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章 純粹理性批判(4)

什么叫本體

“本體”這一概念的產生是由于純粹的知性概念超出感性范圍以外以自身邏輯功能單獨發展。單純思維一個“本體”概念而不借助任何直觀,只具有邏輯的可能性而無現實性,這樣的概念被稱為“蓋然性”的概念。正因為如此,康德才認為“本體”概念有一種消極的意義。“本體”的提出有助于為“物自體”提供一種修辭方面的“保護”。

先驗分析論導致了這樣一個結論:即知性在驗前所能做到的最多是預測一般可能的經驗形式。知性的純粹概念不允許有其先驗的用途而無經驗性的用途。以經驗為中心的“驗前可能——驗后實際”這一知性認識模式為條件,直觀性原理也就成為說明一切知識之是否可能的最為重要的標準。

“本體”概念沒有任何感性直觀基礎,因此,康德企圖通過“知性直觀”這一方式來說明它,但是,“知性直觀”這一詞自身就充滿矛盾,因為知性中所有的純粹概念(即范疇)作為我們感性直觀的純然形式,不能應用于知性存在物而只能應用于相應的感性存在物。

總之,“本體”與直觀缺少必要的關聯。“本體”這一概念的產生是由于純粹的知性概念超出感性范圍以外以自身邏輯功能單獨發展。單純思維一個“本體”概念而不借助任何直觀,只具有邏輯的可能性而無現實性,這樣的概念被稱為“蓋然性”的概念。正因為如此,康德才認為“本體”概念有一種消極的意義。“本體”的提出有助于為“物自體”提供一種修辭方面的“保護”。康德說:“一個本體的概念——不是作為感官的對象而被思維,只是通過一種純粹知性,作為物自體而被思維的這種事物的概念——這絕不是矛盾的。因為對于感性,我們不能斷言它是惟一可能的直觀。而且為了防止感性直觀擴張到物自體,以便對感性知識的客觀有效性加以限制,本體這個概念就是必需的。感性直觀所不適用的其余一些東西就稱為本體,這樣做的目的是要說明,感性知識不能把它的領域擴張到知性所思想到的一切事物上去。因此,本體這個概念僅僅是限制性概念,其作用是要抑制感性的僭越;因而它就只有消極的用途。”

感性與知性本身不可分,因此,單純從其實際功能來說,不管怎樣都包括不了本體的概念,與感性對立的本體,知性即便假設性地“賦予本體以直觀”,也無法說明怎樣與本體聯結起來。很顯然,除了在限制性的(即消極)意義上確立“本體”外,還需要另外一種認識功能驅使著影響知性做出不符合自身屬性的用途。

什么叫理性

理性的概念即理念總是相對于知性的概念即純粹概念來設定的。康德說:“我們可以把知性看作以規則為橋梁來獲得現象的統一性的一種能力,而將理性看作在原理之下獲得知性的規則的統一性的一種能力。據此,理性就絕不直接致力于經驗或任何對象,而是致力于知性,為的是通過概念而給知性的雜多知識以一種驗前的統一性,這種統一性可以稱為‘理性的統一性’,它和知性所完成的任何統一性在種類上是完全不相同的。”

先驗辯證論延續前面提到的先驗幻象問題。確切地說,是超驗幻象,盡管它是由知性的先驗原則脫離于感性經驗而導致的,但先驗與超驗彼此并不能相互替代。純粹知性原理其所謂的先驗指的是在正面意義上所具有的一種驗前規則,而超驗則是由于判斷力之誤用而導致知性脫離感性而產生的一種負面意義上的驗前形式。超驗幻象是理性在特殊方式下的使用,康德在此稱之為“純粹理性”。

先驗辯證論的任務便是要澄清理性的這一誤用,將理性歸屬于正確的功能位置。理性的邏輯使用在先驗意義上與知性并不相同,知性的純粹概念不能綜合性使用,即范疇不能獨立于經驗而做出任何綜合判斷,因此,僅僅依靠范疇不能形成任何概念;但是,在理性的先驗性方面,其所依據的原理卻允許理性采取一種先驗綜合判斷的方式,此時它不與經驗性原則為依據,而只處理諸知性規則間的統一性。

康德說:“我們可以把知性看作以規則為橋梁來獲得現象的統一性的一種能力,而將理性看作在原理之下獲得知性的規則的統一性的一種能力。據此,理性就絕不直接致力于經驗或任何對象,而是致力于知性,為的是通過概念而給知性的雜多知識以一種驗前的統一性,這種統一性可以稱為‘理性的統一性’,它和知性所完成的任何統一性在種類上是完全不相同的。”由此可見,理性相對知性來說并不涉及直觀,而只涉及概念與判斷,它所依據的原理則是對通過知性所獲得的受條件限制的知識尋求無條件的東西,從而使受條件限制的東西達到完整的統一性。所以說,這種原理只是一種主觀的規律按照秩序處理我們知性的所有物,即具有主觀規律有效性而非客觀規律有效性。純粹理性的先驗原理在其綜合的知識里面依據于理性三段論中的形式邏輯,不涉及直觀,只涉及概念與判斷。

