為忍。君子持威重,執堅忍,臨大難而不懼,視白刃若無也。欲立不世之功,得成勛世偉業,非堅忍所不能也。堅忍于戰則無敵,于禮則大治;外無敵,內大治,厚道載物乎?這就是曾國藩的堅忍。

1854年11月27日曾國藩在給他諸弟的信中說:我自從服官及辦理軍務,近幾年來,心里常常有郁屈不平的感受,每每仿效母親大人指腹示于兒女們的樣式曰“這里邊蓄積多少閑氣,無處發泄。”那些往年的許多事已不全記得了,今年2月在省城河下,凡屬我所帶領的兵勇仆從,每次進城,必定遭痛罵毒打,這種情景都是四弟、季弟親眼所見。謗怨之聲沸騰,萬口譏笑嘲諷,這也為四弟、季弟親眼所聞。自四月以后兩弟不在這里,景況更加令人難堪。我只有忍辱包羞,屈心抑志。

曾國藩的一生靠堅忍成就了他的事業。青少年時代靠堅忍的苦讀博取了功名,取得了進身之階。到中年以后更是靠“堅忍”戰勝了磨難。

曾國藩在江西帶兵的時候,因為他所處的環境,當時雖是督師,實居客寄的地位,籌兵籌餉,一無實權,二無實力,州縣官都不聽他的話,各省督撫又常常為難他,只有胡林翼是誠心幫他的忙。湘軍將士雖也擁戴他,可是他們的官級,有的比他還高,他好像一個道義上的統帥,當然是經不起敗仗的。這時曾國藩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堅忍。他在父親去世,棄軍回籍奔喪,甚至欲急流勇退的情勢下,耐心地聽取了朋友的規勸,并且深深地做了自我反省。

自率湘軍東征以來,曾國藩有勝有敗,四處碰壁,究其原因,固然是由于沒有得到清政府的充分信任而未授予地方實權所致。同時,曾國藩也感悟到自己在修養方面也有很多弱點,在為人處事方面固執己見,自命不凡,一味蠻干。后來,他在寫給弟弟的信中,談到由于改變了處世方法所帶來的收獲,無非是“堅”中多了一些“忍”,結合時勢把“堅忍”二者的關系處理得更為妥貼了。靠這種堅忍曾國藩終于走出了那種陰霾籠罩的心境,度過了那段痛苦的日子。因此曾國藩在他的處世中,特別偏愛“堅忍”,他說:司馬遷崇尚黃老,敬仰游俠,班固以此來譏諷他,確合事實。敬仰游俠,所以多次稱贊堅忍卓絕的操行。比如屈原、虞卿、田橫、侯嬴、田光以及貫高都是此類人物。

主站蜘蛛池模板: 潮安县| 襄垣县| 泰州市| 嘉禾县| 阿勒泰市| 沂水县| 凭祥市| 廉江市| 贡嘎县| 天峻县| 昌图县| 金门县| 新郑市| 金平| 昌黎县| 姜堰市| 尉犁县| 平南县| 永州市| 凤冈县| 湟中县| 个旧市| 兖州市| 麻阳| 日土县| 三台县| 南靖县| 西和县| 南阳市| 公主岭市| 林甸县| 禄劝| 荣成市| 治多县| 运城市| 安多县| 常山县| 富民县| 辉县市| 壤塘县| 常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