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人性的本質(3)
- 阿德勒的智慧
- 劉燁 曾紀軍
- 4845字
- 2016-03-07 10:36:20
有的人有咬指甲、挖鼻孔等不雅習慣,然而他們不知道他們的行為透露了一個事實:他們是固執的。當我們的觀察越來越專業時,就能借著觀察這種不太重要的細節(然而這卻是他整個存在的反映)而得出關于這個人相差不遠的結論。潛意識的事保留在潛意識中,對于心理能量的節省是多么重要的事。人類靈魂具有指揮意識的能力,也就是說,從某些心理活動的立場來看,碰到需要有意識時,它就會先指揮意識;反過來,若讓某些事保留在潛意識中,使人不知不覺,但卻對維持一個人的行為模式有幫助,靈魂便會自動這樣做。
這樣的人,如果向他明示他所不敢正視的傾向,告訴他人生態度的主要源泉,以免他失去了行為的模式,那我們就不免干擾他的整個心理機制的運轉——這個人一直努力以一切代價防止的事發生了!他潛意識的思考過程變得既清楚又澄明!那些從未有過的想法,從來不敢收留的觀念,那些如果有所察覺必定會滋擾他們全部行為的傾向,現在都被剝了面紗,赤裸裸地擺在眼前。
世人都只想抓住其態度的想法,排斥那些可能攔阻他前行的觀念,這是普遍的人性現象。人類敢做的事只是那些在他們對世界的詮釋中含有價值的事。人們只對有助益的觀念有所知覺,把干擾他們的觀念毫不猶豫地推進潛意識里面。
我們一直認為可以從一個人的夢里得出此人人格的結論,與歌德同時代的李克登堡說過:從一個人的夢去猜測他的性格和本質,比從他的行為及言談去猜測更好。這話說得有點太過了,我們的看法是,我們必須以最審慎的態度去處理心理生命的“單一現象”,而且只能在單一現象與其他現象相連貫時才能加以處理。因此,我們只有證實了對夢的解析,并且在其他特性里找到其他的支持證據,才能從一個人所做的夢推出有關其性格的定論。
讓我們看看歌德在《婚姻之歌》(Marriage Song)里所描述的夢中夢:一名武士從鄉下回來,見到他的城堡已經荒廢,因為疲倦,倒頭便睡。睡夢中他夢見床底下跑出一些矮人來,而且還看見他們在舉行婚禮。做這個夢他相當高興,就仿佛他想確定自己需要討個老婆一樣。后來在他慶祝自己婚禮時,夢境中的情景竟在現實中也發生了。
在這個夢里,有許多我們熟知的因素。首先,這個夢的背后藏著詩人歌德對自己婚姻的成見,此外我們可以進一步看到的是做夢的武士在自己詮釋的需要中受當時生活狀況所引發的態度。由于自己生活狀況需求婚姻,所以他的夢里便縈繞著婚姻問題,以至于次日醒來便決定:若他也結婚,現狀一定會有所改善。
但并非所有的夢都這么好理解,人只能理解很少的一部分,很多夢我們一做過立刻就忘了,若我們不精通夢的解釋,就不會了解它的意思。這些夢只不過是一個人活動與行為模式的象征反映或隱喻反映而已。
夢給我們機會去接近我們急于發現自己的情境,這便是夢的主要意義。如果我們正在思索一個問題的解決,而且我們的人格指出了接近那問題的方向,那么我們所需要的只是尋找一個能推動我們解決問題的力量罷了。而夢就非常適合強化情緒,或者是制造解決問題所需的活力。
總而言之,一個夢不僅顯示做夢者思索著某個人生問題的解決,并且顯示出他怎么去接近這些問題。再詳細一點說,社會感和奮求力量是影響做夢者與現實世界之關系的兩個因素。而這兩個因素總是伴隨著我們的夢。
性格特征
性格是一個人嘗試去適應他所居住的環境,而顯現出來的特殊作風。它是一個社會性的概念,我們只有在考慮一個人與環境的關系時,才談到性格,像《魯濱遜漂流記》的主角魯濱遜,探討他這個人到底具有什么性格實在沒什么意義。一個人用其社會感的觀點去努力奮斗見知于人所依據的行為模式,并接近他所往來的環境所呈現的特質和性情這就是性格。
一、性格特點
性格特點好比是一種生存的模式,它不是遺傳的,它使我們在潛意識的說話、行為中表現出我們的人格。性格特點在我們出生沒多久就產生了,它們不是首要元素,而是次要元素,它們是由人格的潛在目的而被迫產生的。
