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 外臺秘要
- 佚名
- 4962字
- 2015-12-29 09:34:19
石膏(一斤碎綿裹) 竹葉(一把) 麥門冬(一升去心) 人參(二兩) 半夏(一升洗)生姜(四兩) 甘草(二兩炙)上七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納粳米一升,米熟去米,飲一升,日三服。忌海藻菘菜羊肉餳。(出第三卷中)又生地黃湯,療傷寒有熱,虛羸少氣,心下滿,胃中有宿食,大便不利方。
生地黃(三斤) 大黃(四兩) 大棗(二十枚擘) 甘草(一兩炙) 芒硝(二合)上五味合搗令相得,蒸五升米下熟絞取汁,分再服。忌海藻菘菜。(出第二卷中)千金療傷寒虛羸少氣嘔吐,竹葉石膏湯方。
石膏(一斤碎綿裹) 竹葉(一把) 麥門冬(一升去心) 人參(二兩) 半夏(半斤洗)甘草(二兩)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納粳米一升,煮米熟,去米飲一升,日三服。忌海藻菘菜羊肉餳。(出第十卷中此張仲景傷寒論方)張文仲梔子豉湯,療吐下后虛羸欲死方。
梔子(一十枚) 豉(四合綿裹)上二味,以水五升,先煮梔子取二升,納豉又煮三四沸,去滓,分再服。(支同此出姚萬第二卷中集驗備急同各用梔子十四枚)
傷寒不得眠方四首
病源夫衛氣晝行于陽,夜行于陰,陰主夜,夜主臥,謂陽氣盡,陰氣盛,則目瞑矣,今熱氣未散,與諸陽并,所以陽獨盛,陰偏虛,雖復病后仍不得眠者,陰氣未復于本故也。(出第仲景傷寒論療傷寒發汗若吐下后,虛煩不得眠,劇則反復顛倒,心內苦痛懊 者,屬梔子豉湯證方。
肥梔子(十四枚擘) 香豉(四合綿裹)上二物,以水四升,先煮梔子取二升半,去滓,納豉更煮取一升半,去豉,分溫再服,得吐,止后服。
肘后療大病瘥后虛煩不得眠,腹中疼痛懊 ,烏梅豉湯方。
豉(七合綿裹) 烏梅(十四枚擘)上二物,以水四升,煮烏梅取二升半,納豉更煮,取一升半,去滓,溫分再服無烏梅用梔子四枚。
又半夏茯苓湯方半夏(三兩洗) 秫米(一升) 茯苓(四兩)上三味切,以千里流水一石,揚之萬遍,澄取二斗,合煮諸藥,得五升,去滓,溫分五服。忌羊肉餳酢等物。(并出第一卷中)深師酸棗湯,療傷寒及吐下后心煩乏氣晝夜不眠方。
酸棗仁(四升) 麥門冬(一升去心) 甘草(二兩炙) 母(二兩知母也) 茯苓(二兩)芎(二兩) 干姜(三兩)上七味切,以水一斗六升,煮酸棗取一斗,去棗納藥,煮取三升,去滓,溫分三服。忌海藻菘菜大醋。(出第十四卷中)
傷寒小便不利方九首
病源傷寒發汗后,而汗出不止,津液少,胃中極干,小腸有伏熱,故小便不通也。(出第八卷中)仲景傷寒論少陰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為有水氣,或咳,或小便自利,或下利,或嘔者,真武湯主之方。
茯苓(三兩) 白芍藥(三兩)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白術(三兩) 生姜(三兩去皮上五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若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細辛一兩干姜一兩,若小便自利者,去茯苓若下利者,去芍藥加干姜二兩,嘔者去附子,加生姜,足前成半斤。忌酢豬肉桃李雀肉等。(出第六卷中深師同兼主天行大效)又傷寒六七日已發汗而復下之,胸脅滿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未解也,屬小柴胡桂姜湯主之方。
柴胡(半斤) 桂心(三兩) 黃芩(三兩) 牡蠣(二兩熬) 甘草(二兩炙) 栝蔞根(四兩)干姜(二兩)上七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更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初一服微煩,后汗出便愈。忌生蔥海藻菘菜。(出第四卷中)又療傷寒七八日,身黃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滿者,茵陳湯主之方。
茵陳(六兩) 肥梔子(十四枚擘) 大黃(二兩去皮酒洗破三片)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陳減二升,去滓,納二物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日三,小盒飯利,尿如皂莢沫,狀色正赤,一宿腹減,黃從小便去。(出第五卷中張文仲千金并同)又服桂枝湯或下之,仍頭項強痛, 發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主之方。
