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 外臺秘要
- 佚名
- 4978字
- 2015-12-29 09:34:19
賁豚氣方四首
病源夫賁豚者。腎之積氣也。起于驚恐憂思所生也。若驚恐則傷神心臟神也。憂思則傷志。腎臟志也。神志傷動。氣積于腎而氣下上游走。如豚之賁。故曰賁豚。其氣乘心。若心中踴踴。如車所驚如人所恐。五臟不定。食飲輒嘔。氣滿胸中。狂癡不定。妄言妄見。此驚恐奔豚之狀也。若氣滿支心。心下煩亂。不欲聞人聲。休作有時。乍瘥乍劇。吸吸短氣。手足厥逆。內煩結痛。溫溫欲嘔。此憂思賁豚之狀也。診其脈來祝祝(一云觸祝)者。病賁豚也。
腎短劇黃帝問金冶子曰∶驚為病如奔豚。其病奈何。金冶子對曰∶驚為奔豚。心中踴踴。
如事或張面目。不相取與。眾師不知。呼有所負。賁豚湯主之。黃帝曰∶善。黃帝問金冶子曰∶憂思賁豚。何以別之。金冶子對曰∶憂思賁豚者。氣滿支心。心下煩亂。不欲聞人之聲。發作有時。乍瘥乍劇。吸吸短氣。手足厥逆。內煩結痛。溫溫欲嘔。眾師不知。呼有觸忤。奔豚湯主之。黃帝曰善。
師曰∶病如奔豚者。氣從少腹起。上沖喉咽。發作欲死。復還生。皆從驚恐得之。腎間有膿故也。(范汪同)師曰∶病有奔豚。有吐膿。有驚怖。有火邪。此四部病者。皆從驚發。得之火邪者。桂枝加龍骨牡蠣湯主之。若新亡財。為縣官所捕迫。從驚恐者。療用鴟頭鉛 。(千金翼有飛鴻鉛丹丸主癲癇螈 此意相近鉛 一云角為馬桃末即羚羊角)復余物未定。(未定者上作方未成)又療卒傷損。食下則覺胸中偏痛栗栗然。水漿下亦爾。問病與相應。急作此方。
生李根(一斤細銼之) 麥門冬(一升去心) 人參(二兩) 桂心(二兩) 甘草(一兩炙)上五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范汪同)又奔豚湯。療虛勞五臟氣乏損。游氣夢。精光竭不澤。陰痿。上引少腹急痛。面乍熱赤色。喜怒無常。耳聾目視無精光方。
葛根(八兩干者) 生李根(切一升) 人參(三兩) 半夏(一升洗) 芍藥(三兩)當歸(二兩) 桂心(五兩) 生姜(二斤) 甘草(炙二兩)上九味切。以水二斗。煮得五升。溫服八合。日三。不知稍增至一升。日三。忌羊肉餳生蔥海藻菘菜等。(出第十一卷中)肘后療卒厥逆上氣。氣支兩脅。心下痛滿。淹淹欲絕。此謂奔豚。病從卒驚怖憂迫得之。氣從下上。上沖心胸。臍間筑筑發動有時。不療殺人方。
甘草(二兩炙) 人參(二兩) 吳茱萸(一升) 生姜(一斤) 半夏(一升) 桂心(三兩)上六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此藥須預蓄。得病便急合服之。(千金方桂五兩甘草三兩張文仲同)賁豚氣沖心胸方四首廣濟賁豚氣在心。吸吸短氣。不欲聞人語聲。心下煩亂不安。發作有時。四肢煩疼。手足逆冷方。
李根白皮(八兩) 半夏(七兩洗) 干姜(四兩) 茯苓(三兩) 人參(二兩) 甘草(二兩炙) 附子(一兩炮) 桂心(四兩)上八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絞去滓。分三服。別相去如人行六七里。忌生冷羊肉餳海藻菘菜油膩醋物生蔥粘食。(范汪同)又療賁豚氣在胸心。迫滿支脅方。
