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章 讀書(5)

在文章的結構方面,最重要的是開頭和結尾。在這一點上,詩文皆然,細心的讀者不難自己去體會。而且我相信,他們都已經有了足夠的體會。要舉例子,那真是不勝枚舉。我只舉幾個大家熟知的。歐陽修的《相州晝錦堂記》開頭幾句話是:“仕宦而至將相,富貴而歸故鄉,此人情之所榮,而今昔之所同也。”據一本古代筆記上的記載,原稿并沒有。歐陽修經過了長時間的推敲考慮,把原稿派人送走。但他突然心血來潮,覺得還不夠妥善,立即又派人快馬加鞭,把原稿追了回來,加上了這幾句話,然后再送走,心里才得到了安寧。由此可見,歐陽修是多么重視文章的開頭。從這一件小事中,后代讀者可以悟出很多寫文章之法,這就絕非一件小事了。這幾句話的訣竅何在呢?我個人覺得,這樣的開頭有雷霆萬鈞的勢頭,有籠罩全篇的力量,讀者一開始讀就感受到它的威力,有如高屋建瓴,再讀下去,就一瀉千里了。文章開頭之重要,焉能小視哉!這只不過是一個例子,不能篇篇如此。綜觀古人文章的開頭,還能找出很多不同的類型。有的提綱挈領,如韓愈《原道》之“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由是而之焉之謂道,足乎己而無待于外之謂德”。有的平緩,如柳宗元的《小石城山記》之“自西山道口徑北,逾黃茅嶺而下,有二道”。有的陡峭,如杜牧《阿房宮賦》之“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類型還多得很,不可能,也沒有必要一一列舉,讀者如能仔細觀察,仔細玩味,必有所得,這是完全可以肯定的。

談到結尾,姑以詩為例,因為在詩歌中,結尾的重要性更明晰可辨。杜甫的《望岳》最后兩句是:“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錢起的《省試湘靈鼓瑟》的最終兩句是:“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杜甫的《贈衛八處士》的最后兩句是:“明日隔山岳,世事兩茫茫。”杜甫的《縛雞行》的最后兩句是:“雞蟲得失無了時,注目寒江倚山閣。”這樣的例子更是舉不完的。詩文相通,散文的例子,讀者可以自己去體會。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原因并不難理解。在中國古代,抒情的文或詩,都貴在含蓄,貴在言有盡而意無窮,如食橄欖,貴在留有余味,在文章結尾處,把讀者的心帶向悠遠,帶向縹緲,帶向一個無法言傳的意境。我不敢說每一篇文章,每一首詩,都是這樣。但是,文章之作,其道多端;運用之妙,在乎一心。我上面講的情況,是廣大作者所刻意追求的,我對這一點是深信不疑的。

“你不是在宣揚八股嗎?”我仿佛聽到有人這樣責難了。我敬謹答曰:“是的,親愛的先生!我正是在講八股,而且是有意這樣做的。”同世上的萬事萬物一樣,八股也要一分為二的。從內容上來看,它是“代圣人立言”,陳腐枯燥,在所難免。這是毫不足法的。但是從布局結構上來看,卻頗有可取之處。它講究邏輯,要求均衡,避免重復,禁絕拖拉。這是它的優點。有人講,清代桐城派的文章曾經風靡一時,在結構布局方面曾受到八股文的影響。這個意見極有見地。如果今天中國文壇上的某些散文作家——其實并不限于散文作家——學一點八股文,會對他們有好處的。

我在上面啰啰唆唆寫了那么一大篇,其用意其實是頗為簡單的。我只不過是根據自己六十來年的經驗與體會,告誡大家,寫散文雖然不能說是“難于上青天”,但也絕非輕而易行,應當經過一番磨煉,下過一番苦功,才能有所成,絕不可掉以輕心,率爾操觚。[2]

綜觀中國古代和現代的優秀散文,以及外國的優秀散文,篇篇風格不同。散文讀者的愛好也會人人不同,我絕不敢要求人人都一樣,那是根本不可能的。僅就我個人而論,我理想的散文是淳樸而不乏味,流利而不油滑,莊重而不板滯,典雅而不雕琢。我還認為,散文最忌平板。現在有一些作家的文章寫得規規矩矩,沒有任何語法錯誤,選入中小學語文課本中是毫無問題的。但是讀起來總覺得平淡無味,是好的教材資料,卻絕非好的文學作品。我個人覺得,文學最忌單調平板,必須有波濤起伏,曲折幽隱,才能有味。有時可以采用點文言辭藻,外國句法;也可以適當地加入一些俚語俗話,增添那么一點苦澀之味,以避免平淡無味。我甚至于想用譜樂譜的手法來寫散文,圍繞著一個主旋律,添上一些次要的旋律;主旋律可以多次出現,形式稍加改變,目的只想在復雜中見統一,在跌宕中見均衡,從而調動起讀者的趣味,得到更深更高的美感享受。有這樣有節奏有韻律的文字,再充之以真情實感,必能感人至深,這是我堅定的信念。

