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論小兒四時。傷風瘟疫。身熱昏睡。氣粗喘滿。痰實壅嗽。及驚風潮搐。蠱毒中暑。并瘡疹欲出發搐。皆可服之。壯實小兒。三五日服一丸。可免驚風痰喘等疾。宜抱龍丸南星(為末入膜月黃牛膽中陰干百日取出八錢) 天竺黃 雄黃 辰砂(研各四錢) 麝香(一錢)上為細末。煮甘草膏為丸。如皂角子大。每服一丸。薄荷湯研化下。百 內者作三服。
或用 雪水煮。甘草膏汁。和藥尤佳。
按上方。若風熱痰嗽。或急驚發搐。昏睡切牙。形病俱實。宜用此方。若初冒風寒。咳嗽痰盛。氣喘者。屬客邪內作也。先用十一味參蘇飲。若邪既解。而腹脹。或發搐切牙。睡而露睛。屬脾肺氣虛也。用四君子湯加陳皮。名異功散。切忌祛痰表散。若過服攻伐而致前癥者。尤宜溫補脾肺參蘇飲(方見咳嗽)
脾胃
一論小兒諸病。因藥攻伐。元氣虛損。脾胃衰憊。惡寒發熱。肢體倦怠。飲食少思。或兼飲食勞倦。頭痛身熱。煩躁作渴。脈洪大弦虛。或微細軟弱。右關寸獨甚。亦宜用之。大凡久病或過服克伐之劑。虧損元氣。而諸癥悉具之。最宜此湯調補。
若無有前癥之兒為患者。尤宜用之。
補中益氣湯黃 (蜜水炒) 參(各八分) 白術(去蘆油炒) 當歸身(酒洗各一錢) 陳皮 甘草(炙各五分) 升麻 柴胡(各二分)上銼。姜棗煎。空心。溫服。
一論小兒脾胃虛弱。或因克伐之過。致飲食少思。或食而難化。或欲作嘔。或大便不實脾胃虛損。少食。宜用四君子湯人參 白術(去蘆炒) 白茯苓(去皮) 甘草(炙各等分)上銼。姜、棗煎服。
六君子湯 治脾胃虛弱。飲食少思。或大便不調。肢體消瘦。面色痿黃。即四君子湯加陳皮、半夏。
一論小兒脾胃虛弱。不食。或驚搐痰盛。或睡而露睛。手足指冷。或脾肺虛弱。咳嗽吐痰。或虛熱上攻。口舌生瘡。弄舌流涎。若母有疾。致兒患此。母亦當服之。
異功散人參 白茯苓(去皮) 白術(去蘆炒) 甘草(炙) 陳皮(各等分)上用姜、棗煎服。
傷食
經云。脈滑者。有宿食也。虎口脈紋黃色。為脾家有積。小兒脈沉者。為乳不消。
夫小兒傷食。皆因乳哺不節。過食生冷堅硬之物。脾胃不能克化。積滯中脘。外為風寒所搏或因夜臥失蓋。以致頭痛身熱。面黃目胞微腫。腹痛脅脹。足冷肚熱。喜睡神昏。不思飲食。或惡食。或惡心。或嘔或噦。或口噯酸氣。或大便敗卵臭。或氣短痞悶。或胃口作痛。
或心下痞滿。按之則痛。此皆為陳積所傷也。宜以萬億丸利之。若內停于食。或外又感寒邪者則人迎氣口俱緊盛。頭痛惡寒拘急兼前等癥。宜以太和散佐之。葛氏曰。乳者奶也。哺者食也。乳后不可與食。食后不可與乳。緣小兒脾胃怯弱。乳食易傷。難于消化。初則成積。
久則成癖成疳。變為百病。可不慎乎。
萬億丸(方見通治) 治傷食百病。
一論內傷乳食。肚腹脹痛。外感風寒。頭痛發熱。宜服太和丸紫蘇 陳皮 香附 羌活 蒼術 川芎 枳殼 山楂 神曲(炒) 麥芽(炒) 甘草(炙)生姜三片。水煎。溫服。
一治小兒食積。腹痛膨脹。肚硬青筋。
黑丑(半生半炒) 檳榔(各三錢) 木香(五分)上為細末。每服五分。黑砂糖調入滾水服。立消。
一論小兒時常傷食。皮黃肌瘦。肚大腹脹。用此焦餅。令常食之。
