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2章

  • 外臺秘要
  • 佚名
  • 4965字
  • 2015-12-29 09:34:19

紫菀 桔梗 續斷 青竹茹 五味子(各三兩碎) 桑根白皮(五兩) 甘草(二兩炙)干地黃(五兩熱多者用) 赤小豆(一升)上九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五合。分溫三服。服五六劑。十年者亦瘥。每隔五日一劑。

藻菘菜豬肉蕪荑。

又療骨蒸咳出膿病重者方。

皂莢(一兩炙去皮綿裹) 白餳(一兩) 干棗(七枚擘) 生姜(二分切)上四味。以酒一大升。煮取半升。去滓。先食飯。然后服二合。如人行三四里。不吐更服二合。又如人行二三里。不吐總服盡方。便令吐即膿出。(并出第一卷中)救急骨蒸之候。男子因五勞七傷。或因肺壅之后。或為瘴瘧之后。宿患 癖。婦人因產后虛小兒閃癖。其病并緣此十候所致。因茲漸漸瘦損。初著盜汗。盜汗以后。即寒熱往來。寒熱往來非常鮮赤。若至鮮赤即極重。十則七死三活。若此以后加吐。吐后痢。百無一生。不過一月死。

青葙苗(六月六日采) 知母 黃連(去毛) 大黃 梔子仁 栝萎 常山 葳蕤(各八分)上十一味搗篩。蜜和為丸如梧子大。飲服五丸。漸加至十五丸。日再。以知為度。因至利。忌豬肉熱面蔥蒜生菜海藻菘菜。

又療骨蒸方。

毛桃仁(一百二十枚去皮及雙仁留尖)上一味搗。令可丸。平旦以井華水頓服使盡。服訖。量性飲酒使醉。仍須吃水。能多最精。隔日又服一劑。百日不得食肉。

又療骨蒸極熱方。(非其人莫浪傳)取干人糞燒令外黑。納水中澄清。每旦服一小升。薄晚后服小便一小升。以瘥為限。既常服。不可朝朝取。作大坑燒二升。夜以水三升漬之。稍稍減。服小便勿用自身者。小兒者佳。

又方用雄黃一大兩。和小便一大升。研令為粉。乃取黃理石一枚。方圓可一尺左側。以炭火燒之石又療骨蒸傳尸方。

皂莢(長一尺者無相續取炙令微焦去黑皮碎之綿里) 黑餳(大如雞子) 羊肉(大如拳煮如常法)上三味。取一升無灰清酒。貯銅鐺內。即著綿里煎三五沸。即漉去綿里。即納黑餳使融液盡有禁食一如藥法。(并出第二卷中)必效骨蒸病。小便方。

取三歲童子小便五升。煎取一大升。以三匙蜜和為兩服。中間如人行二十里。服此以后。每有蟲蚰蜒兒。其蟲在身當處出。俱令去人五步十步。聞病患小便臭者無不瘥。臺州丹仙觀張道

炙骨蒸法圖四首

崔氏別錄炙骨蒸方圖并序中書侍郎崔知拂撰夫含靈受氣。稟之于五常。攝生乖理。降之以六疾。至若岐黃廣記。抑有舊經。攻灸單行。

婦人以血氣為本。無問少長。多染此疾。嬰孺之流。傳注更苦。其為狀也。發干而聳。或聚或分。或腹中有塊。或腦后近下兩邊有小結。多者乃至五六。或夜臥盜汗。夢與鬼交通。雖目視分明。而四肢無力。或上氣食少。漸就沉羸。縱延時日。終于溘盡。余昔忝洛州司馬。

常三能。未若此方扶危拯急。非止單攻骨蒸。又別療氣療風。或瘴或勞。或邪或癖。患狀既廣。

救愈亦多。不可具錄。略陳梗概。又恐傳授謬訛。以誤將來。今故具圖形狀。庶令覽者易悉。

使所在流布。頗用家藏。未暇外請名醫。旁求上藥。還魂反魄。何難之有。遇斯疾者。可不務乎。

灸骨蒸及邪。但夢與鬼神交通。無不瘥之法。

使患人平身正立。取一細繩。令于腳下緊踏。(男左女右)其繩前頭。使與大拇指端齊。

后頭令當腳根后。即引向上至曲 中大橫文。便截繩使斷。又使患人解發分兩邊。使見分頭路。仍平身正坐。乃取向所截繩一頭。與鼻端齊。引向上路頭通過。逐脊骨引繩向下。盡繩頭即點著。又別取小繩一頭。與唇端齊。合口處。一頭向上至鼻底便截斷。將此短小繩于前所點處中折。橫分兩邊。兩頭各點記。使與中央初點處正橫相當。此小繩兩頭是灸處。當脊初點者非灸處。只借為度。其點拭卻。

