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純粹理性批判(3)
- 康德的智慧
- 曾紀軍 劉燁
- 4899字
- 2016-03-07 10:43:51
下面我們對這四種分類來一一探討。
1、直觀的公理
直觀的公理是指一切直觀都是廣延的量,根據時間與空間的先驗必然性,一切現象都可以還原為量之生成。數學便是根據這一驗前原理所形成的最明顯的范例。
2、知覺的預測
知覺的預測是指在一切現象中,凡為感覺的對象的實在東西都有等級,即強弱量。強弱量與廣延量的區別在于,強弱量由于涉及感性經驗而屬于力學范圍的原理。不管是廣延量還是強弱量,兩者皆由量的連續性來產生,且都在各自領域中實現著實在性與否定性。直觀的廣延量始終是統一的,因而它完全適用于數學;而強弱量則在不同的現象中可以大一點也可以小一點。因此,相對于直觀公理,知覺的預測由于感覺這一重要環節,使得其一方面具有驗前規則性,另一方面卻又必須與經驗聯系起來。正如康德所說:“我們驗前只能知道它們的強弱量,即它們是有等級的。至于別的都有待于經驗。”康德認為,驗前的量的連續性并不能說明驗后的以經驗性原理為先決條件的因果性,否則就超出先驗哲學范圍,因為變化要涉及經驗內容的差異性與實在性。當然,這并不是指因果性范疇,而是指因果性事實。
3、經驗的類比
經驗的類比指的是“一種經驗的統一性據以能從知覺發生的規則”。這句話涉及兩個概念,一是“經驗”,一是“知覺”,因而需要加以辨析。經驗是知覺的一種綜合,經驗本身并不包含在知覺中,知覺也只是在偶然的次序里碰到一起,并沒有任何確定的聯系。相對于知覺的預測來說,這里的知覺著重于雜多而綜合的特征,但依然比感覺更具有形式性,而相對于經驗又更具有直觀性。因此,經驗區別于純粹直觀與感覺,而比知覺更具綜合性。經驗的類比從屬于范疇,而由于它同時又是原理,所以就比范疇有更多的經驗性職能。康德認為,這些類比只有作為知性的經驗性使用的原理來看,而不是作為知性的先驗使用的原理來看,這樣才更具意義和有效性。所以說,經驗的類比絕不等同于范疇。當康德一定要把它歸于某個概念之下時,他用“圖式”也可以說是“圖型”來描述。康德說:“在原理本身里,我們誠然要使用范疇,但是在將原理應用于現象時,我們就以范疇的圖型來代替它。”
為了更好的了解經驗的類比,我們將舉出三種經驗類比的具體事例。
第一類比:實體的永恒原理。
康德說:“在現象的一切變化中,實體是永恒的;其在自然中的量既不增加也不減少。”在這里需要注意的是,永恒性原理不是在先驗辯證論中所論述的某種理性超驗幻象,而是以經驗為依據的一種先驗規則。現象在時間里面,要以永恒的形式為惟一公準。這樣,只有存在一個永恒實體才能使變化成為可能。也只有通過永恒實體,我們才能得出知覺一切綜合統一性之所以可能的條件。這樣,在康德哲學體系中,“變化”一詞便有了新的意義。因為單就實體永恒這一點來說,變化不是與永恒相對立的,而是屬于實體的一種存在方式。也可以這樣說,時間本身為永恒之物,時間中的現象才是可變化的。從根本意義上說,“凡變化都是持久的,轉變的僅僅是它的狀態而已”,即變化本身作為實體之存在方式也是永恒性的。我們通常所說的生滅僅只在于狀態的轉變而并非絕對的生滅。因為倘若是絕對的,那么在生之前、滅之后就都脫離了我們的感性域,所以完全不可知,那么討論它也沒有絲毫意義。總之,在經驗范圍內,永恒之物以變化方式存在,即“同一個對象的存在方式跟在另一個對象方式之后”,前后兩種方式不同而形成轉變,但對象本身的存在是永恒的,并沒有發生改變。正是永恒構成了在時間中經驗的綜合統一性的發生。
第二類比:時間按照因果律前后相繼的原理。