我知道,我這種意見絕不是每個作家都同意的。風格如人,各人有各人的風格,絕不能強求統一。因此我才說:這是我的偏見。說“偏見”,是代他人立言。代他人立言,比代圣人立言還要困難。我自己則認為這是正見,否則我絕不會這樣刺刺不休地來論證。我相信,大千世界,文章林林總總,爭鳴何止百家!如蒙海涵,容我這個偏見也占一席之地,則我必將感激涕零之至矣。

1998年

我對散文的認識

我從小學起就愛上了散文這種文體。經過初中、高中,一直到大學,在國文課上,讀的都是中國古代的散文。從先秦的莊子和孟子讀起,經過了漢代的司馬遷和賈誼等,南北朝時期的駢文和散文,唐初的四杰,以及以后的唐宋八大家,一直到明代的歸有光,公安派和竟陵派小品,最后是清代桐城派的龔自珍等人的文章,沒有讀不到的。到了今天,時間已經過去了七八十年,《昭明文選》《古文觀止》等書早已從我的書案上絕跡。可是,偶爾在有意與無意之間還會背誦起整篇或整段的少年時讀過的古文來。那種慘淡經營的結構,鏗鏘悅耳的節奏,恢宏詭奇的想象,深邃精密的思想,靈動活潑的文體,石破天驚的比喻,豐盈充沛的真情,品味不盡的神韻,所有這一切都“潤物細無聲”似的流入我的靈府,使我精神為之抖擻,心情為之振奮,心曠神怡,消除煩悶,仿佛受到了一次凈化(catharsis),樂不可支了。

中國確實是世界散文大國。

可是這一個彰明昭著的事實,最初我卻視而不見,是經過了一段很長的時間,我才認識到的。

我在大學里讀的是西洋文學系,對西方散文情有獨鐘,平日侈談英國散文諸大家,旁及法國和美國。德國也是西方文學大國,詩歌、小說、戲劇,成績斐然,而散文名家則寥若晨星。可見文學品種是與民族性有密切聯系的。這一點好像還沒有人明確地談到過,我頗以為是憾事。

中國的民族性大概最宜于散文和詩歌。我在這里講的散文是指有真情實感又具有高超藝術性的散文,一般用散文寫成的文字,不管思想性多么高,如果缺少真感情和文采,也算不上文學散文。在中國浩如煙海的典籍中,文學散文占有很大的比例。經部中有好散文,史部中更多,司馬遷不就是公認的偉大的散文作家嗎?子部中有好散文,《孟子》(有時歸入經部)和《莊子》可為代表。集部中除了詩歌外,絕大部分都是散文。我沒有做過細致的統計,在中國古代文獻中,散文的分量肯定占絕對的優勢。名篇佳作,輝耀千古,中國是世界散文大國,還有什么值得懷疑的地方嗎?

20世紀早期,中國爆發了一場文學革命,就是所謂的五四運動,舉凡文學、藝術、哲學,以及政治、經濟,無不蒙受其影響,而文學為尤甚,最顯著的標志就是文言改白話,這是幾千年文學史上一大劇變。新舊兩派爭論極為激烈,最后是白話統一了文壇,沒有人再懷疑白話的能力了。

到了今天,五四運動已經過去了八十多年。在這一段漫長的時期內,評論五四運動的文章多如過江之鯽,至今未絕。但是,從各種不同的文體上評斷其優劣成敗者,愧我庸陋,尚未見到。我不是文學史家,對古代文學史和近現代文學史知之甚少。但是,常言道:一瓶醋不響,半瓶醋晃蕩。我連半瓶也沒有,卻偏想晃蕩一下。常言又道:拋磚引玉。我的意見連磚頭都夠不上,拋出去,用意不過是引起專家學者們的注意而已。

大家都知道,五四是中西文化碰撞的產物,結果是西方文化勝利了。專就文學而論,德國大詩人歌德晚年提出了“世界文學”這個想法。他究竟是怎樣想的,我們并不完全清楚。事實是,隨著西化在全世界的推進,歐美文學也一步一步地影響了全世界的文學創作。中國加入文學西化的行列相對來說是比較晚的,比印度晚得多。據我個人的看法,中國是從五四開始的,魯迅的《狂人日記》可為代表。文學的世界化或者干脆說就是西化,其含義是什么呢?我認為,這主要表現在形式上,西方的文學創作形式,特別是小說和戲劇,幾乎統一了全球,而其思想內涵和感情色彩,則仍然是民族的。這是輕易化不了的。

從小說來看,魯迅以后的短篇小說,在形式上同歐美的毫無差異。唐代的傳奇一直到清代《聊齋志異》等的影響一點也沒有了。茅盾和巴金以后的長篇小說情況也一樣,《水滸傳》《西游記》《紅樓夢》等的痕跡一點也不見了。從戲劇來看,曹禺的名劇在形式上同易卜生有什么區別呢?在其中還能看到關漢卿的影子嗎?

