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邂逅經典:我與17部中外名著
最新章節
- 第17章 充滿虛無宿命色彩的經典——讀阿來的長篇小說《塵埃落定》
- 第16章 跨越百年的女性苦難史——讀莫言的長篇小說《豐乳肥臀》
- 第15章 驚心動魄的民族史詩——讀陳忠實的長篇小說《白鹿原》
- 第14章 現代《儒林外史》——讀錢鍾書的長篇小說《圍城》
- 第13章 徜徉書海論短長——讀毛姆的《毛姆讀書隨筆》
- 第12章 生活不易 愛更艱難——讀馬爾克斯的長篇小說《霍亂時期的愛情》
第1章 騎士精神的挽歌——讀塞萬提斯的長篇小說《堂吉訶德》
最初知道“堂吉訶德”這個名字是在魯迅先生的文章里,1932年1月20日,他在《北斗》雜志上發表文章《中華民國的新“堂·吉訶德”們》,文章說:“十六世紀末尾的時候,西班牙的文人西萬提斯(筆者注:現譯作塞萬提斯)做了一大部小說叫作《堂吉訶德》,說這位吉先生,看武俠小說看呆了,硬要去學古代的游俠,穿一身破甲,騎一匹瘦馬,帶一個跟丁,游來游去,想斬妖服怪,除暴安良。誰知當時已不是那么古氣盎然的時候了,因此只落得鬧了許多笑話,吃了許多苦頭,終于上個大當,受了重傷,狼狽回來,死在家里,臨死才知道自己不過一個平常人,并不是什么大俠客。”
魯迅不愧是魯迅,寥寥數言,就把一部八九十萬字的長篇小說故事梗概說得清清楚楚。以后,魯迅又在《真假堂吉訶德》《論重譯》等文章中提到《堂吉訶德》,足見這部小說影響之大,在當時就已經傳入中國,引起文壇重視。
《堂吉訶德》的中文譯本很多,早期的都不說了,現在比較知名的主要有楊絳、董燕生、屠孟超、孫家孟、唐民權、劉京勝、張廣森等人的譯本。筆者最早閱讀的是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楊絳譯本,后來又讀過漓江出版社出版的董燕生譯本,但都沒有讀下去,并不是因為譯文不好,事實上他們所譯的都堪稱經典。主要原因是,一開始就把這本小說當作小時候特別愛看的《三俠五義》之類的俠義小說,誰知年長之后對這類理想化的故事讀物已經不感興趣,再加上小說冗長啰唆的故事往往讓人難以閱讀下去。
我堅持讀完的是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劉京勝譯本,就是藍色精裝、列入出版社“經典名著/大家名譯”的那種。促使我讀完這本書還有一個重要原因,2016年10月,我在讀完哥倫比亞作家馬爾克斯的回憶錄《活著為了講述》時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細節:馬爾克斯在回憶錄中談到,他的一位作家朋友向他推薦《堂吉訶德》,認為它是成為偉大作家必須閱讀的書籍之一,但馬爾克斯開始也沒能閱讀下去,這位作家就建議他把書放在如廁時試讀,結果馬爾克斯讀完了。此后,馬爾克斯又多次閱讀《堂吉訶德》。我就是照著馬爾克斯的辦法重讀《堂吉訶德》并終于讀完的。
讀完之后,我才明白《堂吉訶德》之所以成為名著并非浪得虛名,它的確是一部夠得上經典的小說,而非徒有其名如西方的流浪漢小說、騎士小說和中國的俠義小說之流,僅憑它塑造的堂吉訶德這一經典的人物就足以讓小說和作者廣泛流傳。
也許以后我還會多次閱讀《堂吉訶德》。
一
據說,在西班牙首都馬德里有一個著名景點,它就是塞萬提斯廣場。在廣場的正中央,矗立著塞萬提斯的雕像,圍繞著作家的是《堂吉訶德》中的兩個主要人物:堂吉訶德與他的仆人桑丘。西班牙人以這種隆重的方式來紀念自己國家的這位偉大作家以及他的不朽名作。