因果性本來以范疇的方式被確定于驗前知性概念中,作為原理,因果性要通過時間中的現象或狀態之變化而以規律的形式應用于經驗表象中,這樣,現象才成為現象。經驗性的因果律以先驗性的因果范疇為前提,先驗性的因果范疇只有通過經驗性的因果律才能獲得其現實性,時間以其感性直觀的職能將二者聯系起來。在此,我們所整理的是經驗性表象,其與知性純粹概念的結合形成為知識甚或真理,因此,真理并不代表物自體的實在概念。有了這樣一層屏障,我們就可以運用因果律并承認其客觀有效性。康德在此意義上支持經驗實在論。不過要注意的是,時間作為一個中心感念也應該進行更細致的辨析。也許應該這樣,時間之先驗感性形式可以說明范疇之因果性,這在概念分析論中已經進行了詳細講解。而這里,時間的具體呈現則可以說明作為原理的因果律,經驗的類比也因此才會發生。
第三種類比:按照交互作用或相互作用的規律并存的原理。
康德說:“一切實體,就其能被知覺為在空間同時并存性來說,都在徹底交互作用中。”這個原理是根據范疇表中關系方面的交互性提出來的。在闡述這一類比時,康德應用了實體概念和因果律。物體之間的關系是時間之中知覺與知覺之間的不斷繼起,其中存在著因果規律,所以從根本上講,此種類比被還原成其哲學中最基本的幾個概念,即時間及其因果性范疇。
總之,上述三種類比可以歸納為三種關系:即依存性、后果與合成。它們是現象在時間中存在的各種確定的原理,分別對應于時間的三種方式:對于作為量的時間自身的關系(存在的量,即持續、變化),作為前后相繼的系列的時間中的關系(因果律),以及作為一切同時存在的總和的時間之中的關系(交互性)。康德說:“為每一個現象確定其在時間中的位置的東西乃是知性的規則,而只有通過這種規則,現象的存在,就其時間的各種關系來說,才能獲得綜合統一性;因而那些規則就在驗前確定現象的位置,并且使之在一切時間里都有效。”這段文字,最能集中地表達時間、統一性、現象、驗前性四個概念所共同組成的原理的內涵。
先前我們說過,原理分析論是相對于概念分析論中的范疇表來確定的,一般經驗性思維的公準與范疇的三種模態對應,只要在直觀里和在概念里與經驗的形式條件一致,任何東西都就是可能的。凡與感覺結合在一起的東西,就是現實的。在其與現實的聯結中,凡按照經驗的普遍條件被確定的東西就是必然的。但是,范疇的三種模態都被認為是沒有經驗質料的邏輯形式而己。而在這里,三種原理并非都在一個意義層面上,它們在驗前——驗后系統中有著一定程度的差別。可能的原理根據是經驗的驗后性,但它最帶有驗前形式特征;現實的原理則更多帶有驗后性;而必然性原理盡管依然是一種驗前形式,但與經驗才能提供的普遍性聯系最為緊密。對于必然性原理,康德通過因果律來進行說明,“我們能夠知道為必然的,不是事物(即實體)的存在,只是事物狀態的存在;而且,只是按照因果作用的經驗性規律,從其他在知覺中所給予出來的狀態,我們才能知道事物的存在狀態的必然性。”為了進一步說明必然性、因果律及其客觀性的關系,康德又說:“必然性所涉及只按因果作用的力學規律之種種現象的關系,以及按照這個規律而能在驗前從一個給予的存在(即原因)推論到另一存在(即結果)的可能性。任何發生的事物都是假設為必然的。這是一條原理,它將世界上的變化從屬于一條規律,即從屬于必然存在的規則,而沒有這規則,就沒有東西稱為自然。因此,‘沒有東西是通過盲目的偶然事件而發生的’這一命題依然是自然的驗前規律。‘沒有任何自然中的必然性是盲目的,它總是受某種條件限制的必然性,因而就是可理解的必然性’這個命題也是自然的驗前規律。這兩條規律乃是這種規律:通過它們,變化的活動就受事物(作為現象的事物)的一種性質支配,也就是等于受知性的統一性支配,因為只有在知性的統一性里,這些事物才能屬于一個經驗,即屬于現象的綜合統一性。”知性的統一性原則產生的是經驗,它必然是按照因果律的原理以連續現象的方式體現我們的感性的,必然性因此成為一種必要的模態。由此可見,必然性原理根源于知性的先驗統一性。
在“關于原理體系的一般注解”中,康德的理論歸結為“純粹知性的一切原理不過是經驗的可能性的驗前原理,一切驗前綜合命題都只與經驗有關系”。范疇之所以能得到最后的確定,直觀起了關鍵作用。康德對直觀給予了足夠的肯定,“只要缺乏直觀,我們就不知道我們通過范疇是否在想著一個對象,而且其實不知道,是否有的地方有一個適合于這種范疇的對象。這樣,通過這些方法我們就能證實,范疇在其本身來說并不是知識,只不過是從給予的直觀構成知識的思想方式而己。”一個概念只有通過直觀,即在可能經驗的前提下,才能與另一個概念聯系起來。不能將知性的綜合統一性與范疇等同起來,知性綜合統一性是以一種驗前直觀方式而存在的原理,相對而言,范疇則僅僅是分析性的邏輯形式而己。
