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90章

  • 外臺秘要
  • 佚名
  • 4968字
  • 2015-12-29 09:34:19

當歸 桂心 人參(各二兩) 芎 濃樸(炙) 桔梗 甘草(炙) 防風 白芷(各一兩)上九味為散,酒服方寸匕,日三夜再,瘡未合,服勿停。忌。(范汪同)又瞿麥散,主排膿止痛利小便方。

瞿麥(二兩) 芍藥(二兩) 桂心(半兩) 赤小豆(半合) 芎 (半兩) 白蘞(半兩) 黃(一兩) 當歸(二兩) 麥門冬(二兩去心)上九味為散,先食溫酒服方寸匕,日三。忌生蔥。翼深師同又薏苡仁散,主令癰自潰長肌肉方。

薏苡仁 桂心 干姜 白蘞 當歸 肉蓯蓉(各一兩)上六味為散,先食溫酒服方寸匕,日三夜再。(翼同)又黃 竹葉湯,主胸背游熱癰疽方。

生地黃(八兩) 黃 甘草(炙) 芍藥 黃芩(各三兩) 人參 石膏(碎) 芎當歸(各二兩) 生姜(五兩) 大棗(三十枚擘) 半夏(四兩洗) 淡竹葉(切一升) 麥門冬(去心三兩)上十四味,以水一斗二升,煮竹葉取九升,去滓,納藥煮取三升,分四服,相去如人行五六里,再服。日三夜一。忌海藻菘菜羊肉餳。(古今錄驗同)又排膿內塞散,主大瘡熱已退,膿血不止,瘡中肉虛疼痛方。

防風 茯苓 白芷 桔梗 遠志(去心) 甘草(炙) 人參 芎 當歸 黃 (各一兩) 桂心(二分) 附子(炮二枚) 濃樸(二兩) 赤小豆(五合熬)上十四味搗散,酒服方寸匕,日三夜一。忌同前。

又麝香膏,主諸惡瘡及癰疽發背上惡肉方。

麝香(研) 雄黃(研) 真珠(研各一兩) 礬石(一兩熬)上四味細篩,以豬膏攪令如泥,涂惡肉盡止,更敷生肉膏佳。

又療癰疽敗壞生肉膏方。

生地黃(一斤) 辛夷 獨活 當歸 黃 大黃 芎 (各一兩) 薤白(五兩) 白芷芍藥 黃芩 續斷(各一兩)上十味切,以臘月豬脂四升煎,敷之佳。

又方大黃 附子(炮) 芎 雄黃 真珠(各一兩) 白蘞 礬石(燒) 黃芩 茹(各二兩) 雌黃(一兩) 莽草(一兩)上十一味,先以豬膏一升半,煎六沸,去滓,納 茹礬石末攪之,涂瘡上,惡肉盡止。

(劉涓子同)又方茹(漆頭者) 礬石(各二分熬) 雄黃(二分研) 硫黃(二分)上四味為散,納瘡口中,惡肉盡止,勿使過好肉也。

又發背上初欲作腫即服此方。

梔子仁(一百枚) 大黃 升麻 黃芩 甘草(炙各三兩)上五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半,分三服,使利便止,不下更進一服。忌海藻菘菜,從瞿麥散以下九方。并療發背部中已次之。(文仲備急同并出第二十三卷中)范汪療癰腫發背虎牙散方。

虎牙(炙) 干姜 附子(炮) 當歸 甘草(炙) 防風 桂心 王不留行 茯苓(各一兩)上九味搗下篩,服方寸匕,日三。忌同前。(出第三十一卷中)又療癰發背,排膿內補,鐵屑散方。

當歸 人參 細辛 甘草(炙) 蓯蓉 黃 桂心 防風 黃苓 鐵屑 芎 芍藥上十二味,各等分合搗為散,服方寸匕。忌同前。

又療癰腫牢核,發背成膿。莽草膏方。

莽草 芎 當歸 細辛 附子(炮) 黃芩 烏頭(炮) 牛膝 躑躅 野葛 茯苓 防風杜蘅(各一兩) 豬脂(二斤)上十四味切,用豬肪合煎,去滓,敷瘡上,日再。忌同前。

又卓氏白膏,療癰疽發背,金瘡已壞,及未敗火瘡。諸 疥患療之方。

當歸 附子(炮) 細辛 芎 續斷 牛膝 通草 甘草(炙) 白芷(各二兩) 蜀椒(三合) 芍藥 黃 (各一兩)上十二味 咀,以豬膏二升,煎之微火上,以白芷色黃,藥成,絞去滓,以敷瘡上。日三,忌同前。

