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章

  • 外臺秘要
  • 佚名
  • 4950字
  • 2015-12-29 09:34:19

半夏(洗) 甘草(炙) 桂心上三味等分,各搗篩畢,更合搗之,以白飲服方寸匕,日三服,若不能服散者,水一升,煮七沸,納散兩匕,更煮三沸下火令小冷,少少含細咽之,半夏有毒,不當散服之。忌羊肉文仲療傷寒毒攻喉咽腫痛方兼主天行。

切商陸炙令熱,以布藉喉以熨,布上冷,復易之。(肘后同)又方真 茹爪甲大納口中,以牙小嚼汁以漬喉,當微覺異為佳,亦主天行。(肘后同)又附子丸方附子(炮) 藜蘆(等分)上二味末之,蜜和丸服如梧子一枚飲下,含黃柏亦佳。忌豬肉貍肉。(并出第二卷中)深師貼喉膏,療傷寒舌強喉痛方。

蜜(一升) 甘草(四兩) 豬膏(半斤)上三味,微火煎甘草豬膏,令數沸,去滓,乃納蜜,溫令銷相得如棗大,含化稍稍咽之。忌海藻菘菜。(出第十四卷中)集驗療傷寒熱病,喉中痛,閉塞不通,烏扇膏方。

生烏扇(一斤切) 豬脂(一斤)上二味合煎烏扇藥成,去滓,取如半雞子薄綿裹之,納口中,稍稍咽之,取瘥。忌酒蒜等物。(張文仲千金等同)又升麻湯方升麻(三兩) 通草(四兩) 射干(二兩) 羚羊角(三兩屑) 芍藥(二兩) 生蘆根(切一升)上六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分為三服,徐徐服。(千金古今錄驗同并出第三卷中)千金治傷寒熱病后,口干多唾咽痛,干棗丸方。

干棗(二十枚) 烏梅(十枚)上二味搗合,蜜和丸如杏核大,綿裹含化,咽津自愈。(出第十卷中)

傷寒吐唾血及下血方三首

病源此由諸陽受邪熱初在表,應發汗而汗不發,致使熱毒入深,結于五臟內有瘀積,故吐血。(出第八卷中)仲景傷寒論吐血不止者,柏葉湯主之方。

青柏葉(三兩) 干姜(二兩切) 艾(三把)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去滓,別絞取新出馬通汁一升相和,合煎取一升,綿濾之溫分再服,馬通是馬屎汁也。(一方有阿膠無艾)又吐血下血黃土湯主之方釜灶下黃焦土(半升綿裹) 甘草(三兩炙) 干地黃(三兩) 白術(三兩) 附子(三兩炮破) 阿膠(三兩炙) 黃芩(三兩)上七味切,以水八升,煮六味取二升,去滓,納膠令烊,分三服。忌海藻菘菜蕪荑豬肉桃李雀肉等物。(并出第十六卷中)古今錄驗蒲黃湯,療傷寒溫病天行疫毒,及酒客熱傷中吐血不止,面黃干嘔心煩方。

蒲黃 桑寄生 桔梗(一作栝蔞) 犀角(屑) 甘草(各二兩炙) 葛根(三兩)上六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徐徐服之。忌海藻菘菜豬肉。(出第三卷中)

傷寒衄血方四首

病源傷寒病衄血者,此由五臟熱結所為也,心主血,肝藏血熱邪傷于心肝,故衄血也,衄者,鼻出血也,肺主氣而開竅于鼻,血隨氣行,所以從鼻出,陽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此必衄,衄家不可攻其表,汗出額上,脈急而緊,直視而不能 ,不得眠,亡血不可攻其表,汗出則寒栗而振脈浮緊發熱,其身無汗,自衄者愈。(出第八卷中)肘后療傷寒大病瘥后小勞便鼻衄,牡蠣散及丸方。

左顧牡蠣(十分熬) 石膏(五分)上二味搗末,酒服方寸匕,日三四,亦可蜜丸如梧子大,酒服十五丸。(集驗千金并同出第二卷中)短劇芍藥地黃湯,療傷寒及溫病,應發汗而不發之,內瘀有蓄血者,及鼻衄吐血不盡,內余瘀血面黃大便黑者,此主消化瘀血。