1547年9月29日,塞萬提斯出生在馬德里附近的一個城市,家境落魄,少年生活艱辛。長大后,他成為羅馬一位達官顯貴的侍從,后來離開教廷參軍,在勒班陀戰役中左手受傷致殘。回國途中,他遭遇海盜被俘,被當作奴隸賣給了奴隸主。在做苦工的5年中,他4次策劃逃跑,均遭失敗。
在被家人贖回國后,塞萬提斯曾做過征糧官和收稅員,因為揭露貴族和教會惡行,被誣陷入獄。此時,塞萬提斯已年過50,他拖著貧病交加的身體,在鐵窗內回顧自己的一生,無限悲愴。出獄后,塞萬提斯一邊艱辛地謀生,一邊創作小說,他把自己的經歷和真正的騎士美德相融合,偉大的《堂吉訶德》就此誕生。
小說細致地描繪了16世紀中后期至17世紀初西班牙的社會生活,辛辣地諷刺了當時粗制濫造、荒謬愚昧的騎士小說,同時,它批判的鋒芒直指當時政治、法律、宗教、道德等各個方面。
在某種程度上,堂吉訶德即塞萬提斯,塞萬提斯即堂吉訶德,二者實為一人。臨終時,塞萬提斯寫道:“堂吉訶德為我一人而生,我為他一人而活;他行事,我記述,我們兩人融為一體。”堂吉訶德的理想和嘆息,正是塞萬提斯一生的經歷與希望。
《堂吉訶德》出版后取得巨大成功,上至宮廷,下至市井,到處傳誦,一年之內再版6次。如今,《堂吉訶德》在世界上已被翻譯為70多種文字,出版2000多個版本,成為世界上印刷量最大、聲望最高的作品之一。單在中國,從1922年第一個中文版本問世算起,到2020年止,出版版本超過30種。有人斷言,《堂吉訶德》在全世界的普及程度僅次于《圣經》,換句話說,在世俗文學作品中,不管版本的數量,還是譯文的種類,它都居于前列。
堂吉訶德那個穿著破甲、騎著瘦馬、執著長矛,旁邊跟著一個又胖又矮侍從的形象,早已成為世界文學史上的一個標志,成為無數理想主義者的化身。憑借《堂吉訶德》,塞萬提斯在文學界獲得崇高地位,在西班牙語世界,塞萬提斯被譽為最偉大的作家,沒有之一,西班牙文化部用他的名字設立了塞萬提斯獎,以表彰杰出的西班牙語作家。
作為一部現代小說的奠基之作,《堂吉訶德》對后來的一些著名作家產生了重要影響。英國作家笛福曾自豪地稱他的小說主人公魯濱遜身上具有一種堂吉訶德精神;英國作家菲爾丁曾寫過一部《堂吉訶德在英國》的喜劇;俄國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說,若想看懂他的《白癡》,必須首先閱讀《堂吉訶德》;美國作家福克納更是每年讀一遍《堂吉訶德》,聲稱“就像別人讀《圣經》似的”。
后世許多著名作家對塞萬提斯也不吝贊美之詞。德國作家歌德認為:“我感到塞萬提斯的小說,真是一個令人愉快又使人深受教益的寶庫。”英國詩人拜倫認為:“《堂吉訶德》是一個令人傷感的故事,它越是令人發笑,則越使人感到難過。”德國詩人海涅認為:“塞萬提斯、莎士比亞、歌德成了三頭統治,在敘事、戲劇、抒情這三類創作里分別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法國作家雨果認為:“塞萬提斯的創作是如此的巧妙,可謂天衣無縫;主角與桑丘,騎著各自的牲口,渾然一體,可笑又可悲,感人至極……”俄國批評家別林斯基認為:“在歐洲所有一切著名文學作品中,把嚴肅和滑稽,悲劇性和喜劇性,生活中的瑣屑和庸俗與偉大和美麗如此水乳交融……這樣的范例僅見于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德》。”
然而,在當時,《堂吉訶德》并沒有為塞萬提斯帶來財富和榮譽,小說出版后,他一如既往地寂寞和窮困潦倒。1616年4月23日,貧病交加的塞萬提斯逝世于馬德里。他死后被草草安葬,沒有墓碑,墳塋至今都沒有找到。1835年,在他逝世200多年以后,馬德里才為這位聲譽日隆的作家修建了一座紀念碑。
