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焦脈病論二首
刪繁論曰∶夫三焦者,一名三關也,上焦名三管,反射中焦名霍亂。下焦名走哺,合而為一,有名無形,主五臟六腑往還神道,周身貫體,可聞不可見,和利精氣決通水道息氣脾胃之間,不可不知也,凡上焦三管反射者,通三焦名中清之腑也,別號玉海水道出屬膀胱合者雖合而不同,上中下三焦同號為孤之腑也,而營出中焦,衛出上焦。(營者是絡脈之氣道衛者是經脈之氣道也)上焦如霧,(霧者霏霏起上也)起于胃上管并咽以上,貫膈布胸中,走腋,循足太陰之分而行還注手陽明,上至舌,下注足陽明,常以營衛俱行于陽二十五度,行陰亦二十五度為一周,日夜五十周身,周而復始,大會于手太陰,手少陽也,主心肺之病,內而不出,人有熱則飲食下胃,其氣未定,汗則出,或出于面,或出于背,或出于身手,皆不循衛氣之道而出,蓋外傷于風內開腠理,毛蒸理泄,衛氣走之,故不得循其道,此氣剽悍滑疾,見開而出,故不得其道,名曰∶漏泄。其病則肘掌痛,食先吐而后下,氣不續胸膈間厭悶,所以飲食先吐而后下也,寒則精神不守,泄下便利,語聲不出,若實則上絕于心若虛則引氣于肺。(出第四卷中千金同)千金論曰∶三焦病者腹脹氣滿,少腹尤堅,不得小便窘急,溢則為水,留則為脹,候在足太陽之外,大絡在太陽少陽之間,亦見于脈,取委陽少腹病腫痛,不得小便,邪在三焦,約取太陽大絡,視其結脈,與厥陰小絡結而血者,三焦脹者,氣滿在皮膚,殼殼然而不堅手少陽之脈,是動則病耳聾, ,嗌腫喉痹是主氣所生病者,汗出,目銳 痛,頰痛,耳后肩 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為此諸病。寒則留之,熱則疾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人迎一倍于寸口虛者人迎反小于寸口。(出第二十卷中)
上焦熱及寒吐痢腸鳴短氣方九首
刪繁療上焦實熱,飲食下胃,其氣未定,汗出面背身中皆熱,名曰漏氣,通脈瀉熱,澤瀉湯方。
澤瀉(二兩) 生地骨皮(五兩) 甘草(一兩炙) 半夏(二兩洗) 石膏(八兩) 柴胡(三兩) 茯苓(三兩) 生姜(三兩) 竹葉(切五合) 人參(二兩) 桂心(一兩)心(一升)上十二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忌海藻菘菜羊肉餳醋生蔥。(千金同)又療上焦熱,腹滿而不欲食,或食先吐而后下肘脅攣痛,麥門冬理中湯方。
生麥門冬(一升) 生姜(四兩) 白術(五兩) 甘草(二兩炙) 人參(三兩) 茯苓(二兩) 橘皮(三兩) 竹茹(一升) 生姜根(一升) 心(五合) 葳蕤(三兩)廩粟(一升)上十二味切,以水一斗五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忌海藻菘菜大醋桃李雀肉等。(千金同)又療上焦氣不續,胸膈間厭悶,所以飲食先吐而后下,半夏理中續膈破寒湯方。
半夏(半升制) 生姜(四兩) 麻黃(三兩去節) 前胡(三兩) 澤瀉(三兩) 竹葉(一升)細辛(三兩) 枳實(三兩炙) 杏仁(三兩去皮尖)上九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忌羊肉餳生菜等物。
又療上焦熱,牽肘攣心痛,喘咳短氣,動而好唾潤肺止心痛大棗湯方。
