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馬克思(1)
1.無悔的青春
特利爾城是德國萊茵省的一座美麗城市,偉大的思想家卡爾·馬克思就于1818年5月5日出生在這里。
馬克思的父親亨利希·馬克思是這個小城的法律顧問、律師工會主席,他學識淵博,品德高尚,深受18世紀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的熏陶。馬克思的母親也是個十分賢慧開明的人,在這個富裕而文明的家庭里,馬克思自幼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馬克思小學的全部課程都是在父母的指導下完成的,因而沒進過小學校。不過,那時他還是個頑皮的孩子。他很喜歡戶外游戲,在孩子中間是個“領袖”。
馬克思以極端豐富的想像力博得了小伙伴的佩服。小伙伴們很有興趣地一連幾小時聽他講一些離奇的故事,而這些故事都是馬克思自己隨時隨地編出來的。
馬克思讀中學時仍然十分淘氣,還是常常愛在同學之間講些離奇的故事。不過,他一年比一年穩重了。特別是他在中學里學過5年之后,竟成為一個十分穩重的學生。
馬克思不追求分數和獎勵,但十分酷愛知識,喜歡自學,又肯思考問題,談話也喜歡追根問底。
但是,馬克思從小就表現出與別的孩子不同的性格,他特別喜愛文學。在他房間里的桌子上和椅子上都堆滿了書。他從白天到晚上總是默默地看書和寫學習札記。一些最著名的文學家和哲學家的著作他都很感興趣,尤其是歌德、席勒和伏爾泰、萊辛、至西門等人的著作。
馬克思之所以十分喜愛看書,這與他的家庭影響有很大的關系。他父親很偏愛這個早熟的孩子,常常在晚上穿著拖鞋,披著長便衣,悄悄地走進馬克思的房間,以漫淡的方式將自己的知識傳授給他,有時討論一些重要的問題,甚至不知不覺地進行到雞叫時才各自去睡覺。
另外,學校對馬克思的智力發展起了很大的作用。在中學教師中有出色的古典語言學家、考古學家、數學家。校長維膝巴赫是著名的歷史學家和進步學者,他很注重把學生培養成具有啟蒙思想和人道主義的人。馬克思是他最得意的學生。
無論在勤奮學習和智力方面,或者在學習的愛好和知識的掌握方面,馬克思都能使校長高興。校長不但親自指導馬克思的學習,還常常提醒馬克思的父親注意引導馬克思。
馬克思17歲時,以優異成績順利地通過了畢業考試。中學畢業,這對一個青年來說,是生活道路上的一個重要轉折。在畢業前夕,全班同學幾乎天天在談論以后的出路,他們的想法和打算各不相同。
他們中有的打算去當牧師;有的打算依仗親友的權勢,插足官場;有的想繼承家業,成為百萬富翁;有的想投筆從戎,在戰場上建樹軍功,晉爵加銜;也有的想進大學深造,使自己成為一個名揚天下的學者名流。每個人都按照自己對生活、前途和幸福的理解,來考慮職業,選擇自己的生活道路。
面對人生的一個大的選擇,馬克思是怎樣做的呢?
