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連 阿膠(炙各二兩) 梔子(三十枚) 烏梅(二十枚) 黃柏(一兩)上五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為再服神良。(備急同肘后名烏梅湯療熱下 )又方黃連(一升金色者) 陳米(五合)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分再服。(肘后文仲同并出第四卷中)刪繁療中焦熱水谷下痢。藍青丸方。
藍青(汁三升) 黃連(八兩) 黃柏(四兩) 阿膠(五兩) 白術 地榆 地膚子 烏梅肉(各三兩)上八味搗篩為散,用藍汁和,微火上煎取可為丸,丸如杏子大,飲進三丸。(出第四卷中)崔氏療水谷痢方。
干姜(三分) 雞子(二枚) 小豆(二百粒炒令香) 黃連(三分)上四味,搗篩三味,納雞子黃白中,熟攪令相得,微火上炒,令可丸。一服五十丸如小豆大,旦以飲服,瘥即停。(出第三卷中)文仲療因仲夏熱多,令人發水谷痢,腸中鳴轉,一瀉五六升水方。
黃連(去毛) 濃樸(各三兩)上二味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之。(出第三卷中)必效療水谷痢方。
小豆(一升煮) 臘(二兩煮)上三味和,頓服之即愈。
又方棕 皮(燒灰)上一味研,以水和服三方寸匕。(并出第二卷中)古今錄驗療熱水谷下痢方。
黃連 阿膠(各二兩) 梔子(二十枚)上三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分為三服。
又方黃連 當歸 甘草(炙各二兩) 酸石榴皮(三兩)上四味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分為三服。(并出第十卷中)
十五
水痢方六首
廣濟療水痢及霍亂,崔氏方同云冷痢,食不消化,及有白膿,日夜無節度,但疑是冷。
悉主之方。
白石脂 干姜(各八分)上二味搗篩為末,以沸湯和少許面薄糊和藥,并手捻作丸如食法,下不止,加干姜八兩。忌如常法。
又療水痢腹中氣方。
茯苓(八分) 白龍骨(八分研) 訶黎勒皮(八分) 黃連(八分) 酸石榴皮(八分)上五味搗篩為末,蜜丸,空心以飲服如梧子大三十丸,日二服瘥止。(出第四卷中)文仲療水痢百起者。馬藺散方。
馬藺子 干姜 黃連(原無分兩)上三味為散,熟煮湯取一合許,和二方寸匕,入腹即斷,冷熱皆治。常用神效,不得輕之。
又方朽骨灰 牛骨灰(亦得) 神曲(炒黃)上三味等分為散,空腹飲服一方寸匕,無六月六日曲時,用常曲亦得,御敷。(并出第三卷中)經心錄主水痢方。
雞子(二枚) 黃臘(一兩)上二味熬熟食之,宜空肚食之,日三服佳。
又方黃連 倉米(各三兩)上二味作散,和雞子七枚,令熟并捻作丸,煮赤豆作漿粥,服三十丸,日三服。若渴但飲豆漿粥。(并出第二卷中)
十五
久水痢不瘥腸垢方四首
病源腸垢者,腸間津液垢膩也,由熱痢蘊積,腸間虛滑,所以因下痢而便腸垢也。(出第十七卷中)肘后療水下積久不瘥,腸垢已出者方。
烏梅(二十枚)上一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頓服之。
又方石榴(一枚)上一味合皮搗,絞取汁,隨多少服之,最良。
備急療水下積久不瘥,腸垢已出者方。
赤石脂 桂心 干姜 附子(炮)上四味等分,搗篩,蜜丸如小豆,每服三丸,日三服飲下。(肘后同出第六卷中)文仲治久水痢難斷方。