芍藥(三分) 地黃(半斤) 丹皮(一兩) 犀角屑(一兩)上四味切,以水一斗,煮取四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二三服,有熱如狂者,加黃芩二兩,其人脈大來遲,腹不滿,自言滿者為無熱,不用黃芩。

又茅花湯,療傷寒鼻衄不止主之方。

茅花(一大把)上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即瘥,若無茅花,取茅根代之亦可。

又麥門冬湯,療傷寒身熱衄血嘔逆主之方。

麥門冬 石膏 寒水石(各三兩) 甘草(二兩) 桂心(一兩)上五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

傷寒煩渴方九首

病源此由陰氣少陽氣勝,故熱而煩滿也,少陰病惡寒而蜷時自煩欲去其衣被者,可治也,病脈已解而反發煩者病新瘥又強與谷,脾胃氣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煩,損谷即愈,少陰病脈微細而沉,但欲臥,汗出不煩欲自吐五六日自利后,煩躁不得臥寐者死,發汗后下之,脈平而少煩,此新虛不勝谷氣故也,又傷寒渴者,由熱氣入于臟,流于少陰之經,少陰主腎腎惡燥,故渴而引飲。(并出第七卷中)仲景傷寒論療傷寒汗出惡寒身熱,大渴不止,欲飲水一二斗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方。

知母(六兩) 石膏 粳米(各一升) 人參(三兩) 甘草(二兩)上五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米熟去米,納諸藥煮取六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忌海藻菘菜。(出第十卷中短劇同)又若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方。

豬苓(一兩去皮) 茯苓(一兩) 阿膠(一兩炙) 滑石(一兩碎綿裹) 澤瀉(一兩)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物取二升,去滓,納阿膠令烊銷,溫服七合,日三服。忌醋物。(千金翼同出第五卷中)范汪栝蔞湯,主渴飲方。

栝蔞根(內黃脈少者三兩)上一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分二服,先以青淡竹瀝一升,合水二升,煮好銀二兩,減半去銀,先與病患飲之訖,須臾后乃服栝蔞湯,其銀汁須冷服。(出第二十卷中)千金療傷寒后結熱在內,煩渴,青葙子丸方。

青葙子(五兩) 龍膽(三兩) 黃芩(一兩) 梔子仁(一兩) 苦參(一兩) 黃柏(二兩)上八味搗篩為末,蜜丸,先食服如梧子七丸,飲下日三,不知稍增。忌豬肉冷水。(集驗同出第九卷中)深師黃芩人參湯,療傷寒吐下后,內外有熱,煩渴不安方。

黃芩 人參 甘草 桂心 生姜(各二兩) 大棗(十五枚擘破)上六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徐徐服。忌菘菜海藻生蔥等物。

又療傷寒除熱止渴欲飲水栝蔞根湯方。

黃芩(三兩) 人參(二兩) 桂心(二兩) 大黃(二兩) 栝蔞根(三兩) 芒硝(二兩) 甘草(二兩炙)上七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飲一升,須臾當下不下,復飲一升,得下止勿復飲,湯藥力勢歇,乃可食糜耳,一方用生姜二兩。忌海藻菘菜生蔥油膩等物。

又療傷寒下后,除熱止渴,五味麥門冬湯方。

麥門冬(去心) 五味子 人參 甘草(炙) 石膏(碎各一兩)上五味搗篩,三指撮水一升二合,煮令沸得四合盡服。忌海藻菘菜。(并出第十四卷中)古今錄驗黃龍湯,療傷寒十余日不解,往來寒熱狀如溫瘧渴胸滿,心腹痛方。

半夏(半升洗) 生姜(三兩) 人參(三兩) 柴胡(半斤) 黃芩(三兩) 甘草(三兩炙) 大棗(十二枚擘)上七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更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不嘔而渴,去半夏,加栝蔞根四兩,服如前。忌羊肉餳海藻菘菜等物。(出第三卷中此本張仲景傷寒論方)又高堂丸,療傷寒苦渴,煩滿欲死,令極飲水法方。

大黃(二分) 硝石(三分熬) 釜底墨(一分) 灶突中墨(一分) 黃芩(一分) 梁上塵(一分) 灶中黃土(一分) 麻黃(二分去節) 胡洽用芒硝無黃土。

上八味篩末,蜜和如彈丸大取一丸著一盞水中,盡用服之,即自極飲水,汗出得熱除矣。一名黑奴丸,一名駐車丸,并療溫瘧神良。(并出第二卷中此方第一卷用小麥黑奴名黑奴丸)