大棗(三十枚) 杏仁(三兩去皮尖) 人參(三兩) 紫菀(二兩) 葳蕤(三兩) 麥門冬(三兩去心) 百部(三兩) 通草(三兩) 石膏(八兩) 五味子(一兩) 羊腎(三枚去膏) 麻黃(三兩去節)上十二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二升五合,去滓,下蜜三合,生姜汁三合,淡竹瀝三合,更上火煎取三升,分三服。
又療上焦虛寒,精神不守,泄下便利,語聲不出,茯苓安心湯方。
茯苓(三兩) 人參(三兩) 干姜(三兩) 桂心(一兩) 遠志皮(三兩) 甘草(二兩炙)上六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忌生蔥醋物海藻菘菜等物。
又療上焦虛寒,腸鳴下利,心下痞堅,半夏瀉心湯方。
半夏(五兩洗) 黃芩(三兩) 甘草(三兩炙) 人參(三兩) 干姜(三兩) 黃連(一兩) 桂心(三兩)上七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忌海藻菘菜餳羊肉生蔥豬肉冷水。(此仲景半夏瀉心湯方本無桂心有大棗十二枚出第四卷中)千金療上焦虛寒,短氣語聲不出,黃 理中湯方。
黃 (二兩) 桂心(二兩) 丹參(四兩一作人參) 桔梗(三兩) 干姜(三兩) 五味子(三兩) 茯苓(三兩) 甘草(三兩炙) 杏仁(四兩去皮尖) 芎 (二兩)上十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絞去滓,溫分三服。忌海藻菘菜豬肉生蔥大醋。(刪繁同)又療上焦冷,下痢,腹內不安,食好注下,黃連丸方。
黃連(八兩) 干姜(四兩) 櫸皮(三兩) 烏梅肉(八兩) 附子(四兩炮) 桂心(一兩)芎(三兩) 黃柏(三兩) 阿膠(四兩炙)上九味末之,白蜜和為丸,如梧子大,飲下二十丸,加至三十丸。忌豬肉冷水生蔥等。
(刪繁同)又療上焦閉塞干嘔,嘔而不出,熱少冷多,好吐白沫清涎吞酸,濃樸湯方。
濃樸(四兩炙) 吳茱萸(五合) 人參(三兩) 茯苓(四兩) 桔梗(三兩) 生姜(八兩)玄參(三兩) 芎 (四兩) 白術(四兩) 附子(三兩) 橘皮(三兩去赤脈)上十一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絞去滓,分三服。忌豬肉桃李雀肉大醋。(刪繁同出第二十卷中)
中焦熱及寒泄痢方三首
刪繁論曰∶中焦如漚,(漚者在胃中如漚也)起于胃中管,在上焦之后此受氣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脈,乃化而為血,奉以生身,莫貴于此,故獨得行于經隧,名曰營氣,主足陽明,陽明別號曰豐隆,在外踝上,去踝八寸,別走太陰絡諸經之脈,上下絡太倉,主熱五谷,不吐不下,實則生熱,熱則閉塞不通,上下隔絕,虛則生寒,寒則洞泄便痢霍亂,主脾胃之病,夫血與氣異形而同類,衛是精氣,營是神氣,故血與氣異形而同類焉,奪血無汗,(此是神氣)奪汗無血,(此是精氣)故人有一死而無再生也。猶精神之氣隔絕也。
若虛則補于胃,實則又療中焦實熱閉塞,上下不通,隔絕關格,不吐不下,腹滿彭彭,喘急,大黃瀉熱,開關格通隔絕湯方。
大黃(三兩切別漬) 黃芩(三兩) 澤瀉(三兩) 升麻(三兩) 羚羊角(四兩) 梔子仁(四兩) 生地黃汁(一升) 玄參(八兩) 芒硝(三兩)上九味切,以水七升,先煮七味,取二升三合,下大黃更煎數沸,絞去滓,下消,分三服。忌蕪荑。(千金同)千金療中焦熱,水谷下痢,藍青丸方。
藍青汁(三升) 黃連(八兩) 黃柏(四兩) 白術(三兩) 地榆(二兩) 地膚子(二兩) 阿膠(五分炙) 烏梅肉(三兩)上八味下篩,用藍汁和微火上煎,為丸如杏仁大,飲服三丸,日再,七月七日合之良,當并手丸之。忌豬肉冷水桃李雀肉等。