芍藥 生姜(切) 白術 茯苓(各三兩)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個擘)上六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小便利則愈。忌海藻菘菜酢桃李雀肉等。
肘后療小腹滿,不得小便方,兼療天行。
細末雄黃,蜜和為丸如棗核,納溺孔中,令入半寸。(出第二卷中文仲同)千金翼療少陰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四逆散方。
甘草(十分炙) 枳實(十分炙) 柴胡(十分) 芍藥(十分)上四味搗細篩,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嗽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利胸中悸者,加桂心五分,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二升,取三升,以散三方寸匕,納湯中煮之,取一升半,分再服。忌海藻菘菜。
(仲景范汪同出第十卷中)崔氏療傷寒熱盛,小便不利,滑石湯方,兼療天行。
滑石(屑二兩) 葶藶子(一合熬)上二物,以水二升,煮取七合,去滓,頓服之。
又方搗生蔥敷臍下,橫文中燥則易之。
又瞿麥湯方。
瞿麥(三兩) 甘草(三兩炙) 滑石(四兩) 葵子(二合半) 石葦(三兩去毛令盡)上五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忌海藻菘菜。(并出第一卷中古今錄驗同)
傷寒下痢及膿血黃赤方一十六首
病源傷寒病若表實里虛,熱氣乘虛而入,攻于腸胃,則下黃赤汁,若溫毒瓦斯盛,則腹痛壯熱,下膿血如魚腦,或如爛肉汁,若寒毒入胃,則腹滿身熱下清谷,下清谷者,不可攻表,汗傷寒六七日下利,便發熱而痢,其人汗出不止者死,但有陰無陽故也。
下利有微熱,其人渴,脈弱者今自愈,脈沉弦者下重,其脈大者為未止,脈微數者為欲自止,雖發熱不死,少陰病八九日,而一身手足盡熱,熱在膀胱,必便血下利,脈反浮數,尺中自澀,其人必圊膿血,少陰病下利,若利自止,惡寒而欲蜷,手足溫者可療,陽明病下利,傷寒下利日十余行,其人脈反實者死。(出第八卷中張仲景傷寒論陽明無下利證不可下或有云下利其脈浮大者此皆為虛以強下之故也,設脈浮革因爾腸鳴當溫之與水即噦)仲景傷寒論傷寒本自寒下,醫復吐之下之不解者,寒格更逆吐下,食入還吐出者,屬干姜黃連人參湯主之方。
干姜 黃連 黃芩 人參(各三兩)上四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再服之。忌豬肉冷水等。(出第六卷中)又太陽病桂枝證,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屬葛根黃連湯方。
葛根(八兩) 黃連(三兩金色者) 黃芩(三兩切) 甘草(二兩)上四味切,以水八升,先煮葛根減二升,掠去沫納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分再服。
忌豬肉冷水海藻菘菜。(出第七卷中)肘后療傷寒若下膿血者,赤石脂湯方。
赤石脂(二兩碎) 干姜(二兩切) 附子(一兩炮破)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溫分三服,后臍下痛者,加當歸一兩,芍藥二兩,用水六升煮。忌豬肉。(范汪張文仲同)又主下利不能食者,兼療天行,黃連丸方。
黃連(一兩) 烏梅(二十枚炙燥)上二味搗末,臘如博棋子一枚,蜜一升于微火煎,令可丸如梧子,一服十五丸日三。忌豬肉冷水。(出第一卷中)又白通湯,療傷寒泄痢不已,口渴不得下食,虛而煩方。
大附子(一枚生削去黑皮破八片) 干姜(半兩炮) 甘草(半兩炙) 蔥白(十四莖)上四味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溫分再服,渴微嘔心下停水者,一方加犀角半兩大良。忌海藻菘菜豬肉。(范汪同出第十四卷中張仲景傷寒論白通湯惟主少陰下利厥游無脈干躁而煩者白通加豬膽湯主之本無甘草仍不加犀角)范汪療傷寒腹中微痛不止下利,秦皮湯方。
秦皮(三兩) 黃連(四兩) 白頭翁(二兩) 阿膠(三兩)上四味 咀三味,以水八升,煮得二升,絞去滓,納膠令烊,適寒溫,先食飲七合,日二服。忌豬肉冷水。
又豉薤湯,療傷寒暴下,及滯利腹痛方。
豉(一升) 薤白(一把寸切)上二物,以水三升,煮令薤熟,漉去滓,分為再服,不瘥復作。
又蕙草湯,療傷寒除熱止下利方。
蕙草(二兩) 黃連(四兩) 當歸(二兩)上三味切,以水六升,煮得二升,適寒溫,飲五合,日三。忌豬肉冷水等物。
又療傷寒下利脈微,足厥冷,通草湯方。
通草(一兩) 干姜(一兩) 枳實(四兩炙) 人參(一兩) 附子(一枚炮令裂破)上五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適寒溫,飲五合,日三,不瘥稍加至七合。忌豬肉。
