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5章

  • 壽世保元
  • 佚名
  • 4984字
  • 2015-12-29 09:34:23

痰多加半夏、陳皮。喘急加馬兜鈴、桑白皮。大便不通。加大黃、芒硝。氣塊。加三棱、莪術。心熱。加黃連、石蓮肉。身痛拘急。加麻黃。口干噯水。加干葛、烏梅眼黃酒疽及五疽。加茵陳、木通、滑石。鼻衄。加梔子、烏梅。伏暑鼻衄。加茅根煎。調百草霜末。五心熱如勞。加桔梗、柴胡。有痰有熱。加桑白皮、人參、前胡。

水腫。加甜葶藶、木通、滑石、木香。

吊腎氣。加吳茱萸、枳殼。小腸氣痛。加小茴、木通。霍亂轉筋。加藿香、木瓜。小便不利。加木通、滑石、車前子。喘咳心煩不得眠。加阿膠炒。疝氣。加小茴香、川楝子、檳榔、官桂、姜、蔥。入鹽一捻同服。女子紅汗。加桃仁、牡丹皮。嘔吐。去桂。加半夏、生姜。

一論伏暑作寒熱未解。宜五苓散合白虎湯主之。伏熱后。或冷水沐浴。或吃冷物。清氣在脾。令日作寒栗壯熱。渾身灑淅。更加桂出汗。便解。

一論傷暑煩渴。小便不利。大便泄瀉者。宜用香薷散合四苓散。名薷苓湯。加木通二錢滑石三錢。內熱心煩。加姜炒黃連八分。山梔三錢。調辰砂末。虛。倍加人參三錢。

一論伏暑身體倦怠。神昏頭重。吐利。宜服。

十味香薷飲黃 (二錢) 人參(三錢) 白術(二錢) 白茯苓(二錢) 陳皮(二錢) 濃樸(一錢) 木瓜(二錢) 香薷(二錢) 扁豆(三錢) 甘草(一錢)上銼。水煎。溫服之。

一論長夏濕熱蒸人。人感之。四肢困倦。精神短少。懶于動作。胸滿氣促。肢節痛。或氣高而喘。身熱而煩。心下痞悶。小便黃而數。大便溏而頻。或利或渴。不思飲食。自汗體重。

或汗少者。血先病而氣未病也。其脈中得洪緩。若濕熱未消。必加以遲遲。病雖互換少瘥。

其脈暑濕合則一也。宜清燥之藥治之。用清暑益氣湯黃 (蜜炙一錢) 蒼術(米泔浸一錢半) 升麻(一錢) 人參 白術(去蘆) 陳皮 神曲(炒)澤瀉(各五分) 甘草(炙) 黃柏(酒炒) 當歸(酒洗) 青皮(去穣) 麥門冬(去心)干葛(各三分) 五味子(九粒)上銼一劑。水煎服。

一論發熱惡寒。身重疼痛。小便澀。灑然毛聳。手足逆冷。小有勞。身即熱。口開。前板齒燥。脈弦細虛遲。表里中 也。補中益氣湯。(方見內傷)根據本方加香薷、扁豆。有熱。加黃芩。

一論外不受寒。止是內傷冰水冷物。腹痛泄瀉。或霍亂吐逆者。宜理中湯。加神曲、麥芽、蒼術、砂仁。此專治內。溫中消食也。

一論注夏者。屬陰血虛。元氣不足也。夏初春末。頭疼眼花。腿酸腳軟。食少體弱。五心煩熱。口苦舌干。精神困倦。無力好睡。胸膈不利。形如虛瘠。脈數無力。是名注夏。宜服參歸益元湯人參(去蘆五分) 當歸(酒洗) 白芍(酒炒) 懷熟地黃 白茯苓(去皮) 麥門冬(去心各一錢) 五味子(十粒) 陳皮 黃柏(酒炒) 知母(酒炒各七分) 甘草(三分)上銼一劑。棗一枚。烏梅一個。炒米一撮。水煎服。飽悶。加砂仁、白豆蔻。惡心。加烏梅、蓮肉、炒米。噦。加竹茹。煩躁。加辰砂、酸棗仁、竹茹。瀉。加白術、山藥、砂仁、烏梅。去熟地、知母、黃柏。小水短赤。加木通、山梔。胃脘不開。不思飲食。加濃樸、白豆蔻、益智仁、砂仁、蓮肉。去熟地黃、黃柏、知母。腰痛。加杜仲、破故紙、小茴香。腿酸無力。加牛膝、杜仲。皮焦。加地骨皮。頭目眩暈。加川芎。

