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 壽世保元
- 佚名
- 4984字
- 2015-12-29 09:34:23
一論霍亂已愈。煩熱多渴。小便不利。宜麥門冬湯人參(二錢) 白術(shù)(一錢五分) 白茯苓(去皮三錢) 陳皮(二錢) 半夏(姜炒二錢) 麥門冬(三錢去心) 甘草(八分) 小茴香(八分) 烏梅(二錢)上銼。生姜五片。水煎服。
一論干霍亂。上不得吐。下不得利。出冷汗欲絕者。鹽一大把。炒令黃。入童便一碗。
溫和服之。少頃。吐下即愈。
一治霍亂。心腹作痛。炒鹽兩碗。紙包紗護。頓其胸前。并肚腹上截。以熨斗火熨氣透則蘇。續(xù)又以炒鹽熨其背。則十分無事。
一治霍亂轉(zhuǎn)筋。用皂角末吹一小豆入鼻中。得吐即愈。
一霍亂轉(zhuǎn)筋。用大蓼一握。煎湯蕩洗。北人以麥糖代之。便腠理開泄。陽氣散則愈。河間云。熱氣燥灼于筋。則攣螈而痛也。
一轉(zhuǎn)筋入腹欲死者。生姜一兩搗爛。以酒五杯煎服。
一霍亂上吐下瀉。(鄧對峰傳)用韭菜搗汁一盞。重湯煮熟。熱服之。立止。
一霍亂腹痛。服藥即吐。無法可施。用百沸湯半碗。井泉水半碗。合而服之即安。
名陰陽湯。極效。
一治霍亂。樟樹皮一把煎湯。溫服立止。
一霍亂不拘寒暑。不出。腹痛煩躁。謂之干霍亂。死在旦夕。急將病患腿腕黃紋上蘸溫水拍打。紫紅脈見。以布針或瓷瓦刺破。出紫血即愈。
一治霍亂。霍香梗一味。水煎服。立效。一方。加陳皮尤妙。
嘔吐
脈滑數(shù)為嘔。代者霍亂。微滑者生。澀數(shù)者兇斷。
嘔吐者。飲食入胃而復逆出也。有聲無物謂之噦。有物無聲謂之吐。嘔吐謂有聲有物。
胃氣有所傷。中氣不足所致也。有外感寒邪者。有內(nèi)傷飲食者。有氣逆者。三者俱以藿香正氣散加減治之。有胃熱者。清胃保中湯。有胃寒者。附子理中湯。有嘔噦痰涎者。加減二陳湯。
有水寒停胃者。茯苓半夏湯。有久病胃虛者。比和飲。醫(yī)者宜審而治之也。
藿香正氣散(方見霍亂) 治諸嘔吐。照后加減。
一論外感寒邪嘔吐者。(根據(jù)前方)一論內(nèi)傷飲食嘔吐者。(根據(jù)前方)加砂仁八分。山楂二錢。神曲二錢。
一論有氣逆嘔吐者。(根據(jù)前方)加木香八分。砂仁八分。白豆蔻八分。
一論胃虛有熱嘔吐者。宜后方。
清胃保中湯藿香(一錢) 白術(shù)(土炒一錢) 陳皮(八分) 半夏(姜炒八分) 砂仁(五分) 黃連(土炒一錢)白茯苓(三錢) 黃芩(土炒一錢) 梔子(姜炒二錢) 甘草(四分) 加枇杷葉(去毛一錢)上銼一劑。生姜三片。長流水和黃泥攪澄清二盅。入藥煮至一盅。稍冷服。氣逆吐甚。
加伏龍肝一塊。因氣。加香附炒一錢。枳實麩炒八分。白術(shù)一錢。心煩不寐。加竹茹二錢。
酒傷脾胃。加干葛八分。天花粉三錢。白豆蔻八分。一論嘔噦痰涎者。
加減二陳湯陳皮(二錢) 半夏(姜炒二錢) 白茯苓(去皮三錢) 甘草(八分) 人參(二錢) 白術(shù)(一錢五分) 竹茹(二錢) 砂仁(八分) 山梔(三錢) 麥門冬(去心一錢)上銼一劑。生姜三片。棗一枚。水煎。徐徐溫服。
一論水寒停胃作嘔吐者。
茯苓半夏湯白茯苓(去皮) 半夏(姜炒) 陳皮 蒼術(shù)(米泔浸) 濃樸(姜炒各一錢) 砂仁(五分)藿香(八分) 烏梅(一個) 干姜(炒三分) 甘草(三分)上銼一劑。生姜三片。水煎。徐徐服。
一論陰癥嘔吐。或手足厥冷。腹痛。屬虛寒。冷甚者。附子理中湯。(方見門)一論久病胃虛嘔吐。月余不納水谷。聞食即嘔。聞藥亦嘔者。
