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4章

  • 外臺秘要
  • 佚名
  • 4821字
  • 2015-12-29 09:34:19

天行大小便不通脹滿及澀方四首

《病源》天行大小便不通,此由脾胃有熱,發汗太過,則津液竭,津液竭則胃干燥,結熱在內,故大便不通,又汗后津液虛少,其人小腸有伏熱,故小便不通。(出第九卷中)《廣濟》療天行熱氣,惡寒,頭痛壯熱,大小便澀。柴胡散方。

柴胡(八分) 茵陳(十分) 青木香(十分) 黃芩(八分) 土瓜根(十分) 白蘚皮(八分)上九味,搗為散。平辰空肚以新汲水服五六錢匕,少時當三兩行微利,利后煮蔥豉稀粥食之。熱如未歇,明辰更服四錢匕,熱歇停藥。忌熱食、豬犬肉、油膩等。

又療天行惡寒,壯熱頭痛,大小便赤澀,不下食飲。柴胡湯方。

柴胡(七分) 茵陳(七分) 大黃(十二分別漬) 升麻(七分) 梔子(四枚擘) 芒硝(四分湯成下) 芍藥(七分) 黃芩(十二分)上八味,切,以水四升,先漬藥,少時猛火煮取一升五合。分溫三服,服別相去如人行六七里吃一服,以快利為度。第二服則利,更不須服之。忌熱食、炙肉、蒜、粘食。(并出第一卷中)《近效》主天行后兩脅脹滿方。

熬鹽熨之。如小便澀亦用鹽熨臍下,如水腫以 枝汁服愈,大效。

《集驗》療天行病腹脹滿,大小便不通。滑石湯方。

滑石(十四分研) 葶藶子(一合紙上熬令紫色,搗) 大黃(二分切)上三味,以水一大升,煎取四合,頓服。兼搗蔥敷小腹,干即易之,效。(《肘后》、崔氏同無大黃)

天行熱痢及諸痢方四首

《病源》此由熱氣在腸胃,挾毒則下黃赤汁也。又熱毒傷于腸胃,故下膿血如魚腦,或爛肉汁,壯熱而腹絞痛,此溫毒熱氣所為也。(并出第九卷中)《深師》療天行毒病,酷熱下痢。七物升麻湯方。

升麻 當歸 黃連(去毛) 甘草(炙) 芍藥 桂心 黃柏(各半兩)上藥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之。忌海藻、菘菜、豬肉、冷水、生蔥等物。

又天行諸下悉主。黃連湯方。

黃連(三兩去毛) 黃柏(二兩) 當歸(二兩)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納蜜一合,微火煎取二升半,分三服,良驗。忌豬肉、冷水。(并出第十四卷中。一方有龍骨一兩)范汪療天行熱毒,下痢赤白,久下膿血,及下部毒瓦斯,當下細蟲如布絲縷大,或長四五寸,黑頭銳尾。麝香丸方。

麝香(一分) 附子(二分炮) 雄黃 丹砂 干姜(各二分)上五味,各搗下篩訖,復更合治之,蜜和為丸,如小豆大。飲下一丸,老少半之,效驗。忌豬肉、生血等。(出第三十三卷中)《甲乙方》療天行熱病瘥后,痢膿血不止方。

龍骨(一兩)上一味,搗研為末。米飲下一錢,不計時節,日三服,佳。

天行瘡方八首

《病源》毒熱結在腹內,谷氣衰,毒瓦斯盛,三蟲動作,食人五臟,多令泄痢,下部瘡癢,若下唇內生瘡,但欲寐者,此蟲食下部也,重者肛爛,見五臟。(出第九卷中)《深師》療天行下部瘡爛方。

烏梅(二七枚去核) 大蒜(二七枚) 屋塵(半升篩取細者)上三味,搗篩為散,苦酒一升,和調于銅器中,煎成丸,作長挺,納下部。(《范汪》同,出第十四卷中)《范汪》療人下部中癢方。