虛汗。加黃 、酸棗仁、白術。夢遺。加牡蠣、山藥、辰砂、椿根皮。虛驚煩熱。加辰砂、酸棗仁、竹茹。口苦舌干。加山梔、烏梅、葛根。

一論夏月最難調理。而途中尤甚。故附方預卻暑毒。清熱解煩。可免中暑霍亂泄瀉等癥。

驅暑益元湯人參(一錢二分) 白術(去蘆一錢五分) 五味子(十粒) 白芍(酒炒) 麥門冬(去心)甘草(炙五分) 陳皮 知母(酒炒) 香薷(各七分) 黃芩(炒三分) 白茯神(去皮木一錢)上銼。生姜煎服。

一論途中傷暑而作水瀉。腹痛煩渴者。行人不服水土。夏秋月宜隨身備此丸以防之。

胃苓丸蒼術(米泔浸炒一兩) 陳皮(一兩) 濃樸(姜汁炒一兩) 白術(去蘆土炒一兩) 白茯苓(去皮二兩) 肉桂(五錢) 豬苓(一兩) 澤瀉(一兩) 人參(五錢) 黃連(姜汁炒一兩) 白芍(炒一兩) 甘草(炙五錢)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六十丸。清米湯下。一論此方清上焦熱。潤肺生津止渴。

清上梅蘇丸烏梅(不拘多少清水洗凈取肉半斤) 白砂糖(半斤)上為細末。入南薄荷頭末半斤。共搗成膏。丸如彈子大。每用一丸。口中噙化。行路備之。解渴最妙。

千里梅花丸(長途備用)枇杷葉 干葛末 百藥煎 烏梅肉 蠟梅花 甘草(各一錢)上俱為末。用蠟五兩。先溶蠟開。投蜜一兩。和藥末搗二三百下。丸如雞頭實大。夏月長途。噙化一丸。津液頓生。寒香滿腹。妙不可言。

一夏末秋初。熱氣酷烈。不可于中庭脫露身背。受風取涼。五臟俞穴。并會于背。或令人扇風。或袒露手足。此之原。若染諸疾。便服八味丸。補理腑臟。御邪氣。仍忌三白。恐沖克藥性。

一人盛暑發熱。胸背作痛。飲湯自汗。用發表之藥。昏 譫語。大便不實。吐痰甚多。

用十全大補一劑頓退。又用補中益氣加炮姜二劑全愈。

一人夏月入房。食水果腹痛。余用附子理中湯而愈。有同患此者不信。別用二陳芩連之類而死。

一人雖盛暑。喜燃火。四肢常欲沸湯漬之。面赤吐痰。一似實火。吐甚。宿食亦出。惟食椒姜之物方快。余謂食入反出。乃脾胃虛寒。用八味丸及十全大補。加炮姜。全愈。不月平復一傷暑與俱有發熱。若誤作治之。則不可也。蓋寒傷形。熱傷氣。則外惡寒而脈浮緊。傷暑則不惡寒而脈虛。此為異耳。經云。脈盛身寒。得之。脈虛身熱。得之傷暑治宜小柴胡湯。渴。加知母、石膏。或人參白虎湯。天久霪雨濕令大行。蒼術白虎湯。若元氣素弱。而傷之重者。清暑益氣湯治之。

八味丸(見補益) 補中益氣湯(見內傷) 十全大補湯(見補益) 附子理中湯(見)六味丸(見補益) 小柴胡湯 白虎湯(俱見)

中濕

脈浮而緩。濕在表也。脈沉而緩。濕在里也。或弦而緩。或緩而浮。皆風濕相搏也。脈經曰。濕家為病。一身盡疼。發熱而身色似熏黃也。濕者。因坐臥濕地。遠行涉水。或冒風雨久著汗衣。多食生冷濕面。酒后多飲冷水。類能致之。不自覺耳。蓋濕能傷脾。脾土一虧百病由是生焉。滯而為喘嗽。漬而為嘔吐。滲而為泄瀉。溢而為浮腫。濕淤熱則發黃濕遍體。則重著。濕入關節。則一身盡痛。濕聚痰涎。則昏不知人。至于為身熱。為鼻塞。為直視。為鄭聲。為虛汗。為香港腳。為腹中脹。臍下堅。為小便難。大便自利。皆其癥也。治濕之法。必以健脾燥濕分利為主。經云。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宜蒼術、白術、茯苓、豬苓、澤瀉、車前之類。或因濕而生痰。故用二陳湯加羌活、防風、酒芩。去風行濕。蓋風能勝濕故也。大抵宜微汗及利小便。使上下分消其濕。是其治也。