又療中焦虛寒,四肢不可舉動,多汗洞痢方。
灸大橫隨年壯大橫俠臍旁行相去兩邊各兩寸五分(刪繁同出第二七卷中)
下焦熱方六首
刪繁論曰∶下焦如瀆,(瀆者如溝水決泄也)起胃下管,別回腸,注于膀胱而滲入焉,故水谷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腸,主足陽明,灌滲津液,合膀胱主出不主入,別于清濁,主肝腎之病也,若實則大小便不通利,氣逆不續,吐嘔不禁,故曰走哺,若虛則大小便不止,津液氣絕,人飲酒亦入胃,谷未熟而小便獨先下者,何也,蓋酒者熟谷之液也,其氣悍以滑,故后谷入而先谷出也,所以熱則瀉于肝,寒則補于腎。(千金同)又療下焦熱,大小便俱不通,柴胡通塞湯方。
柴胡(三兩) 黃芩(三兩) 橘皮(三兩) 澤瀉(三兩) 梔子仁(四兩) 石膏(六兩) 羚羊角(三兩炙) 生地黃(一升) 芒硝(三兩) 香豉(一升)上十味切,以水一斗,煮九味,取三升,去滓,下芒硝,分三服。忌蕪荑。(千金同)又療下焦熱,氣逆不續,吐嘔不禁,名曰走哺,止嘔人參湯方。
人參 生蘆根 梔子仁 葳蕤 黃芩 知母 茯苓(各三兩) 白術(四兩) 石膏(八兩)上十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忌桃李雀肉醋等。(千金同)又療走哺不止,或嘔噎,熱氣沖心滿悶,香豉湯方。
香豉(一升) 生地黃(一升) 白術(三兩) 甘草(二兩炙) 竹葉(一升) 石膏(八兩)茯苓(三兩) 蔥白(一升)上八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五合,去滓,分三服,須利下,如芒硝三兩。忌蕪荑海藻菘菜桃李雀肉酢物等。
又療下焦熱,毒痢血如鵝鴨肝不止,升麻湯方。
升麻(三兩) 犀角(三兩屑) 地榆(四兩炙) 絳草(三兩) 荷根(四兩) 黃芩(三兩) 芭蕉根(切一升) 桔梗(三兩) 梔子仁(三七枚)上九物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忌豬肉。(出第四卷中)千金療下焦熱,或痢下膿血,煩悶恍惚,赤石脂湯方。
赤石脂(八兩) 烏梅肉(二十枚) 梔子仁(十四枚) 白術(三兩) 干姜(二兩)廩米(一升) 升麻(三兩)上七味切,以水一斗,煮米取熟,去米取七升,下諸藥,煮取二升五合,去滓,分三服。
忌桃李雀肉等。(刪繁同)又療下焦熱,毒痢魚腦,雜痢鮮血,臍下少腹絞痛不可忍,欲痢不出,香豉湯方。
香豉(一升) 梔子(四兩) 薤白(一升) 黃連(三兩) 黃柏(三兩) 黃芩(四兩) 地榆(四兩炙) 白術(三兩) 茜根(三兩)上九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忌豬肉冷水桃李雀肉等。(刪繁同出第二十卷中)
下焦虛寒方六首
刪繁療下焦虛寒,大便洞泄不止,柏皮湯止痢方。
黃柏(三兩) 黃連(五兩) 人參(三兩) 茯苓(四兩) 濃樸(四兩炙) 艾葉(一升) 地榆(三兩炙) 櫸皮(四兩炙) 阿膠(三兩)上九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下膠,煎取二升,分三服。忌豬肉冷水醋等。
(千金同)又療下焦虛寒,津液不止氣欲絕。人參續氣湯方。