想想屈原,想想杜甫,想想蘇東坡,生前寂寞,死后哀榮似乎是中外古今許多作家的宿命。
二
前面引用的魯迅先生的話已將《堂吉訶德》的故事梗概說清,這里再引述一下它的幾個主要故事情節。
在西班牙一個叫拉曼卻的村子里,有一個小紳士叫吉哈納。他是一個落魄的鄉紳貴族,將近50歲,瘦削干癟,他有一匹瘦馬,還有一支長矛,一面祖傳舊盾。家中有一個40來歲的女管家,一個20來歲的外甥女,還有一個幫工。他們一家基本生活可以維持,但并不富裕。吉哈納有一個嗜好就是酷愛騎士小說,成天沉迷其中,不干活,不管家事。后來竟然走火入魔,失掉理性,對書中所寫都信以為真,把土地賣了去購買這類書,并見人就議論書中的內容。
一天,吉哈納突發奇想,他要仿照書中人物去做游俠騎士,去親歷危險,解救苦難,建立功業。他給那匹瘦馬起名為羅西南多,找出家里的矛和盾,為自己做了頭盔,給自己取名為堂吉訶德,把一個鄉間女子臆想為美麗的騎士夫人,一切準備就緒后,他便以騎士的身份走出村子,去行俠仗義。
然后,小說敘述了堂吉訶德的三次出游冒險歷程。
第一次出游冒險歷程的故事:
受封騎士。第一次出游的頭一天,堂吉訶德看到一家客店,把它當作城堡,把店里的兩個妓女和店主分別當成貴夫人和堡壘長官,要求店主給他舉行騎士封贈儀式。店主見他瘋瘋癲癲,就答應了他,胡亂地在客店里封堂吉訶德為騎士。
解救牧童。受封騎士后的第二天,堂吉訶德回家途中看到一個牧童被綁在樹上,財主罵他丟了羊,用皮帶狠命地抽打他。堂吉訶德命令財主給孩子松綁,并如數付給孩子工錢,財主被迫照辦。但他走后,財主又把小孩重新綁在樹上狠狠地抽打。
第二次出游冒險歷程的故事:
游說桑丘。堂吉訶德游說村子里一個叫桑丘·潘沙的鄰居,讓桑丘跟他出門行俠,做他的侍從。他許諾桑丘,一旦攻下某個島嶼,就讓他做島上的總督。于是,桑丘騎著一頭驢,與老婆、孩子不辭而別,跟隨堂吉訶德出游。
大戰風車。堂吉訶德與桑丘在郊野遇見了幾十架風車,堂吉訶德把它們當作幾十個巨人,上前廝殺,用長槍刺進了風車的翅翼。結果他被風車連人帶馬甩了出去。
大戰羊群。路上,他們遇到了被人趕著的兩群羊,堂吉訶德把羊群看成是出現在他面前的兩支結仇的軍隊,沖進羊群,舉槍亂刺,被牧羊人亂石打倒,磕掉牙齒,跌斷肋骨。但他認為這是混蛋魔法師的把戲,把敵對的兩軍變成了兩群羊。
搶奪頭盔。一位路過的理發師騎著騾子,把銅盆頂在頭上遮雨。堂吉訶德認為是來了一個騎花點子灰馬、戴金頭盔的騎士,便舉槍沖了過去,嚇得理發師丟下銅盆,棄騾逃走。堂吉訶德奪得銅盆,認為它是有名的曼布利諾頭盔,把它戴在頭上。桑丘把理發師的騾子牽過來,把他的行囊也收歸己有。
第三次出游冒險歷程的故事:
拜訪意中人。堂吉訶德帶著桑丘到托波索去拜訪意中人杜爾西內婭公主,他認為世上唯有意中人的青眼,最能激發游俠騎士的勇氣。可是這鎮上并沒有什么公主,為了交差,桑丘把路上遇到的三個騎驢的鄉下女人說成是杜爾西內婭和隨從,堂吉訶德始信后疑,認為是魔術家把大美人變作了粗蠢村姑。
決斗鏡子騎士。為贏得榮譽,堂吉訶德與桑丘到薩拉果薩城參加比武大會。鄰居參孫·加爾拉斯果為了打敗他,迫使他回家,化裝成鏡子騎士,在半路攔截他。結果因為他的馬絆了一跤,被堂吉訶德沖倒在馬下,堂吉訶德為勝利而得意。
遭公爵夫婦捉弄。堂吉訶德和桑丘在林子里遇到一對游獵的公爵夫婦,他們把堂吉訶德請回自己的城堡,并在夜間舉辦了一場游獵會。公爵夫婦令仆從扮成魔法師和杜爾西內婭,由魔法師告訴堂吉訶德,杜爾西內婭已經著魔,唯有讓桑丘承受3300鞭的鞭打才能解救。桑丘雖然害怕,但在堂吉訶德的懇求下只好答應。
