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論自我情感(2)

興趣廣泛的人,會因得到同情而感到高興,會因得不到同情而感到失落。對于這樣的人,我們會在同情他時感到高興,也在無法同情他時感到沮喪。成功的人需要我們的祝賀,不幸的人需要我們的安慰。在與完全懷有相同情感的人的交談中找到樂趣,對看到他的不幸遭遇使我們產生的痛苦來說,是一種難能可貴的補償。

與此相反,如果我們不能同情對方,就會感到不快;不能為對方排解憂愁,就會感到痛心。當我們聽到一個人為自己遭遇的不幸放聲大哭時,如果我們設想自己遭遇這種不幸時不會產生如此劇烈的反應,就會為他的悲痛感到驚訝不已,甚至認為他膽小軟弱。另一方面,一個人交了一點好運就過于興奮和激動,我們也會看不起他,覺得他興奮過度;如果同伴聽到一個笑話后大笑不止,遠遠超出我們預期的想象,我們甚至會怒不可遏。

道德點評

建立在同感基礎上的同情會使我們欣慰不已。因為我們會覺得生命并不孤單,我們會獲得關切和幫助。如果失去同情,我們會覺得孤立無助。但是,同情的給予也需要保持在合理的范圍之內。超出了這個范疇,也會讓我們不屑一顧,甚至憤怒不已。

論感情的一致性

如果我們設想的情緒體驗與他人本來的情緒極為相同,我們就會贊同和理解他人;反之,如果我們設想的情緒體驗與他人本來的情緒完全不同,我們就會認為他人的情感過于夸張,名不副實。所以,承認他人的激情,就是對他表示同情,否則,我們絲毫不會同情他。如果我們與他人在情感上產生共鳴,我們便能相互取悅,并能一同承受彼此的悲傷;如果雙方在情緒體驗上沒有共同之處,我們彼此就會心存怨氣。

當我們對別人的意見表示贊同和信服時,我們往往會采納它們。眾所周知,對別人的意見是否贊同就意味著它與自己的看法是否一致,情感也是同樣的道理。

不過也有例外。我們雖然贊同,但心里似乎沒有任何同情或彼此一致的情感。所以這時,贊同的感覺和彼此一致的感覺是有所不同的。但我們仍會相信,我們的贊同還是來自于同情和彼此情緒的一致。

例如,我們記憶中總會有一個感覺不錯的笑話,這個笑話能輕易博得朋友們的笑聲,但是我們自己并不會笑,這是因為我們或許正憂心忡忡或心不在焉。可是根據經驗,我們知道一般情況下什么樣的笑話會引起哄堂大笑,而這個笑話正巧是這一類。雖然當時我們心思不夠集中,沒有發笑,但平時我們肯定會與朋友們一起開懷大笑,所以,我們認為朋友們的笑聲是極其自然的,并不會招致我們的反感。

情緒也是如此。遭受喪父之痛的人,不管面容如何悲戚地從我們身邊走過,我們也不會對他的悲傷心存疑問。然而,即使我們不是冷血動物,我們也無法體會他悲痛欲絕的心情,甚至根本不存在對他表示絲毫關心的念想,這種現象是很常見的。

或許是因為與他的父親素不相識,或許是因為自己過于繁忙,我們沒有時間去想象他此時的處境。憑經驗我們已經知道,遭遇如此不幸的人必處于異常悲痛的境地,我們的理性也很清楚,如果偶有時間設身處地地為他想一想,我們肯定會對他表示同情。正因為意識到這種有條件的同情,我們才會認可他的悲痛。即使是在那種同情并未發生的情況下,我們也會對他的悲傷產生同情。因為通過日常生活的經驗,我們已經知道特定的場合需要特定的情感,所以,特定時候的不適宜的情感會在這種經驗的作用下得到改正。

對內心情緒或情感的研究,可從兩個不同方面或用兩種不同方法來進行:第一,聯系引起它的原因或動機;第二,聯系它將要發生的結果或傾向于產生的影響。這種情感相對于激起它的原因或對象來說是否恰當、是否相稱,決定了相應的行為是否適宜,是莊重有禮還是粗野鄙俗。這種情感將要發生或傾向于發生的結果的有益或有害的性質,決定了它所引起的行為是值得肯定,還是應該否定。

最近,哲學家們往往將過多的精力放在了考察情感的意向方面,而忽視了情感同激起它們的原因之間的關系。日常生活中,我們在判斷他人行為和導致這種行為的情感時,卻往往是從上述兩個方面來考慮的。

例如,當我們對他人過度的愛、悲傷和憤恨表示不滿時,我們不僅會考慮它們通常會產生的破壞性的后果,而且還會考慮它們究竟因何而起。也許,他人所喜愛的人并非如此偉大,他人的不幸并非如此糟糕,惹他生氣的后果也并非如此嚴重,以致能證明我們對他們過度激情的反感并不是沒有根據。但如果他們這種強烈的激情的確事出有因,并沒有被夸大,我們則可能對他們的過激情緒有所遷就或表示認可。