又法使患人平身正坐。稍縮膊。取一繩繞其項。向前雙垂。共鳩尾齊即截斷。鳩尾是心歧骨。人處。恰當喉骨。其繩兩頭還雙垂。當脊骨向下盡繩頭點著。又別取一小繩。令患人合口橫度兩吻便割斷。還于脊上所點處。橫分點如前。其小繩兩頭是灸處。長繩頭非灸處拭卻。以前總通灸四處。日別各灸七壯以上。二七以下。其四處并須滿二十壯。未覺效。可至百壯。乃停。候瘡欲瘥。又取度兩吻。小繩子當前雙垂。繩頭所點處。逐脊骨上下中分點兩頭。如橫點法。謂月三日艾為佳。療瘥百日以來。不用雜食。灸后一月許日。患者若未好瘥。便須報灸一如前法。當即永瘥。(出第七卷中)張文仲說荊州人王元禮。嘗家患骨蒸傳尸死盡。有一道士忽教灸即斷。兼更教人。無有不瘥時不欲食。兩脊脈常急。患兒多咳盜汗。以指按捻脊膂四邊肉。有時心胸氣滿急。黃瘦。膂中肉盡。遂即著床。如著床胸前自動。脊膂兩邊肉盡。灸療即難。如灸候胸前肉動。非事灸法。如看病兒是病。更不須選離日。即預將艾去。即將病兒于王道頭日午時灸。灸七壯。若先知其病又緩。即取離日午時大吉。欲灸覆病兒。面向下著地。取撅肋頭。以病兒大拇指自捻著。展中指直向脊骨。指頭脊膂中肉少肋上點記。從點記處向上至耳下尖頭。即中央。屈繩從初點處向上。還當脊膂點繩所到記之。又更再屈繩從元點記處向上。還進前點記。又以杖量。取患兒中指頭兩節折斷。還從元點記向下當脊膂點記。一邊點四處。兩邊俱點總八處。

各如棗食。平復后任依常。未平復有犯重發。即不可復療。

神素師灸骨蒸咳法。

當頭耳孔橫量。相離三寸許。相當灸有穴。日灸三壯。至第八日灸二七了。第三椎上。

第二復五日。日灸各十五壯。脛取系鞋橫大文。量至膝髂(口亞切)下中分。當脛骨外。日灸一七壯。滿第八日。日灸滿三十五日了。當臂上皆男左女右。取頭指從腕文當指當頭灸。日七壯。至第八日滿百壯。婦人肚脹。月節不通。取右手頭指。當臍量至下腹。當指頭灸。日七。滿三百壯。鬲上午后灸。鬲下午前灸。(出第一卷中)

氣骨蒸三方

廣濟療 氣心忪骨蒸熱暗風。鱉甲丸方。

鱉甲(炙) 芍藥 蝮蛇脯(炙) 大黃(各八分) 人參 訶黎勒皮(熬) 枳實(炙)防風(各六分)上八味搗篩為末。蜜和丸如梧子。以酒飲下二十丸。漸漸加至三十丸。日再服。不利。

忌莧菜生菜熱面蕎麥蒜粘食。(出第二卷中)備急療 癖鬼氣疰忤骨蒸秘驗方。

大黃(別漬湯欲成下一方四兩) 鱉甲(炙) 鉤藤 升麻 甘草(炙各二兩) 丁香(二七枚湯欲成下)上六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八合。去滓。分作三服。又用牛黃。犀角。(銼末)朱砂。麝莧菜海藻菘菜。(蘇游同出第三卷中○一方有黃芩二兩)必效療 癖氣。壯熱兼咳。久為骨蒸。驗方。

柴胡(四兩) 茯苓 白術 枳實(炙各三兩)上四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為三服。積熱不歇。即加芒硝六分取利。熱除之后。每三日服一劑。瘥后。每月一劑。肥白終身永除。忌桃李雀肉大醋。(出第二卷中)