在一篇題為《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的畢業作文中,回答了這個問題。
馬克思認為,剛踏上人生旅途,不愿受命運擺布的青年,必須嚴肅地考慮對職業的選擇。
青年人熱情奔放,富于想像,在考慮職業時往往容易為一時的興趣所左右,或者被某種好奇激起的幻想所陶醉。
馬克思認為,任何職業都只是手段。青年在選擇職業的時候應該經過冷靜的思考,全面衡量自己的能力、特點和體質,挑選最適合自己的職業。
他說:“在選擇職業時,我們應遵循的主要方針是人類的幸福和我們自身的完美。不應認為,這兩種利益是敵對的、互相沖突的,一種利益必須消滅另一種。人類的天性本來就是這樣,人們只有為同時代人的完美,為他們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達到完美。”
馬克思認為,只是為個人爭得一個可以炫耀一番的社會地位而奮斗,那是十分庸俗和低極的。如果一個人只是為自己勞動,他也許能成為有名的學者、絕頂聰明的人、出色的詩人,但他永遠不能成為一個真正完美的偉人。
馬克思即討厭那些追求名利的利己主義者,也反對那種自卑的、無所作為的懶漢和懦夫。因為這對一個青年來說,同樣是墮落和毀滅的道路。相反,有的人雖然擔任了力不勝任的工作,但是我們想到犧牲自己的幸福是為了盡義務,即使我們力量微薄,也會促使我們努力去做。
什么樣的人才是真正的偉人?什么是真正的幸福?馬克思回答道:“那些為共同目標勞動?熏因而自己變得高尚的人是偉大的人物,那些為大多數人帶來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
在這篇文章的最后,馬克思寫了一段感人至深的話:“如果我們選擇了最能為人類福利而勞動的職業,那么,重擔就不能把我們壓倒,因為這是為大家獻身。那時我們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憐的、有限的、自私的樂趣,我們的幸福屬于千百萬人,我們的事業將默默地、但是永恒發揮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對我們的骨灰,高尚的人將灑下熱淚。”
在1835年10月,馬克思在波恩大學攻讀法學,許多的新知識吸引著他。
他什么都想學,除了那些與法學有關的課程外,還選了文學藝術的課程,并打算選修物理和化學。
他想看的書太多,不得不貪婪地利用夜間和其它課外時間閱讀。他覺得時間不夠用,1個小時60分鐘,1天24小時太短了。
馬克思忘我地學習,不久他得了失眠癥,常常頭痛和精神不振。父親不得不寫信勸他不要因為過于勤奮而損害了身體。父親的信中說:“一個體弱多病的學者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我希望每次擁抱你的時候都會看到你是一個身心越來越健康的人。”
在圣誕節前夕,馬克思到荷蘭的姨父家去過節和休息游玩。經過半個月的休息游歷才恢復了健康。
到了第二學期,馬克思熟悉了大學里的生活。而此時的波恩大學的學生中流行著一種不良風氣。許多人沉溺于放蕩不羈的生活:酗酒、賭博、斗毆。
馬克思經不住同學們的勸誘也參加了他們的活動,并被推選成利特爾“同鄉會”主席。
有一次,他因夜間和同學們喝酒,喝得大醉,被學校的法官禁閉了一天。他在禁室內,一群學生還擁進去用酒祝賀他“光榮”地被罰。
還有一次路西亞同鄉會上的一個貴族出身子弟對他進行侮辱性挑釁,馬克思同他偷偷地進行了決斗。當然這些“活動”馬克思也誠實地告訴了父親。
馬克思的父親得知此事后,為他十分擔心。馬克思自己也不滿意波恩的環境。在第一個學年結束的時候,他根據父親的建議,決定轉學到柏林大學。
