豉(一升) 半夏(一兩洗) 生姜(二兩) 人參(一兩) 柴胡(一兩) 甘草(一兩炙)上六物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溫服七合。忌羊肉餳海藻菘菜等。(千金有桂心一兩)又療卒道中得霍亂,無有方藥,氣息危急醫視舍去,皆云必死,療之方。
蘆蓬 一大把,煮令味濃,頓服二升則瘥,已用有效,食中魚蟹毒者,服之尤良。(“蘆蓬” 蘆花是也備急集驗文仲范汪同并出第四卷中)刪繁療霍亂食不消,腸鳴腹痛,熱不止,桔梗湯方。
桔梗(四兩) 白術(五兩) 干姜(三兩) 茯苓(三兩) 倉米(一升)上五物切,以水八升,煮倉米熟,去米將汁煮藥,取二升,絞去滓,分服。忌桃李雀肉豬肉大酢。
近效訶黎勒散,療一切風氣痰冷,霍亂食不消,大便澀方。
取訶黎勒三顆搗取皮,和酒頓服,三五度則瘥。
干嘔方六首
病源干嘔者,胃氣逆故也,但嘔而欲吐,吐而無所出故謂之干嘔也。(出第二十一卷中)廣濟療卒干嘔不息方。
破雞子去白,吞中黃數枚則愈。(肘后備急張文仲同)又方生葛根絞取汁,服一升。
又方甘蔗汁溫,令熱服一升,日三服。(一云甘草汁張文仲同并出第三卷中)集驗療病患干嘔方。
取羊乳汁飲一杯。(千金同)又療吐逆干嘔,生姜湯方。
生姜(四兩) 澤瀉(三兩) 桂心(二兩) 橘皮(三兩) 甘草(二兩) 茯苓(四兩) 人參(一兩) 大黃(四兩)上八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服五合,日三。忌海藻菘菜醋物生蔥。(并出第四卷中)崔氏療患嘔,人參湯方。
人參(一兩) 胡麻仁(八合灼令香) 橘皮(二兩) 枇杷葉(半斤拭毛蜜炙)上四味切,以水一斗,煮枇杷葉取五升汁,納人參等三種,煎取三升,稍稍飲之。(徐王張文仲千金同出第三卷中)
嘔噦方四首
病源嘔噦之病者,由脾胃有邪,谷氣不消所為也,胃受邪氣逆則嘔,脾受邪,脾脹氣逆,遇冷折之,氣逆不通則噦也。(出第二十一卷)廣濟療嘔噦不止,橘皮湯方。
橘皮(一升) 生姜(八兩) 甘草(二兩炙) 枇杷葉(四兩拭毛蜜炙)上四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五合,絞去滓,分溫三服,每服相去如人行六七里。忌海藻菘菜。(出第一卷中)肘后療嘔噦方。
生 藤斷之,當汁出器承,取飲一升,生葛藤尤佳。
又方枇杷葉一斤,拭毛蜜炙,水一斗,煮取三升,分再服。(備急同出第一卷中)必效療嘔噦方。
取蘆根五兩切,以水五升,煮取三升,頓服,兼以童子小便一兩合,不過三服則瘥。(出第二卷中)
噦方七首
病源脾胃俱虛,受于風邪,故令新谷入胃,不能傳化,故谷之氣,與新谷相干,胃氣則逆,胃逆則脾脹,脾脹則氣逆因遇冷折之則噦也,右手關上脈沉而虛者,病善噦也。(出第二十一卷中)肘后療卒 不止方。
痛抓眉中央閉氣也。
又方以物刺鼻中,若以少許皂莢屑納鼻中,令嚏則瘥。
又方但閉氣抑引之。
又方好豉二升煮取汁,服之。(千金同)又方粢米粉二升,井花水服之。(并出第三卷中)集驗療卒噦方。
枳實三枚炙去核 咀之,以三家乳一升,以羊脂五兩,煎枳實令沸,復納乳令沸,去滓,含咽之。(范汪同出第六卷中)張文仲陶氏 方。
飲新汲井水數升佳。(肘后備急千金同出第六卷中)
嘔逆吐方八首