虛損慘悴作骨蒸方四首

張文仲療虛損慘悴不食。四體勞強。時翕翕熱。無氣力。作骨蒸候方。

童子小便(一大升淡者去前后) 豉(一合) 蔥白(一合切) 杏仁(四十枚去尖皮碎)上四味合煎。取三分中分之二服使盡。日別一劑。服之至十劑愈。若服經三四劑。覺四體益熱。即服后方。

又方小便(一大升淡者去前后) 蔥白(一合切) 豉(一抄) 生姜(一大兩切) 生地黃(一握碎)上五味合煎六七沸。絞取汁半升許。分為兩服或三服。每服空腹。服至二七日必瘥。瘥后停三四日將息。更服二七日神驗。每服五六劑。覺內少冷。即服前方。二方以意斟酌間服。

常夜合浸。頃久便即煎服。至五更。半令服了。至欲明。更服后丸。服訖。至日出時不妨至晚間未食更一服。忌蕪荑。

又方人頭骨(三大兩炙) 麝香(一十兩)上二味搗篩和蜜。搗一千杵。丸如梧子。一服七丸。日再服。以粥飲送藥。若胸前有青脈出無毒。于事不妨。

蘇游療骨蒸肺痿煩躁不能食。蘆根飲子方。

蘆根(切訖秤) 麥門冬(去心) 地骨白皮(各十兩) 生姜(十兩合皮切) 橘皮 茯苓(各五兩)上六味切。以水二斗。煮取八升。絞去滓。分溫五服。服別相去八九里。晝三服。夜二服。覆取汗。忌酢物。未好瘥更作。若兼服。其人或胸中寒。或直惡寒。及虛脹并痛者。加吳茱萸八兩。

瘦病方五首

病源夫血氣者。所以榮養其身也。虛勞之人。精髓萎竭。血氣虛弱。不能充盛肌膚。故羸瘦顏色。去蟲而牢齒也。玉泉。口中唾也。朝未起早漱口吞之。輒琢齒二七過。如此者三乃止。

名廣濟療瘦病。每日西即赤色。腳手酸疼。口干壯熱。獺肝丸方。

獺肝(六分炙) 天靈蓋(燒四分) 生犀角(四分屑) 前胡(四分) 升麻(四分)松脂(五上八味搗篩。蜜和丸如梧子。空腹以小便浸豉汁。下二十丸。日再。不利。忌海藻菘菜生蔥熱面炙肉魚蒜粘食陳臭等物。

又療瘦病方。

天靈蓋(一大兩炙) 麝香(半臍) 桃仁(一大抄去皮) 朱砂(一兩半光明者) 好豉(一大升干之)上五味各別搗篩訖。然后總和令調。每晨空腹。以小便半升和散方寸匕。一服瘥止。不利。忌生血物。

又療腹脹瘦病不下食方。

柴胡 茯苓(各十二分) 枳實(炙) 白術 人參 麥門冬(去心) 生姜(合皮切各六分)上七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八合。絞去滓。分溫三服。服別相去七八里。吃一服。

不利。忌生冷油膩小豆粘食桃李醋物雀肉等。

又知母丸。主瘦病。及久 黃等方。

知母 常山(各三兩) 甘草(炙) 大黃 麻黃(去節) 黃芩 杏仁(各二兩去尖皮熬)蜀漆(洗) 牡蠣(各一兩熬)上九味搗篩。蜜和丸如梧子。空心服。飲下七丸。忌豬肉及蔥酒面。服后心悶即吐。是此病張文仲去英公處傳)救急療瘦疾方。

甘草(三兩炙)上每旦以小便煮甘草三數沸。頓服甚良。忌海藻菘菜。(并第二卷中)

傳尸方四首

蘇游論曰∶大都男女傳尸之候。心胸滿悶。背膊煩疼。兩目精明。四肢無力。雖知欲臥。睡常不著。脊膂急痛。膝脛酸疼。多臥少起。狀如佯病。每至旦起。即精神尚好。欲似無病。從日午以后。即四體微熱。面好顏色。喜見人過。常懷忿怒。才不稱意。即欲嗔恚。行立腳弱。夜臥盜汗。夢與鬼交通。或見先亡。或多驚悸。有時氣急。有時咳嗽。雖思想飲食而不能多餐。死在須臾。而精神尚好。或兩肋虛脹。或時微利。鼻干口燥。常多粘唾。有時唇赤。有時欲睡。漸就沉羸。猶如水涸。不覺其死矣。