蒸棗取膏,以水銀熟研丸之,令相得,長二三寸,以綿薄裹,納大孔中,蟲出瘥。

又療谷道中瘡方。

以水中荇葉細搗,綿裹,納下部,日三。(《肘后》同)又療天行 蟲食下部生瘡。雄黃兌散方。

雄黃(半兩) 青葙子(三兩) 苦參 黃連(各三兩) 桃仁(一兩半去皮、尖及兩仁,熬)上五味,合搗篩,綿裹如半棗核大。內下部。亦可米汁服方寸匕,日三服。忌豬肉、冷水及熱面、炙肉、蒜等物。

又桂枝湯 療天行 病方。

桂心(二兩) 小藍(二兩)上二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半,納豬肝十兩,去上膜,細研,著湯中,和令相得,臨時小溫。若毒悉在腹內,盡服之。在下部者,三分藥中用一分,竹筒納下部中,服藥一時間,當下細蟲如發大五六升,小兒半作之。忌生蔥。(并出第三十三卷中)文仲、姚氏療天行病 ,下部生瘡方。

濃煮桃皮煎如糖,以綿合導下部中。若口中生瘡,含之。(《肘后》、《范汪》同,出第二卷中)《甲乙方》療天行病有 蟲,蝕下部生瘡。青葙子散方。

青葙子(一兩) 蘆(二兩) 野狼牙(一兩) 橘皮(一兩) 苦參(三兩)上五味,搗篩為散。米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未瘥更服,以瘥為度。

又療天行痢膿血,下部生 蟲。黃連丸方。

黃連(二兩末,生用) 蠟(一兩) 烏梅肉(三兩熬,末)上三味,熔蠟和蜜為丸,如梧子大。空心米飲下三十丸,再服加至四十丸,瘥。忌豬肉、冷水。

天行陰陽易方二首

《病源》天行陰陽易病者,是男子婦人天行病新瘥未平復,而與交接得病者,名為陰陽易也。其男子病新瘥未平復,而婦人與之交接得病者,名為陽易;其婦人新病瘥未平復,男子與之交接得病者,名為陰易。若二男二女并不相易,所以呼為易者,陰陽相感動,其毒度著于人,如換易也。其病狀,身體熱沖胸,頭重不能舉,眼中生眵,四肢拘急,小腹絞痛,手足拳,皆即死。其亦有不即死者,病苦小腹里急,熱上沖胸,頭重不欲舉,百節解離,經脈緩弱,血氣虛,骨髓竭,便噓噓吸吸,氣力轉少,著床不能搖動,起止仰人,或歲月方死。(出第九卷中)《深師》療丈夫得婦人陰易之病,若因房室及諸虛勞,少腹堅,絞痛陰縮,困篤欲死方灸陰頭一百壯便瘥,可至三百壯皆愈,良無比。后生子如故無妨。(《范汪》同,無所忌)又療陰陽易病方。

取豚卵二枚,溫令熱酒吞之,則瘥。(出第十四卷中)

天行虛羸方二首

《病源》夫人營衛先虛,復為邪熱所中,發汗吐下之后,經絡損傷,陰陽竭絕,虛邪始散,真氣尚少,五臟猶虛,谷神未復,無津液以榮養,故虛羸而生眾病焉。(出第九卷中)崔氏療煩躁而渴不止,惡寒,仍熱盛者,竹葉湯常用亦佳,不徒療天行,凡虛羸久病,及瘧后胸上痰熱者,服之皆妙方。

甘草(二兩炙) 棗(十五枚擘) 半夏(一兩洗) 芍藥(三兩) 前胡(一兩) 黃芩(一兩)小麥(五合) 人參(二兩) 粳米(一升) 知母(二兩) 麥門冬(四合去心) 栝蔞(一兩)生姜(上十四味,切,以竹 飲一斗五升,煮取五升,分三服。若非天行,而虛羸久病,胸生痰熱,亦可服之,加黃 二兩,除黃芩,減知母一兩,除栝蔞,用之大效。忌羊肉、海藻、菘菜、餳。(出第一卷中,通按, 乃小竹,即箭竹也)《千金》補虛,大病后不足,萬病虛勞同此方。

取五歲以上、七歲以下黃牛新生者乳一升,以水四升,煎取一升。如人肌,稍稍飲之,不得過多,十日不住服,佳。(出第十卷中)

