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山水之美探情趣
- 那坨坨的果子紅了:散文卷(紅枸杞文學叢書)
- 張漢紅 王海榮主編
- 1838字
- 2016-02-19 10:21:04
張炳宇
在這清純和自然的環境中,才可以最大限度地摒棄我們身上所烙上的社會污濁,用我們的雙眼去“仰視天下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她可以使我們的身體達到一種自然的寧靜,使我們更貼近本來的自我。
牛首山間觀勝景,那可美啦!高峻、瑰麗、靈秀的山水給這片土地增加了美與樂。
仰見牛首慈云觸石膚寸,出岫橫空,崖閣參差,或隱或現于云壑間。正有詩云:“重巒迭巘勢攢云,崖閣參差映日曛”。俯望眼前,不盡大河滾滾流,恰有詩曰:“砥柱屹然為依障,禹功昭揭莫終窮。”崇山峻石,大河奔流,稻浪杞林,月色星光,天風灑襟,佛燈遠見,焚香虔誦,造出如此自然的逸趣。
在這清純和自然的環境中,才可以最大限度地摒棄我們身上所烙上的社會污濁,用我們的雙眼去“仰視天下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她可以使我們的身體達到一種自然的寧靜,使我們更貼近本來的自我。
一種體會是“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的意境。曲徑通幽,深崖藏閣,煙雨錦霏霏,河中漁舟人。山水間透著清明幽靜,正是數千年來無數人所向往的。這些人,不再追求彩虹的虛幻,不再沒理性地狂熱。講究中正平和,寧靜恬淡,享受自然生活的快樂,享受陽光的溫暖,笑看花開花落,云卷云舒。
又一種體會是“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的政治抱負和寬大胸襟。千百年來,爭疆奪土,謀圖霸業;內亂外患,戰火連綿,練就了許多王將圣賢。唐朝名將、宰相渾瑊(祖輩在唐初內附,定居鳴沙縣東皋蘭州)身系國家安危,數十年率兵征戰,平叛安史之亂,平定周智光叛亂,抗擊突厥、吐蕃,為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不惜赴湯蹈火,彪炳史冊。靖慶王朱栴在同心韋州建造地下避暑王宮,在銀川建有規模宏大的慶王府。他看清朱氏皇室權利紛爭,深諳世態人心,多次申請回南方探親,朝廷不允,時楚吟他賦的詩詞:“風陣陣,雨潺潺,五月猶如十月寒。塞上從來偏節令,倦游南客憶鄉關。”直恪守邊塞,盡忠效國而終!
第三種體會是“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的性格、情志。這些人高潔志遠,“好高人愈妒,過潔世同嫌”,不能適應世俗,洞悉滾滾紅塵,冷暖人生,憤懣隱居山林;心中流淌著理性的泉水,聳立著思想的高峰。于是出現了“桃花源”,出現了“山中宰相”、“田園詩家”。
第四種人是借山水以慰藉,寄托憂愁。這愁,有“日暮鄉關何處是”的鄉愁,有“念天地之悠悠”的傷感愁,有“總為浮云能蔽日”的憂國之愁。你看那牛首崖閣佛燈明,復聽沙彌焚香誦理經:“大肚能涵斷卻許多煩惱障,笑容可掬結成無量歡喜緣”,“選佛場開塔影現,萬人摩頂玉蕤焚”,善男信女、官宦黎民求神拜佛祈恩愿———牛首佛光顯英靈。
山林之間,古壘之上,濱河之畔,面對瑰麗的山水,自然會從心底抒發各式各樣的感嘆。或是由于貼近自然,對人生歲月如白駒過隙,電光石火,去日苦多而感慨;或是由于上天不識吾才郁不得志,難于實現抱負而嘆息;或是由于山河破碎,民生凋敝而苦楚;或是家愁別恨、失去知音等等,因之恍然若亡……
以上山水之美者,一種是尋幽靜,一種是感受山水是浩浩湯湯,氣象萬千;另一種是借美而抒發憂愁。他們有“驪酒臨江,橫槊賦詩”的氣質,有“千古興亡多少事,不盡長江滾滾流”的襟懷,有“禾黍高低六代宮,楸梧遠近千官冢”人生如夢的喟嘆。山水美,除給人以清純之美外,還因為牛首山“觸石凌空布錦雯,側峰橫嶺共氤氳”,黃河“西迄流沙東日紅”,給人一種古樸、高遠、恢弘的意境。登臨牛首極頂———大、小西天寺之上,感悟前人遺風,回想夏禹在青銅峽劈山通河、元昊在渠口避暑宮飲酒作樂等許多神話傳說。眼前浮現出為杞鄉發展作出卓越貢獻的“杞鄉驕子”們的英姿……緬懷風流人物,我們無比敬仰,無限感慨———杞鄉山水美,人杰偉業興!
山水之美,不只是在外形上的峰巒突兀,或蒼翠欲流,更美在深沉,美在哲理。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處處有勝景,值得我們深思個夠。山,是中華民族的筋骨;黃河,作為“母親河”,是中華民族的血脈。更多地貼近她們,會讓我們挖掘出許多純正的東西,凈化掉許多骯臟的東西。生活在牛首山下、兩河兩岸的人們,自然會為此而陶然,為此而迸發激情。解放思想,科學發展,創建美麗、富裕、和諧的新中寧。
盛世思遠志,昂首寄豪情。看中寧跨越式發展打造的“黃河金岸”,恰如劉劍虹先生詞里的形象描繪:“工業園昌,生態園芳。筑金岸,水富城鄉……”這真是“黃河經濟”鋪金路,日興月盛展宏圖。
山美,挺起中華民族豐滿的筋骨!
水美,潤澤華夏大地甘甜的乳汁!
澆醒了沉睡的高山,灌得大地披紅掛綠;山川“發福”,人民豐衣足食。
美哉!天下黃河富寧夏!樂哉!中寧枸杞甲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