詩歌的情況有所不同。西方詩歌同世界上其他國家的詩歌一樣,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因此,很難說西方的詩歌在形式上統一了世界。中國古代詩歌,形式雖然也比較多,但數目究竟有限。五四改寫白話詩以后,形式如脫韁的野馬,每個詩人都有自己的形式,每一首詩形式都可以不同。有的詩有韻律,有的詩則什么都沒有,詩與非詩的界限難以劃分。我不是詩人,本來對新詩不應當亂發表意見。但是,我是一個詩歌愛好者,舊詩能背上一兩百篇。我雖然不會搖頭晃腦而曼聲吟詠之,讀來也覺得神清氣爽,心潮震蕩。但新詩我卻一首都沒背過,而且是越讀越乏味。到了今天,看到新詩,我就望望然而去之。我以一個談禪的野狐的身份,感覺到新詩還沒有找到自己的形式。既然叫詩,必有詩的形式。雖然目前的新詩在形式方面有無限的自由性,但是詩歌是戴著枷鎖的舞蹈,古今中外莫不如此。除掉枷鎖,僅憑一點詩意——有時連詩意都沒有——怎么能稱之為詩呢?漢文是富于含蓄性和模糊性的語言,最適宜于詩歌創作,到了新詩,這些優點都不見了。總之,我認為,五四以后在各種文體中,詩歌是最不成功的。

談到散文,則情況完全相反。散文也沒有固定的形式,所以,很難說,中國現代散文在形式上受了西方什么影響。在情調方面,在韻味方面,中國散文受點西方影響是難以避免的。但中國白話散文憑借的是豐厚的幾千年的優異傳統。恐怕20世紀的散文家都或多或少地讀過古文,受到古代散文的熏陶。在謀篇布局、遣詞造句方面不會不受到古代散文的影響。古代優秀的散文名篇沒有哪一篇不是慘淡經營的結果。這一點也會影響當今的散文作家。總之,20世紀的中國散文,上承幾千年的遺緒,含英咀華,吸萃揚芬,吞吐百家,熔鑄古今,是五四運動以來最成功的文體。

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是以專出散文作品蜚聲于中國文壇的。現在又推出謝冕教授主編、范希文先生襄助遴選的《百年百篇文學經典·散文卷》,可謂錦上添花。謝冕教授是著名的文藝批評家,自己又是詩人,以這雙重身份推出的散文精選,必有極其精到之處,可預卜也。我相信,這樣一本書會對本來是中國文學創作強項的散文創作,起激濁揚清的作用,使我們的散文創作更上一層樓,在世界文壇上發出新的更耀眼的光芒。

2000年10月14日

(本文原為《百年百篇文學經典·散文卷》序)

散文的兩大類

當年在清華大學讀書時,聽過葉公超先生所開的“英國散文”課,讀了那些清秀雋永、篇幅不長而韻味無窮的英國散文,大為欣賞。想到中國古人說“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我也想“退而結網”,但卻不知道這一張網如何去結。

后來,自己年歲長了幾年,見識開闊了一點,我憬然頓悟:自己從小就讀的那些唐宋八大家以及其他家的古文,不就是極其優美的散文嗎?遠在天邊,近在眼前,自己舍近而求遠,成為一個典型的迂夫子。

我對散文有偏愛,也有偏見。我認為,散文可以分為兩大類:廣義的與狹義的。廣義的散文就是與詩歌相對立的那種文體。狹義的散文則是接近英國人所說的familiar essay,是以抒情和敘事為主的,敘事也不是干巴巴的事實排列,也必須貫之以抒情。至于議論文,有文采的可以歸入我心目中狹義的散文內,報紙上的社論和各種形式的報告等則只能納入廣義的散文中,與我所欣賞的抒情散文不能同日而語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长寿区| 高淳县| 甘谷县| 沙雅县| 义乌市| 二手房| 修文县| 莆田市| 青海省| 施甸县| 扶沟县| 五寨县| 石景山区| 类乌齐县| 托克逊县| 海安县| 大厂| 仙桃市| 西昌市| 龙井市| 拉孜县| 通辽市| 天长市| 铜川市| 曲阳县| 阿克苏市| 廊坊市| 庐江县| 福清市| 吴忠市| 墨玉县| 太仓市| 普洱| 眉山市| 余江县| 塔河县| 香河县| 淄博市| 泾源县| 靖安县| 绥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