又療發背發乳房及諸惡瘡膏方。

黃連 當歸 馬齒 芎 薯蕷(各一兩) 珍珠(十四枚) 礬石(半兩燒) 黃柏(半兩) 石葦(三分去毛) 生竹皮(三合) 豬肪(一斤)上十一味 咀,細切肪,美酒一升合煎,石葦焦,膏成去滓,有病稍稍敷上,亦可酒服棗核大一枚。忌同前。(并出第四十一卷中)救急療發背,百無不瘥方。

取豬羊脂切作片,冷水浸取粘貼,暖徹易之,五六十片即瘥。若初貼少許即寒,寒定好眠甚妙。

又療發背,若初覺赤腫,腫上作小瘡,疼不可近方。

急用針刺上七八針,取冷水用筒擊射腫上,日夜不止,疼歇腫消。(出第五卷中)又療發背方。

取白面搜,圍腫四畔,令童子七人尿漬之。

又方以馬糞封之,干易,婦人發乳亦瘥。

又方取蔚臭草搗取汁,服一雞子,滓封上,熱即易之。

又方搗地菘汁一升,日再服,以瘥止。

又方大黃 鍛石(熬) 小豆上三味等分末,白酒和涂,立效。忌羊肉、熱面、大酢。(并出第六卷中)近效凡發背皆發出自腸胃,流入五臟,仕流多香港腳為主,或有先服乳石并熱肉面,并失饑房者,時凡發背初亦一點白,四邊赤色,漸漸長大,或杯盞并碗許大,四邊生飯漿小小瘡如粟米許大,亦時時抽掣痛,此兩狀。皆是死病。一日內堪醫,十日以外不濟,就中冬月得此病,即延得三五日,其發背初覺,即須當頭灸二十一壯,如杯許大,即五花灸之,各二十一壯,即服牛蒡子栝蔞葛粉,第二服犀角湯瀉之,不然服犀角丸。亦得大效也。忌梨、鯉魚、面、酒、肉漿水粥。(真臚肪賈顯錄)凡發背候,憎寒壯熱,身如拘束,或口干不用食,瘡初出如青紫色者毒重,赤者輕,膿如稀泔者極重,膿稠白赤者輕。(張道士升玄房陵口錄留)又療惡寒嗇嗇,似欲發背,或已生瘡腫癮疹起方。

硝石(三兩)上一味,以暖水一斗和令消,待冷。取故青布疊三重,可似欲赤處方圓濕布 根,熱即換之,頻易瘥。

又療發背及一切毒腫方。

生麻油(六合) 黃丹(二兩半) 地膽(兩錢搗碎篩) 生栗子(四十九枚取大小中者熬焦去皮碎絹篩)上四味,和于銅器中盛,用炭火重湯煎候沫溢出,與器口欲平,取小麥一合,分二人嚼取筋,急納藥中攪,使與相和,膏擎下,安銅器冷水中,成膏訖,以故綿涂膏貼所苦處,晨夕換膏。

又療前瘡定訖,令生肌方。黃四員外云極效麝香(兩錢) 棗皮灰(半兩) 生麻油(六合)上三味,依法和,用火重湯上煎十余沸,稀稠前藥相似,取故綿涂膏貼瘡上,膏漸取瘳減。唯得吃白羊頭肉,但是豆并不得吃,余如藥法。

又療癰腫犀角丸,主腸癰乳癰發背,一切毒腫,服之化為水神驗方。

犀角(十二分) 蜀升麻 黃芩(各四分) 大黃(五分) 防風(四分) 巴豆(二十二枚去心皮熬令黃) 人參(四分) 當歸(四分) 黃 (四分) 干蓼藍 黃連 甘草(炙) 梔子仁(各四分)上十三味搗為末,別搗巴豆,成膏納末和,以杵研搗令相得,煉蜜和搜,更搗二三百杵,暖減丸一切上并

十四

癰疽發背雜療方二十六首

劉涓子療發背發乳,口已合,皮上急痛,生肉摩 折。丹參膏方。

丹參 防風 白芷 細辛 芎 黃芩 芍藥 牛膝 大黃 槐子 獨活 當歸(各一兩)上十二味切,以臘月豬脂五升,微火煎三上三下,膏摩病,日三四,不須向火。(古今錄驗同出第五卷中)肘后療諸癰疽發背及乳方。

熬粢粉令黑,雞子白和之,以涂練上貼癰,小穿練上作小口,以泄毒瓦斯令散,燥復易之此藥神效。(文仲備急同)又方以釜底上搗取散,以雞子中黃和涂之,加少豉彌良,以五月葫及少鹽佳。(文仲備急同一本無下一法)又方取茱萸一升搗之,以苦酒和,貼癰上,干易之佳。