黃連(二兩) 黃柏(二兩) 阿膠(二兩炙)上三味搗篩為散,以苦酒蜜各半升煮,納阿膠令烊,又納諸藥,令可丸,飲服三丸,日四,此是古方極要。
十五
冷痢方二十二首
病源冷痢者,由腸胃虛弱,受于寒氣,腸虛則泄,故為冷痢也,凡痢色青色白色黑,皆為冷(出廣濟療冷痢青白色,腹內常鳴,其痢行數甚疏,出太多,此是冷痢。宜服調中散方。
龍骨 人參 黃連 阿膠(炙) 黃柏(各一兩)上五味搗篩為散,煮米飲服兩方寸匕,日兩服,瘥停。(出第四卷中)肘后療水下痢色白,食不消者,為寒下方。
黃連 干姜(各三兩)上二味搗篩,白酒一升半合煎,令可丸,飲服如梧桐子二十丸。忌豬肉冷水。
又方黃連(二兩) 甘草(炙半兩) 附子(炮半兩) 阿膠(半兩炙)上四味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分再服之。
又方半夏(洗) 烏頭(炮) 甘草(炙各等分)上三味搗篩,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飲服三丸,日再服。
又方生姜汁(二升) 白蜜(一升半)上二味相和,分再服之。
又方腥(二兩切) 干姜(三兩末)上二味,以水六升半著米一合,煮作糜糜熟,納姜,一食令盡,不瘥更作。(備急同)又方酸石榴皮(燒灰)上一味為末,服方寸匕。(文仲同)又方干姜(二兩末) 雜面(一升)上二味為燒餅,熟食之盡,更作,不過三劑瘥。(文仲同)又療純下白如鼻涕者方。
龍骨 干姜 附子(炮)上三味等分,搗篩,蜜和丸如梧子大,飲下五丸,漸至十丸,日一服。(文仲同)又方黃連(末) 臘 阿膠(各一兩)上三味,先以酒半升令沸,下膠臘合烊,乃納黃連末,頓服之。(本云姚氏療卒注下并痢又方灸臍下一寸五十壯良。(文仲同并出第二卷中)千金論曰∶凡五臟絕于內者,下不自禁,下甚者,手足不仁也。細尋取之,萬不失一,下病體秋下水又療久冷痢下純白者,此由積臥冷處,經久病發,遂令脾胃俱冷,日夜五六十行,大小腹痛不可忍之,凡白痢屬冷。赤痢屬熱方。
上好曲末(五升微熬令香)上一味,溫清淳酒熱,和曲末一升,空腹一頓服之,日三。若至食時,搗蒜一升令至熟,下姜椒末,調如常食法,惟須稠,勿加鹽,以水和面二升,作索餅,極熟爛煮之干漉,熱納蒜齏中相和,一頓食之,少與余食,至饑時仍準前食曲末酒,比至差來,少食余食,以此法療,不過二日必瘥。
又烏梅丸,療冷痢久下方。
烏梅(三百粒) 當歸(四兩) 干姜(十兩) 桂心(六兩) 附子(六兩炮) 黃連(十六兩) 蜀椒(汗四兩) 細辛(六兩) 人參(六兩) 黃柏(六兩)上十味異搗篩,合治之,苦酒漬烏梅一宿,去核蒸之如五斗米,下搗如泥,盤中揉合相得,蜜和搗二千杵,食前飲服如梧子大十丸,日三,稍增至二十丸。(此本仲景傷寒論方)又舊療痢于貴勝,用健脾丸多效,今療積久冷痢,先以溫脾湯下訖,后以健脾丸補之,大黃(三兩) 桂心(三兩) 附子(炮) 干姜 人參(各二兩)上五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為三服,日再。(并出第十五卷中)備急葛氏療痢色白,食不消者,為寒下方。
豉(一升綿裹) 薤白(一把)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二升,及熱頓服之,陶效方云,療暴下大去血痢,姚療赤白下痢并效。(肘后同)又方牛角腮(燒灰)上一味搗篩,白飲服方寸匕,日三。(肘后同)又方好面(炒)上一味搗篩,煮米粥,納面方寸匕,日四五,云此療日百行,師不救者。(肘后同出第六卷中)古今錄驗白頭翁湯。療寒急下及滯下方。