消食餅蓮肉(去皮) 山藥(炒) 白茯苓(去皮) 芡實(去殼炒) 神曲(炒) 麥芽(炒) 扁豆(炒) 山楂(去子)上各等分為末。每四兩。入白面一斤。水同和。烙焦餅用。
一論此藥消食止泄。止吐消疳。消黃消脹。定肚痛。益元氣。健脾胃。
啟脾丸人參 白術(去蘆炒) 白茯苓 山藥 蓮肉(去心皮各一兩) 山楂肉 陳皮 澤瀉 神曲(炒各五錢)上為末。煉蜜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三四十丸。空心。米湯送下。小兒常患傷食諸疾。
服之立愈。
一論小兒傷食。肚大腹脹。用做酒小曲一枚為末。打入雞子一個。調勻。入鹽少許。蒸熟食之。每早服一次。可數次而愈。
一論健脾胃。進飲食。消積滯。殺疳蟲。長肌肉。乃保嬰第一方也。
保嬰丸 臨川徐培鴻試驗。
人參(三錢) 白術(去蘆五錢) 橘紅(刮凈五錢) 白茯苓(去皮四錢) 甘草(炙二錢)青皮(去穣三錢) 砂仁(二錢半) 木香(二錢五分) 山藥(五錢) 蓮肉(去皮與心三錢) 使君子(去殼三錢) 山楂肉(三錢) 六神曲(炒三錢)上共為細末。用生荷葉包粳米炒熟。去荷葉。將米杵爛。以青布扭出。更煮成糊為丸。
如麻仁大。第二十五丸。或三十五丸至五十丸。陳米炒熟煎湯。不拘時服。
一小兒食粽后。切牙欲吐。頃間腹脹昏囗。鼻青黃赤。此脾土傷而肝氣所動。食積發厥也。先令雞翎探吐出酸物。頓醒。節其飲食。勿藥而愈。
一小兒好吃粽。忽腹脹痛。用白酒曲末。同黃連末為丸。服之愈。
一小兒因停食腹痛。服峻利之藥。后患瘧。日晡而作。此元氣下陷。以補中益氣湯治之千金肥兒餅 小兒無病。日常食三五餅。可防患于未然。妙不可言。
嬰兒恒缺乳。飲食不消停。脾胃一傷損。兩相并。痰嗽加吭喘。熱積致疳驚。面黃肌瘦削。腹脹肚青筋。赤子焦啼叫。慈母苦傷情。吾心懷幼切。家蓮子茯苓。芡實干山藥。扁豆薏苡仁。以上各四兩。神曲麥芽陳。人參使君子。山楂國老并。六味每二兩。白糯米二升。
藥米均為末。布裹甑內蒸。白糖二斤半。調和餅印成。每日二三餅。諸病即安寧。肥兒王道藥。價可擬千金。
吐瀉
夫小兒。因六氣未完。故六淫易侵。兼以調護失常。乳食不節。遂使脾胃虛弱。清濁相干。蘊作而然。大概有冷有熱有食積三者之不同也。蓋冷者脾胃虛寒。水谷不化。小便白而大便青。或如糟粕。手足厥冷。或吐或瀉。宜助胃膏主之。如上之癥。或兼有外感風寒。內傷生冷。身熱。乍涼乍熱。作者。宜藿香正氣散主之。熱者脾胃有濕。大便黃而小便赤口干煩渴。四肢溫暖。或吐或瀉。宜甘露散主之。如上之候。有兼中暑受熱作者。宜茹苓湯主之。或益元散亦可。食積者。因傷食過多。積滯脾胃。則腹脹發熱。若吐如酸 氣或瀉如敗卵臭。宜萬億丸微利即愈。利后不愈。乃脾胃虛弱。仍助胃膏主之。凡初起者。即服燒針丸鎮固之即效。大抵之癥。多因乳食以傷脾胃。乳食傷胃。則為嘔吐。乳食傷脾。則為泄瀉。不止。漸到日深。致其脾氣之虛。慢驚之候。自此而得。可不慎乎
不治癥
小兒瀉不定。精神好者。脾敗也。唇深紅者。內熱故也。不退必死。
而黑氣喘者不治。大渴不定。止之又渴。腎敗也。
遺瀉不覺者死。
燒針丸 治如神。
黃丹(水飛過) 朱砂 白礬(火 各等分)上為末。棗肉為丸如黃豆大。每服三四丸。戳針尖上。放燈焰上燒過存性至爛。涼米泔水調服。瀉者食前。吐者無時。外用綠豆粉。以雞子清和作膏。以涂腳心。如瀉涂囟門上。止則去之。