病源嘔吐者,皆由脾胃虛弱,受于風邪所為也,若風邪在胃則嘔,膈間有停飲,胃內有久寒,則嘔而吐,其狀長大息,心里淡淡然,或煩滿而大便難,或溏泄,并其候,養生方云,八月勿食姜,一云被霜瓜,向冬發寒熱及溫病,食欲吐,或心中停飲不消,或為反胃,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令附于后,養生方導引法云,正坐兩手向后捉腕,反向拓席,盡勢使腹弦,弦上下七,左右換手亦然,除腹肚冷風宿氣,或胃口冷食飲進退吐逆不下,又云,偃臥展兩脛兩手,左右蹺兩足踵,以鼻納氣自極七息,除腹中病食苦嘔,又云坐直舒兩足,以兩手挽兩足,自極十二通,愈腸胃不能受食吐逆,以兩手直義兩腳底,兩腳痛舒,以頭抵膝上,自極十二通,愈腸胃不能受食吐逆。(出第二十一卷中)仲景傷寒論,嘔吐病在膈上,后必思水者,急與之思水,與豬苓散方。
豬苓(去皮) 茯苓 白術上三味,各等分搗篩,飲汁和服方寸匕,日三服,欲飲水者極與之,本虛與水則噦,攻其熱亦噦。忌桃李雀肉醋物。(千金同出第十六卷中)必效小麥湯,主嘔吐不止方。
小麥(一升洗) 人參(四兩) 青竹茹(二兩半) 茯苓(三兩) 濃樸(四兩炙) 甘草(一兩炙) 生姜(汁三合)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忌海藻菘菜酢。(千金同)又凡服湯嘔逆不入腹者方。
先單煮炙甘草三小兩,以水三升,煮取二升,服之得吐,但更服不吐,益好,消息定然后服余湯,則流利更不吐也。忌海藻菘菜。(千金同并出第二卷中)延年人參飲,主吐方。
人參(一兩) 橘皮(三兩) 生姜(一兩)上三味切,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五合,分溫三服。(出第六卷中)又麥門冬飲,主風邪熱氣沖心,心悶短氣,吐不下食方。
麥門冬(二兩去心) 人參(一兩) 橘皮(一兩) 生姜(三兩) 羚羊角(一兩屑)上五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三服。
又甘草飲,主脾腎冷氣乘心,痛悶吐利,四肢逆冷,或煩疼方。
甘草(二兩炙) 人參(二兩) 干姜(四兩) 濃樸(二兩炙) 白術(二兩)上五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三四服,如人行八九里。忌海藻菘菜桃李雀肉等。(出第六卷中)新附近效療嘔逆方。
白油麻一大合,以清酒半升,煎取三合,看冷熱得所去油麻以酒頓服之,立驗無忌。
又方麻仁三合熬搗,以水研取汁,著少鹽吃,立效。(李諫議用有效)
嘔逆不下食方八首
廣濟療嘔逆不能多食方。
訶黎勒(三兩去核煨)上一味搗為散,蜜和丸,空腹服二十丸,日二服,以知為度,利多減服。無所忌。
又療嘔逆不下食,腹中氣逆,豆蔻子湯方。
豆蔻子(七枚碎) 生姜(五兩) 人參(一兩) 甘草(一兩炙)上四味切,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二服,相去如人行五六里。忌海藻菘菜。
又療兩脅下妨嘔逆不下食,柴胡湯方。
柴胡(八分) 茯苓(八分) 橘皮(六分) 人參(六分) 濃樸(八分炙) 桔梗(六分) 紫蘇(五分) 生姜(十六分) 訶黎勒(七枚去核煨) 甘草(五分炙)上十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五合,絞去滓,分溫三服,服別相去如人行六七里,進一服,不吐利。忌海藻菘菜醋物豬肉等。
又療患身體煩疼,頭痛,吃食嘔逆不得食,柴胡湯方。