白頭翁 干姜(各二兩) 甘草(炙一兩) 當歸(一兩) 黃連 秦皮(各一兩半) 石榴皮(一兩生者二兩)上七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為四服。(出第十卷中)近效療冷痢方。
肉豆蔻(五顆合皮碎) 甘草(二兩炙)上二味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頓服之。(戶部李尚書處得云療冷痢極者有效自用得又療久冷痢方。
赤石脂搗作末,和面作餛飩,空腹服一碗以下,不過兩頓瘥,老人尤佳,體中先熱者,不可服之。(以上二方新附)文仲治青下白下。姜附散方。
干姜 附子(炮) 皂莢(炙去子)上三味等分,搗篩為散,飲服方寸匕,不可再服即愈,亦可丸服。(短劇肘后同)又治冷痢。姜艾餛飩子方。
干姜(末) 熟艾上二味等分,作面餛飩如酸棗大,煮熟,服四五十枚,日二服,腹脹者,炙濃樸煮汁服藥。此熱服訖,即須食飯大效,曾有產婦冷痢如白膏,服之立瘥,腹痛亦定。
十五
冷痢食不消下方六首
廣濟療脾胃氣微,不能下食,五內中冷,及微下痢方。
白術(八兩) 神曲末(五兩炒) 甘草(炙) 干姜 枳實(炙各二兩)上五味搗篩,蜜和丸,空腹以溫酒服如梧桐子大二十丸,日二服,漸加至三十丸,腹中痛者加當歸。(出第四卷中)文仲華佗治老小下痢,柴立不能食,食不化,入口即出,命在旦夕。久痢神驗方。
黃連末(半雞子殼) 亂發灰(準上) 淳苦酒(準上) 蜜(準上) 白臘(方寸匕)雞子黃(一枚)上六味,于銅器中炭火上,先納苦酒蜜臘雞子黃攪調,乃納黃連末發灰,又攪煎,視可摶,出為丸,久困者一日一夜盡之,可者二日盡之。(肘后同出第三卷中)延年增損黃連丸,主腹內冷,食不消,及冷痢兼補方。
黃連 黃 (各三分) 龍骨(三分) 當歸 甘草(炙五分) 干姜 濃樸(炙各六分) 地榆白術 人參(各一分)上十味搗篩,蜜丸如梧子大,飲酒任下服十五丸,日再服,加至二十丸。(蔣仲璋處)又地榆丸,主冷痢,不消食,腹中脹痛,氣滿不能食方。
地榆(六兩炙) 赤石脂(七分) 濃樸(六分) 白術(五分) 干姜(六兩) 龍骨(七分)黃連(十分) 當歸(五分) 熟艾(五分) 烏梅肉(六分) 甘草(四分炙)上十一味搗篩,蜜和丸如梧子大,飲服二十丸,日二服,加至二十五丸。(并出第七卷中)又深師療冷痢下膿血,絞臍痛,食不消,腹脹方。
吳茱萸 干姜(各六分) 赤石脂 曲末(炒各八分) 濃樸(炙) 當歸(各四分)上六味搗篩,蜜和丸如梧子,空腹以飲下四十丸,日再,又療冷氣久痢,臍下痛出白膿,食不消方。
吳茱萸 人參 芎 桔梗 甘草(炙各四分) 枳實(炙三枚) 干姜(十二分) 附子(炮八分) 曲味(二十分炒)上九味搗篩,蜜和丸如梧子,空腹飲下七丸,日二服,漸加之。(文仲云溫脾丸療久寒氣
十五
白痢方八首
病源白滯痢者,腸虛而冷氣客之,薄于腸間,津液凝滯成白。故為白滯痢。(出第十七卷中)廣濟療白膿痢方。
甘草(六分炙) 濃樸(十二分炙) 干姜 枳實 茯苓(各八分)上五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六合,絞去滓,分為二服,日再服。
又療心腹脹滿,不能下食,及痢白膿方。
濃樸(五兩炙) 豆蔻(五枚) 甘草(一兩炙) 干姜(一兩)上四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絞去滓,分為二服,日再。(并出第四卷中)千金大桃花湯,主冷白滯痢腸痛方。
赤石脂(八兩) 干姜 當歸 龍骨(各三兩) 附子(炮) 牡蠣(各二兩熬) 芍藥甘草(炙各一兩) 人參(一兩半) 白術(一升)上十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白術,取九升,納藥,煮取三升,分為三服,膿者加濃樸三兩,嘔者加橘皮二兩。