比和飲人參(一錢) 白術(shù)(一錢) 白茯苓(去皮一錢) 藿香(五分) 陳皮(五分) 砂仁(五分)神曲(炒一錢) 甘草(炙三分)上銼一劑。用陳倉米一合。順流水二盅。煎沸泡伏龍肝。研細。攪渾澄清。取一鐘。生姜三片。棗二枚。同煎七分。稍冷服。別以陳倉米煎湯啜之。日進藥二三服即止。
一論卒暴嘔吐。虛弱困乏無力。及久病患嘔吐。飲食入口即吐者。人參一兩切片水煮。
徐徐而服之立止。
一治胃氣冷。飲食即欲吐。白豆蔻五錢為末。以好酒一盞。微溫調(diào)服。日三盞。
一治冷涎嘔吐。陰癥干嘔。
吳茱萸(湯泡炒一錢半) 生姜(二片) 人參(三分) 大棗(五個)上銼。水煎。食前服。
一治患嘔吐。聞藥即嘔。百方不效。以伏龍肝為末。水丸。塞兩鼻孔。卻服對癥藥。遂不再吐。如神。
一治熱癥嘔吐。或憎寒發(fā)熱口苦。小柴胡湯。多加生姜、人參。或加烏梅。
一治胃熱而嘔吐。欲知胃熱。手足心皆熱者是。
竹茹湯半夏(姜汁炒二錢) 干葛(二錢) 青竹茹(四錢) 甘草(八分)上銼。姜、棗煎服。或加前胡三分。
一治嘔吐屬熱者。
黃連(姜炒一錢) 石膏(二錢火 )上為末。白滾水送下。
一治熱吐不止。
梔子(炒黑) 樸硝(各等分)上為末。每服二三茶匙。白滾水送下。
一論大腸結(jié)燥。嘔吐不止。湯藥不入。老人虛人。多有此癥。幽門不通。上沖竅門。嘔吐泛滿之癥。法須先以蜜導煎。通其幽門。然后服藥。蓋人身之氣。上下周流。下不通必宣其上如前吐法是也。上不安必撤其下也。
藿香 濃樸(姜炒) 陳皮 白術(shù)(去蘆炒) 白茯苓(去皮各一錢) 砂仁(炒五分) 枇杷葉(擦去白毛三片) 甘草(三分) 生姜(一錢)上銼。水煎服。
一治嘔吐宿滯。臍腹痛甚。手足俱冷。脈微細。用附子理中湯一服。益甚。脈浮大。按之而細。用參附湯一劑而愈。
一論陰虛于下。令人多嘔者。乃諸陽氣浮。無所根據(jù)從。故嘔咳氣喘。以六味地黃丸鹽湯送下。
一嘔吐不食。腹痛后重。自用大黃等藥一劑。腹痛益甚。自汗。發(fā)熱昏憒。脈大。予用參、術(shù)各一兩。炙甘草、煨姜各三錢。升麻一錢。水煎服而蘇。又用益氣湯加炮姜。一劑而愈。
翻胃
脈浮緩者生。沉澀者死。脈澀而小。血不足。脈大而弱。氣不足。
夫翻胃之癥。其來也未有不由膈噎而始者。膈噎者喜怒不常。憂思勞役。驚恐無時。七情傷于脾胃郁而生痰。痰與氣搏。升而不降。飲食不下。血氣留于咽嗌。五噎結(jié)于胸膈者為五膈。法當順氣化痰。溫脾養(yǎng)胃。如陽脈緊而澀者。為難治之癥。夫翻胃即膈噎。膈噎即翻胃之漸大法有四。血虛氣虛。有痰有熱。血虛者。脈必數(shù)而無力。氣虛者。脈必緩而無力。氣血俱虛者。則口中多出沫。但見沫大出者必死。有熱者。脈必數(shù)而有力。有痰者。脈必滑數(shù)。
二者可治。血虛者。則以四物湯為主。左手脈無力。氣虛者。則以四君子為主。右手脈無力糞如羊屎者。斷不可治。大腸無血故也。痰以二陳湯為主。寸關(guān)脈沉。或伏或大。有氣結(jié)滯。通氣之藥皆可用。寸關(guān)脈沉而澀大。不可用香燥熱劑。宜薄滋味。又曰。膈噎翻胃之疾得之六淫七情。遂有火熱炎上之作。多升少降。又有外為陰火上炎翻胃者。作陰火治之。
大便必結(jié)。用童便、竹瀝、韭汁、姜汁、牛羊乳。分別而用。
一論膈有十般之病。其實同出一源。皆因動性不能發(fā)泄。則郁于肝。人之膈膜。屬肝木否則木乘土位。木曰曲直作酸。然酸則能收塞。胃脘因之而收小窒礙。乃作膈癥。宜用此湯。