理性的概念即理念總是相對于知性的概念即純粹概念來設定的,“由‘知性概念’所形成的超過經驗可能性的概念就是‘理念’,或稱‘理性的純粹概念’”。柏拉圖提出的理念被界定為“一般的理念”,因為康德要由此給出“先驗理念”的說法,它要通過純粹理性而非一般理性來獲得。純粹理性所產生的先驗理念乃是一種超驗幻象,對它的批判并使理性有其恰當的應用就是先驗辯證的主題。

在知性認識中,知性的純粹驗前概念作為本原,在一切經驗之先就指示綜合統一性,從而使經驗性知識成為可能。理性依據三段論式的推論,認為范疇之先也存在著一個起源,即它是知性純粹驗前概念的驗前概念,這一驗前概念按照原理來處理知性乃至說明其根源,我們稱之為理性的純粹概念或先驗理念。先驗理念是受條件限制的諸東西的第一因,即不再受任何條件限制,也可稱為關于條件的全體性的根源。普通理念即柏拉圖的理念包含諸類、種或群的原型,而康德的先驗理念只近似于柏拉圖最高原型的理念。由于是知性的統一性盡可能地擴張到不受條件限制的東西上去,所以沒有任何與先驗理念相稱的對象能在任何時間中發現于經驗中,同時,它又是符合我們人類理性的本性的。

對先驗理念問題的陳述與解答

先驗理念同所有一般條件的無條件的綜合統一性有關,它的體系包括三類:第一類,包含著思維主體的絕對統一性,它屬于一種理性心理學,如“我思”等單純性問題;第二類,現象的條件系列的統一性,它屬于宇宙論范圍,如第一因問題;第三類,一般思想的一切對象的條件的絕對統一性,它可以看作前兩類的綜合,即在萬物之上有一個精神性的第一因,如“上帝”,屬于神學范疇。

“先驗”一詞是由先驗分析論中知性認識原理所確定的,它意指符合于經驗對象的驗前知性概念。但在先驗辯證論中,康德將它同理念組合起來,這似乎有點不夠貼切。可是首先,純粹理性的先驗理念就其自身體系來說是自明的,它是在知性——經驗的基礎上由知性對其起源作深入研討且依照某種“原理”而構筑起來的,因此它本身是“符合規則的”,而且畢竟有其經驗性的出發點,盡管它最終所要達到的目的絕非經驗性的,同時也有其驗前邏輯形式性,因此,“先驗理念”一詞就在這樣的條件下塞給了我們。

先驗理念同所有一般條件的無條件的綜合統一性有關,它的體系包括三類:第一類,包含著思維主體的絕對統一性,它屬于一種理性心理學,如“我思”等單純性問題;第二類,現象的條件系列的統一性,它屬于宇宙論范圍,如第一因問題;第三類,一般思想的一切對象的條件的絕對統一性,它可以看作前兩類的綜合,即在萬物之上有一個精神性的第一因,如“上帝”,屬于神學范疇。這三種先驗理念間有其聯結和統一性,其中滲透著邏輯形式:如靈魂與上帝形成綜合概念時有可能導致靈魂不死論;而通過靈魂論有可能達于宇宙論,直至關于上帝的神學觀,這是一種分析判斷。

三種先驗理念都由辯證推理而來,它們都只能說是“貌似理性”。由于沒有相應的直觀,故此,我們稱其為“蓋然性”的。就其自身來說,其產生又存在某種必然性,即符合人類理性本性的某些方面。在此,康德在說明三種先驗理念是經過怎樣的辯證推理得到的同時隨即展開了批判。康德將第一個先驗理念的批判與說明命名為“純粹理性的謬誤推理”,第二個命名為“純粹理性的二律背反”,第三個稱為“純粹理性的理想”。

1、“純粹理性的謬誤推理”

“純粹理性的謬誤推理”是針對笛卡兒的“我思,故我在”來進行闡釋的。“我思”是一個理性的先驗心理學概念。身為一名唯理論者,笛卡兒強調單純的思維的我作為實體而存在,它是絕對主項、自存的存在者,沒有其他條件為支撐,此時的主體思維被抽掉了所有現實經驗而成為抽象的,且由此還可能發展成為獨立的靈魂的概念。康德的證明試圖推翻這一理論。康德認為,“我思”不能作為一個實體,因為實體必須要有直觀對象,而此時純粹的“我思”被認為是抽象的,從它單純地發展出靈魂的概念以作為本體并不可能。唯理論者視“我思”為絕對主體,那么則只能從中得出分析性概念來,但唯理論者一方面又將“我思”作為思維對象從而賦予其某些實際功能,這樣,“我思”必將成為一個述項并加以綜合性判斷,但是,綜合判斷必須要以直觀對象為基礎才能成立,因此,“我思”在這一條件制約下沒有存在的可能。