在公爵的花園里,堂吉訶德和桑丘被蒙上眼睛,坐在一只大木馬上。公爵叫人抬來幾只大風箱,拼命鼓風,讓堂吉訶德誤以為正在空中飛行和魔法師作戰。人們點燃木馬的尾巴,馬肚子里裝滿了花炮之類,一陣爆炸把堂吉訶德主仆拋跌在地上。堂吉訶德睜開眼,看到他的長槍插在一張白羊皮紙上,上面寫著上天對他的功績的褒揚。公爵夫婦裝作十分驚訝,把一場鬧劇扮演得像真的一樣。
桑丘的“總督”生涯。為了拿這對主仆開心,公爵任命桑丘到海島上做總督。在短短幾天里,桑丘斷事公平合理,為官清廉正直,還制定了一系列的法令,受到人們的頌揚。公爵派人偽裝成敵人進攻海島,把桑丘打得遍體疼痛。桑丘覺得當總督的日子并不好過,于是辭官不做,回去尋找主人。
決斗白月騎士。薩拉果薩城比武會臨近,堂吉訶德主仆辭別公爵動身前往。加爾拉斯果又化裝為白月騎士,前來和堂吉訶德決斗,雙方商定,誰輸了,就讓對方發落。結果堂吉訶德斗敗,白月騎士罰他回家,一年之內不準外出。堂吉訶德只好遵從約定,沮喪回家。
堂吉訶德回家后,連發高燒,終于一病不起,臨終時頓悟,痛斥騎士小說的毒害,囑咐外甥女不得嫁給騎士,否則就要取消她的財產繼承權。
三
《堂吉訶德》的巨大成功主要在于塑造了堂吉訶德這一經典的人物形象,有人把堂吉訶德與哈姆雷特、浮士德并列,視為西方文學中的三大典型人物,其名氣之大早已超過了作者塞萬提斯本人。
首先,堂吉訶德是一個看上去瘋癲不正常的人。
堂吉訶德本名吉哈納,是一個窮鄉紳。他既正常又不正常,他的不正常源于對騎士小說的癡迷,讀小說走火入魔后,自己也想和那些騎士一樣行走天下,行俠仗義。于是給自己取名為堂吉訶德,并把鄰村一個放豬的姑娘取名為杜爾西內婭,作為他的心上人,因為每一位騎士都必有一位高貴美麗的公主做意中人。他說服了鄰居桑丘做自己的侍從,帶他一起出門,由此引發了一系列荒誕可笑的冒險故事。
他把狹小破舊的旅店當作城堡,把店主當作堡主,把店里的兩個妓女當作貴夫人,在旅店里,他一本正經地逼迫店主完成了封贈儀式。在冒險旅程中,他把小鱈魚當作大魚塊,把劣質面包當作精白面,把銅盆當作頭盔,把風車當作巨人與之搏斗,把羊群當作軍隊與之沖殺,把公爵對他的捉弄當作事實。
他對想象中的杜爾西內婭無比推崇、無比忠貞。每一次“戰斗”之前,他都要對他高貴的公主“托博索的杜爾西內婭”進行一番表白與宣誓,并由此獲得了非凡的力量,不畏懼全世界的艱難。他要求那些戰敗者必須到他心目中的公主杜爾西內婭那里報到。正是因為心中對杜爾西內婭的忠貞,他對世間的一切聲色誘惑視而不見,充耳不聞,面對其他任何女性甚至達到坐懷不亂的境界。在兩次旅途中,很多女性開玩笑地主動求愛,他從來都認為她們是真的,但從來都沒有動心。
然而,他的瘋癲行為于事無補,于己無益,于人不利,要么成為人們的笑料,要么自己受傷遇困,要么給他人造成更大的災難。他解救了被地主綁打的牧童,結果他走后,地主把牧童重新綁在樹上更狠地抽打。
其次,堂吉訶德是一個具有騎士精神的人。
除去瘋癲的頭腦之外,堂吉訶德是一個真正的騎士精神的踐行者,從外形到品質,他都用標準的騎士規則要求自己。他費了四天工夫為自己的駑馬取名字,花了八天給自己取騎士名字,又特別為自己的意中人取了一個名字“杜爾西內婭”,雖然那位被稱為“杜爾西內婭”的姑娘根本不知道有堂吉訶德這個人,但他仍然堅定地愛著她,事事不忘她。他頭戴頭盔,手持長矛,騎著瘦馬,忠誠慷慨,勇敢寬容,行俠仗義。他解救牧童、與風車搏斗、與羊群沖殺,認為那是在履行騎士的責任。他認為受苦受罪是騎士應該承受的,是對自己的考驗,他無怨無悔地接受為此所受的一切苦難。
堂吉訶德是一個勇敢的騎士。楊絳在她的譯本序中說:“他要做游俠騎士不是做著玩兒,卻是死心塌地、拼生舍命地做。”他想到自己該去掃除的暴行、申雪的冤屈、補救的錯失、改革的弊端以及履行的義務,覺得遲遲不行對不起世人。面對受苦受難的蕓蕓眾生,他有一種強烈的“救世主情結”,他要把在騎士小說中讀到的那些游俠騎士的行為一一照辦。不管對方數量有多少,力量有多大,他該出手時就出手。他飽嘗苦頭,常常被別人揍得七死八活,但仍然不改初心,他要戰勝種種艱險,消滅一切暴行,從而名傳千古。