當歸活血潤膈湯當歸(酒洗一錢半) 桃仁(去皮尖一錢) 廣陳皮(青色者八分) 川濃樸(姜炒一錢) 黃連(吳茱萸煎湯炒一錢) 大腹皮(甘草湯洗一錢) 片白術(shù)(鹽水炒一錢) 紅花(七分) 炙甘草(三分) 善飲酒者。加葛根。
上銼一劑。水煎。溫服。
按五噎名雖有五。原其要在于氣弱血枯之人。思慮勞欲而成者也。氣弱則運化不開。血枯則道路閉塞。蓋心生血。腎生氣。任脈乃陰之母。枯則精涸。任脈不潤矣。任脈循咽嗌胸中胃之三脘。一直而下。腎虛則丹田清氣不升。故中焦失順下之化。脾雖思味而愛食。因升降不利而成噎矣。宜絕欲以后精血。須節(jié)順志以和心脾。用當歸活血潤膈湯。去白術(shù)。加人參一錢。白豆蔻七個。黃柏酒炒七分。知母七分。梔子炒一錢。栝蔞仁炒一錢。遠志(甘草湯泡去心)八分。紅棗三個。水煎服。
一論膈噎。胸中不利。大便結(jié)燥。痰嗽喘滿。脾胃壅滯。此能推陳致新。治膈氣之圣藥也。
人參利膈丸人參(三錢) 當歸(二錢) 藿香(一錢五分) 濃樸(姜汁炒一兩) 枳實(麩炒一兩) 大黃(酒蒸一兩) 木香(一錢五分) 檳榔(一錢五分) 甘草(炙三錢)上為末。滴水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溫水送下。
一論噎食轉(zhuǎn)食。宜加減不換金正氣散蒼術(shù)(米泔浸一錢半) 陳皮(去白二錢) 濃樸(姜汁炒八分) 藿香(三錢) 半夏(姜汁炒二錢) 枳實(麩炒二錢) 白術(shù)(去蘆一錢五分) 白茯苓(去皮三錢) 白豆蔻(去殼八分) 甘草(八分) 黃連(土炒六分)上銼。生姜三片煎服。
一論噎膈翻胃之癥。皆由七情之氣太過。郁則生火生痰而致病。病則耗氣耗血以致虛。
氣虛不能運化而生痰。血虛不能滋潤而生火。或朝食而暮吐。或暮食而朝吐。或食已即吐者。日久不愈。誤投香燥攻克之藥過多。以致危殆。宜以補中益氣湯。(方見內(nèi)傷)根據(jù)本方去柴胡、升麻。加半夏二錢。白茯苓三錢。白芍酒炒三錢。枳實麩炒一錢。神曲炒二錢。
黃連姜炒六分。
一翻胃不食。脾胃虛弱。不進飲食。宜人倉丸丁香(一兩) 砂仁(一兩) 白豆蔻(去殼一兩) 陳倉米(六兩黃土炒米熟去土不用)上為細末。生姜自然汁為丸。如梧子大。每服百丸。食后。用淡姜湯送下。有怒氣。加香附子姜汁炒一兩。
一論五噎者。氣憂勞食思也。氣噎者心悸。上下不通。噫噦不得。胸脅苦痛。憂噎者。
天際苦厥逆。心下悸動。手足厥冷。勞噎者苦氣。膈脅下支滿。胸中填塞。令手足厥冷。不能自溫。食噎者。食無多少。胸中苦塞。常痛。不能喘息。思噎者。心悸動。善忘。目視 囗。
皆憂恚嗔怒。寒氣上攻胸膈。
五噎丸 治胸中虛寒。日久咽喉氣逆。飲食不下。結(jié)氣不消用。
人參(五分) 白術(shù)(去蘆四分) 白茯苓(四分) 陳皮(四分) 細辛(四分) 川椒(五分)吳茱萸(五分) 大附子(煨去皮臍四分) 桂心(五分) 干姜(炒五分)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三丸。酒送下。日服三次。
保和丸 治實熱翻胃。
陳皮 半夏(姜汁炒) 白茯苓(去皮) 連翹 神曲 山楂肉 蘿卜子(炒各三錢) 黃連(姜炒二錢)上為末。稀米糊為丸。胭脂為衣。粟米大。每服六七十丸。人參煎湯。入竹瀝同下。
一論胃反不受食。食已即嘔吐出。