柴胡(十分) 茯苓(八分) 枳實(八分炙) 白術(八分) 生姜(八分合皮切) 麥門冬(八分去心) 甘草(六分炙)上七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三合,絞去滓,分溫三服,每服相去如人行六七里。忌海藻菘菜酢物桃李雀肉熱面炙肉油膩。
又療虛熱,嘔逆不下食,食則煩悶,地黃飲子方。
生地黃汁(六合) 蘆根(一握) 生麥門冬(一升去心) 人參(八分) 白蜜(三合) 橘皮(六分) 生姜(八分一方云生姜汁一合)上七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下地黃汁,分溫三服,如人行四五里,進一服,不利。忌蕪荑生冷面炙肉蕎面豬肉蒜粘食。
又療煩熱,嘔逆不下食,食則吐出,麥門冬湯方。
生麥門冬(三兩去心) 青竹茹(三兩) 茅根(五兩) 甘草(一兩炙) 生姜(五兩) 人參(一兩)上六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五合,去滓,分溫三服,如人行六七里,進一服,不吐利。忌海藻菘菜。(并出第一卷中)備急療吐逆,水米不下,干姜甘草湯方。
干姜(二分炮) 甘草(一分炙)上二味切,以水二合,煎取一合,去滓,頓服則定,少間與粥則不嘔,神驗。忌海藻菘菜。(張文仲同出第三卷中)延年人參飲,主嘔不能食方。
人參(八分) 濃樸(六分炙) 橘皮(六分) 白術(八分) 生姜(八分)上五味切,以水四大升,煮取一升五合,分溫三服,忌桃李雀肉等。(蔣孝璋處出第六卷中)
許仁則療嘔吐方四首
許仁則,療嘔吐病有兩種,一者積熱在胃,嘔逆不下食,一者積冷在胃,亦嘔逆不下食,二事正反,須細察之,必其食飲寢處將息傷熱,又素無冷病,年壯力強,膚肉充滿,此則是積熱在胃,致此嘔逆,如將息食飲寢處不熱,又素有冷病,年衰力弱,膚肉瘦悴,此則積冷在胄,生此嘔逆,若是積冷,嘔逆經久,急須救之,不爾,甚成反胃病,積熱在胃,嘔逆不下食,宜合生蘆根五味飲,服方。
生蘆根(切一升) 生麥門冬(一升去心) 青竹茹(一升) 生姜汁(五合) 茯苓(五兩)右藥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加竹瀝六大合,攪調,分三服,相去如人行十里久,始服一劑。忌醋物。
又依前生蘆根等五味,飲服之雖可,然未能全除者,宜合茯苓等五味丸服之方。
茯苓(五兩) 人參(三兩) 麥門冬(一升去心) 生姜(屑六兩) 青竹茹(一升)右藥搗篩,蜜和為丸,煎蘆根飲下之,初服十五丸,日二服,稍稍加至三十丸,丸如梧子大。忌醋物。
又積冷在胃,嘔逆不下食,宜合半夏等二味丸服之方。
半夏(一升制) 小麥面(一升)右搗半夏為散,以水泄面丸如彈子大,以水煮,令面熟則是藥成,初吞四五丸,日二服,稍稍加至十四五丸,旋煮旋服,服此覺病減,欲更重合服亦佳。忌羊肉餳。(救急同)又依前半夏等二味丸,雖覺漸損,然病根不除,欲多合前丸,又慮毒藥不可久服,欲不服藥,又恐病滋蔓,宜合人參等七味丸服之方。
人參(五兩) 白術(五兩) 生姜屑(八兩) 濃樸(四兩炙) 細辛(四兩) 橘皮(三兩)桂心(二兩)右藥搗篩為末,蜜和為丸,如梧子。飲下之,初服十丸,日二服,稍稍加至二十丸,欲與前半夏丸間服亦得。忌桃李雀肉生蔥生菜。(吳升同并出第一卷中)
雜療嘔吐噦方三首
仲景傷寒論,夫嘔家有癰膿者,不可療也,其嘔膿盡自愈,若先嘔后渴者,為欲解也,先渴后嘔者,為水停在心下,此屬飲家。
嘔家本渴,今反不渴者,以心下有支飲故也,此屬支飲。(張仲景雜方此證當用小半夏加茯苓湯方在支飲門中)嘔脈弱,小便復利,身有微熱,見厥者難療。四逆湯主之方。