堂吉訶德愛惜騎士榮譽,他無法忍受自己的騎士身份被人踐踏。他說:“美德的道路窄而險,罪惡的道路寬而平,可是兩條路止境不同:走后一條路是送死,走前一條路是得生,而且得到的是永生。”他這樣告誡桑丘:“我們游俠騎士得遵照基督教為我們規定的任務干事,不能亂來。”
在騎士精神的熏染下,堂吉訶德正直善良。他對被壓迫者和弱小者寄予無限同情,他反對人壓迫人、人奴役人。他對押送苦役犯的人說:“人是天生自由的,把自由的人當作奴隸未免殘酷。”他訓導桑丘說:“世世代代是莊稼人,不會低了身份。人家瞧你不引以為恥,就不會來侮辱你。你寧可夸耀自己是貧賤的好人。”這些話顯示了人格平等、不自輕、不自辱的思想,這是堂吉訶德身上最耀眼的地方,體現了文藝復興后的人文思想,閃動著人性之光,在當時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第三,堂吉訶德是一個不切實際的理想主義者。
作為騎士精神的崇拜者,堂吉訶德內心真誠,有著赤子之心,行為高尚,一心想除暴安良。然而,時代已變,騎士精神也被現實的人們拋棄,騎士精神注定不能恢復,他的理想注定不能實現,生活在自己世界里的他注定不斷地遭遇命運的捉弄。
堂吉訶德始終是一個理想主義者,他對現實不滿,但又不知道根本問題在哪里,更不知道如何才能真正解決。由于受騎士小說的影響,他在幻想中臆想了他的現實環境,并用脫離現實的手段,實行了荒唐可笑的行動。他用昨天的思維做今天的事,在騎士道消亡的時代,這個夢注定要幻滅。
在與殘酷現實的交手中,堂吉訶德的騎士理想一步步敗下陣來,他的朋友加爾拉斯果為了制止他的荒唐行為,假扮白月騎士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用騎士道反將他一軍,將他打敗。這是對堂吉訶德致命的一擊,他的騎士理想就此破滅。騎士理想是堂吉訶德的全部依托,在騎士理想破滅的那一刻,堂吉訶德就注定要死亡,小說的故事也就到了終點。
桑丘也是小說中一個不可或缺的人物,可以說,如果沒有桑丘,堂吉訶德的形象和小說本身將會大打折扣。事實上,堂吉訶德的形象正是在精彩紛呈的桑丘的輝映下才顯得無比成功,主仆二人相依為命,相得益彰。讀過小說的讀者一想到堂吉訶德就會想起桑丘,一想到桑丘就會想到堂吉訶德。
桑丘與堂吉訶德形成鮮明的對比。在外貌上,堂吉訶德騎著瘦馬,又高又瘦,桑丘騎著胖驢,又矮又胖;在學識上,堂吉訶德知識豐富,談吐優雅卻瘋狂,桑丘知識貧乏,談吐粗俗卻實在;在性格上,堂吉訶德是理想主義者,樂觀直率,魯莽勇敢,桑丘是現實主義者,悲觀委婉,狡猾膽小;在價值觀上,堂吉訶德以救苦救難為己任,不怕吃苦,桑丘以享福享樂為目的,追求金錢食物。他們中任何一個人都不能分開而存在,只有在一起,才能相互補充,彼此制衡,形象豐滿,各自完整。
開始,桑丘給人的印象似乎是粗魯和呆傻,沒有腦子,廢話連篇,其實,桑丘是清醒的、聰明的。不論堂吉訶德有怎樣的臆想,把事情說得怎樣天花亂墜,他都有自己的判斷。他明白旅店不是城堡,風車不是巨人,羊群不是軍隊。他是活在現實社會中的人,講究實際,他跟隨堂吉訶德出游,并不是為了什么游俠騎士的夢想,只是為了堂吉訶德許諾給他的實際報酬和海島總督的位子。
但是,桑丘對堂吉訶德是忠誠的,不論有多么危險,他都沒有把堂吉訶德拋開過。在一連串的冒險經歷中,桑丘跟著堂吉訶德吃盡苦頭,有時被人戲弄,有時挨打,有時挨餓。每次受苦之后,桑丘都不停地詛咒游俠行為的瘋狂,多次叫嚷再也不干了,要回家找老婆孩子去。但是,他自始至終都沒有真正離開過。