生姜(一斤) 半夏(四兩湯) 桂心(三兩) 人參(二兩) 甘草(二兩炙) 吳茱萸(一兩)上六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絞去滓。分溫三服。服別相去如人行六七里。忌生蔥熱面羊肉餳粘食海藻菘菜。(范汪同并出第四卷中)集驗賁豚茯苓湯。療短氣。五臟不足。寒氣厥逆。腹脹滿。氣賁走沖胸膈。發作氣欲絕。不識冷。或煩熱者方。
茯苓(四兩) 生葛(八兩) 甘草(二兩炙) 生姜(五兩) 半夏(一升湯洗) 人參(三兩) 當歸(二兩) 芎 (二兩) 李根白皮(切升)上九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五升。服一升。日三夜二服。忌羊肉餳海藻菘菜酢物等又療賁豚氣上沖胸腹痛。往來寒熱。賁豚湯方。
甘草(二兩炙) 芎 (二兩) 當歸(二兩) 半夏(四兩湯洗) 黃芩(三兩) 生葛(五兩)上九味切。以水二斗。煮取五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夜二服。忌海藻菘菜羊肉餳等。(并出第四卷中)
雜療奔豚氣及結氣方六首
深師療憂勞寒熱愁思。及飲食膈塞。虛勞內傷。五臟絕傷。奔氣不能還下。心中悸動不安。七氣湯方。
桔梗(二兩) 人參(三兩一方二兩) 芍藥(三兩) 茱萸(七合) 黃芩(二兩一方三兩)干地黃(三兩一方甘草(三兩一方二兩炙) 橘皮(三兩) 半夏(三兩洗一方一升)上十二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忌海藻菘菜羊肉餳生蔥豬肉蕪荑等。(千金無桂心橘皮桔梗有濃樸栝蔞蜀椒)集驗療賁豚氣從下上者。湯方。
生葛(五兩) 半夏(五兩洗) 黃芩(二兩) 桂心(二兩) 芍藥(三兩) 人參(二兩) 生姜(五兩) 甘李根白皮(五兩切)上八味切。以水一斗五升煮。取五升。去滓。溫分為五服。日三夜二服。忌羊肉餳生蔥。(出第四卷中)短劇牡蠣賁豚湯。療賁豚。氣從少腹起憧胸。手足逆冷方。
牡蠣(三兩熬) 桂心(八兩) 李根白皮(一斤切) 甘草(三兩炙)上四味切。以水一斗七升。煮取李根皮得七升。去滓。納余藥再煮取三升。分服五合。
日三夜再。忌生蔥海藻菘菜。(范汪同)又療手足逆冷。胸滿氣促。從臍左右起郁胃者。奔豚湯方。
甘草(四兩炙) 李根白皮(一斤切) 葛根(一斤) 黃芩(三兩) 桂心(二兩) 栝蔞(二兩) 人參(二兩) 芎 (一兩)上八味切。以水一斗五升。煮取五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夜再。忌海藻菘菜生蔥。
(范汪同)又方桐君說。
孵出雞卵殼中白皮 梨木灰 麻黃(去節) 紫菀(各等分)上四味搗下篩作丸散。隨宜酒服十丸如梧子。散者方寸匕。療三十年喉中結氣咳逆立瘥也。亦可水煮為湯。以意分之。(經心錄同并出第一卷中)千金奔氣湯。主火氣上奔胸膈中諸病。每發時。迫滿短氣不得臥。劇者便悄欲死。腹中冷濕氣。腸鳴相逐成結氣方。
桂心(五兩) 生姜(一斤) 人參(三兩) 半夏(一升洗) 吳茱萸(一升) 甘草(三兩炙)上六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分為四服。忌羊肉餳生蔥海藻菘菜。(出第十七卷中)
灸奔豚法
千金療奔豚腹腫法。
灸章門。一名長平。二穴在大橫外直臍季肋端。百壯。
又主奔豚沖心不得息。
灸中極。一名玉泉。在臍下四寸。五十壯。
又主奔豚上下。腹中與腰相引痛者法。
炙中府二穴。在云門下一寸。乳上三肋間動脈是。百壯。一云百五十壯。
又主奔豚上下者法。
灸四滿夾丹田旁。相去三寸。七壯。
