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論自我情感(1)

產生各種行為和決定全部善惡的內心情感,相對于激起它的原因或對象來說是否恰當、是否相稱,決定了相應的行為是否合宜、是莊重有禮還是粗野鄙俗。

論同情

自私是人與生俱來的天性。人的天性中,除了自私之外還有一些根深蒂固的本性。例如,憐憫與同情,這是一種當我們親眼目睹或設身處地地想象到他人的不幸遭遇時所自然產生的情感。這種情感本性使我們關心他人的命運,將他人的幸福看成自己的事情。雖然除了看到別人的幸福而感到高興外,并不會給自己帶來什么好處,我們也仍會樂此不疲。

他人的悲傷常使我們感到悲傷。并且,這種悲傷的情感同其他天性的原始情感一樣,絕不僅僅在善良和仁慈的人身上發生,即使是最惡毒的、觸犯法律最為嚴重的人,身上也或多或少地存在這種情感。

既然人的天性中都存在同情,那么,同情這種情感最初是如何產生的呢?

同情的產生有一個必要的前提,就是對他人的感受有一定的理解。如果我們對別人的感受沒有直接經驗,那么,我們只有通過設身處地地想象,才能體會別人的感受。

如果我們對同胞兄弟正在遭受的刑罰感到安然自得,我們的感覺就不會告訴我們他們正在面臨的痛苦,因為感覺給我們帶來的情感絕不可能超越自身所能感受的范圍,所以,我們只能借助想象來理解他們的感受。

這種想象,使我們模擬自己的感官印象。通過它,我們設身處地地想到自己所面臨的同樣的痛苦,我們似乎進入了他們的身體,在感覺上同他們是一個人。這樣,當他們的痛苦落到我們身上,使我們承受并成為我們自己的痛苦時,我們終于受到影響,于是在想到他們的感受時就會戰栗和驚恐。

此時,從某種程度上說,我們已經和想象的對象融為了一體,他們的任何痛苦都會讓我們產生極度悲傷和煩惱的感覺。因此,當我們設想自己面臨這樣的處境時,產生同我們的想象力的大小成比例的類似情感便是很正常的事情。

以上關于同情產生的論述,也許還不夠清晰明了,那么我們再從日常觀察中進行證實,正是因為我們對他人的痛苦有所同情,即設身處地地想象受難者的痛苦,我們才能想象受難者的感受或受受難者感受的影響。

例如,當看到他人的腿或手臂即將面臨一擊的時刻,我們會本能地縮回自己的腿或手臂;當這一擊真的落在他人身上時,我們也會產生就像打在自己身上一樣的感覺。又如,當觀眾正在欣賞繩索上的舞蹈者的精彩表演時,他們也會像舞蹈者扭動身體使自己保持平衡一樣,不自覺地扭動著身體,就好像他們自己正面臨那樣的處境。

生性懦弱的人在看到街上的乞丐暴露在外的膿瘡時,自己身上的相應部位也會產生一種瘙癢或不適感。他們會對這些乞丐產生厭惡之情,這種情感來自他們對自己可能受苦的想象。所以,如果他們真的成了自己所看到的可憐人,并在自己身體的特定部位遭受同樣的痛苦,那么,與身體其他部位相比,他們對那些可憐人的病痛抱有的痛苦之情,會在自身特定部位產生更為強烈的影響。這種想象力,足以在他們嬌弱的軀體中產生其所抱怨的那種瘙癢和不適感。

與懦弱的人一樣,強健的人看到潰爛的眼睛時,他們自己的眼睛也常會因為相同的原因產生一種非常明顯的痛感。

同情的產生并不局限于痛苦和悲哀的情景。在很多場合,同情這種情感都可能產生。例如,對于當局者的任何一種情緒,有心的旁觀者都會身臨其境地在心中涌起一種類似的情緒,從而與之同喜或與之同悲。

通常,我們將因為他人的悲傷而產生的相同的情感稱之為“憐憫”或“體恤”。這或許正是同情或同情感一詞的原義,不過,現在我們將同情的定義擴大為我們與任何一種情感的同感和共鳴,或對它產生相同的情感,也頗為恰當。

有時,只要我們在一個人身上看到一種情感,自身便會引起相應的同情。更有甚者,某種情感好像一瞬間就由一個人傾注到另一個人身上,之前因何發生都來不及感覺想象。如當一個人的面貌和姿態表現出強烈的悲傷或喜悅時,旁觀者見到后立即就會產生類似的悲傷或喜悅的感覺。人們常說笑臉迎人,令人開懷;愁容滿面,使人煩悶,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當然,并不是所有的情緒都能讓我們產生同情。如有一些情緒,當我們不知道它因何而來時,我們就不會報以同情,甚至會厭惡它。胡作非為的憤怒者,因為我們不知道他為什么發怒,所以就不會設身處地地替他考慮,也無法體會到他的怒氣。而對處于對方盛怒之下的遭受憤怒的人,我們總會同情他們的恐懼和不滿,同他們一起反對發怒者。

