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 壽世保元
- 佚名
- 4965字
- 2015-12-29 09:34:23
一小兒嘔吐不食。手足搐搦。痰上壅。手足指冷。額黑唇青。此腎水勝心火也。用五味異功散加木香炮姜。頓安。乃去炮姜。再劑而愈。
一小兒潮熱發搐。痰涎上涌。手足指冷。左腮至申酉時。青中隱白。手足時搐。此肝經虛弱肺金所勝而潮搐。脾土虛弱。而手足冷也。用補中益氣湯。以調補脾肺。用六味地黃丸。
以滋補肝腎而愈。蓋病氣有余。當認為元氣不足。若用瀉金伐肝。清熱伐痰。則誤矣。
一小兒慢驚。睡多驚啼。凡面黃脈細者難治。用此藥與乳母服之。
釀乳法木香 沉香 藿香 丁香(減半) 陳皮 人參 神曲(炒) 麥芽(炒)上銼。每服四錢。紫蘇十葉。生姜十片。棗二枚。水煎。先令乳母食后。捏去宿乳汁服之。即仰臥霎時。令藥入乳之脈。次令兒吮。不可過飽。亦良法也。
五味異功散(方見脾胃) 補中益氣湯(方見脾胃) 六味地黃丸(方見諸疳)
慢脾
慢脾之癥。面赤額汗。舌短頭低。眼合不開。睡中搖頭吐舌。頻嘔腥臭。噤口切牙床。
手足微搐不收。或身冷。或身溫而四肢冷。其脈沉微。陰氣極盛。胃氣極虛。十救一二。蓋由慢驚之后。損脾。病傳已極。總歸虛處。惟脾所受。故曰慢脾風。若遂風則無風可遂。
療驚則無驚可療。但脾間涎痰壅滯而然耳。世所謂慢驚難療者。慢脾風是也。宜服加味四君子湯人參(三分) 白茯苓(三分) 蒼術(三分) 炮干姜(四分) 白術(炒六分) 制附子(一分) 羌活(一分) 炙甘草(四分)上銼。生姜三片。棗一枚。水煎服。
一論慢驚慢脾危惡之癥。藥力不到者。但看兩腳。面中間陷處。有太沖脈。即灸百會穴三五壯。炷如小麥大。灸后仍與醒脾之劑調之。
一論小兒慢脾風。內虛。昏迷不醒。宜加味大醒脾散人參 白術(去蘆炒) 白茯苓(去皮) 橘紅 丁香 南星(炮) 全蝎(去毒炒) 天麻(煨) 白附子(煨) 山藥(炒) 木香 石蓮肉(去殼) 石菖蒲 肉豆蔻 砂仁 甘草一論小兒驚風后。聲啞不能言。及諸病之后不能言。天南星一個。炮去皮為末。每半字。五歲兒半錢。囗豬膽汁調。食前服。
一論治慢驚慢脾之圣藥也。一錠即有起死回生之功。頃刻奏效。故名回生錠。真海上仙方也。急驚亦效。
回生錠人參(五錢) 白術(去蘆油一兩) 白茯苓(去皮) 懷山藥 桔梗(各一錢) 甘草(三錢)膽星(五錢) 赤石脂(煨五錢) 辰砂(二錢) 乳香(二錢半) 礞石(煨金色三錢) 牛黃(一錢) 麝香(一錢)上為末。搗勻。印作錠子。金箔為衣。陰干。每三五分。薄荷湯化下。
諸疳
脈訣啟蒙曰。小兒脈單細為疳勞。虎口紋白色。面白者為疳。
夫疳者。甘肥無節。乳哺不調。或稟賦怯弱。血氣不足。蓋十五歲以前為疳。以后為勞也。
書載五疳病關五臟。要亦脾家有積。一臟失治。而傳其余也。脾家病去。余臟皆已。癥雖分乎冷熱。治當以補為先。宜用地黃丸、五疳膏、肥兒丸之類。
一論小兒疳病。面黃肌瘦。肚大青筋。大便色白。小便混濁。或澄之如米泔。此疳病也消疳湯山楂(去子) 白芍(炒) 黃連(姜汁炒) 白茯苓 白術(去蘆) 澤瀉(各一錢) 青皮(四分) 甘草(生三分)上銼一劑。姜、棗煎服。
一治小兒疳積發熱。肚大青筋。骨瘦如柴。