一治脾胃虛弱。不食。凡虛寒癥。先服此以正胃氣。
五味異功散人參 白術(去蘆) 茯苓(去皮) 陳皮 甘草上銼。姜、棗煎服。
一論小兒。脾胃虛弱。飲食不進。腹脅脹滿。腸鳴。虛寒等癥。
助胃膏人參 白術(炒) 白茯苓(去皮) 丁香 木香 砂仁 白豆蔻 肉豆蔻 官桂 藿香甘草(各一錢) 陳皮(五分) 山藥(四錢)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米湯化下。兼治 乳便青。或時夜啼。胎寒腹痛。
一論四時不正之氣。寒疫時氣。山崖瘴氣。雨濕蒸氣。或腹痛。冒風。中濕身重。
泄瀉。脾胃不和。或飲食停滯。復感外寒。頭疼憎寒。嘔逆惡心。肋膈悶。或發寒熱無汗。
藿香正氣散藿香(一錢) 紫蘇(八分) 陳皮 濃樸(姜炒) 白術(去蘆炒) 茯苓(去皮) 桔梗 大腹皮 白芷 甘草(炙各五分) 半夏(姜汁炒五分)上銼一劑。姜、棗煎服。
一論小兒夏秋之月。霍亂。身熱口渴。
加減茹苓湯豬苓(七分) 赤茯苓(去皮一錢) 澤瀉(七分) 白術(去蘆五分) 黃連(五分) 竹茹(一錢) 干葛(七分) 天花粉(二錢) 甘草(五分)上銼。生姜煎服。如熱極。加石膏、知母。瀉極。加升麻。腹痛。加炒白芍一錢。肉桂三分。寒痛亦加。
一論小兒五種泄瀉。赤白。宜用鐵門拴文蛤(一兩炒黃色) 白礬(一錢半生半枯) 黃丹(二錢)上為末。用黃蠟一兩。化開為丸。如綠豆大。大人每服十五丸。小兒五七丸。用茶一錢姜二錢煎湯下。
一小兒水瀉。用蜜三匙。枯礬末三錢。蘿卜汁調服。微汗。忌醋。
一論小兒脾胃久虛。嘔吐泄瀉。頻頻不止。津液枯竭。發熱煩渴多燥。但欲飲。乳食不進。羸困失治。變成慢驚風癇。不問陰陽虛實。并宜服之。
七味白術散人參 白術(去蘆炒) 白茯苓(去皮) 藿香 木香 干姜 甘草上銼。姜、棗煎服。如小兒頻頻瀉痢。將成慢驚。加山藥、扁豆、肉豆蔻各一錢。姜汁一錢煎服。若慢驚已作。加細辛、天麻各一錢。全蝎二個。白附子八分。若小兒冬月。皆是胃寒胃虛所致。加丁香兩粒。若胃虛不能食。而大渴不止者。不可用淡滲之藥。但胃元氣少故也。以白術散補之。如不能食而渴者。倍用干葛。加天花粉。如能食而渴者。白虎湯加人參。
一論小兒嘔吐不止。宜金棗丸木香 半夏 南星(湯泡透姜汁炒各三錢) 丁香 陳皮(各二錢) 砂仁 藿香(各五錢)人參(一錢半)上為細末。姜汁打糊和成錠。辰砂為衣。淡姜湯送下。
一論小兒久瀉久痢不止。及滿口生瘡。白爛如泥。痛哭不已。諸醫罔效。用巴豆(去殼一個) 瓜子仁(七個)共搗一處如泥。津調。貼在兩眉間。手巾包。待成泡。揭去即愈。
一論小兒泄瀉。用巴豆汁末為膏。貼在囟門上。燒線香一炷。火盡即去巴豆。立效。
一小兒泄瀉不止。用山藥炒為末。不拘多少。入粥。同粥食之。立止。
一小兒久瀉兼脫肛。小腹重墜。四肢浮腫。面色痿黃。時或兼青。諸藥到口即嘔吐。審乳母憂郁傷脾。大便不實。先用補中益氣湯。后用五味異功散及四神丸調治其母。不兩月而子母俱痊。
一小兒傷食嘔吐。服克伐之藥。嘔中見血。用清熱涼血之藥。又大便下血。唇色白而或青。
問其故于余。余曰。此脾土虧損。肝木所乘而然也。令空心用補中益氣湯。食遠用異功散以調補中氣。使涎血各歸其源而愈。