人的判斷力與圖型原理
康德認為,判斷力這種能力很大程度上受天賦影響,甚至可以說是由天賦而來,非后天教導所能獲得,它是屬于先驗邏輯而非普通邏輯。而關于圖型,康德主要提到了三種:一是空間,即外感官所有一切量的純粹意象;二是時間,即內感官一切量的純粹意象。三是數,即作為知性的一個概念的量的純粹圖式。
在先驗分析論中,我們探討的是知性純粹形式,在“原理分析論”中要探討的是,知性純粹形式在運用于經驗事物時所產生的知性規則為什么能夠適應于事物,也就是怎樣來辨別某事物是否從屬于這些規則。要對此進行探討,我們需要具備一種能力,那便是判斷力。
判斷力這種能力很大程度上受天賦影響,甚至可以說是由天賦而來,非后天教導所能獲得,它是屬于先驗邏輯而非普通邏輯。普通邏輯只討論抽掉一切感性內容的純粹知性形式,而先驗邏輯則是在一般直觀的前提下使得驗前規則具有一種客觀有效性,即能在驗后證明其為得當,從而這一驗前規則就成為有效的先驗規則了。而要達到這一目的,就需要先驗判斷力的恰當使用,純粹知性的圖型法便是判斷力要使知性純粹概念成為可能所必須遵照的感性條件。
具體來說,事物是多樣且異質的,而范疇是普遍而同質的,范疇之應用于事物從而證明其驗前有效性必須突破這一界限,而圖型是聯結兩者的橋梁。這一功能決定其特征必須是純粹的,即毫無經驗性內容,同時又是感性的。關于圖型,康德主要提到了三種:一是空間,即外感官所有一切量的純粹意象;二是時間,即內感官一切量的純粹意象。三是數,即作為知性的一個概念的量的純粹圖式。以時間為例,范疇運用于經驗事物,使兩者有同質性發生時,是通過時間的先驗確定而變成可能的。因為時間是普遍的而且依據驗前規則,因此在這一限度內,它與構成它的統一性的范疇同質。于是,時間就可以作為聯系范疇與事物的橋梁,也就是圖型。在理論層次上,范疇由之而必然如是產生,同時,這一感性形式也就含有知性最根本的特征——范疇,感性無法脫離知性的某種影響而單獨存在。空間與數的圖式功能也能在時間這一圖式的范圍內討論,數之生成與表象之繼起都是時間之呈現的過程。其他的范疇,如實體性、因果性、交互性、可能性、必然性等也都能根據時間圖式來說明。
由此可見,一切圖型不過是時間按規則的驗前確定而己。這種規則是按各范疇的順序與一切可能的對象身上的時間的系列、時間的內容、時間的次序及時間的全部有關系的。知性純粹概念的各圖型就是這些概念據以和對象發生關系從而具有其意義的真正的而且是單一的條件。康德說:“沒有圖型,各范疇就僅僅是知性對概念的機能,而并不表現任何對象。”圖式使形式質料化,使質料形式化,這主要是因為先驗知性概念的產生與運用是由先驗感性形式來設定其限度的,后者生成之初始就帶有驗前雜多的統一的特征,其所蘊含著的知性先驗能力將會漸漸地隨著經驗質料的影響而獲得自身的運作機能,從而有意識地表現于認識活動中。
驗前判斷力憑借自身的職能使范疇與感性產生驗前知識。所謂感性是指一般感性或驗前直觀,倘若這一驗前知識符合于一般規則即具有客觀有效性,那么,我們就可以獲得知性之先驗原理,這種驗前判斷力稱為先驗判斷力。以先驗感性論為基礎,原理分析論將概念分析論與先驗感性論結合起來,換句話說,就是將質料與形式結合起來,但在實際認識過程中,這種形式與治療的差別幾乎不存在,也就是說它們沒有單獨存在的可能性,而是全部以統一的方式成為一種單一的能力。如此一來,知性、感性、判斷力就幾乎不再有質性上的根本差異,而是一種能力在不同認識階段所表現出的不同的表象狀態。可以說,此時它更知性一些,而彼時它更感性一些。判斷力刪除了兩者之間的明確界限,而其中,圖型化則是判斷力的主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