桑丘是正直的,他同情弱者,仇視與嫉恨不平世道。這集中體現在他當海島“總督”時所實行的仁政上面。小說在這里告訴人們,一個農民遠比那些達官貴人更能治理好國家。桑丘也是有智慧的,他在海島上坐堂審案,快速機智地處理了3件復雜的案子。
桑丘詼諧而幽默,一張口全是諺語,肚子里全是逗樂的笑話,連堂吉訶德后來也受到他的影響,開始使用諺語。在談到吃東西時,堂吉訶德說游俠騎士平常艱苦,只能吃些簡樸的東西。桑丘回答:“以后我就在褡褳袋里給您裝上各種干果子,因為您是一位騎士;我呢,不是騎士,我就給自己另外采辦些雞鴨之類和經飽的東西。”
桑丘的性格也是變化的。他最初一直用現實的眼光來看待堂吉訶德荒誕的游俠行為。但是,在與堂吉訶德的不斷冒險過程中,他不由自主地被誘入騎士世界中。堂吉訶德遠大的理想、崇高的品格也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他、改造著他。在小說的第一部結尾,他對妻子說:“世上最樂的事,就是跟一位探奇冒險的游俠騎士,做個有體面的侍從。”
此時,堂吉訶德和桑丘合二為一了。
四
人們喜歡《堂吉訶德》并不是或者不僅僅是因為堂吉訶德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勇敢卻荒唐的行為和桑丘的滑稽可笑,而是小說故事背后反映出來的深刻主題。
要理解《堂吉訶德》的主題,我們先要了解小說產生的背景。15世紀末,西班牙經過光復戰爭,顛覆和驅逐了阿拉伯人的統治,完成了國家的統一,同時又依靠其龐大的騎士隊伍,雄霸歐洲,遠征美洲,造就了西班牙的“黃金世紀”,成為文藝復興時期歐洲最強大的國家。
這一時期,西班牙的文學也繁榮發展起來,田園小說、流浪漢小說、騎士文學和戲劇等各大流派爭奇斗艷。騎士文學在西班牙曾風靡一時,這種文學表現出對個人人格的愛護和尊重,為被壓迫者犧牲全部力量甚至自己生命的勇敢精神,把女子作為愛和美在塵世的代表。騎士文學對于沖破中世紀神學禁欲主義的束縛、對人性的解放具有極大的進步意義。
但是,隨著后來封建經濟的解體和火槍火炮等先進武器在軍事上的使用,騎士的作用和品質也發生了巨大變化,開始出現一批打家劫舍、殺人越貨的強盜騎士,真正的騎士精神和騎士文化變味,騎士文學開始變得越來越庸俗化。1547年出生的塞萬提斯就正好生活在這一時期,當時,西班牙社會上流行著幾十部粗制濫造、荒謬愚昧的騎士小說。為此,塞萬提斯決定創作《堂吉訶德》,反對胡編亂造、情節離奇的騎士小說及其在人們中造成的惡劣影響,“把騎士文學的地盤完全摧毀”。小說沿用以騎士作為主角的形式,通過騎士游歷社會,一方面針砭時弊,揭露批判社會的丑惡現象,另一方面贊揚了真正騎士的除暴安良、懲惡揚善、扶貧濟弱等優良品德,描寫了“黃金世紀”式的社會理想目標。
然而,總體上看,堂吉訶德是一個悲劇人物,小說通過堂吉訶德作為游俠騎士的失敗,揭示了騎士精神的沒落、騎士行為的不合時宜。從這個意義上講,《堂吉訶德》可以說是作者唱給騎士精神的一曲挽歌。小說并沒有過多地描寫堂吉訶德除游俠騎士生活之外的具體日常生活,而是重點描寫他對騎士小說的癡迷、他的3次令人啼笑皆非的游俠騎士式的出游經歷。可見塞萬提斯并不是想為紳士堂吉訶德做傳,而是把堂吉訶德當作一個符號,一種高貴的精神理想,書寫這種理想在殘酷現實下的境遇。
騎士制度盛行于12世紀的歐洲,騎士最開始是一種職業武士,附屬于一個國王或封建領主。后來,封建領主之間經常發生戰爭,他們需要蓄養許多武士以自衛,于是,就逐漸形成了騎士制度。按照這種制度和風氣,騎士必須出身貴族,必須是基督徒,必須忠于所屬的君主,必須有一名貴婦人或者美女作為情人。他們誠實守信,謙卑勇敢,保護老弱婦孺,為公義而戰;他們愛惜榮譽,以對情人的無限崇拜和愛慕并甘愿為她們赴湯蹈火為最高榮譽和美德。