1836年10月,馬克思來到了柏林,在柏林大學法律系注冊入學。柏林大學是德國的高等學府,是思想斗爭的核心。這里集中了全國許多的著名學者。這里的學生都勤奮好學,學術空氣濃厚。
馬克思在這良好的環境下,以驚人的毅力、頑強的精神在書林學海中探索,他研讀了大量哲學、法學、歷史和文學藝術等方面的著作,獲得了課堂上難以得到的廣博知識。
在柏林大學的前兩年,他寫了大量詩作,有抒情詩、敘事詩、諷刺詩。他的詩大多抒發了對遠方戀人的思念和愛慕,歌頌了他們純真的愛情。但也有不少詩表達了他對邪惡和黑暗的憎惡,對正義和自由的渴望。但他后來對自己的詩采取了批評的態度,停止了這方面的工作,而把全部精力用于科學理論研究。尤其是哲學研究方面。
另外,馬克思對科學有極大的興趣,覺得學習是最大的享受。他不去游玩,也不和別人交朋友。同學們勸他去巴結從特利爾調來的上層人物,他堅決地拒絕了。馬克思覺得沒有必要去跟那些人閑聊,白白浪費時間,耽誤自己的學習,只要有了知識才會有力量,才能變得三頭六臂。
漸漸地,隨著學習的深入,馬克思迷上了黑格爾,辯證法深深地吸引了他。他開始與青年黑格爾派的人來往了。并加入了他們主辦的“博士俱樂部”。
馬克思是“博士俱樂部”中年齡最小的一個成員。他的許多言論感染了比他大十多歲的老成員,他獲得了人們的稱贊,被譽為后起之秀。他給青年黑格爾分子留下了極深刻的印象,以至他離開柏林之后很長時間人們還對他念念不忘。
科本曾這樣評價馬克思:“一個思想的倉庫,一所學校”,用柏林的土話說馬克思聰明的頭腦像“牛頭一樣大”。
在當馬克思攀向科學高峰時,他最親愛的父親在1838年初病倒了。這一年的5月初,母親要馬克思回特利爾為父親準備后事。當他回到特利爾時,父親就病故了,終年61歲。
父親的去世使馬克思十分悲痛。他始終把父親的照片放在自己的口袋里。以感激的心情懷念父親。
不久,馬克思回到柏林大學繼續學習,此時,由于知識的增長,一個偉大的目標在他的腦海里定格,他不停地奮斗著。
馬克思對哲學的的興趣日益增長,1839年開始研究希臘哲學。重點研究唯物主義哲學家德漠克利特和伊壁鳩理的哲學理論。
馬克思為什么研究古希臘哲學呢?因為,當時青年黑格爾派大多數都喜歡古希臘哲學,而德謨克利特和伊壁鳩魯是古希臘偉大的哲學家。另外,馬克思決心弄清哲學中的一切問題,對于哲學史的研究有助于他了解哲學中的全部問題。
馬克思在筆記中表明了自己對宗教蒙昧主義的不可調和的立場,強調哲學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公開表明自己的無神論觀點,指出哲學和宗教勢不兩立,并且主張要像古希臘神話中的普羅米修斯那樣具有強烈的反抗精神,為革命的哲學鳴鑼開道。
1840年下半年起,馬克思開始寫博士論文,準備取得博士學位后去大學講授哲學。利用大學講壇傳真理,向宗教和專制制度開展戰爭。
馬克思的論文題目是《德謨克利特的自然哲學和伊壁鳩魯的自然哲學的差別》。
1841年3月,馬克思完成了博士論文。這時柏林的青年黑格爾派遭到政府的排擠和迫害。馬克思不愿讓那些惟命是從的人捉弄自己,就放棄了在柏林大學取得博士學位的打算。
為了不放棄取得學位的機會,同時發表自己的論文向反動派挑戰,馬克思決定把論文寄給政治空氣比較好的耶拿大學。
耶拿大學哲學系主任巴赫曼教授審閱了他的論文。稱贊他“才智高超、見解透徹、學識淵博”。并寫了推薦馬克思的博士論文書。
由于馬克思的博士論文寫得十分出色,耶拿大學決定不再對馬克思進行答辯和其他形式的考試,直接授予他哲學博士學位。4月15日馬克思取得了博士證書。
當時馬克思還只有23歲,但已經是受人崇敬的哲學博士了。