以上這種判斷任何情感與激起它們的原因是否相稱的方式,所使用的唯一規則或標準就是:它們和我們自己的一致的情感。只要我們設身處地地加以考慮,就會發現它所引起的情感同我們的情感相一致。由于與激起它們的客觀對象相符相稱,我們就會認可這些情感;相反,由于過分和不相稱,我們就會否定這些情感。

我們總是用自己的感覺去衡量他人的感覺:用自己的視覺去判斷他人的視覺,用自己的聽覺去判斷他人的聽覺,用自己的理智去判斷他人的理智,用自己的憤恨去判斷他人的憤恨,用自己的愛去判斷他人的愛。除此之外,沒有也不可能有任何其他方法來判斷它們。

道德點評

當旁觀者的情緒體驗與當事人完全一致時,他會贊同和理解當事人,反之就是不合時宜的。我們只有通過移情才能判斷一個人的情感與其產生的原因是否相稱,如果我們換位思考后發現自己與他的情感體驗一致,那么我們就會贊同他的情感,反之則否。

續論情感的一致性

我們之所以會通過他人的情感同我們自己的情感是否一致來評價它們是否合宜,是以這兩種情況作為前提條件的:第一,當激起情感的客觀對象被認為與我們自己或我們判斷其情感的人沒有任何特殊關系時;第二,當它們被認為對我們當中的某個人有特殊影響時。以下將對這兩個前提條件進行具體論述。

第一,對于被認為與我們或我們判斷其情感的人沒有任何特殊關系時,如果我們的感覺與對方的感覺常常相互吻合,我們就會覺得對方有見識、有品位。美麗的草原、雄偉的山峰、建筑的裝飾、書畫的意境、文章的構思、數學的奧妙、宇宙的深邃等,與我們沒有任何特殊的關系。所以,我們與對象之間不需要情感上的吻合,更不需要對它們報以同情,而只需以常規的相同角度去觀察它們。

當然,我們時常也會對這些事物有不同的感覺。不過,這也只是因為我們不同的生活習慣,使得我們在面對這些復雜的事物時,對其中各個部分所給予的注意程度有所不同,或是因為我們的心靈在感受這些事物時的敏銳程度天生有所不同造成的。

對于某種事物的看法,如果他人與我們的觀點完全相同,沒有人提出任何特別的見解,我們的內心便會表示贊同。不過,我們似乎并不會因此而覺得他值得我們稱贊或敬佩。如果他們留意到我們所忽視的大量細節,從而使得他們不僅與我們的觀點相同,還能指引和點撥我們,那么,我們不僅會贊賞他們的那些情感,同時還會感到驚奇,并覺得他們應該享有我們給予的高度的稱贊和敬佩。

說出眾所周知的道理,并不能顯示自己的過人之處。只有那些明辨秋毫、高下立分的鑒賞家,以及那些思維敏捷、處理難題不費吹灰之力的數學家之類的人,才值得我們由衷的敬佩和贊頌。這些藝術和科學領域的天才指引著我們,他們廣闊的視野和超凡的見識給我們帶來了一個又一個的驚喜。

對此,肯定有人會這樣想,最初打動我們,讓我們覺得那些性質值得欽佩的,是那些性質的效用。的確,如果對效用略加思考,就會賦予那些性質一個新的價值。然而,我們最初之所以贊許某個人的判斷,并不是因為那個判斷有什么用處,而是因為那個判斷公正、準確、符合真理和事實;而且很明顯,我們之所以將那些性質歸屬于那個判斷,除了因為我們發現那個判斷符合我們自己的判斷之外,沒有其他任何原因。同樣,某種品味最初之所以獲得贊賞,也不是因為它有什么用處,而是因為它準確、優雅、絲毫不差地和它的對象相符。可見,所有屬于這一類的性質,并不是它們的效用引起我們對它們的贊許,其效用究竟如何,顯然只是一個事后才產生的觀點。

第二,對于那些以特別方式影響我們的人,就很難做到平心靜氣。我們的朋友當然不會從我們的角度去看待我們所遭遇的厄運和傷害。我們雙方并不是像觀賞一幅畫,或聆聽一首詩,或研究某一派哲學體系那樣,在相同的位置看待它們,因此,它們會對我們產生極不同的影響。

對一些客觀對象予以評價,如果朋友的觀點與我們不一致,我們仍可能輕易地寬容他們;但對我們遭受的不幸和傷痛,如果他們沒有感同身受,我們就難以原諒他們。例如,即使他人對我們所欣賞的一幅畫、一首詩甚至一套哲學理論感到不以為然,我們也不至于為此爭吵起來。因為這些對雙方來說都無足輕重,所以,我們不必為此過于介意,即使雙方的意見或許相反,我們的情感也仍可保持一致。

與上述情況不同的是,當面對對自己有特別影響的事物時,就完全不同了。即使雙方在理性上見解恰好相反,在個人喜好上也彼此背道而馳,我們也仍可大度地接受。如果心情不錯,我們甚至可以興致勃勃地與對方探討這些話題。不過,如果我們厄運纏身,悲痛欲絕,對方既不報以同情,也不愿出手相助;如果我們蒙受冤屈,滿腔激憤,對方既不表示同感,也不仗義執言,雙方就會走向決裂。

那么,該如何緩解這兩者之間的關系,使雙方達到心靈的溝通呢?

