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前言(1)
漢魏南北朝墓志,歷來是古代墓志材料中最引人注意的一個組成部份。由于它既具有高度的藝術水平和書法價值,又蘊含著豐富的歷史資料,從而被歷代史學家、金石學家、文物收藏家及書法愛好者們視若拱璧,大力收藏訪求。但也正由于這種價值,使得歷代出土的漢魏南北朝墓志被轉買,而流散各地,給今日的搜集整理造成了嚴重不便。學者研究中如欲涉及這一階段的墓志材料,更是難于覓求。
迄今為止,系統收集著錄漢魏南北朝墓志的專著,僅有趙萬里先生在五十年代整理出版的《漢魏南北朝墓志集釋》一種。該書收入當時可見的漢代至隋代墓志六百余種,均選用較好的拓本影印,并附有考釋??烧f是這一時期墓志整理的一個重大成果,具有較高的學術水平和實用價值。但是,該書出版時僅印行一千余部,在近四十年后,尤其在經過十年文化浩劫后,所余無幾。今日舊書肆中偶一得見,索價近千,遠非文人學子所敢問津。雖然近年各地時有北朝墓志印集出版,但均為選取部份書體精美者以供臨池之需,與學者研究所用頗存距離。
有鑒于此,我們特在趙萬里先生《漢魏南北朝墓志集釋》一書及北京圖書館、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拓片的基礎上,補充收集了一九四九年至一九八六年期間全國各地出土的漢魏南北朝墓志,均依據拓本及照片,以通用繁體字錄寫成文,以供各方面研究使用。
漢代至南北朝時期,是中國古代石刻中墓志這一大類型的產生和形成階段。
關于墓志起源的時間,曾經有過多種不同的看法。而這些看法上的出入,又在于對墓志這一器物類型的定義有所不同。這一定義上的區別,直接影響了本書收錄內容的范圍。因此,有必要就我們對墓志的定義及墓志起源的看法作一說明。
我在《墓志溯源》(載《文史》第二十一輯)這一論文中曾提出:為了對墓志起源作出符合實際的結論,應該將墓志這一器物與志墓這一風氣區分開來。正式的墓志,應該符合以下幾個條件:
一、有固定的形制。
二、有慣用的文體或行文格式。
三、埋設在墓中,起到標志墓主身份及家世的作用。
如嚴格依照這些條件分析,兩晉以前,幾乎沒有可以被正式稱作墓志的器物。我曾經將墓志的產生及發展過程劃分為三個階段:
一、濫觴期:自秦代至東漢末期。這一時期存在著志墓的風習,但并沒有形成固定的墓志形式。
二、轉化期:魏晉至南北朝初年。這時墓志開始正式形成,但還常以小碑或柩銘的形式出現,變化較多,或稱碑,或稱銘,或稱柩銘等。墓志這一名稱尚未使用。
三、定型期:南北朝時期。墓志的名稱正式出現,形制和文體相對固定,并成為當時墓葬中普遍采用的喪禮用品。
基于以上分析,我們在收錄時,沒有逐一收入漢代的告地狀、刑徒磚、銘旌、畫像石刻銘、墓門題記、神位、鎮墓券、墓碑等各種銘刻文字。這些銘刻對墓志的產生起過影響,可以說是墓志的先源。但我們對這些銘刻僅在前言中擇要舉例說明。魏晉時期用模板印制的大量墓磚文字也不擬收入。但魏晉時期的墓志往往沿稱碑或柩銘,實際上已與漢代的碑和柩銘有了質的不同,所以仍把它們作為墓志收入。魏晉以下,既有長篇大論、刻制精美的石志,又有僅刻姓氏卒年的簡略磚志,兩種體例并存,本書亦一并收錄。