一小兒不止。或攻伐過多。四肢發厥。虛風不省人事。用此四肢溫暖。神識漸省益陽散天南星為末。每服三錢。入京棗二枚同煎。溫服。
一治小兒吐不定。五倍子兩個。一生一熟。甘草一握。用濕紙包。炮過。同為末。每服半錢。用米泔水調下。
痢疾
小兒八痢者。乃饑飽勞役。風寒暑濕。因觸冒天地八風之邪而得。故以痢命名也。大抵多由脾胃不和。飲食過度。停積于脾胃。不能克化。又為風寒暑濕干之。故為此疾。傷熱則赤。
傷冷則白。傷風則純下清血。傷濕則下如豆汁。冷熱交并。赤白兼下。若下迫后重。里急窘迫。急痛者。火性急速。而能燥物。故也。或夏末秋初。忽有暴折于盛熱無所發。故客搏肌膚之中。發于外則為瘧。發于內則為痢。內外俱發則為瘧痢。凡痢病久則令腫滿。下焦偏冷上焦偏結。則為上實下虛。若脾胃濕熱之毒。熏蒸清道而上。以致胃口閉塞而噤口。
又有一方一家之內。上下傳染。長幼相似。是疫毒痢也。當先推其歲運。以平其外。察其郁結。以調其內。審其所傷。別其虛實冷熱以治之。條然明白。不致妄投也。
不治癥
凡小兒下痢。如豆腐色者死。下如屋漏水者死。
下痢日久。大孔如孔者死。下痢如竹筒注水者死。
又小兒赤白同下。久而不禁。小便赤澀。腹痛。時發熱。唇紅舌胎。氣促心煩。坐臥不安。狂渴飲水。谷道傾陷。復面容似妝。飲食全不進者。并不治。
清熱化滯湯 治痢主方。
黃連(吳茱黃煎湯拌炒) 白芍藥 陳皮 白茯苓(去皮) 枳殼(去穣炒) 黃芩 甘草上銼一劑。用生姜一片。水煎。空心。溫服。初起積熱正熾。加大黃、芒硝。血痢。加酒炒黃芩、當歸、地榆。白痢。加濃樸、枳殼。赤白并下。加川芎、歸尾、桃仁、紅花滑石、陳皮、干姜炒黑。白痢久虛。加白術、黃 、白茯苓。去芩、連、枳殼。赤痢久虛。下后未愈。
去芩、連、。加當歸、白芍、白術、川芎、阿膠珠。里急后重。加木香、檳榔。腹痛。加白芍、川芎、玄胡索、枳殼。小便赤少。加木通、豬苓、澤瀉。下如豆汁。加白術、蒼術、防風。食積。加山楂、枳實、麥芽、神曲。久痢氣血兩虛者。加人參、黃 、當歸、川芎、升麻、肉蔻。下后二便流利。惟后重不去者。氣陷于下也。以升麻提之。
一論小兒屬熱居多。用黃連、黃芩、大黃、甘草煎服。赤痢。加桃仁、紅花。白痢加滑石末同煎。
開板丹黃丹(飛過一兩) 黃蠟(一兩) 乳香(一錢) 沒藥(一錢) 杏仁(去皮尖八個) 巴豆(去油八個)上將四味為細末。將黃蠟熔開。后將末藥同蠟拌勻。調冷成塊。丸如黃豆大。每服一丸空心服。紅痢。冷甘草湯下。白痢。冷干姜湯下。水瀉。冷米湯下。忌生冷油膩。
一治休息痢及疳瀉。日久不能安。用雞子一枚打破。用黃蠟一塊。如指大。銚內熔。以雞子拌和。炒熟。空心食之。
一治小兒方。用雞子一個。冷水下鍋。煮二三沸取出。去白用黃。研碎。以生姜汁半小鐘和勻。與小兒服。不用茶。神效。
一治小兒患痢脫肛。色赤或痛。以補中益氣湯送香連丸而愈。后傷食作瀉。脫肛不入。
仍以益氣湯服之。更以蓖麻仁研涂頂門。
一治小兒久痢里急后重。欲去不去。手足并冷。皆胃氣虛寒下陷也。以補中益氣湯加木香、補骨脂。倍加升麻、柴胡。
一治紅痢及噤口。用田螺搗爛填臍中。頃刻奏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