又主奔豚法。
灸氣海。在臍下一寸半。百壯。
又法灸關元。在臍下三寸五十壯。亦可百壯。(并出第十七卷中)
虛勞骨蒸方七首
病源夫蒸病有五。一曰骨蒸。其根在腎。旦起體涼日晚即熱。煩躁。寢不能安。食都無味。小便赤黃。忽忽煩亂。細喘無力。腰疼。兩足逆冷。手心常熱。蒸盛傷內。即變為疳。
食人五臟。二曰脈蒸。其根在心日增煩悶。擲手出足。翕翕思水。口唾白沫。臥即浪言。或驚恐不定。脈數。蒸盛之時。或變為疳。臍下悶。或暴痢不止。三曰皮蒸。其根在肺。必大喘鼻干。口中無水。舌上白。小便赤如血。蒸盛之時。胸滿。或自稱得疰熱。兩脅下脹。大咳徹背連胛疼。眠寐不安。或蒸毒傷臟。口內唾血。四曰肉蒸。其根在脾。體熱如火。煩躁無汗。心腹鼓脹。食即欲嘔。小便如血。大便秘澀。蒸盛之時。或體腫目赤。寢臥不安。五曰內蒸。亦名血蒸。所以名內蒸者。必外寒而內熱。把手附骨而熱。是其根在五臟六腑。其人必因患后得之。骨肉自消。飲食無味。或皮燥而無光。蒸盛之時。四肢漸細。足趺腫起。
又有二十三蒸。一胞蒸。小便黃赤。二玉房蒸男子則遺瀝漏精。女則月候不調。三腦蒸。頭眩悶熱。四或急或緩兩耳焦。十四膀胱蒸。右耳偏焦。十五膽蒸。眼白失色。十六胃蒸。舌下痛。十七小腸蒸。
下唇焦。十八大腸蒸。鼻右孔干痛。十九三焦蒸。亦雜病乍熱乍寒。二十肉蒸。二十一膚蒸。
二十二或房。觸犯而成此疾。久蒸不除。多變成疳。必須先防下部。不得輕妄療之。(出第四卷中)崔氏療五蒸。夫蒸者是附骨熱毒之氣。皆是死之端漸。庸醫及田野之夫。不識熱蒸體形狀。
蒸。早起體涼。日晚便熱。煩躁不安。食都無味。小便赤黃。忽忽煩亂。細喘無力。或時腰痛可服芒硝。一服一方寸匕。日再服。亦可搗苦參蜜和為丸如梧子大。一服七丸。日再。
以飲送之。無忌。以體輕涼為度。
二曰脈蒸。其根在心。日增煩悶。擲手出足。翕翕思水。口唾白沫。臥便浪語。或驚恐不安。其脈又數。此蒸若盛。亦變為疳旁臍時悶。或痢不止方。
苦參 青葙(各二兩) 艾葉 甘草(各一兩炙)上四味切。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分為三分。用羊胞盛之。以葦灌下部中。若不利。
取芒硝一方寸匕。和冷水合和服之。日再服。忌海藻菘菜。
三曰皮蒸。其根在肺。必大喘鼻干。口中無水。舌上白。小便赤如血。蒸盛之時。胸中滿悶。或自稱得疰。手掩兩脅。不得大咳。徹背連胛疼。眠寐不安。此蒸毒傷五臟。口便唾血方。
急與芒硝一兩。以水一升半。和分為三服。三日服止訖。以冷水浸手。以熨脅間及腋下。并胸上及痛處亦可舉臂指灸側腋下第三肋間腋下空中七壯。立止四曰肉蒸。其根在脾。體熱如血。大便秘澀。蒸盛之時。或體腫目赤。不得安寐方。
大黃一兩半切。如小豆大。以水一升浸一宿。明旦絞取汁。一服五合許。微利即止。若熱不定。亦可服芒硝一方寸匕。日三以體涼為度。
五曰內蒸。所以言內蒸者。必外寒內熱。把手附骨而熱也。其根在五臟六腑之中。其人必因患后得之。骨肉自消。食飲無味。或皮燥而無光。蒸盛之時。四肢漸細。足趺腫起方。
石膏十兩研如乳粉。法水和服方寸匕。日再。以體涼為度。(出第七卷中)古今錄驗解五蒸湯方。
甘草(一兩炙) 茯苓(三兩) 人參(二兩) 竹葉(二把) 葛根 干地黃(各三兩) 知母上十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二升半。分為三服。亦可以水三升煮小麥一升。乃煮藥。忌海藻菘菜蕪荑火醋。(范汪同一方無甘草茯苓人參竹葉止六味)又五蒸丸方。