性格特點好比是一種生存的模式,它不是遺傳的,它使我們在潛意識的說話、行為中表現出我們的人格。性格也不是一個人的癖性,而是他為了在生活中維持獨特習慣而取得的。現實中,有人很懶惰,但這并非天生,而是因為懶惰適合他的生活與習性。在這種模式中,權力態度有相當程度表現。一個人有可能強調自己天生的缺陷,以便在面對挫折時挽回一點顏面,而如此內省的最終結果往往就像這樣:“如果沒有這項缺陷,我的才能一定可以發展得很出色,可惜我‘有’這個缺陷!”還有一種人,由于權力欲望的驅使,致使他深陷于環境的長期戰爭中,他們往往形成一些適合其戰爭的權力表現,諸如野心、嫉妒、懷疑等。這類性格特點雖與人格無異,但它實非遺傳,并且還可以通過一些外力來改變。
據觀察所知,由于行為模式的需要,性格特點在我們出生沒多久就產生了,它們不是首要元素,而是次要元素,它們是由人格的潛在目的而被迫產生的。因此,從目的觀點來評斷性格是最合適不過的。
目的是影響一個人生命格調、活動、行為、世界觀等的重要因素,心中若缺乏目標,就不能合理思考更不能付諸行動。在孩子靈魂的幽暗背景中,這個目的已經存在那里,從幼年起即指揮著他的心理發展,這個目的給予孩子生命形態和性格,并且負責使每個人成為一個特殊的單位。此單位之所以別于其他的人格,乃是因為他生命中的活動和表現全部由一個常見但獨特的目標導向。若能明白這點,就會知道,如果想深刻認識一個人,無論從其行為的哪一個階段看他,都能夠認識他,那么,就必須清楚掌握他的行為模式。
在人類的文明史中,某些事實、某些怪癖、某些生理生命和心理生命的表現,對青少年而言確實有意義,這些事實和怪癖的共同特征是,它們會刺激模仿。因此,有時候是以“看”的方式顯現的求知欲很可能在視覺器官有困難的孩子身上導出好奇的性格特點,但是,這個性格特點的發展并非必然,如果這個孩子的行為模式覺得有其他需要,則同樣這份對知識的渴求也可能發展出截然不同的性格特點——這個孩子可能會以探究分析一切事物為滿足,亦或者會成為一個書呆子。
據此,我們可以分析聽覺有礙者的不信任態度。由于他們在我們的文明里被暴露在較危險的情境中,所以他們便以極大的注意力來感知這個危險。此外他們也有被嘲笑、被貶低的危險,而且還常被認為是殘障者,凡此種種都是發展成不信任性格的重大因素。由于聽覺有困難的人無緣接觸很多樂趣,也就難怪他們會對這許多樂趣抱敵視態度了。基于此,過去假設他們天生具有不信任性格的說法就不能成立。有人認為犯罪性格也是天生的,這種說法是非常荒謬的。在現實生活中,這些個案里都有一個壞榜樣,有一種看待世界的傳統態度。一些人在家庭里從小即被灌輸了偷竊維生的觀念。
這個方式,也可以用來去思考如何追求別人的認可。每個小孩都要面臨許多人生障礙,所以沒有一個小孩在成長中不追求某種形態的重要性,這個追求的形態可以替換,而且每個人對個人重要性的追求都有個人的方式。主張孩子性格特點和雙親相類似的說法:孩子會以環境中已獲得重要性及被尊重的人為他奮求重要性時的理想模范,因此,每一代子孫都要從祖先那里汲取有用的東西。
在一張友善的面具背后,隱藏著一個超越的目標,社會感的存在抑制著它光明正大的發展,所以它必須在秘密中進行。可是我們必須再一次肯定,如果我們人類彼此多了解一點,超越的目標一定不會像這樣繁茂生長。如果我們能進步到每一個人都發展出好眼力,而且能透視周圍人的性格,到那時候我們不但能更周全地保護自己,同時也會使別人的追求權力因遭遇困難而不會有所結果。到了那種境地,我們能更真切地識別這些關系,也能夠運用現已取得的各種觀察作為證據。這時,遮遮掩掩的追求權力將會消失。
二、社會感的形成
我們不斷被社會感的警戒聲音提醒,但這并非要我們經常把社會感放在有意識的思考行動中,而是告訴我們要想扭曲它、撇開它、改變它,必須要有相當強的動力;再者,社會感的普遍需要使得每個人在行動之前,都得先經社會感的考核通過。
在生活中,群體生存的邏輯支配著我們,這點確定了一項事實:要評估我們的同類,我們需有特定的標準,而一個人所發展的社會感程度,就是評判人類價值的惟一標準——千秋萬世都將如此。世上沒有什么言辭可以讓我們利用來完全逃避我們對他人的責任,也沒有一個人真能破除社會感的完整性。所以,我們只能承認我們在心理上對社會感的依賴。