傷寒癖實及宿食不消方二首

病源此謂被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煩熱不解,腹滿而痛,此為胃中有干糞挾宿食故也,或先患寒癖,因有宿食,又感于傷寒,熱氣相搏,故宿食不消也。(出第八卷中)深師快豉丸療傷寒留飲,宿食不消,一名續命丸方。

黃芩五兩 大黃(五兩) 梔子仁(十六枚) 黃連(五兩去毛) 豉(一升熬) 甘遂(三兩太山者) 麻黃(五兩去節) 芒硝(二兩) 巴豆(一百枚去皮及心熬研)上九味搗篩,白蜜和丸如梧子服三丸,以吐下為度,若不吐利加二丸,一本有杏仁七十枚。忌豬肉冷水蘆筍肉。(出第十四卷中范汪同)古今錄驗續命丸,療傷寒及癖實痰飲百病方大黃(五兩) 黃連(一兩) 麻黃(五兩去節) 甘遂(三兩熬) 黃芩(二兩) 芒硝(二兩研) 杏仁(七十枚去皮尖熬) 巴豆(一百枚去心熬研) 豉(一升熬)上九味搗篩,蜜和丸,得傷寒一日服一丸,如小梧子大,二日二丸,至六七日六七丸,但吐下得汗愈若水 及痰實,服三五丸,日二。忌豬肉冷水蘆筍。(范汪延年刪繁同出第三卷中)

傷寒春冬咳嗽方三首

病源此由邪熱客于肺也,上焦有熱,其人必飲水,水停心下,則肺為之浮肺主于咳,水氣乘之故咳嗽。(出第八卷中)短劇射干湯主春冬傷寒,秋夏中冷咳嗽,曲拘不得氣息喉鳴啞失聲干嗽無唾,喉中如哽者方。

射干(二兩) 半夏(五兩洗) 杏仁(二兩去皮尖兩仁) 干姜(二兩炮) 甘草(二兩炙)黃(二兩去節) 獨活(二兩)上十二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分三服,始病一二日者,可服此湯,汗后重服勿汗也,病久者初服可用大黃二兩,初秋夏月豪雨冷,及天行暴寒,熱伏于內宜生姜四兩代干姜,除茱萸,用枳實二兩炙。忌羊肉海藻菘菜餳生蔥。(出第六卷中)古今錄驗下氣橘皮湯,療春冬傷寒秋夏冷濕咳嗽喉中鳴聲上氣不得下,頭痛方。

橘皮 紫菀 麻黃(去節) 杏仁(去雙仁尖皮) 當歸 桂枝 甘草(炙) 黃芩(各三分)上八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不瘥重合之。忌海藻菘菜生蔥。(出第三卷中)延年療傷寒骨節疼頭痛眼睛疼咳嗽知母湯方。

知母(二兩) 貝母(三兩) 干葛(三兩) 芍藥(三兩) 石膏(四兩碎裹) 黃芩(三兩)杏仁(一兩去皮尖及雙仁) 梔子仁(三兩擘)上八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五合,去滓,,分為三服,如人行八九里,再服。忌蒜面七日。(出第九卷中)

傷寒攻目生瘡兼赤白翳方六首

病源目者臟腑之精華,肝之外候也,傷寒熱毒壅滯,熏蒸于肝上攻于目,則令目赤腫痛若毒瓦斯盛者眼生翳膜又肝開竅于目,肝氣虛熱,乘虛上沖于目,故目赤痛重者生瘡翳白膜息肉肘后療傷寒大病后,熱毒攻目方。

煮蜂房以洗之,日六七度。(張文仲同)又方冷水漬青布以掩目。(張文仲同)又療熱病后生翳方。

燒豉二七粒末,納管中以吹之。(并出第二卷中文仲備急同)短劇漏蘆連翹湯,療傷寒熱毒,變作赤色癰疽丹疹腫毒,及眼赤痛生障翳,悉主之方兼療天行。

漏蘆(二兩) 連翹(二兩) 黃芩(二兩) 麻黃(二兩去節) 白蘞(二兩) 升麻(二兩)甘草(二兩炙) 大黃(三兩切) 枳實(三兩炙)上九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溫分三服,相去二食頃更服,熱盛者可加芒硝二兩。忌海藻菘菜等物。(千金同)又秦皮湯,療毒病沖眼忽生赤翳,或白,或腫膚起,或赤痛不得視光,痛入心肝或眼外浮腫如吹汁出,生膜覆珠子方。