人參(二兩) 白術(shù)(去蘆一兩) 半夏(湯泡三兩) 生姜(三兩) 白蜜(一兩)上五味 咀。以水五升。和蜜攪之二三百下。煮取一升半。分三次服之。
一論反胃。嘔吐無常。粥飲入口即吐。困弱無力。垂死者。人參二兩。咀片。水煎頓服立效。再用人參汁稀粥與服。
一治翻胃。用六君子湯加炮姜、白豆蔻、黃連。(用吳茱萸酒拌過宿炒去茱萸)一治轉(zhuǎn)食方。反翅雞一只。煮熟去骨。入人參、當歸、鹽各五錢為末。再煮取與食之。
勿令人共食。
一人年過五十。得噎癥。胃脘作痛。食不下。或食下良久復出。大便結(jié)燥。人黑瘦甚。
診其脈。右關(guān)弦滑而洪。關(guān)后略沉小。二部俱沉弦?guī)к摇4酥袣獠蛔恪D緛砦晖痢I辖節(jié)駸帷S艚Y(jié)成痰。下焦血少。故大便結(jié)燥。陰火上沖吸門。故食不下。用四物湯以生血。四君子湯以補氣。二陳湯以祛痰。三合成劑。加姜炒黃連。麩炒枳實。栝蔞仁。少加砂仁。又間服潤腸丸百余劑全安。(潤腸丸方見大便秘方)一治翻胃。用大附子一個最大者。坐于磚上。四面著火漸逼。淬入生姜自然汁。又根據(jù)前火逼干。復淬之。約生姜汁可盡半碗許。搗為末。每服一錢。用粟米湯下。不過三服立效。
一治噎膈大便燥結(jié)。
橘杏麻仁丸陳皮(為末) 杏仁(去皮尖) 火麻仁(去殼各三兩) 郁李仁(去殼五錢)上三仁俱搗為膏。用棗肉和入石臼杵為丸。每服五十丸。枳實煎湯送下。
呃逆
脈浮而緩者。易治。弦急。按之而不鼓者。難治。脈急。或促或微。皆可治。脈代者危右關(guān)脈弦者。木乘土位。難治。發(fā)呃者。氣逆上沖而作聲也。一名呃逆。因氣逆奔急上行作呃發(fā)聲。有數(shù)者不同。不可不辨。有胃虛膈熱者。宜桔皮竹茹湯。有胃虛寒者。宜丁香柿蒂湯。有腎氣虛損。陰火上沖者。宜六味地黃丸。有中氣不足者。脈虛數(shù)。氣不相續(xù)而發(fā)呃者。宜補中益氣湯加生姜、炒黃柏以降虛火。或少加附子。服之立愈。有陽明內(nèi)實。失下而發(fā)呃者。宜六一順氣湯下之。有渴而飲水太過。成水結(jié)胸而又發(fā)呃者。宜小陷胸湯。或用小青龍湯去麻黃。加附子。治水寒相搏發(fā)呃。大妙。有傳經(jīng)熱癥。誤用姜、桂等藥料。
助起火邪。痰火相搏而呃逆者。黃連解毒湯、白虎湯。及竹瀝之類治之。
一論呃逆。因吐利后。胃虛膈熱而呃逆者。
橘皮竹茹湯陳皮(去白三分) 人參(二錢) 甘草(一錢炙) 竹茹(一錢) 柿蒂(一錢) 丁香(五分)上銼一劑。生姜五片。棗二枚。水煎。溫服。身熱發(fā)渴。加柴胡、黃芩。去丁香。
一論吐利后大病后。胃中虛寒。呃逆至七八聲相連。收氣不回者。難治。
丁香柿蒂湯人參(二錢) 白茯苓(二錢) 陳皮(二錢) 良姜(二錢) 丁香(二錢) 柿蒂(二錢) 甘草(五分)上銼。生姜五片。水煎服。
一論呃逆而無脈者。用人參復脈湯人參(二錢) 白術(shù)(一錢五分去蘆) 麥門冬(去心二錢) 白茯苓(去皮三錢) 五味子(四分) 陳皮(二錢) 半夏(姜炒二錢) 竹茹(四錢) 甘草(八分)上銼。生姜五片。水煎服。
一論人因飽食后得氣。發(fā)呃逆。連聲不止者。宜順氣消滯湯陳皮(二錢) 半夏(姜炒二錢) 白茯苓(去皮三錢) 丁香(三分) 柿蒂(二個) 黃連(姜炒二分) 神曲(炒二錢) 香附(二錢) 白術(shù)(一錢五分) 竹茹(四錢) 甘草(八分)上銼。生姜五片。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