消疳退熱散山楂(去子) 烏藥 燈心 竹茹 檳榔尖 使君子 蕪荑仁 淮木通 黑牽牛 大黃柴胡 莪術(煨) 枳殼(去穣) 黃芩 甜葶藶上銼。水煎。溫服。
一論肝膽經熱毒瘰囗。或耳內耳下生瘡。發熱潮熱。或肝經濕熱下注。囊癰便毒腫潰。
或小腹脅股結核。凡肝膽經部分。一切瘡瘍發熱。并用之。
九味柴胡湯柴胡 黃芩(炒各五分) 人參 山梔 半夏 龍膽草 當歸 芍藥(各三分) 甘草(二分)水煎服。
一論小兒肝疳。白膜遮睛。肝經虛熱血燥。或風客淫氣。而患瘰 結核。或四肢發搐。
眼目忽抽動。痰涎上壅。凡傷損出血多抽搐發熱。又治腎肝腦熱消瘦。手足如冰。寒熱往來。滑泄肚脹。口臭干渴。齒齦潰爛。爪黑面黧。遍身兩耳生瘡。或耳內出水。或發熱自汗盜汗。或便血諸血失喑。或小便淋閉。咳嗽吐血。或咽喉燥痛。口舌瘡裂。或稟賦不足。肢體瘦弱。
解顱鶴節。五遲五軟。或畏明下竄。或早近女色。精血虧耗。五臟齊損。凡屬肝腎諸虛不足之癥。皆宜用之。以滋化源。其功不能盡述。
六味地黃丸懷生地黃(酒浸砂鍋內瓷碗盛蒸至極黑搗碎入石臼搗如泥成膏八兩) 山茱萸(酒蒸去核取肉) 干山藥(各四兩) 牡丹皮(去骨) 白茯苓(去皮) 福澤瀉(去毛各三兩)上忌鐵器。為細末。和地黃膏。加煉蜜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空心。白滾水下。
一治小兒五疳潮熱。面黃肌瘦煩渴。肚大青筋。手足如柴。精神困倦。歷試有效。無疾預服此藥。則諸病不生。元氣虛者。服半月。身體健壯。
保嬰五疳膏青皮(麩炒二錢) 橘紅(五錢) 白術(去蘆蜜水炒一兩半) 白茯苓(七錢半) 麥門冬(去心一兩) 使君子肉(銼炒七錢五分) 山楂肉(五錢) 麥芽(炒五錢) 金櫻子肉(各炒五錢)芡實仁(二錢半) 蓮心肉(隔紙炒五錢) 甘草(二錢)上為末和勻。重七兩。每次用藥末一兩。煉蜜四兩。調和成膏。每日中晌晚間。各服一二茶匙。溫水漱口。身熱咳嗽。加地骨皮、百部。肚腹飽脹。大便為稀水。腹鳴作聲。或因蟲出不知。加檳榔二錢。木香一錢。稟受氣弱。加人參二錢半。
一論消疳化積。磨癖清熱。伐肝補脾。進食殺蟲。潤肌膚。養元氣。真王道也。
肥兒丸人參(三錢半) 白術(去蘆) 白茯苓(去皮各三錢) 黃連(姜炒錢半) 胡黃連(五錢)使君子(去殼四錢) 神曲(炒) 麥芽(炒) 山楂肉(各三錢半) 甘草(炙三錢) 蘆薈(二錢半碗盛泥封固置坑中四面谷糠火煨透用)上為末。黃米糊為餅。白湯化下。或作丸黍米大。每服二三十丸。看兒大小。米湯下。
積癖
夫癖塊者。嬰兒飲食失調。三焦關格。以致停滯腸胃。不得宣通。初得為積。久則氣血與痰裹積。塞于腹脅。及瘧家縱飲生冷漿水。亦能成之。其癥作痛。有時面黃肌瘦。倦怠無力或生潮熱寒熱是也。治先除去寒熱。次用消堅散結。和脾益胃之劑理之。更用貼藥久之自然收效。
一論小兒腹中癖塊。發熱憎寒。口干小便赤。或大便稀溏。或腹脹腫滿。或痰嗽喘熱。
不思飲食。面黃肌瘦。四肢困倦等癥。
凈府湯柴胡(一錢) 黃芩(八分) 半夏(姜炒八分) 人參(三分) 白術(去蘆炒八分) 白茯苓(去皮二錢) 豬苓(五分) 澤瀉(二錢) 三棱(煨七分) 莪術(煨七分) 山楂肉(一錢) 胡黃連(三分) 甘草(三分)上銼一劑。生姜三片。棗二枚。水煎。溫服。
一論小兒癖積。日久不消。元氣虛弱。脾胃虧損。肌肉消削。肚大青筋。發熱口干。肚腹脹滿。