快樂的表情讓我們覺得他人正在享受好運,悲傷的表情讓我們覺得他人正在承受厄運,這就是我們與他人產生的同感。不過,只有主動感覺到它們的人才會受影響。怨憤則不同,它會直接使我們被動地、不由自主地聯想起所有我們關心的人及同其作對的人。正是由于我們對好運或厄運通常抱有的印象,我們才會去關心遭遇這種命運的人;而出于平時對憤怒的印象,我們也不會去同情那些發怒的人。對憤怒的反感,似乎是人類的一種天性,如果不知道發怒的原因,反對將是絕大多數人一貫持有的態度。

雖然我們會對別人的悲傷或快樂抱有同情,但如果我們不了解別人悲傷或快樂的原因,這種同情也是極為有限的。例如,在我們看來,痛哭流涕只是受難者內心痛苦的表現,它讓我們產生尋根問底的好奇心,或最多是某種同情的愿望,這便與真正意義上的同情相去甚遠。

所以,與其說對方的激情讓我們產生了同情,不如說激發這種激情的情景讓我們產生了同情。當我們設身處地地設想對方的處境時,同情就會因設想而在我們心中產生,然而,這種激情對方似乎全然感受不到。他人的無恥和粗魯常使我們感到羞恥,雖然他們自己并不了解自己的行為有什么不對的地方,但在我們看來,一旦我們自己做出這類荒唐的行為,便會羞愧萬分。

當人們面臨毀滅性的災難時,喪失理智是最可怕的事情。此時,鎮定理智的人往往會抱著比他人更強烈的同情心來看待人類的這種不幸,而那些可憐的喪失理智的人,卻依舊尋歡作樂,根本不覺得自己有什么不幸。所以,人們看到這種情景而感到的痛苦,便不是那個患者情感的反映。旁觀者的同情心因這樣的想象而產生,即如果自己處于上述悲慘境地而又能用健全的理智和判斷力去思考,一定會痛苦萬分,因而對喪失理智的人產生了同情,但他所映設想的情況絕無產生的可能。

嬰兒略感不適,就會呻吟或哭鬧,因為他還無法用言語說出自己的感受。母親看到孩子有口難言的無助,會為孩子的身體健康感到擔心,甚至憂心忡忡,愁腸百結,忍受著痛苦的折磨。可實際上,嬰兒并無大礙,不久就會健康如初。嬰兒不會想那么多、那么遠,恐懼和憂慮反而得以免除;成人心中的痛苦一旦產生,便可能突破理性和理智的制約而瘋狂滋長。

我們對逝者的同情,主要來自那些沖擊我們感官的環境。其實,這些對逝者的安眠不會有絲毫影響,反而是他們處境中真正重要的東西——等待著他們的可怕的未來,被我們忽略了。逝者與人世隔離,無法享受陽光,在冰涼的墳墓中腐爛,在物質世界上銷聲匿跡,在親朋好友的傷感和回憶中逐漸消失被遺忘,這是多么不幸的事情啊!

所以我們認為,對這些遭遇如此不幸的人報以最大的同情是理所當然的。一想到他們可能被人遺忘,我們的憐憫之心便無以復加。我們的虛榮心和悲傷,使我們努力保持著對他們的追憶。但我們的同情,似乎加重了逝者的不幸,而并沒有給他們帶來安慰。

我們所能做的一切都是徒勞的。無論我們怎樣消除逝者親朋的悲傷,消除他們對逝者的負疚和眷戀之情,也無法給逝者以任何安慰。逝者已遠離塵世紛擾,長眠于地下,他們所處的環境讓我們感到,他們永遠處于陰森恐怖之中。這種感覺,又加劇了我們的悲傷。

我們可以設身處地地想象,當自己鮮活的生命注入逝者僵硬的尸體時,恐懼感便會油然而生。也正因為這種想象,我們才如此畏懼死亡。盡管我們逝去之后不會感到任何痛苦,但有生之年備受此等折磨,仍讓我們逐漸形成了人性中最根本的一個特性——對死亡的恐懼。死亡破壞了個人幸福,卻給整個人類以公平;死亡使個人遭受痛苦,卻給整個社會以安定。

道德點評

同情是人類的天性。人類的同情心起源于對對象的感同身受。引起我們同情的也不僅是那些產生痛苦和悲傷的情形,也有愉悅和歡快的情形。很多時候,我們的同情只是來自于某種激情的環境。而對于被同情的對象,卻不一定和自己一樣有相同的感受。

論彼此同情的快樂

無論什么原因導致了同情的發生,彼此相互同情都是一件最令人高興的事情;相反,我們滿懷激情,他人卻無動于衷,則是一件最令人掃興的事情。

喜歡用自己的原則去揣測他人情感的人,多是些自戀的人。這種人往往從自己的感覺出發,自以為完全了解喜怒之情。他們認為,當一個人覺得自己軟弱而需要他人幫助時,如果別人也有同樣的想法,那么他就會很高興,因為他由此而確信自己會得到那種幫助;反之,他就會不高興,因為他由此而認為別人會反對自己。