就此我們附帶介紹一下秦漢魏晉時期影響墓志形成的各類器物。根據現可見到的出土器物,可以了解到秦代已經存在著標志墓中死者身份的志墓風氣,但還沒有固定的器物。一九七九年十二月,秦始皇陵考古隊在臨潼縣趙背戶村發掘修建始皇陵的秦代工人墓地,發現了十八件刻在殘瓦上的志墓文字。其中十六件刻于殘板瓦的內側,另二件刻于殘筒瓦的內、外二側。刻文內容為:
一、東武羅。
二、東武遂、贛榆距。
三、東武居貲上造慶忌。
四、東武不更所囗。
五、東武東閑居貲不更瞗(?。?。
六、東武宿契。
七、博昌去疾。
八、博昌居此(貲)用(?)里不更余。
九、楊民居貲大〔教〕。
十、〔楊〕民居貲公士富。
十一、楊民居貲武德公士契必。
十二、平陰居貲北游公士滕。
十三、平陽驛。
十四、贛榆得。
十五、闌陵居貲便里不更牙。
十六、媰(鄒)上造姜。
十七、……〔居〕貲囗囗不更囗必。
十八、〔觜〕…〔楷〕(貲)…〔不〕更滕。
(據袁仲一《秦代陶文》釋文,(?。獒尪ㄕ?,〔 〕為殘字擬定,限于本文內容,此不對引文加以考證。)
這些瓦文,記錄了建陵死者的籍貫身份與姓名。從這一點上看,它已經具備了標志墓中死者的性質??烧f已開后世墓志的先聲。有人也稱它們是最早的墓志。但是它們并無固定的程序。推測僅是利用施工中殘破的瓦片隨手刻寫,放入墓中。在該處一百十一座秦代工人墓葬中,絕大多數沒有瓦文銘記。有人認為:「這似與身份的高低有關?!沟呶闹屑从邪巳藷o爵,看不出身份高低。我們認為:瓦上刻名者均為山東(原六國)各郡縣人氏,非秦地人氏。由此推測,刻名置墓,可能有給后人移葬時辨認尸骨使用的實用意義在內。這種辨認尸骨以利移葬的用途,曾是設置墓志的一個重要目的。
沿襲了這類志墓形式的,有東漢刑徒磚銘。東漢刑徒磚銘大多出土于當時的首都洛陽附近。最早見于著錄是在清代晚期。端方曾揀取百余件編入他撰集的《陶齋藏磚記》。羅振玉也曾搜集洛陽地區出土的刑徒磚二百余種編成《恒農冢墓遺文》、《恒農磚錄》等書。建國以來,在洛陽地區的基建工程與考古發掘中曾經大量出土東漢刑徒磚。可參見《考古通訊》一九五八年第六期《漢魏洛陽城刑徒墳場調查記》,《考古》一九七二年第四期《東漢洛陽城南郊的刑徒墓地》等文。東漢刑徒磚銘一般為注明死者名籍、身份、卒年,有些還加注此為尸骨所在,似為遷葬認尸使用。行文格式上一般有八種類型,茲擇取數例如下:
「衛奴」?!庚彶?。「無任謝郎」?!肝迦务T少」?!溉昴铣筛Υ髀贰埂!改详柾痍惐恪??!噶簢乱伧浙Q趙仲」。「無任河南雒陽髡鉗金陵」?!笩o任河南雒陽髡鉗陳巨元初六年閏月四日物故死」?!笩o任南陽武陰完城旦捐祖永初元年七月九日物故死在此下」。「
右部無任少府若盧髡鉗尹孝永初元年五月四日物故死在此下」?!赣也繜o任勉刑潁川潁陰鬼新范雍不能去留官囗致醫永初元年六月廿五日物故死在此下」?!赣也繜o任沛國與秋司寇周捐永初元年六月十一日物故死在此下官不負」。
在長安附近發掘的西漢刑徒墓中從未出土過類似器物??赡芩跂|漢方形成風氣,現已出土一千余件。刑徒銘用磚均為漢代建筑用磚,臨時倉促刻成??梢娺€沒有形成固定的形制與文體。但從效果上看,刑徒磚銘與后代墓志的作用、埋設方式已十分相近。它對墓志的產生與使用產生了直接的重大影響。
而在秦漢時期的官吏平民墓葬中,卻從未發現過與墓磚銘相類同的器物。在這些墓葬中用于志墓的器物可能是非磚石質地的告地狀、銘旌以及后來刻在石上的柩銘、墓門、墓闕題記、畫像石題記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