抑肝扶脾散人參(五分) 白術(六分) 茯苓(八分) 陳皮(六分) 青皮(僵蠶炒六分) 龍膽草(酒洗八分) 白芥子(炒八分) 柴胡(三分) 山楂(八分) 神曲(炒六分) 黃連(姜炒一錢) 胡黃連(三分) 甘草(三分)上銼一劑。生姜三片。棗一枚。水煎。溫服。
黃龍丸 扶溝劉小亭傳。
雄黃(一錢半) 蜈蚣(兩條砂鍋內炒去頭足) 蘆薈(三分) 阿魏(三分) 牛黃(一分)天竺黃(三分)上為末。化黃蠟一兩為丸。如綠豆大。先服七丸則熱退。次服九丸則塊消。三服十一丸則病根除。每用黃蠟煎雞子清入藥。用黃酒下。
肥兒丸(方見諸疳) 治癖疾如神。
一專貼癖積氣塊。身體發熱。口內生疳。此藥用狗皮攤貼患處。每個重七錢。貼三日止熱。七日覺腹微痛。十日大便下膿血為驗。大有神效。忌生冷腥膩發物百日。
神仙化癖膏真香油(二斤四兩) 秦艽(五錢) 三棱(五錢) 黃丹(一斤二兩水飛過炒紫色) 黃柏(五錢)穿山甲(十四片) 當歸(三錢) 莪術(五錢) 全蝎(十四個) 大黃(三錢) 蜈蚣(五錢)木鱉子(七個)上將藥入油內。煎黃色為度。濾去渣。搗爛待用。油冷時。下黃丹。用文武火熬。槐柳條不住手攪。出黑煙氣。滴水成珠。手試軟硬。方可離火。次下五味細藥。并入搗爛粗渣于內。
真阿魏(二兩) 乳香(五錢) 沒藥(五錢) 麝(一錢) 皮硝(三錢風化為末)調勻。以瓷器內盛之。如用。坐水中熔開。不可火上化。如有馬刀 子瘡。加琥珀一兩在內。無有不效驗者也。
將軍百戰百勝膏 貼癖如神。
大黃 白芷(各二兩) 三棱 莪術(各一兩) 木鱉子(十個) 蜈蚣(十條) 穿山甲(十五片)巴豆(一百五十粒) 蓖麻子(一百五十個) 梔子(五個) 黃連(五錢) 槐柳條(三百寸)香油二斤。入藥。熬黑色。去渣濾凈。再加黃丹一斤。熬。點水成珠。再加血竭五錢。
蘆薈五錢。天竺黃五錢。輕粉五錢。阿魏五錢。麝香五分。黃連二錢。硼砂二錢。為末。下油為妙。
一治小兒發熱癖疾之甚。及眼蒙方。
明目化癖丹牛黃(一分) 片腦(一分) 熊膽(一分) 麝香(三厘) 乳香(三厘)上共為細末。先將乳汁于銅勺內。炭火上滾黃色。下前藥。急取出攪勻。于油單紙上。
丸如米粒大。男左女右。臥時點入大眼角內。合眼自化。頭上汗出至胸前。第二丸汗至臍上。第三丸汗至臍下。再點二三丸。腹痛下膿血。自愈。妙不可言。
化癖金丹 內閣秘傳。
蟾酥(水泡) 黃蠟(各二錢) 羚羊角 牛黃(各五分) 麝香(三分) 巴豆肉(一錢)砂冰片(各二分)上為末。丸如菜子大。每用一粒。用扁頭針在患處刺破皮入之。用膏藥粘貼。一伏時揭起。其癖化膿血出盡。服調理脾胃之藥而愈。
一論小兒患癖。年深不愈。諸醫以攻克殺伐之劑。屢投不愈。以致元氣耗憊。脾胃損傷血氣干涸。肢體羸瘦。面色痿黃。肚大青筋。身熱自汗。喘急氣促。泄瀉腹脹浮腫。不思飲食遂以補中益氣湯久服而愈。
熱癥
小兒之病。惟熱居多。夫熱有虛有實。實則面紅目赤。氣粗口干燥渴。小便赤澀。大便堅閉。五心煩熱。日夜焦啼。發壯熱。宜大連翹飲主之。虛則面白眼青。氣微。口中清冷。恍惚神緩。大便稀而小便頻。夜則盜汗發虛熱。宜惺惺散主之。其有乍冷乍熱。怫郁驚惕。上盛下虛。此冷熱不調候也。如熱在表宜汗。在里宜下。表里俱熱則宜解散。其或表里已解。