又方龍骨(六兩) 濃樸(三兩炙) 赤石脂(五兩) 當歸(一兩)上四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為三服,日再服,熱加白頭翁十分,牡蠣三兩。
延年烏梅肉丸,主冷白膿痢,食不消方。
烏梅肉(熬) 熟艾 黃柏 甘草(炙各八分)上四味搗篩,蜜丸如梧子,以飲服十五丸,日三服。忌同前。(出第七卷中)必效白痢方。
麻子汁上一味,以汁煮取綠豆,空腹飽服極效。
又方黃連末上一味以水和,每服三匕即愈。(并出第二卷中)古今錄驗療白滯下,晝夜無復數,龍骨湯方。
龍骨 牡蠣(各三兩煉) 烏梅肉 熟艾 白頭翁 干姜(各一兩) 女萎 黃連 當歸(各二兩) 甘草(六兩炙)上十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三升二合,分服,日三夜一,斷便止。忌同前。(出第十卷中)
十五
重下方六首
病源此謂今赤白滯下也,令人下部疼重,故曰重下,去膿血如雞子白,日夜數十行,繞臍痛也。(出第十七卷中)肘后療重下方黃連(一升)上一味,以酒五升,煮取一升半,分溫再服,臍當小絞痛則瘥。
又方鼠尾草上一味,以濃煮煎如薄飴糖,服五合至一升,日三,赤下用赤花者,白下用白花者,佳也。(文仲備急同)文仲隱居效驗方,主下部絞痛,重下,下赤白方。
當歸 黃柏 黃連 干姜(各二兩)上四味搗篩,煮取烏梅汁服方寸匕,日三。若腹中絞痛,加當歸,下赤加黃連,下白加干姜,大效神良秘之。(備急同出第三卷中)備急療重下方,此即赤白痢下也,令人下部疼重,故名重下。(葛氏方)豉(熬令少焦)上一味搗,服一合,日再三服,又熬豉令焦,水一升淋取汁服,冷則用酒淋,日三服之。(肘后文仲同出第六卷中)古今錄驗重下下赤者方。
取獺赤糞。(下白取白糞燒末)上一味,以飲清旦空腹服一小杯,三旦飲之即愈。
又療得毒病后,得重下赤白絞痛方。
石鐘乳(一兩研) 黃連 防風 附子(炮) 黃柏 蜀椒汗 當歸 干姜(各二兩)上八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適寒溫服。(并出第十卷中)
十五
卒暴冷下部疼悶方二首
千金療卒暴冷下部疼悶方。
燒磚令熱,大酢沃之,三重布覆,坐上取瘥。
又方黍米(二升) 臘 羊脂 膠(炙各二兩)上四味合煮作粥,一頓令盡即瘥。(并出第十五卷中)
十五
冷熱痢方七首
病源夫冷熱利者,由腸胃虛弱,宿有寒而為客熱所傷,冷熱相乘,其痢乍黃乍白是也。
若熱摶于血,血滲腸間,則變為血痢也,而冷伏腸內摶津液,則變凝白,則成白滯,亦變赤白痢也,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于后,養生方導引法云,泄下有寒者,微一作引氣以息內腹,徐吹息,以鼻引氣,氣足復前即愈,其有熱者,微呼以去之也。(出第十七卷中)刪繁療下焦冷熱不調,暴下赤白痢。香豉湯方。
香豉(一升) 白術(六兩) 薤白(切一升) 升麻(二兩)上四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為三服。(出第四卷中)古今錄驗生春石榴,將療熱不調,下或滯或水或赤白青黃者方。
酸石榴(五枚)上一味合殼舂絞,取二升汁,分服五合,稍稍服二升盡,即斷,小兒以意服二三合佳。
(千金同出第十卷中)又深師無問冷熱新舊痢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