秦皮(二兩) 前胡(二兩) 常山(二兩) 黃芩(二兩) 升麻(二兩) 芍藥(二兩) 白薇(二兩) 枳實(二兩炙) 大黃(三兩) 甘草(二兩炙)上十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相去二食頃更服,若盛熱者可加芒硝二兩。忌海藻菘菜生蔥生菜。(出第六卷中一方加蕤仁一兩梔子仁半兩)張文仲秦皮湯,主傷寒病熱,毒瓦斯入眼,生赤脈赤膜白膚白翳者,及赤痛不得見光,痛毒煩惱者神效方。

秦皮 升麻 黃連(各一兩)上三味切,以水洗去塵,用水四升,煮取二升半,冷之,分用三合,仰眼,以綿繞箸頭,取湯以滴眼中,如屋漏狀,盡三合止,須臾復用,日五六遍乃佳。忌豬肉冷水。(出第二卷中)

傷寒口瘡方二首

病源夫傷寒冬時發其汗,必吐利,口中爛生瘡以其熱毒在臟,心脾煩壅,表里俱熱,熱不已,毒瓦斯熏于上焦,故令口舌干燥生瘡也。(出第七卷中)深師療傷寒熱病口瘡,黃柏蜜方。

黃柏(削去上皮取里好處薄斜削)上一味以崖蜜半斤極消者,以漬柏一宿,唯欲令濃,含其汁,良久吐之更復如前,若胸中熱有瘡時飲三五合尤良。

又療傷寒口瘡爛者升麻湯方升麻(一兩) 甘草(一兩炙) 竹葉(切五合) 麥門冬(三分去心) 牡丹(一分)干棗(二十枚擘)上六味切,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五服含,稍稍咽之為度。忌海藻菘菜胡荽等。(并出第十四卷中)

傷寒手足欲脫疼痛方七首

病源此由熱毒瓦斯從內而出,循經絡攻于手足也,人五臟六腑井滎輸,皆出于手足指,故毒從臟腑而出也。(出第八卷中)范汪療傷寒熱病,手足腫欲脫方。

生牛肉裹之,腫消痛止。(出第三十卷中深師同)崔氏療傷寒手足熱疼欲脫方。

取羊屎煮汁以淋之,瘥止,亦療時疾陰囊及莖腫,亦可煮黃柏洗之。(肘后深師集驗千金備急并同出第一卷中)集驗療毒熱攻手足,腫疼欲脫方。

濃煮虎杖根,適寒溫以漬手足,入至踝上一尺。(兼療天行范汪肘后千金同)又方酒煮苦參以漬之。(范汪千金集驗同并出第二卷中)千金療毒熱病攻手足腫疼痛欲脫方。

煮馬糞若羊糞汁漬之,豬膏和羊糞涂之,亦佳。(范汪集驗肘后同)又方取常思草絞取汁以漬之,一名蒼耳。(范汪集驗肘后同出第十卷中)備急療熱病手足腫欲脫者,方兼主天行。

以稻穣灰汁漬之佳。(集驗千金肘后同出第一卷中)

傷寒虛羸方四首

病源其人血氣先虛,復為虛邪所中,發汗吐下之后,經絡俱損傷,陰陽竭絕,熱邪始散,真氣尚少,五臟猶虛,谷神未復,無津液以榮養,故虛羸而生病焉。(出第八卷中)集驗療傷寒虛羸少氣氣逆苦嘔吐方。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阳城县| 麻城市| 安庆市| 通渭县| 吉首市| 沙雅县| 徐闻县| 汉中市| 沁源县| 桓台县| 来凤县| 孟津县| 九寨沟县| 额敏县| 河西区| 富阳市| 阜宁县| 东光县| 黔江区| 湖南省| 商水县| 武冈市| 嫩江县| 区。| 拉萨市| 灵川县| 沿河| 乐业县| 东山县| 保定市| 康乐县| 鸡泽县| 钦州市| 恩施市| 萨嘎县| 日照市| 顺平县| 晋江市| 洛川县| 汪清县| 宾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