熱又時來。此表里俱虛。氣不歸元。而陽浮于外。不可再服涼藥。必使陽斂于內。身體自涼宜參苓白術散主之。又有潮熱。則發熱有時。驚熱顛叫恍惚。夜熱夕發旦止。余熱寒邪未盡。食熱肚腹先發熱。疳熱骨蒸盜汗。壯熱一向不止。煩熱心躁不安。積熱頰赤口瘡。
風熱汗出身熱。虛熱困倦少力。客熱來去不定。癖熱涎嗽飲水。寒熱發如瘧狀。血熱巳午時發熱瘡疹熱耳鼻尖冷。十六者大同而小異。諸癥得之。各有所歸。其間或有三兩癥交互者。宜隨其輕重而處治之。蓋小兒氣稟純陽。臟腑生熱。陰陽氣變。熏蒸于外。致令身熱也。若肝熱則兩眼赤痛。流淚羞明。或生翳障。心熱則口內生瘡。小便赤腫。淋瀝不通。肺熱則鼻衄不止。大腑閉結。脾熱則多涎沫。口內長流。心脾熱則生重舌木舌。胃熱則作口臭。腎熱則耳聾。或出膿汁。此五臟所生。熱各不同。是不可以概論也。大抵熱則生風。風則悸矣。
一論小兒心經邪熱。心與小腸受盛。乃水寶之處。常宜通利。壅則結。滑則利。熱則澀盛則淋。平涼心火。三焦自順。不待疾作而解。癥成而療者。疏通有之矣。一十五味加湯使用。
才覺蘊熱客熱寒邪風邪。冒之肺經。心將受之。不受獨傳于小腸。或閉或澀。或赤或白。淋瀝不通。榮衛不通。壅之作疾。其發多端。以致膈熱。眼目赤腫。唇口白瘡。津液不生。涕唾稠盛。須在表里俱得其宜。驚風悉能散之。痰熱亦自除之。連翹之功。可謂大矣。
大連翹飲連翹 瞿麥穗 滑石 車前子 牛蒡子 赤芍藥(各八分) 山梔子 木通 當歸 防風(各四分) 黃芩(一錢二分) 柴胡 甘草(各一錢二分) 荊芥穗(五分) 蟬蛻(五分)上銼作一劑。竹葉十片。燈草十根。水煎服。風痰熱變蒸熱。加麥門冬。實熱丹熱。加大黃。胎熱瘡疹余毒。加薄荷葉。毒熱。加大黃、芒硝。
一論小兒蘊積熱毒。唇口腫破生瘡。牙縫出血。口臭頰熱。咽痛煩躁不寧。并痘疹余毒未解。或頭面身體多生瘡癤。宜五福化毒丹犀角(鎊三錢) 桔梗(一兩) 生地黃(泔浸) 赤茯苓(去皮) 鼠粘子(微炒各五錢) 粉草樸硝(各三錢) 連翹 玄參(各六錢) 青黛(二錢)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龍眼大。每服一丸。薄荷湯研化下。兼有驚。加朱砂為衣。
一論小兒變蒸一癥。乃小兒蒸皮長骨。變幻精神。不須服藥。其有兼傷風咳嗽。痰涎鼻塞聲重。變蒸發熱。宜服此方。
惺惺散人參 白術(去蘆) 白茯苓(去皮) 甘草(炙) 桔梗 白芍(炒) 天花粉 細辛 薄荷葉上銼。每服三錢。水煎。溫服。
感冒
一論小兒感風或冒寒。用老蔥三四根。舂極爛。以手抹來。相搽滿掌。烘溫暖。向病者遍身擦之。通氣處再遍擦幾遍。暖處出汗。立愈。
出痘疹屢驗絕妙
一治小兒面青身冷。默默不語。用燈火遍身手足按穴爆之。立醒。
一論小兒。頭痛壯熱。惡寒咳嗽。鼻塞聲重。痘疹欲出。發搐驚風喘嗽。手足搐搦等癥。宜服人參敗毒散羌活 獨活 柴胡 前胡 桔梗 白茯苓 枳殼 川芎 薄荷葉 人參 甘草上銼。姜、蔥煎服。
一論小兒風寒外感。驚風內積。發熱喘促。咳嗽痰涎。潮熱搐搦。并痘疹初作。
羌活膏人參 羌活 獨活 前胡 川芎 桔梗 天麻(各五錢) 薄荷 地骨皮(各三錢) 甘草(二錢)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芡實大。每服一丸。姜湯研化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