一論中濕而一身盡痛者。乃風濕相搏。邪在表也。

除濕羌活湯羌活(一錢五分) 防風 升麻 柴胡(各一錢) 本 蒼術(米泔浸各二錢)上銼一劑。生姜煎服。

一論中濕而腫脹泄瀉者。乃濕傷脾。邪在里也。

滲濕湯蒼術(米泔制) 白術(去蘆) 陳皮 豬苓 甘草(三分) 澤瀉(一錢) 濃樸(姜炒)撫芎(各七分) 砂仁 香附 茯苓(各一錢五分)上銼一劑。姜、棗、燈心煎服。

一論腎氣虛弱。坐臥濕地。腰背拘急。筋攣骨痛。當風取涼過度。風邪流入腳膝。為偏枯冷痹緩弱。疼痛牽引。腳重行步艱難。并白虎歷節風痛。

獨活寄生湯獨活 桑寄生 牛膝(去蘆酒炒) 杜仲(姜汁炒) 秦艽 細辛 桂枝 川芎 白芍(酒炒) 茯苓(去皮) 人參 當歸(酒洗) 熟地黃 防風(去蘆各等分) 甘草(鹽炒)一方用各一兩。好酒炒。日飲三次良驗。

上銼。姜、棗煎。空心。溫服。外用金鳳花、柏子仁、樸硝、木瓜煎湯洗浴。每日洗三次。

一論寒濕客于經絡。腳膝酸痛。渾身麻木。五積散主之。(方見)一論脾胃受濕。身重倦怠好臥。背脊痛。項強似折。頂似拔。上沖頭痛。及足太陽經不行。

羌活勝濕湯羌活 獨活(各一錢) 本 防風(各五分) 蔓荊子(二分) 川芎(二分) 甘草(五分) 白術(一錢) 防己(一錢) 加黃 (一錢)上銼作一劑。生姜煎服。如身重。腰沉沉然。經中有濕熱也。加黃柏一錢。大附子五分。

蒼術二錢。

一論中濕遍身疼痛。不能轉側。及皮肉痛難忍者。

經驗白術酒白術(去蘆油土炒一兩)上銼一劑。好酒煎。溫服。

一論濕氣作痛。或腫或脹。或黃或瀉。

蒼術膏蒼術(米泔浸揉去黑皮切片曬干不拘多少)上用水熬成膏。白湯調服。如暴發紅腫痛甚者。以臘糟敷之。

一論筋骨疼痛。或濕熱流注。腰下作痛。

二妙湯川黃柏(鹽酒炒五錢) 蒼術(米泔浸炒一兩)上為末。每用一匙沸湯。入姜汁調。食前服。痛甚者。加蔥三根。水煎。空心。熱服。

一論中濕遍身骨節疼痛。

除濕膏廣膠(三兩) 生姜(半斤搗汁) 乳香 沒藥(取末各一錢半)上入銅杓內。火上熬化。移在滾湯內頓。以筋攪勻。入花椒末少許。再攪勻。攤濃紙或絹上。貼患處。用鞋底烘熱熨之。

一夏月患濕。不能行走足腫者。九月間收茄根、蔥。檐下煎湯洗之。

一凡空室久閉者。不宜輒入。欲入先以香物及蒼術之類焚之。俟郁氣發散。然后可入。

不然感之成病。久閉井窖。尤宜慎之。

一凡濕氣流注之病。痛不可忍。用金銀花帶葉。和酒糟研爛。用凈瓦罐于火中烘熱。敷患處立已。

膏藥方生姜帶皮取汁一碗。蔥汁一碗。蔥連青帶須用。加牛膝半斤。慢火熬成膏。入麝一錢在內。用布帛攤膏藥貼痛處。收出濕水。如汗出。即愈。

火癥

脈浮而洪數為虛火。沉而實大為實火。洪大見于左寸為心火。見于右寸為肺火。見于左關為肝火。見于右關為脾火。兩尺為腎經命門之火。男子兩尺洪大者。必遺精。陰火盛也。

人之臟腑。各皆有火。但有虛實之不同耳。然實火可瀉。如黃連瀉心火。黃芩瀉肺火。

芍藥瀉脾火。石膏瀉胃火。柴胡瀉肝火。知母瀉腎火。此皆苦寒之味。能瀉有余之火。若飲食勞役。內傷元氣。火不兩立。為陽虛之病。以甘溫之劑除之。如黃 、人參、甘草之屬。若陰微陽弦。相火熾盛。以乘陰位。為血虛之病。以甘寒之劑降之。如當歸、地黃之屬。若心火亢極。郁熱內實。為陽強之病。以咸冷之劑降折之。如大黃、芒硝之屬。若腎水受寒。真陰失守。無根之火。為陰虛之病。以壯水之劑制之。如生地、玄參之屬。若有腎經命門火衰。