又論曰∶傳尸之疾。本起于無端。莫問老少男女。皆有斯疾。大都此病相克而生。先內傳毒初得。半臥半起。號為 。氣急咳者名曰肺痿。骨髓中熱。稱為骨蒸。內傳五臟。名之伏連。不解療者。乃至滅門。假如男子因虛損得之。名為勞極。吳楚云淋瀝。巴蜀云極勞。其源先從腎起。初受之氣。兩脛酸疼。腰脊拘急。行立腳弱。食飲減少。兩耳颼颼。欲似風聲。夜臥夢泄。陰汗痿弱。腎既受已。次傳于心。心初受氣。夜臥心驚。或多忪悸。心懸乏氣。吸吸欲盡。夢見先亡。有時盜汗。食無滋味。口內生瘡。心常煩熱。唯欲眠臥。朝輕夕重。兩頰口唇悉紅赤如敷胭脂。又時手足五心皆熱。心既受已。次傳于肺。肺初受氣。時時咳嗽。氣力微弱。有時喘氣。臥即更甚。鼻口干燥。不聞香臭。假令得聞。唯覺朽腐物氣。

有時惡心。憒憒欲吐。肌膚枯燥。或時刺痛。或似蟲行。干皮細起。狀若麩片。肺既受已。

次傳于肝。肝初受氣。兩目膜膜。面無血色。常欲顰眉。視不及遠。目常干澀。又時赤痛。

或復睛黃。朝暮 (莫紅切音蒙) 。(音凳)常欲合眼。及至于臥。睡還不著。肝即受已。

次傳于脾。脾初受氣。兩肋虛脹。食不消化。又時渴利。熟食生出。有時肚痛。腹脹雷鳴。

唇口焦干。或生瘡腫。毛發干聳。無有光潤。或復上氣。抬肩喘息。利赤黑汁。至此候者。

將死之證也。

又論曰∶毒瓦斯傳五臟。候終不越此例。但好候之。百不失一。

又論曰∶凡患癥癖之人。多成骨蒸。不者即作水病。仍須依癖。法炙之。兼服下水藥瘥又論曰∶此病若脊膂肉消。及兩臂飽肉消盡。胸前骨出入即難療也。若痢赤黑汁。兼上氣抬肩喘息。皆為欲死之證也。此是臟壞故爾。

又論曰∶童女年未至十三以上。月經未通。與之交接其女日就消瘦。面色痿黃。不者。將為骨蒸。因錯療之。屢有死者。有此輩者。慎勿療之。待月事通。自當瘥矣。

又論曰∶或有人偶得一方。云療骨蒸。不解尋究根本。遂即輕用之。主療既不相當。病愈未知何日。了不求諸鑒者唯知獨任已功。若此之人。寓目皆是。至如以主肺痿骨蒸方。將療癖傳尸者。斯乃更增其病。豈有得痊之理。何者。主肺痿方中多是冷藥。冷藥非 癖之所宜。若用以療 癖。此乃欲益反損。非直病仍未瘥。兼復更損其脾。脾唯宜溫。不合取冷。

如終莫能悟。良可悲哉。夫略舉一隅。他皆仿此。

又論曰∶凡患骨蒸之人。坐臥居處。不宜傷冷。亦不得過熱。冷甚則藥氣難通。兼之脹滿食不消化。或復氣上。熱甚則血脈擁塞。頭眩目疼。唇干口燥。心胸煩悶。渴欲飲水。此等并是將息過度之狀。深可誡也。將養之法。須寒溫得所。先熱而脫。先寒而著。若背傷冷。即令咳嗽。若手足傷熱。即令心煩。若覆衣傷濃。即眠臥盜汗。若覆衣過薄。即心腹脹滿。所是食飲不限時節。寧可少食。(保無宿疰)數數進之。(助藥勢也)必須傷軟。(易消故也)不宜傷硬。(恐損胃氣致不消也)此皆以意消息之為佳。

主站蜘蛛池模板: 岢岚县| 镇康县| 石棉县| 桐城市| 容城县| 壤塘县| 外汇| 梧州市| 京山县| 铅山县| 桦南县| 吴旗县| 嘉鱼县| 拜城县| 凤台县| 万载县| 平泉县| 宣化县| 黄平县| 偏关县| 黄冈市| 芮城县| 青川县| 襄垣县| 宝鸡市| 突泉县| 普兰店市| 邵武市| 昭通市| 潢川县| 宝应县| 临澧县| 吴川市| 静乐县| 浏阳市| 怀柔区| 全南县| 封开县| 唐山市| 潮安县| 天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