人參 橘皮(去赤脈) 茯苓 烏梅皮 麥門冬(去心) 黃 芎 干姜(各三兩)白術(四兩) 濃樸(四兩炙) 桂心(二兩) 吳茱萸(三合)上十二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忌桃李雀肉生蔥醋物。(千金同)又療下焦虛寒損,腹中瘀血令人喜忘,不欲聞人聲,胸中氣塞而短氣茯苓丸方。
茯苓(八分) 甘草(七分炙) 杏仁(五十枚) 人參(七分) 濃樸(五分炙) 干姜(七分) 黃 (六分) 桂心(四分) 當歸(八分) 芎 (五分) 干地黃(八分)上十一味搗篩,下蜜和為丸如梧子,初服二十丸,加至三十丸,日再服,清白飲進之。
忌海藻菘菜生蔥酢物蕪荑等。
又療下焦虛寒損,或先見血后便轉,此為近血或利不利,伏龍肝湯方。
伏龍肝(五合) 甘草(二兩炙) 干姜(二兩) 黃柏(五兩) 黃芩(二兩) 牛膝根(二兩)上九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下阿膠更煎,取膠烊,下發屑,分三服。忌海藻菘菜。(千金并翼有干地黃五兩無黃柏千金并翼同出第四卷中)千金療下焦虛寒損,或先便轉后見血,此為遠血或利下,或不利,好因勞冷而發,續斷止利湯方。
續斷(三兩) 當歸(三兩) 干姜(四兩) 蒲黃(三分) 桂心(二兩) 甘草(二兩炙) 干地黃(四兩) 阿膠(二兩)上八味,以水九升,煮六味取三升五合,去滓,下阿膠更煎,取膠烊盡,下蒲黃,分三服。忌海藻菘菜生蔥蕪荑。
又療三焦虛損,或上下發泄吐唾血,皆從三焦因起,或熱損發,或虛寒損發,或因勞發,或因酒發,當歸湯方。
當歸(三兩) 白芍藥(四兩) 羚羊角(三兩炙) 伏龍肝(一丸) 黃芩(二兩) 干地黃(二兩) 白術(四兩) 青竹皮(一升) 柏枝(三兩炙) 小薊(三兩) 阿膠(三兩炙)干姜(二兩) 甘草(二兩) 蒲黃(五合) 亂發(一丸燒灰)上十五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十二味,取三升五合,去滓,下阿膠,煎取膠烊,下發灰,蒲黃,分三服。忌海藻菘菜蕪荑桃李雀肉等。(刪繁同并出第二十卷中)
許仁則療霍亂方三首
許仁則云,此病有兩種一名干霍,一名濕霍,干霍死者多,濕霍死者少,俱繇飲食不節,將息失宜,干霍之狀,。心腹脹滿,攪刺疼痛,煩悶不可忍,手足逆冷甚者流汗如水,大小便不通,求吐不出,求痢不下,須臾不救,便有性命之慮,濕霍之狀,心腹亦攪痛,諸候有與干同,但吐痢無限,此病始得,有與天行相似者,亦令頭痛,骨肉酸楚,手足逆冷,四體發熱,干霍大小便不通,煩冤欲死,宜急與巴豆等三味丸服之,服取快利方。
巴豆(一百枚熬去心皮) 干姜(三兩崔氏以芒硝五兩代與千金同) 大黃(五兩)右藥先搗干姜大黃為散,后別搗巴豆如膏,和前二味同搗令調,細細下蜜丸,以飲下,初服三丸,如梧子大,服訖,數 肚,令轉動速下利,良久不覺,則以熱飲投之,又良久不利,更服一丸,須臾當利,利后好將息食飲寒溫。以意取適,如渴者煮漿水粥少少啜之。忌野豬肉蘆筍等物。(張文仲處)又療濕霍亂吐痢無限,宜合高良姜等三味飲子服之方高良姜(二兩) 豆蔻子(十二枚) 桂心(二兩)右藥切,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去滓,細細啜之,亦有于此方加干姜人參二物。忌生蔥又木瓜桂心二物飲之方。
木瓜(一枝濕干并得) 桂心(二兩)右藥以水二升,煮取七合,去滓,細細飲之,亦有豆蔻子代桂心者,亦有單煮,木瓜汁飲之。忌生蔥。(吳升同出第一卷中)
雜療霍亂方四首
短劇療霍亂嘔 ,氣厥不得喘息,豉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