顯然,這種快樂和痛苦是瞬息萬變的,并且經常發生在那種毫無意義的場合,由此不難想象,任何利己的思想都不能使它們產生。一個人和同伴逗樂,之后環顧四周,除了自己每個人都對他的笑話無動于衷,他便會感到沮喪;相反,如果同伴捧腹大笑,他就會感到同伴的認可。

同伴表示同情時帶來的快樂,并不是所有愉快的來源;痛苦似乎也不是全部來自他得不到這種歡樂時的失望。當我們反復閱讀一本書或一首詩以致不能再從中發現任何樂趣時,我們依然可以從為同伴朗讀中得到快樂。對同伴來說,它充滿著新奇的魅力。我們體會到在他心中而不能再在我們心中自然地激發起來的那種驚訝和贊賞;我們與其說是用自己的眼光,不如說是從同伴的角度來仔細玩味它們所描述的思想,并由于我們的樂趣跟同伴一致而感到高興。相反,如果同伴似乎沒有從中得到樂趣,我們將感到沮喪,并且在向同伴朗讀它們時,快樂也無從談起。

我們會為同伴的快樂而感到高興,也會為他們的沉默而感到失望。也許這正是我們時而高興,時而憂傷的原因。但需要指出的是,這并不是唯一原因。而且,雖然我們的情感與別人相一致看起來是愉快的一個原因,它們之間的相背似乎是痛苦的一個原因,但絕不是導致愉快和痛苦的全部原因。

同伴若能對我們的快樂表示同情,那么,我們便會更加高興并確實感受到這種快樂。但是,如果他們對我們的悲傷所表示的同情只是增加我們的悲傷,就不會給我們帶來任何快樂了。無論如何,同情既能增加快樂,也能減輕痛苦。它通過提供另一種使人滿足的方式使快樂得到增加,使痛苦得到減輕。

因此,不容忽視的是,雖然我們愿意和同伴分享我們的喜悅,但我們更加渴望向他們傾訴我們心中的煩惱。他們同情我們的煩惱,比同情我們的快樂更能得到我們的認可;他們對我們的煩惱缺乏同情感,也比對我們的快樂缺乏同情感更令我們難以置信。

不幸者向一個善于傾聽的人傾訴自己悲痛的原因,總是一件令人寬慰的事情。由于傾聽者的同情,不幸者似乎解除了自己痛苦的一部分,或是說傾聽者同他一起分擔了痛苦。傾聽者不僅感到與不幸者相同的悲痛,而且感到減輕了不幸者的重壓。但是,當不幸者訴說自己的不幸時,他在某種程度上又重新想到了自己的痛苦。回憶使那些令他們苦惱的情景重新顯現,他們為此而淚流滿面,又沉浸在深深的痛苦之中。不過同時,對方的同情也會讓他們得到一些安慰,從而彌補自己劇烈的悲痛。這種悲痛是不幸者為了激起同情而重新提起和想到的。最令不幸者難以接受的是,傾聽者對他們所遭遇的不幸表示出熟視無睹和無動于衷的姿態。對同伴的快樂無動于衷只是一種失禮,而在傾訴者訴說他們的痛苦時擺出一副事不關己的神態,則是不可原諒的殘忍行為。

愛是一種美好的情感,為人們所向往;恨是一種不好的情感,為人們所厭惡。雖然我們渴望朋友接受我們的友誼,但這種渴望的熱切程度,遠不及我們渴望他們體諒我們的怨恨強烈。當他們對我們所獲得的恩惠表現得無動于衷時,我們或許還能原諒他們,但如果他們對我們所遭受的傷害顯得漠不關心時,我們一定無法忍受。我們或許會因為他們沒有對我們心中的感激表示同情而心存怨氣,不過這種怨恨,也遠不及我們在他們不體諒我們心中的怨恨時表示的不滿強烈。

我們朋友的朋友,很少能直接成為我們的朋友;我們敵人的朋友,卻很容易成為我們的敵人。對于前者,我們或許抱有成見,也很少向朋友抱怨,雖然偶爾會假意發生爭吵,但如果他們和后者和睦相處,我們便會認真地和他們大吵一架了。愛與快樂無須其他情感的輔助,就能滿足和鼓舞我們的心靈;而對悲傷與怨恨來說,必須給予同情的撫慰。

主站蜘蛛池模板: 鲁甸县| 微博| 新河县| 神农架林区| 萍乡市| 抚州市| 于都县| 衡阳市| 丰县| 长泰县| 惠州市| 沁阳市| 罗田县| 扎赉特旗| 青岛市| 黑河市| 沧州市| 南和县| 万源市| 日照市| 贡山| 攀枝花市| 海门市| 华坪县| 商丘市| 靖江市| 麻阳| 济源市| 塘沽区| 潍坊市| 泾阳县| 同江市| 镇原县| 大埔县| 安多县| 建阳市| 应城市| 千阳县| 阿拉善盟| 富平县| 桃园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