總之,“我思”說到底只是意識的統一性而已,其發生一方面源于先驗統覺的心理功能;另一方面源于范疇的先驗規則,二者結合為意識之統一性,則只能由經驗實現其存在,否則只是一種純形式。我們只能存在于思維里,而無法脫離出去,即又將它作為對象(述項)來思考。康德說:“沒有‘內感官’就不能有‘我思’發生,但是內感官的直觀所呈現出來的對象不是作為‘物自體’,而只是作為現象,因此,在這里就不但有思想的自發性,而且也有直觀的感受性,即關于自己的思想用于關于自己的經驗性直觀。”

2、“純粹理性的二律背反”

“純粹理性的二律背反”重點探討的是關于宇宙的先驗理念問題。理念本身并不是范疇,先驗理念也與范疇存在區別。但理念本身確實往往又由知性的純粹概念,即范疇衍生而來。兩者有著邏輯形式上的共同性。

康德說:“我們必須認識到純粹而先驗的概念只能從知性產生。實際上,理性并不能產生任何概念。理性所能做的最多的是使知性的概念不受可能經驗不可避免的種種限制,從而設法將這種概念擴展到經驗性東西的限度以外(盡管事實上依然與經驗性的東西有關)……將范疇轉變為一種先驗的理念。因為只有將經驗性綜合擴張到無條件的東西這么遠,才能使之成為絕對完整的;可是無條件的東西絕不能在經驗中發現,而只在理念中才能被發現。理性提出這種要求,是依照這條原理而來的……如果受條件限制的東西是被給予的,則一切條件的整個總和,即絕對無條件的東西(只有通過此無條件限制的東西,受條件限制的東西才成為可能)也就是被給予的。因此,先驗理念首先就不過是范疇擴充到無條件的東西,而且可以還原為一個按照范疇四種項目而排列的表。其次,不是所有范疇都適合這種情況,而只有那些綜合由以構成‘互相隸屬而不是彼此并列的條件系列以及能產生一種受條件限制的東西的系列’的范疇,才是適用的。”在三個主要先驗理念體系中,理念按自身要求分別用到不同的范疇,但不能由此就認為范疇的某種單純發展產生了理念。理念由于受理性的導引,它所具有的統一性與知性的統一性有所不同,尤其是理性統一性,它是絕對的無條件的,這不僅是由于求知欲所造成的幻象,此外還含有一種實踐興趣,這兩種興趣往往被混合在一起不加選擇地被運用于各種領域。

純粹理性所要依據的范疇主要提取以下四個范疇:一是總體性;二是實在性;三是因果性(也稱之為依存性);四是必然性。總體性范疇要涉及時間與空間,只要不牽涉到質料差異性,時間與空間可以用來說明任何其他范疇乃至原理。康德說:“任何給予的受條件限制的東西之條件系列的絕對整體,只和一切過去的時間有關系。”由此,時間可以被理解為理性向前追溯其開端從而給出絕對整體。相比之下,空間由于“是一種集合體而不是一種系列”,因此沒有辦法后溯或者前進,但實際上,當我們把握一個空間時,仍是相繼而起的,即必須要有一種時間的介入,所以,時間性自始至終是本質性的。另外,此部分空間之所以被給予是由于相關部分空間的限制,“就限制來說,在空間中的前進因之就是一種后溯,而種種條件之系列中的綜合的絕對整體,這個先驗理念也就同樣適用于空間。”因此,理念也同樣要對空間上的絕對整體有所把握。

偶然性范疇在被先驗理念運用時,它所遵循的緣由是“偶然的東西在其存在中必須總是看作受條件限制的,且要看作依照知性的規則指向它成為必然的東西所應具有的條件,而這種條件又指向一種更高的條件,直到理性最后在這個系列的整體中達到無條件的必然的東西為止。”在先驗理念體系中,必然性是無條件的絕對完整性,而偶然性則是有條件的、可變動的、依附性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中方县| 左贡县| 元阳县| 云龙县| 上栗县| 化隆| 米林县| 彩票| 保康县| 宁蒗| 丰镇市| 荣成市| 蓝田县| 瓦房店市| 南召县| 泸水县| 民勤县| 襄垣县| 五台县| 溧水县| 新乐市| 伊春市| 梅河口市| 平罗县| 南江县| 信阳市| 岳西县| 福清市| 手机| 柳州市| 舒城县| 报价| 福州市| 马龙县| 长汀县| 博乐市| 枞阳县| 布拖县| 什邡市| 定南县| 呈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