以騎士的游俠和愛情生活為題材的騎士小說,則充分體現乃至夸大了騎士身上體現出來的騎士精神和騎士風度,包括對領主的忠誠,對家園的熱愛,對榮耀的追求,對夢中情人的尊重……這些騎士們往往有行俠仗義的志向,有為夢想和榮譽犧牲性命的勇氣,有尊重和崇敬而不是占有女性的愛情觀,他們將極致的優雅和極致的兇猛融為一體,集中反映了一種古典式的崇高的審美趣味。正是這種夢幻式的向往和回憶形成了騎士小說的全部魅力,也是堂吉訶德癡迷騎士小說的原因。
然而,騎士畢竟已經過時,騎士的種種高尚行為以及騎士精神只是騎士小說的一種夸張和理想,與現實特別是15世紀以后的現實存在著巨大的差距。對大多數人來說,騎士小說、騎士文化成為一種精神鴉片,讓他們暫時忘卻了現實中卑微而茍且的生活,沉淪在過去的幻想之中。正是因為看到了騎士小說的麻醉功能,塞萬提斯才決心創作《堂吉訶德》,以掃除騎士小說的流毒。
堂吉訶德所處的時代已經不是騎士小說中所描述的時代了,在小說中,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和騎士小說筆下全然不同的世界。象征著無上榮光的城堡被破舊的村莊代替,生活在其間的也不是什么貴族,而是一些沒什么理想甚至否認理想存在,過著平庸瑣碎生活的凡人,他們對所謂偉大、崇高的騎士精神全然不知,甚至認為是極為荒唐可笑的,認為秉承騎士精神的堂吉訶德是瘋子,并報之以無情的嘲笑和諷刺。在這個世界上,除了傻乎乎的桑丘,從頭到尾都沒有人和堂吉訶德并肩作戰,他是孤零零的一個人。
作為一個真正踐行古典騎士精神,從心靈深處具備勇敢、進取、自尊的沒落貴族,卻遭到整個社會的無情嘲笑和捉弄,堂吉訶德身上自然具備了悲劇的意義。小說中的堂吉訶德年近半百、骨瘦如柴、頭小腿長,穿著一身不倫不類的盔甲,騎著他那匹瘦得皮包骨頭的老馬,出現在落日余暉中。與我們印象中風華正茂、身強體壯、行俠仗義的騎士形象大相徑庭,我們從他身后狹長的陰影中看到的是騎士精神最悲愴的剪影。我們知道,僅憑堂吉訶德,要想恢復騎士時代的榮光已經是不可能的了,他的失敗在沒有出發的時候就已經注定。
但是,堂吉訶德之所以成為堂吉訶德騎士而不僅僅是鄉紳阿隆索·吉哈納,就是因為他的出發。堂吉訶德和當時的所有人都不同,他最大的瘋狂就是別人當作消遣的東西,他當真了,別人不敢做的事情,他真的去做了。我們固然可以說他的出走游歷是受到騎士小說的蠱惑,本身帶有非理性的“白日夢”的色彩,但他的行為卻帶有“追夢”氣質,既體現為善良、有同情心且善于幻想,又體現為魯莽、沖動、做事不考慮前因后果。唯其如此,堂吉訶德的行為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可笑,還有可敬、可悲、可憐。
堂吉訶德身上體現的騎士精神是一種沒落了的貴族精神。這種精神表面上看是喜劇的,內心里卻是悲劇的;行為上是喜劇的,精神上卻是悲劇的。他只是在別人看來可笑,實際上并不可笑,他不應受到嘲笑,而是應當引起人們的反思。就算堂吉訶德可笑,他也是一位可笑的英雄,正如陀思妥耶夫斯基所言,《堂吉訶德》是“所有由人間天才創作的書籍中最偉大和最使人感到凄涼的一本書”。