刪繁療癰疽發背,九物大黃薄貼方。

大黃 黃芩(各三兩) 白芷(二兩) 寒水石(五兩) 白蘞(五兩) 黃柏(二兩)石膏赤石脂 黃連(各三兩)上藥下篩,以三合投粉麋二升中和之,薄涂紙貼腫上,燥易之,腫下止,不下濃敷之。

忌生冷、熱面、大酢。

又 皮散,療諸 及浮核壞敗,并主男子發背,女子發乳等癰疽,或膿血肉瘤方。

皮(一具燒) 杜仲(八分炙) 續斷(五分) 附子(炮) 地榆(各五分) 濃樸(八分)本(五分) 當歸 桂心(各五分) 小露蜂房(一具燒)上十味搗篩為散,服方寸匕,日三服,酒進,取瘥止。忌豬肉、生蔥、冷水。

又陵鯉甲散,療發背乳房癰腫方。

陵鯉(一頭取甲爪炙) 桂心(三分) 當歸(二分)上三味搗篩為散,服方寸匕,日三服,酒進。(出第九卷中)千金療癰疽發背豬蹄湯方。

豬蹄(一具治如食法) 黃 黃連 芍藥(各三分) 黃芩(三兩) 薔薇根 野狼牙根(各八兩)上七味以水三斗,煮蹄令熟澄取二斗清,切藥,煮取一斗,洗瘡一食頃,以綿拭燥,著生肉膏,日二瘥,生痂止痛,加當歸甘草各二兩。

又療癰疽發十指,或起膀胱及發背后生惡肉方。

豬蹄(一具) 當歸 大黃 芎 芍藥 黃芩 獨活 莽草(各一兩)上八味,蹄取膝下斷治如食法,以水二斗,煮取八升,納藥,煮取四升,去滓,漬瘡兩食頃,拭令燥,以麝香膏敷之。

其方在前發背部中,只有四味者是也。

又生肉膏,主癰疽發背已潰令生肉方。

甘草(炙) 當歸 白芷 蓯蓉 蜀椒 細辛(各二兩) 烏啄(六枚) 薤白(二十莖) 干地黃(三兩) 續斷(一兩無以蛇銜替之)上十味,以好酢半升相和,漬二宿,豬膏三斤,煎令三沸,三上三下膏成,使用。(劉涓子同)又癰發腹背陰匿處,通身有數十者方。

取牛糞干者燒,搗下重絹,以雞子白和以涂之,干復易。(肘后張文仲備急同)又若已結膿使聚長者方。

以生栝蔞根細搗,苦酒和敷上,燥復易之,末赤小豆亦佳。

又凡發背為癰疽,已潰未潰者方。

以香豉三升,少與水和,熟搗成強泥,可腫作餅,濃三分,已有孔勿覆孔,可腫上布豉餅,艾列其上灸其豉,使溫溫熱而已,勿令破肉也其熱痛急易之,癰疽當減便得安,或一日二日灸之。若先有瘡孔,孔中汁出即差。(備急文仲并翼同)又癰腫發背初作,及經十日以上,腫勢 熱,毒瓦斯猛盛,日夜疼痛,百藥不治者方。

雞子(一枚) 新出狗屎(如雞子大)上二味攪令調和,微火熬之,今稀稠得所,捻作餅子,腫頭堅處貼之,以紙粘貼,以綿抹之止。

儀注千金翼諸癰腫發背,及癰癤已潰爛疼痛方。

蒸糜谷更遞熨之,當即愈。(一云薔薇谷更炙熨之)又連翹五香湯,主一切惡核瘡腫方。

連翹 射干 升麻 獨活(各二兩) 桑寄生(二兩) 通草(二兩) 大黃(三兩) 丁香(一兩) 青木香(二兩) 沉香(二兩) 薰陸香(二兩) 麝香(三兩)上十二味 咀,以水九升,煮減半,內竹瀝二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未瘥,中間常服佳。

又五香湯,主惡氣毒腫方。

沉香 青木香 丁香(各一兩) 薰陸香(一兩) 麝香(半兩)上五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半,分三服。(集驗方用雞舌香一兩不用丁香出第二十四卷中)崔氏療發背及諸瘡,久不瘥有效方。

先以甘草湯洗瘡,拭極干,乃嚼胡麻敷上,干即易,從旦至日西,去胡麻,乃取黃連末滑石末,中半相和,以敷瘡上,數數易,明日又依前敷胡麻及黃連等末,更不須洗瘡,不過六又連翹湯,療患瘡腫而渴方。