我們不斷被社會感的警戒聲音提醒,但這并非要我們經常把社會感放在有意識的思考行動中,而是告訴我們要想扭曲它、撇開它、改變它,必須要有相當強的動力;再者,社會感的普遍需要使得每個人在行動之前,都得先經社會感的考核通過,這個行動及思想的考核需要源于社會體的潛意識感知,最起碼,我們常須為我們的行動找尋可以為人諒解的理由,這個事實就是由社會感的考核決定著。從這里面產生了生活的技巧、思考的技巧及行動的技巧,它或者使我們以社會團結的外貌欺騙自己,或者使我們盼望與社會感經常保持和諧。
據此,我們知道,有一種社會感的幻象存在著,它有如一面罩子遮蔽了某些傾向,必須揭開這面罩子才可讓我們對一項行為或一個人有正確的評價。人性學難度相對的提高是因為欺瞞的發生增加了評估社會感的困難。
讓我們來看一下真社會感與假社會感的差別:一位老婦人正要上公車時,滑了一下跌倒在雪地上爬不起來,一些人匆匆走過,都沒有注意到她,最后有個男子走到她身邊拉起她,這時,一直躲在某處的一個男子跳過來,招呼著這位俠義的善士:“謝天謝地!終于找到一個好心人了,我已經在這里站了五分鐘,等著看是否有人來把這位老婦人扶起來,你是頭一個這樣做的人!”這段故事揭示了,表面的社會感是怎么被人誤用的。有人自己沒有動一根手指頭去幫助親眼目睹的情況,而只用了這個明顯可察的技巧,就把自己提升到審判別人的地位,去嘉許或責備別人。
復雜的例子不容易確定社會感的高低,這時除了徹底的探究別無他法,而如果一旦這么做,我們就不會長久處在黑暗中。比如有一位將軍,他雖然知道戰爭已經大半失敗,卻仍逼迫幾千名士兵死守。這位將軍會說,他是為了國家利益著想,相信也會有很多人贊同他的說法,但是,不論他拿什么作借口,要想我們把他當作真正的人類同胞總是很難。
為了正確判斷這類難以確定的情況,我們需要一個普遍可用的立場。這樣的一個立場,我們可以在“社會性功效”和“人類整體幸福”(即“公益”)的概念中找到,一旦站到這個立場上,碰到要確定特殊的事例時,我們便很少會感到困難了。
每個人的一舉一動,都會有社會感程度的表露,有時候可以從一個人的外在表現中很明顯看出來,比如看他注視另外一個人的樣子、他搖手的方式、講話的方式等。他的人格也能以某種方式給我們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而我們幾乎也可以直覺地感知他的人格。如果我們對一個人的行為在不知不覺中下了結論,那么,連我們自己的態度都難免對這些結論相當依賴。綜上所述,我們所做的,不外乎把這個直覺的本事帶進意識領域中,讓我們能夠據此測驗社會感并評判它,最終則是希望我們能因此避免鑄成重大錯誤。把它轉移到意識領域的意義,僅在于讓我們自己少些偏見。
若清楚了一個人的各種社會關系和環境,那我們不妨評測一下他的性格。如果我們從他的生活中揪出單一現象,并且單就這個現象來評判(比如只考慮他的身體狀況、只考慮他的環境、只考慮他的教育等),我們一定會被迫做出錯誤的結論。
這個想法可立即卸除人類重擔,此乃它的可貴之處。要更了解自己,一定要建立一個更切合我們需要的行為模式,惟有這樣,我們才可能應用我們的方法去影響別人達到更佳的境地,并且防止造成殘酷的結局;若能這樣,就不會有人因家庭不幸、遺傳因素而淪入悲慘命運。如果我們朝著這一方向前進,那么,我們的文明將跨出決定性的一步!而且具有自覺性的、有勇氣、有理想、有目標、能掌握自己命運的新一代將誕生。隨直線努力去了解他的目標,并且發展進取、勇敢的性格,性格發展的開端通常都有積極、前沖的特點。不過,這條線很容易更改,而其中產生的困難源于反對孩子的那股巨大力量,這股力量阻止孩子直接去超越目標,但小孩卻想方設法越過這些困難,因此改變直線前進的方向,產生另一些性格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