著名青年黑格爾分子莫澤斯·赫斯給一位朋友的信中介紹馬克思時說:“你應該準備去結識一位最偉大的哲學家。也許是當今活著的惟一的真正的哲學家。他即將顯露頭角,會把德國的眼光吸引到自己身上。他將給中世紀的宗教和政治以最后的打擊。他既有最深刻的哲學嚴肅性,也有最敏銳的機智。請你設想一下,如果把盧梭、伏爾泰、霍爾巴赫、萊辛,海涅和黑格爾結合成一個人——我說的是結合,不是湊合,那這個人就是馬克思博士。”
此時的馬克思雖然已拿到了博士學位,但他的生活卻出現了困難,馬克思的母親在父親去世以后,由于家道中落,對馬克思提出一個要求,要馬克思盡快獲得學位和高官厚祿。可馬克思獲得的不是法學博士學位,而是哲學博士學位,這大大地限制了獲得有利可圖的官職的可能性。對此,母親以兒子工作選擇不合適為理由,拒絕分給他一份遺產,并且通過法庭暫時剝奪了他的繼承權。
母親責怪馬克思不去尋求高官厚祿,而醉心于危險的政治思想活動。但母親不公正和冷酷的對待,沒有使馬克思改變政治信念。他于是去了波恩投身火熱的革命運動。
到了波恩,他一邊研究費爾巴哈的著作,一邊參加了德國爭取民主和自由的斗爭。
此時,在科倫出版的《萊茵報》深深地吸引了馬克思。他每天向報紙投稿,并推薦他的朋友擔任了主編。
《萊茵報》開始討論德國的統一問題,出版自由問題,實行代議制問題等等。報紙的聲望提高了。
普魯士政府對《萊茵報》的政治傾向很不滿,并以查禁相威脅,同時加強了對報紙的檢查,馬克思在這種危急的情況下,擔任了報紙的主編,從此《萊茵報》就變成了革命民主運動的報刊,它受到更多讀者的歡迎。
但是,政府對《萊茵報》進行了迫害,馬克思只有辭去主編的職務,深入到貧苦的地區繼續開展斗爭。
1843年的6月19日,馬克思和燕妮舉行了婚禮。
燕妮出生于一個普魯士的貴族家庭。她的父親是威斯特華倫男爵,是特利爾的樞密顧問官。他與馬克思的父親是好朋友,他也是馬克思少年時代的啟蒙者之一。
燕妮的爸爸很喜歡聰明而又好學的馬克思。經常給他介紹文學和哲學方面的知識,介紹現實存在的許多問題,還把許多書借給他讀。馬克思深受他的影響。
燕妮除了長得異常美麗外,還特別聰明。她從沒上過小學和中學,完全靠父親的指導和自學獲得豐富的知識,能寫一手文筆秀麗的文章。馬克思十分愛慕這位好學深思,沒有貴族習氣的姑娘。
馬克思17歲時,燕妮21歲了。有一大群愛慕燕妮的貴族子弟不斷地糾纏她,但都被燕妮拒絕了。因為燕妮在心里也暗暗地傾心于馬克思。
馬克思決心為人類的幸福而工作的崇高志向和孜孜不倦的求知精神及發人深思的真知灼見,把燕妮的思想引到了一個新的境地。
共同的理想、高尚的情操,把這一對奮發有為的青年緊緊地結合在一起。
但是他們美好的戀情并不一帆風順。他們的訂婚是對當時社會的傳統觀念和市儈習俗的大膽挑戰。
燕妮畢竟是出身貴族,而且才華出眾,有多少官僚子弟追求她。按當時的社會通例,燕妮這樣的貴族小姐只能在上流社會階層中結成婚姻。而馬克思的父親雖說是個律師,但畢竟屬于市民階層,經濟雖然寬裕但并不富足,何況馬克思還是個前途未卜的大學生。
這樁婚事能否得到燕妮家里人的贊同,親戚將怎樣議論,對兩個年青人來說將是一場嚴峻的考驗。
但馬克思依然和燕妮訂了婚,然后就到柏林大學去了。他離開了心愛的姑娘,心中思念日增,于是便把愛情傾瀉在書信上。他甚至寫了三冊愛情詩集寄給燕妮。
燕妮接到這些詩集總是感動得眼含熱淚,寫的回信同樣充滿了對馬克思的深情。
可是,這種熱戀如不節制,就會嚴重影響馬克思的學習,父親也為此發愁。
馬克思和燕妮也意識到了這樣下去不好,于是,他們兩人下決心控制自己的感情,以利于馬克思埋頭學習。
馬克思控制自己的感情是很不容易的,因為他愛燕妮已經達到了如癡如狂的程度。為了使自己的情緒能夠平靜下來,他做了無情的自我批判,決心堅決抵制戀愛對學習的影響。
馬克思的父親一直對兩個人的熱戀感到惶恐和不安,擔心燕妮是否會真心愛馬克思,擔心燕妮的家庭反對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