甘草(二兩炙) 附子(一枚) 干姜(一兩半)上三物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溫分再服,強人用大附子一枚,干姜三兩。忌海藻菘菜豬肉。
又嘔心下痞堅者,大半夏湯主之方。
半夏(三升洗) 人參(三兩切) 白蜜(一升)上三味,以泉水一斗二升,并蜜和揚之二百四十遍,煮藥取二升半,溫服一升,日再服。忌羊肉餳。(本論治反胃支飲)又干嘔下利,黃芩湯主之方。
黃芩(三兩) 人參(三兩) 桂心(二兩) 大棗(十二枚) 半夏(半升洗) 干姜(三兩)上六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溫分三服。忌羊肉餳生蔥。(出第十六卷中)
噫醋方七首
病源噫醋者,由上焦有停痰,脾胃有宿冷,故不能消谷,谷不消,脹滿而氣逆,所以好噫而吞酸,氣息酸臭也。(出第二十一卷中)廣濟療吐酸水,每食則變作醋水吐出,檳榔散方。
檳榔(十六分) 人參(六分) 茯苓(八分) 橘皮(六分) 蓽茇(六分)上五味搗篩為散,平晨空腹,取生姜五大兩合皮搗,絞取汁,溫內散方寸匕,攪調,頓服之,日一服,漸加至一匕半,若利多減,以微通泄為度。忌酢物生冷油膩豬魚等。
又療常吐酸水,脾胃中冷,茯苓湯方。
茯苓(十二分) 橘皮(十二分) 白術(八分) 人參(六分) 桂心(六分) 甘草(八分炙)紫蘇(十分) 生姜(十二分) 檳榔(七枚)上九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二升半,絞去滓,分溫三服,每服如人行七八里,未好瘥,三兩日更服一劑,老小取微利。忌生蔥酢物桃李雀肉海藻菘菜。
又療嘔吐酸水結氣筑心,白術散方。
白術(八分) 茯苓(八分) 吳茱萸(四分) 橘皮(六分) 蓽茇(四分) 濃樸(八分炙)上九味搗篩為散,空腹煮姜棗湯服方寸匕,日二服,漸加至二匕半,覺熱服少,飲食三兩口壓之。忌酢物桃李雀肉等。
又療心頭結氣連胸背痛,及吐酸水日夜不止,茯苓湯方。
茯苓(四兩) 濃樸(四兩炙) 橘皮(二兩) 白術(二兩) 生姜(十兩)上五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二升七合,絞去滓,分溫三服,每服相去如人行七八里,須利加檳榔末一兩半,湯欲熟時納之,甚安穩,三日服一劑,頻服五六劑可則停。忌酢物桃李雀肉等。(一方有吳茱萸人參各二兩并出第一卷中)延年療食訖醋咽多噫,吳茱萸湯方。
吳茱萸(五合) 生姜(三兩) 人參(二兩) 大棗(十二枚)上四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絞去滓,分為三服,每服相去十里久。(肘后集驗文仲備急千金并同肘后分兩小別)又增損承氣丸,療胸脅支滿,背上時有一答熱則痛,腹脹多噫,醋咽氣逆,兩脅滿,并主之方。
前胡(七分) 枳實(七分炙) 桂心(五分) 干姜(五分) 吳茱萸(五分) 茯苓(四分)芍藥(六分) 濃樸(十分炙) 橘皮(十分) 大黃(七分) 杏仁(七十枚去皮尖)上十一味搗篩為末,納杏仁脂中研調篩,度蜜和丸,每服食后少時,酒飲任性,初服七丸如梧子,以氣宣下泄為度。忌生蔥大醋。(并出第十七卷中)必效理中散,主食后吐酸水,食羹粥酪劇方。
干姜(二兩) 食茱萸(二兩)上二味作散,酒服方寸匕,日三溫服,勿冷服之,常醋水瘥。(千金同出第二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