烏梅 雞骨(一本是鸛骨) 紫菀 芍藥 大黃 黃芩 細辛(各五分) 知母(四分)礬石(煉) 栝蔞(各一分) 桂心(二分)上十一味末之。蜜和丸如梧子。飲服十丸。日二。忌生蔥生菜。(并出第五卷中一方無桂心)
骨蒸方一十七首
廣濟療骨蒸肺氣。每至日晚。即惡寒壯熱。頰色微赤。不能下食。日漸羸瘦方。
生地黃(三兩細切) 蔥白(細切) 香豉 甘草(炙各三兩) 童子小便(二升)上五味切。以地黃等于小便中浸一宿。平晨煎兩沸。絞去滓。澄取一升二合。分溫二服。服別相去如人行七八里。服一劑瘥。止不服。忌海藻菘菜蕪荑熱面豬肉油膩粘食等。(出第四卷中)崔氏療骨蒸。以骨汁淋方。
取枯朽骨碎(五大升一切骨皆堪用唯洗刷刮不得遣微有土氣但似有土氣即不瘥病)柳枝(三大斗銼) 棘針(三大斗) 桃枝(三大斗銼)上四味。以清水五大石煮之減半。乃濾出汁。別取清漿兩大石投釜中。和骨重煮三兩沸。然后 濾出。凈拭釜取此前后湯相和。更報暖隨次取用。使患者解發令散。以此湯潑頂淋之。其湯令熱。但不破肉為準。一舉淋湯遣盡。若覺心悶。即吃三兩口冷飯。如不能坐即臥淋。淋湯之時。自當大汗。汗出少處。仍偏淋之。務取汗勻以祛惡氣。淋訖。可食一大碗熱蔥豉粥。仍暖覆取汗。汗解。以粉摩身。連手足使周遍。患重者不過再淋。欲重淋時。
量氣力淋此湯。若飲之尤佳。(出第七卷中文仲療骨蒸方)生地黃一大升。搗絞取汁。三度搗絞始汁盡。分再服。若利即減之。以身輕涼為度。忌蕪荑。
又療骨蒸。苦熱瘦羸。面目痿黃。嘔逆上氣。煩悶短氣喘急。日晚便劇。不能飲食。若服生地黃汁。即便服此方。
龍膽 黃連 栝蔞 苦參 青葙 芍藥(各一兩) 梔子仁(十枚) 芒硝 大黃(各二分)上十味搗篩為散。飲服一錢匕。加至方寸匕。日再。大須慎生食。若不禁生食。不須服之。忌豬肉冷水。(千金經心錄并作丸服之藥味同)又療骨蒸。唇干口燥。欲得飲水止渴。竹葉飲方。
竹葉(一握) 麥門冬(一升去心) 大棗(二十顆擘) 甘草(三兩炙) 半夏(一升湯洗令滑盡) 粳米(五合) 生姜(三兩)上七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分溫三服。忌羊肉餳海藻菘菜。
又方麥門冬(一升去心) 小麥(二升) 枸杞根(切三升)上三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煮小麥熟。去滓。分溫日三服。
又方大烏梅(二十枚) 石膏(六兩碎錦裹)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四升。去滓。以蜜三合。稍稍飲之佳。
又方患 (上于劫切下余攝切下同)等病必瘦。脊骨自出。以壯丈夫屈手頭指及中指。夾患人脊病。應彈處起作頭。多可三十余頭。即以墨點上記之。取三指大青竹筒長寸半。一頭留節。
無節頭削令薄似劍。煮此筒子數沸。及熱出筒。籠墨點處。按之良久。以刀彈破所角處。又煮筒子重角之。當出黃白赤水。次有膿出。亦有蟲出者。數數如此角之。令惡物出盡。乃即除。當日明身輕也。
又療骨蒸消渴消中。熱中渴痢。心熱心忪。風虛熱傳尸等方。
苦參(一大斤) 黃連(去毛) 知母 栝蔞 麥門冬(去心) 牡蠣(各五大兩熬)上六味搗篩。以生牛乳和。并手捻為丸。如梧子大。曝干。一服二十丸。稍稍加至三十丸。日再服。飽食訖。以漿水下。如食熱面酒。加至五十丸。忌豬肉冷水。(救急同)又療骨蒸。蒼梧道士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