天行瘥后禁忌方二首

《集驗》云,凡熱病新瘥及大病之后,食豬肉及腸、血、肥魚、油膩等,必大下痢,醫不能療也,必至于死。若食餅餌、粢黍、飴脯,膾炙、棗栗諸果,及堅實難消之物,胃氣尚虛弱,不能消化,必更結熱,適以藥下之,則胃中虛冷,大利難禁,不下必死,下之復危,皆難救也。熱病之后,多坐此死,不可不慎也。病新瘥,但得食糜粥,寧可少食令饑,慎勿飽,不得他有所食,雖思之勿與,引日轉久,可漸食羊肉糜,若羹汁,兔雉鹿肉,慎不可食豬犬肉也。新瘥后,當靜臥,慎勿令人梳頭洗面,非但體勞,亦不可多言語,用心使意勞,凡此皆令勞復。故督郵顧子獻得病已瘥未健,詣華 視脈, 曰∶雖瘥,尚虛未復,陽氣不足,勿為勞事,余勞尚可,御內即死,臨死當吐舌數寸。其妻聞其夫病除,從百余里來省之,止宿交接,中間三日發病,舌出數寸而死。病新瘥未經百日,氣未平復,而以房室者,略無不死也,蓋正疾愈后六十日,已能行射獵,以房室則吐涎而死,及熱病房室,名為陰陽易之病,皆難療多死。近者有士大夫,小得傷寒,發汗已十余日,能乘馬行來,自謂平復,故以房室,則小腹急痛,手足拘攣而死。(出第二卷中,《千金》同)《深師》說天行病未復,(強食黃花菜,手足稍重,一方云青花。)天行病瘥,(食必變成癡,又食 魚肉,結氣不化。) 天行病瘥,(飲酒合陰陽復必死。) 天行病損,未滿三月日,(食鯔 肉則復下血,食鹽豉令人四肢不舉。) 天行病瘥,(食諸菜有花者,三必死,出第十四卷中。)《千金》天行病瘥,(后未滿五日,食一切肉面者,病更發困。) 天行病瘥,(食芥膾作疽。) 天行病瘥,(新起飲酒及食薤菜,病更發。) 天行病新瘥,(食生魚 ,下痢必

天行勞復食復方六首

《病源》夫病新瘥,血氣尚虛,津液未復,因即勞動,更成病焉。若言語思慮,則勞傷于神;梳頭澡洗,則勞于力,未堪勞而強勞之,則生熱,熱氣既還入經絡,復為病者,名曰勞復。又病新瘥,脾胃尚虛,谷氣未復,若食肥肉、魚膾、餅、棗、栗之屬,則未能消化,停積在于腸胃,使脹滿結實,因更發熱,復為病者,名曰食復。(并出第九卷中)《廣濟》療患天行熱氣瘥后勞發,頭痛如初病者。鼠矢湯方。

雄鼠屎(三七枚熬末,湯成下) 干葛(二兩) 梔子(十四枚擘) 蔥白(一升) 豉(八合)上五味,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七合,去滓,納鼠屎末。分溫二服,服別相去如人行六七里,微汗,內消不利。忌如藥法。

又療患數日復勞發者。枳實湯方。

枳實(三枚炙) 梔子(十四枚擘) 蔥白(切一升) 香豉(半升) 鼠屎(二七枚)上五味,以水一斗,煎取二升五合。分溫三服,服別相去如人行六七里進一服,內消不利。忌如藥法。(并出第一卷中)《深師》竹葉湯 療天行后虛熱牽勞食復,四肢沉重,或一臥一起,氣力吸吸羸弱方。

竹葉(一把) 小麥(一升) 甘草(一兩炙) 石膏(二兩碎) 茯苓(二兩) 半夏(一升洗去滑) 前胡(二兩) 知母(二兩) 黃芩(二兩) 人參(二兩) 生姜(四兩) 大棗(二十枚擘)上十二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竹葉、小麥減四升,去滓,納藥煮取三升,分三服。