為陽脫之病。以溫熱之劑濟之。如附子、干姜之屬。若胃虛過食冷物。抑遏陽氣于脾土。為火郁之病。以升發之劑發之。以升陽散火湯主之。諸經實火。照后方調之毋執。

一論男子婦人。四肢發熱。筋骨間熱。肌表熱如火。捫之烙手。此病多因血虛而得之。

或脾虛過食冷物。抑遏陽氣于脾土之中。火郁則發之。

升陽散火湯升麻 葛根 羌活 獨活 白芍 人參(各六分) 炙甘草(二分) 柴胡(三分) 防風(二分半) 生甘草(二分)上銼一劑。生姜煎服。忌生冷等物。

一論三焦實火。六經積熱。煩躁作渴。口舌生瘡。小便赤。大便結。一切有余之火。

涼膈散連翹(一錢五分) 黃芩(一錢) 梔子(一錢) 桔梗(一錢) 薄荷(五分) 大黃(一錢)芒硝(一錢) 甘草(三分)上銼。水煎。入蜜同服。咽喉痛。加桔梗、荊芥。酒毒。加黃連、干葛。名清心湯。用蜜、竹葉同煎。咳而嘔。加半夏、生姜。衄血嘔血。加當歸、赤芍、生地。小便淋瀝。

加滑石、赤茯苓。風眩。加防風、川芎、石膏。斑疹。加干葛、荊芥、川芎、赤芍藥、防風、桔梗。咳嗽。加桑白皮、杏仁、桔梗。陽毒發斑。加當歸。結胸心下滿。加桔梗、枳殼。譫語發狂。越墻赴井。皆陽熱極盛。加黃連、黃柏、赤芍藥。眼中翳瘴赤澀流淚。加菊花、木賊、生地黃。

大金花丸 解諸熱臟伏火。

黃連(去毛) 黃芩 黃柏(去皮) 梔子(去谷各等分)上為末。滴水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丸。白溫水下。一方。加桔梗、大黃酒煨治上焦一切熱癥。兼治鼻紅。一論積熱積痰。并五臟三焦有余之熱。夾熱下利。食痞膈悶。

咽痛目赤腫。中暑中熱。煩躁等癥。及初發腫毒兼治。

黃金丸大黃(煨) 郁金(即姜黃要極小者佳) 牙皂(去筋皮各等分)上為細末。用牛膽汁入瓷罐內。煎成稀膏。和藥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

量病輕重加減。白湯下。大便少行一二次即止。不傷元氣。

一論上焦積熱。風痰壅滯。頭目赤腫。或有瘡癤。咽喉不利。大小便閉澀。一切風熱。

亦能磨酒食諸滯。

神芎丸黑丑(四兩) 滑石(四兩) 大黃(一兩) 黃芩(二兩) 黃連(五錢) 川芎(五錢) 薄荷(五錢)上為末。滴水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用溫水送下。

上清丸(朱全吾傳) 治上焦痰火咳嗽。乃心脾之有熱也。

龍腦(二分另研) 硼砂(二分另研) 薄荷末(一兩) 川芎末(五錢) 桔梗末(二錢) 甘草末(二錢)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圓眼大。每服一丸。臨臥噙化。或食后茶清咽下。

一婦人年四十余。夜間發熱。旦晨退。五心煩熱。無休止時。半年后六脈皆數。伏而且牢。

浮取全不應手。以升陽散火湯四劑。而熱減大半。胸中覺清快勝前。再與二劑。熱悉退。后以四物湯加黃柏、知母。少佐以炒黑干姜。二十劑全安。

一治骨蒸內熱之病。時發外寒。寒過內熱。附骨蒸盛之時。四肢微痹。足跗腫者。其病在臟腑之中。

主站蜘蛛池模板: 岑巩县| 杂多县| 余干县| 江都市| 临朐县| 阜平县| 长治县| 搜索| 塔河县| 大宁县| 斗六市| 通渭县| 曲靖市| 内黄县| 南开区| 漾濞| 霍林郭勒市| 韶山市| 保亭| 清涧县| 米易县| 沭阳县| 潼关县| 寿宁县| 信宜市| 剑河县| 尼勒克县| 东安县| 长白| 德惠市| 岗巴县| 梧州市| 突泉县| 灌阳县| 周至县| 宜丰县| 沧州市| 桑植县| 威海市| 镇沅| 邯郸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