(并出第三十卷中)短劇犀角湯,療熱毒下黃赤汁,及赤如腐爛血,及赤滯如魚腦,腹痛壯熱,諸藥無效方黃柏(一兩半) 黃芩(一兩半) 白頭翁(一兩) 黃連(二兩) 當歸(一兩) 牡蠣(一兩半熬) 犀角(屑半兩) 艾葉(半兩) 石榴皮(一兩半) 桑寄生(一兩) 甘草(一兩炙)上十一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忌豬肉冷水海藻菘菜。(出第六卷中古今錄驗同)集驗療傷寒后下利膿血,柏皮湯方。
黃柏(二兩) 黃連(四兩) 梔子仁(十四枚擘) 阿膠(一兩炙)上四味切,以水六升,煮三味取二升,去滓,納膠令烊,溫分再服。忌豬肉冷水。(范汪同出第二卷中)千金翼熱利下重,白頭翁湯主之方。
白頭翁(二兩) 黃柏(三兩) 黃連(三兩) 秦皮(三兩切)上四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服一升,不愈更服。忌豬肉冷水。(范汪同出第十卷中此張仲景傷寒論方)崔氏療傷寒后赤白滯下無數,阮氏桃花湯方。
赤石脂(八兩冷多白滯者加四兩) 粳米(一升) 干姜(四兩冷多白滯者加四兩切)上三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湯成去滓,服一升,不瘥復作,熱多則帶赤,冷多則帶白。(千金翼方不同加減稍別傷寒論千金范汪同張仲景傷寒論煮湯和赤石脂末一方寸匕服)又療傷寒熱利,黃連丸方。
黃連(三兩去毛) 當歸(三兩) 干姜(二兩) 赤石脂(二兩切)上四味搗篩,蜜和丸如梧子大,服三十丸,日三,叔尚書以療熱痢,是歲傳與東都當方諸軍營,及夏口戍人發者數千余人,余時亦復用之,亦佳,但時用之,不及諸湯速耳,當服百丸許乃斷。忌豬肉冷水。(并出第一卷中)張文仲陶氏傷寒下利,豉薤湯方。
豉(一斤綿裹) 薤白(一握) 梔子(十四枚擘破)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溫分三服,短劇云,此方主溫毒,及傷寒內虛,外熱攻腸胃,下黃赤汁,及如爛肉汁,并去赤滯,下伏氣腹痛諸熱毒,悉土之,水四升,先煮梔子薤白令熟,納豉煮取二升,分三服。(千金備急方同)又療傷寒下利,惡血不止,犀角湯方。
干姜(一兩) 犀角(一兩末) 地榆(一兩) 蜜(二合)上四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半,去滓,下蜜更煮至一升,分三服,自愈,此治熱毒蠱利。(千金同并出第十五卷中)
傷寒瘡方一十首
病源凡得傷寒及天行熱病,日數較多腹內有熱,又人食少,腸胃空虛,三蟲行作求食,食人五臟及下部也, 病之候,齒齦無色,舌上盡白,甚者唇里有瘡,四肢沉重,匆忽喜眠,如此皆為蟲食其肛,肛爛見五臟則死,當數看其上唇內有瘡唾血,唇內如粟瘡者,則心內懊痛,此蟲在上食其五臟,下唇內生瘡者,其人不寤,此蟲食下部,皆能殺人也。(出第八卷中)肘后若病患齒齦無色,舌上白者,或喜眠憒憒,不知痛癢處,或下利,宜急療下部,不曉此者,但攻其上,不以為意,下部生瘡,蟲食其肛,肛爛見五臟便死。
燒馬蹄作灰細末,豬膏和涂綿以導下部,日數度瘥。
又桃仁苦酒湯方。
桃仁(五十枚去皮尖及兩仁) 苦酒(二升) 鹽(一合)上三味,煮取六合,去滓,盡服之。(并出第一卷中)深師療 食下部,桃皮湯方。
桃皮(二兩) 槐子(二兩) 艾(二兩) 大棗(三十枚擘一方用黃連)上四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溫分三服之。
又療 蟲食下部方。
以泥作罌,以竹筒如指所,橫穿罌肚,筒一頭納下孔中,內如雞子艾燒之,人就罌口吹之,常令艾燒,強人可益艾甚良。(千金同)又龍骨湯,治傷寒已八九日至十余日,大煩渴熱盛,而三焦有瘡 者多下,或張口吐舌呵吁,咽爛口鼻生瘡,吟語不識人,宜服此湯,除熱毒止痢神方。
龍骨(半斤碎)上一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沉之井底令冷,服五合,余漸漸進之,恣意如飲,尤宜老少,無味殆如飲水,亦斷下。(文仲備急千金等同)又療傷寒及諸病之后,內有瘡出下部煩者,黃連犀角湯方。
黃連(一兩去毛) 烏梅(十四枚擘) 犀角(三兩) 青木香(半兩)上四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半,分再服。忌豬肉冷水等。(并出第十四卷中)范汪療傷寒心中懊 ,下利,谷道中爛傷,當服懊 散,以 藥納谷道中,懊 散方。
蘆(十分) 干漆(二分) 蓄(二分)上三味,各異搗篩,粉粥飲服一錢匕,先食,日再服。(千金同)又療 懊 ,麝香散方。
麝香(一分研) 雄黃(一分研) 丹砂(一分研) 犀角(一分屑) 羚羊角(一分研) 青葙子(一分) 黃連(一分) 升麻(一分) 桃仁(一分熬) 貝齒(一分)上十味并搗合下篩,先食以小麥粥服錢五匕,服藥訖復以錢五匕,綿裹以導谷道中,食頃去之,日三。忌豬肉冷水生血等物。(并出第三十三卷中)短劇青葙子散,療熱病有 ,下部生瘡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