連翹 蜀升麻(各二兩) 黃芩(三兩) 枳實(二兩炙) 干藍(三兩) 芍藥(二兩) 玄參(二兩) 白蘞(二兩) 甘草(二兩炙) 羚羊角(屑二兩) 通草(二兩) 黃 (二兩) 大黃(三兩)上十三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利一兩行后,更服去大黃干藍,即不利忌海藻、菘菜。

又犀角飲子方。

犀角(三兩屑) 羚羊角(三兩屑)上二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渴即飲,盡更作之,時熱恐壞,懸著井底,甚妙。

又五香連翹湯,療惡瘡熱毒腫,恐惡毒瓦斯入腹,兼取利以泄毒瓦斯方。

連翹(三兩) 蜀升麻(二兩) 薰陸香(二兩) 淡竹瀝(一升) 麝香(一分研) 青木香(二兩) 丁香(一兩) 獨活(二兩) 寄生(三兩) 射干(二兩) 甘草(二兩) 沉香(一兩)大黃(四兩水一升別漬) 樸硝(二兩熬干別內)上十四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半,絞去滓,然后納大黃樸硝竹瀝,更煮一兩沸,去滓,納麝香,分溫三服,服別相去如人行十里久,以得利一二行為度。慎雞、豬、魚、蒜、生冷備急葛氏療始發諸癰疽發背及乳房方。

皆灸上百壯,半夏末雞子白和涂良。姚云∶生者神驗,以水和涂之。(肘后文仲古今錄驗短劇并同)又方以酢和墓上土茱萸搗,姜小蒜薄貼并良。(肘后文仲同并出第四卷中)救急療熱毒風丹并發背,犀角膏方。

犀角(六分屑) 升麻(十大分) 羚羊角(六分) 梔子仁(二七枚) 薤白(切一升) 吳藍(八分大藍亦得) 玄參(六分) 續斷 大黃 白蘞 射干 白芷(各六分) 蛇銜(切一升)寒水石(十二分) 黃芩(六分) 慎火草(切一升) 麻黃(六分去節)上十七味,切,以竹瀝三升,生地黃汁五合,漬藥一宿,納豬脂二升,微火上煎,十上十下,候白芷黃,膏成,去滓,涂病上。(出第五卷中)文仲療發背及婦人發乳及腸癰木占斯散方。

木占斯 濃樸(炙) 甘草(炙) 細辛 栝蔞 防風 干姜 人參 桔梗 敗醬草(各一兩)上十味為散,酒服方寸匕,日七夜四,以多為度。病在上當吐,病在下當下膿血,此謂腸癰之療婦人古今錄驗療諸癰瘡發背有膿血,當歸貼方。

當歸(一分) 蠐螬(一分) 丹參(一分) 附子(一分炮) 蠟蜜(一分) 梔子(十枚) 桂心(一分) 膠(一分)上八味合煎以貼瘡上。(出第二十一卷中)

十五

水谷痢方一十首

病源水谷痢者,由體虛腠理開,血氣虛,春傷于風,邪氣留連在肌肉之間,后遇脾胃大腸虛之臟大腸腸也處,入于胃風洞療脈澀氣外成廣濟療赤白水谷冷熱等痢方。

地榆(六分) 白術(五分) 赤石脂(七分研) 濃樸(六分炙) 干姜(六分) 熟艾(四分) 龍骨(七分) 甘草(四分炙) 黃連(十分) 烏梅(六分熬) 人參(六分) 當歸(五分)上十二味搗篩為末,蜜丸以米飲汁服二十丸如梧桐子大,日三服,加至三十丸。(出第四卷中)集驗論黃帝問曰∶人若溏泄下痢者,何也。對曰∶春傷于風,夏生溏泄,腸 久風,亦為溏泄也。

又療熱水谷下痢。黃連阿膠湯方。

主站蜘蛛池模板: 荣昌县| 毕节市| 临夏县| 柘荣县| 中阳县| 兴和县| 大庆市| 鱼台县| 慈利县| 雷州市| 清流县| 如东县| 宜昌市| 宜阳县| 遂昌县| 高邑县| 静宁县| 开江县| 莲花县| 淄博市| 乡宁县| 广南县| 姚安县| 定襄县| 巴东县| 册亨县| 准格尔旗| 平南县| 翁源县| 巴青县| 宝应县| 光山县| 比如县| 射阳县| 满洲里市| 龙里县| 锡林浩特市| 西城区| 新泰市| 贵港市| 钦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