首先,對于旁觀者來說,應該盡可能地將自己置于當事人的情境中,用心體會當事人可能感受到的每一個苦惱的細節,以真正進入對方的內心世界。

生活中我們必須學會換位思考

顯然,不管旁觀者如何努力,仍不太可能達到當事人所感覺到的那樣強烈的程度。同情的確是人的天性之一,但對于發生在他人身上的事情,其心情激蕩的程度,絕不會像當事人自然感受到的那樣強烈。設身處地地想象雖然能產生同情,但不會長久。他們在意識深處,總覺得自己是安然無恙的,從沒有真正地遭受傷痛。雖然他們在想象中會產生與受難者多少相似的感覺,但這種感覺的深切程度也是有限的。

以上這種道理,其實當事人也很明白,但他們還是渴望得到這種同情,得到這種別人與他悲喜與共的安慰。在內心激烈的掙扎中看到別人與自己心意相通,是他們可能得到的最好慰藉。為了得到這些,他只有控制自己的情緒,讓旁觀者能夠接受才行。

對當事人處境的體會,只是旁觀者潛意識中的一種想象,這不但降低了同情的程度,而且改變了同情的性質。所以說,他人的同感和自己的悲傷從來就是兩回事,兩者的感覺總是存在著差別。不過就這兩種情感之間協調一致的程度來說,已足夠維護社會的穩定。

為了達到溝通的目的,旁觀者和當事人會在人類本能的驅使下努力去設想對方的處境。旁觀者經常設身處地地去體驗當事人的情緒,當事人也同樣會把自己放在旁觀者的角度,用對方的眼光來冷靜地看待自己的命運。旁觀者常常想如果倒霉的是自己會有什么感覺,受難者也時常顧影自憐。同情讓他們學會了從對方的角度反觀自己的處境。受難者會因為旁觀者公正無私地看待自己的遭遇而心存感激,這會使他跌宕起伏的內心趨于平靜。

朋友的陪伴會使我們煩躁不安的心情逐漸好轉,同情也會產生立竿見影的效果。他人關注自己處境的言行舉止,總使我們不自覺地用同樣的眼光重新審視自己的處境。剛剛認識的人不會像至交一樣同情我們,更不會耐心地傾聽我們的嘮叨。在他們面前,我們應盡可能地保持鎮靜,言簡意賅地說出自己的情況。素不相識的人更不可能對我們表示出多少關心,在他們面前,我們更應心靜如水,盡量將自己的情緒控制在他們能夠接受的范圍內。這不僅僅是自我約束。只要我們能夠控制自己,普通相識就比知己至交更能使我們保持平靜,陌生人就比熟人更能給我們帶來安寧。

所以,當我們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時,參加社交和與人談話都是調節心情的良好選擇。這種方法能使我們恢復平靜并愉快起來。深居簡出和喜歡思考的人,常在家中憂郁地想著自己的不如意之事,雖然他們較為仁慈、寬宏大量并具有高尚的榮譽感,但世人常有的那種平靜心情很少在他們身上得到體現。

道德點評

不論情感對象與判斷者有無關系,我們都可以通過別人與我們的情感是否一致來判斷其行為是否合宜。當客觀對象與我們沒有任何關系時,如果對方與我們在情感上完全一致,我們就會欣然接受并贊同他。如果客觀對象與我們有某種特殊關系,那么我們要使自己的判斷與客觀對象本身的有用性保持一致,就必須心平氣和地做一些換位思考。

論情感與美德

當旁觀者努力體諒當事人的情感和當事人努力將自己的情緒降低到旁觀者所能贊同的程度時,兩種不同的美德得以誕生。前一種誕生了仁慈、謙讓和寬容的美德,后一種誕生了崇高、莊重和克制的美德。

主站蜘蛛池模板: 遵义市| 徐汇区| 长兴县| 景洪市| 鄂托克前旗| 荃湾区| 乡宁县| 黔西县| 嵊泗县| 德昌县| 陵川县| 望城县| 读书| 禹州市| 中山市| 鹰潭市| 天津市| 汪清县| 沧源| 平利县| 禄丰县| 民县| 遵化市| 股票| 延长县| 常州市| 客服| 登封市| 深泽县| 舞钢市| 和顺县| 岳池县| 盐亭县| 集贤县| 巴中市| 涞源县| 泗水县| 西城区| 高唐县| 长沙县| 永修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