作者創作《堂吉訶德》雖然主觀上是為了徹底掃除騎士小說,確實也達到了目的,據說,自《堂吉訶德》出版后,西班牙就再沒有出現過新的騎士文學。但客觀上小說也否定了脫離時代的騎士精神,小說最后不僅僅是讓堂吉訶德戰敗回家,郁郁而死,而且還讓堂吉訶德在彌留之際清醒:讓他看清了自己曾經那么執著追求的,其實是令人啼笑皆非的虛幻;曾經堅信不疑的,其實只是人們茶余飯后的消遣;曾經的熱血、勇敢,只是在毫無意義地浪費時間和精力。這不是作者的殘忍,而是時代的殘酷,堂吉訶德的迷失,不僅是個人的迷失,還是一個時代的迷失,不完全是一個人的悲劇,而是一個時代的悲劇。作者想要表達的是,將社會的公平和人類的幸福寄予少數人的行俠仗義、替天行道,道義上也許是可以的,但實際上是不可行的。
正是在這一層面,《堂吉訶德》雖然寫的是騎士,卻完全區別于騎士文學,成為一部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品,一部形式似乎并不新穎但內容卻是深刻全新的經典,一部不朽的世界文學名著。
五
作為西方文學史上的第一部現代小說,《堂吉訶德》不僅僅內容深刻,反映了全新的生活畫面,體現了新時代人文主義光輝,而且在創作形式上也多有創新之處。
首先,運用多種敘述角度。作者是其中一個敘述角度,敘述了最多的情節故事,小說中的主人公和其他人物又是另外的敘述角度。同時,作者與作者之間,小說人物之間又相互敘述,故事中套故事,既豐富了小說結構,又讓讀者讀得眼花繚亂。小說虛構了一個譯者來對作者這部小說進行議論。在小說第二部中,堂吉訶德、桑丘與參孫三人的對話,展開對小說第一部的批評與討論,他們甚至還討論了作者是否會寫《堂吉訶德》第二部的問題,但是讀者正在閱讀的就是《堂吉訶德》的第二部。同時,所謂“現實”中的堂吉訶德和桑丘還討論了小說中的堂吉訶德和桑丘,似乎現實中真的存在著堂吉訶德和桑丘,達到以假亂真的地步,這種敘事角度是很超前的。
其次,運用人物對比手法。最典型的當然是堂吉訶德和桑丘的對比,還有堂吉訶德自身作為游俠騎士和普通人之間的對比,也就是迷醉和清醒之間的對比。堂吉訶德與桑丘無論在外形上還是在內涵上都形成鮮明的對比,一個高,一個矮;一個重理想,一個講實際;一個耽于幻想,一個冷靜理智;一個講究獻身,一個看重實利……兩兩對比,相得益彰,既有利于塑造人物,又增添了小說的情趣,突出了作品的哲理。同時,堂吉訶德沉迷騎士小說時的瘋癲與其清醒時發出的精辟見解和獨到思考也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充分深化了作者揭露騎士文學危害、謳歌真正騎士精神的主題。
第三,小說語言既充滿哲理又幽默風趣,大大增強了小說的可讀性。那些人生哲理之話大都出自堂吉訶德之口,比如,他說“因此,武功埋沒不了文才,文才也不會埋沒武功”“貴而不端,危害性最大;富而不舍,就像貪財的乞丐”“沒有時間磨不掉的記憶,沒有死亡治不愈的疼痛”,這些富含哲理的話當然是在堂吉訶德清醒時說的。而出身底層的桑丘則滿嘴都是俚語諺語,比如,“出去剪羊毛,自己給剃成禿瓢”“復活節前幾天找裁縫,甭想穿上好衣服”“求人高抬貴手,不如自己逃走”“上帝叫你生瘡,也會給你送藥”“看見我挺著大肚子,還要我當處女”“大小貧富,睡著了都一個樣”,等等。這些語言幽默風趣,充滿狡黠和機智。
小說借公爵夫人之口高度贊賞桑丘的風趣語言,她說:“桑丘說的俗話成語,雖說比希臘騎士團長收集的還多,但簡明扼要,趣味橫生。”桑丘自己也說:“我肚子里全是成語順口溜,比書本上的還多;我一張嘴,它們都爭著要出來;誰跑得快,爭得兇,誰就先出來唄,至于合適不合適我就顧不上啰。”
《堂吉訶德》誕生在文藝復興時代,既是時代的產物,也是塞萬提斯個人的巨大貢獻,它對西班牙文學、歐洲文學乃至整個世界文學發展產生的影響是深刻的、革命性的。
塞萬提斯無愧是現代小說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