忌海藻、菘菜、醋物、羊肉、餳等物。

《備急》療勞復方。

以粉三升,以暖飲和服。濃覆取汗,又以水和胡粉少許服之,亦佳。(出第一卷中)《延年》葛根飲 主熱病勞復,身體痛,天行壯熱煩悶,葛根湯方。

葛根(一兩) 蔥白(一握) 豉(半升) 米(一合)上四味,先切葛根,以水九升,煮取七升;則納蔥白,更煮取四升,去葛及蔥滓訖;則納豉及少許米,煮取三沸,并濾去米等滓。分四服,當有汗出即瘥,明旦又更作服。忌豬肉、蒜等。(并出第九卷中)《必效》療天行勞復。鼠矢湯方。

雄鼠屎(五枚兩頭尖者) 豉(一升) 梔子(二十枚擘) 枳實(三枚中破,炙令黃)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四合。分四服,相去十里久。若覺大便澀,加大黃二兩。

(出第一卷中)

天行瘥后勞發方五首

許仁則云∶此病復發,不但起動勞役,或因飲食稍多,或因言語過分,或緣視聽不節,或為動轉不常,皆成此復。若復甚者,乃至不救,劇于初得病時,不可以復發而云輕易,勞復狀一如傷寒初有。如此者,宜合蔥白等七味飲,服之漸覆取汗方。

蔥白連須(切一升) 干葛(切六合) 新豉(一合綿裹) 生姜(切二合) 生麥門冬(去心六合) 干地黃(六合) 勞水八升此水以杓揚之(一千過)上藥用勞水煎之,三分減二,去滓。分溫三服,相去行八九里。如覺欲汗,漸漸覆之。

兼主傷寒。忌蕪荑。

又依前蔥白等七味飲服之得可,但適寒溫將息,以取安穩,若不覺可,宜合葳蕤等五味飲子服之方。

葳蕤(五兩切) 蔥白(切一升) 豉心(一升綿裹) 粳米(三合研碎) 雄鼠屎(七枚末之上藥以水七升,先煮豉以上取四升汁,去滓,納粳米屑,煮米爛訖,納鼠屎末攪調。頓服。覆被安臥,取汗瘥。

又凡天行病瘥后,準常合漸健能行履,遂過限不堪起動,體氣虛羸,每覺頭痛,唇口干,乍寒乍熱,發作有時,或雖能行動運轉,然每作時節有前狀者,名天行后不了了,有此,宜合地骨白皮等五味飲子、白薇等十味丸方,細細服之。

地骨白皮(三兩) 知母(三兩) 麥門冬(五兩去心) 竹瀝(一升) 白蜜(三合)上藥切知母以上和麥門冬,然后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納竹瀝,蜜攪調。分溫三服,服相去如人行十里久。如覺虛,不能空腹頓盡,欲間食服亦佳。兼主傷寒。

又若服前地骨白皮等五味飲子不可,雖可不能全退,宜合白薇等十味丸方。

白薇(三兩) 知母(四兩) 地骨皮(三兩) 干地黃(六兩) 麥門冬(五兩去心)甘草(四兩炙) 蜀漆(三兩) 葳蕤(三兩) 橘皮(二兩) 人參(三兩)上藥細切,合搗篩,絹羅為散,蜜和丸如梧桐子大。初服以飲下十五丸,日再服,稍加至三十丸。服經三數日后,自候腹中,若覺熱則食前服,如不能以空飲下藥,宜合烏梅等四味飲下前丸。忌菘菜、海藻、蕪荑等。

烏梅飲方烏梅(十枚) 葳蕤(五兩) 生姜(五兩) 白蜜(一合)上藥切,以水六升,煮三味取二升,去滓,納白蜜攪調,細細用下前丸,多少冷暖,以意斟酌。縱不下丸,但覺口干渴則飲之。(吳升同)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泗水县| 融水| 涞源县| 温泉县| 吉水县| 南充市| 临颍县| 房产| 仁布县| 内丘县| 油尖旺区| 普安县| 山阳县| 峨眉山市| 扶沟县| 靖西县| 洛浦县| 无锡市| 台中市| 米易县| 宣汉县| 锡林郭勒盟| 抚顺市| 合阳县| 若羌县| 特克斯县| 宁安市| 扶沟县| 繁昌县| 精河县| 剑川县| 郸城县| 临澧县| 东阳市| 长岭县| 和林格尔县| 新竹县| 滦平县| 库伦旗| 通州区| 昔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