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書名: 外臺(tái)秘要作者名: 佚名本章字?jǐn)?shù): 4582字更新時(shí)間: 2015-12-29 09:34:19
橘皮(三兩) 生姜(四兩) 茯苓(三兩)上三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五六服。中間任食,一日服盡。忌大酢、蒜、面。(李處儉、張文仲等并同。出第九卷中)《必效》療天行嘔吐不下食方。
取臘月兔頭并皮毛燒令煙盡,擘破作黑灰,搗羅之。以飲汁服方寸匕,則下食。不瘥,更服。燒之勿令大耗,無所忌,比用頻效。(出第一卷中)《救急》療天行后嘔逆不下食,食入則出方。
取羊子肝如食法作生淡食,不過三兩度則止。(文仲同)又方以雞子一枚,于沸湯中煮三五沸,則出水浸之,外寒內(nèi)熱則吞之。神效,無所忌。(并出第一卷中)《集驗(yàn)》療天行后,氣膈嘔逆不下食。生蘆根湯方。
燈心(一分) 生麥門冬(十二分去心) 人參(四分切) 生蘆根(一大握切)上四味,以水一大升,煎取八合,去滓,分溫三服。
天行嘔方七首
《病源》伏熱在胃,令人胸滿,胸滿則氣逆,氣逆則噦;若大下后胃氣虛冷,亦令致噦也。(出第九卷中)《肘后》療嘔 不止。橘皮甘草湯方。
甘草(一兩炙) 橘皮(三兩) 升麻(半兩) 生姜(三兩)上四味,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盡服之,日三四作,當(dāng)止。忌海藻、菘菜。(文仲同。出第二卷中)文仲《近效》療嘔逆。麥門冬飲子方。
麥門冬(去心) 蘆根 人參(各二兩)上三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七合,去滓,分溫五服,徐徐服。常用有驗(yàn)。
又方飲生姜汁三二合,大良。
又方枇杷葉去毛,煮飲之。作粥亦佳。(出第一卷中)又方研油麻汁煮綠豆令爛,取半升許,以手掌大 皮燒作灰,篩之,納豆中和食。(出第二卷中)《救急》療天行干嘔若噦,手足逆冷。薤豉粥方。
薤白(切一升) 香豉(一升) 白米(四合)上三味,以水一升,煮豉一沸,漉去滓,下薤及米,煮為稀粥,進(jìn)兩碗良。
又療天行后噦欲死,兼主傷寒。小半夏湯方。
半夏(五兩洗去滑) 生姜(八兩切令薄細(xì),勿令濕惡,經(jīng)水浸者為好)上二味,各以水三升別煮,各取一升半,去滓,二汁相和一處,共煮取二升,分三服,服相去如人行十里久,當(dāng)令下食,其噦不過俄頃則止。近二公及任理居中屬纊得之,明奉御來彖執(zhí)秘此方,但止煮藥送,來彖與方郎中鄰居,后乃方便得之,大良效。忌羊肉、餳。(《傷寒論》同,并出在第一卷中)
天行喉咽痛方二首
《病源》陰陽(yáng)隔絕,邪客于足少陰之絡(luò),毒瓦斯上熏,攻于喉咽,故痛,或生瘡也。(出第九卷中)《深師》療天行毒病,或下不止,喉咽痛。黃連馬通湯方。
小豆(一升) 黃連(一兩去毛) 馬通汁(三升) 吳茱萸(一兩)上四味,以馬通汁令煮取一升,盡服。不瘥,復(fù)作有效。忌豬肉、冷水。(出第十四卷中)《古今錄驗(yàn)》青木香湯 療春夏忽喉咽痛而腫,兼下痢方。
青木香(二兩) 黃連(一兩去毛) 白頭翁(二兩)上三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半。分溫三服,小兒若服之,一服一合。忌豬肉、冷水。(出第三卷中)
天行衄血方四首
《病源》天行衄血者,五臟熱結(jié)所為,心主于血,邪熱中于手少陰之經(jīng),客于足陽(yáng)明之絡(luò),故衄血。衄者,血從鼻出也。(出第九卷中)《深師》療天行毒病,鼻衄是熱毒,血下數(shù)升者方。
勿療自瘥,亦無所苦。亦可取好松煙墨搗之,以雞子白和丸,丸如梧桐子大。水下一服十丸。并無所忌。
又黃土湯 療鼻衄,去五臟熱氣結(jié)所為,或吐血者方。
當(dāng)歸 甘草(炙) 芍藥 黃芩 芎 (各三兩) 桂心(一兩) 生地黃(一斤) 釜月下焦黃土(如雞子一枚碎,綿裹) 青竹皮(五兩)上九味,切,以水一斗三升,煮竹皮減三升,去滓,納諸藥,煮取三升,分四服。忌海藻、菘菜、生蔥。
又方黃芩(四兩)上一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三服。亦療婦人漏下血。
又療脈浮大,鼻中燥,如此必去血鼻衄方。
灸兩臂中脈取止。取臂脈法∶以鼻嗅臂,點(diǎn)其鼻尖所著處是穴,兩臂皆爾。(出第十四卷中)
天行口瘡及口干苦方四首
《病源》發(fā)汗下后,表里俱虛,而毒瓦斯未盡,熏于上焦,故喉口生瘡也。(出第九卷中)《深師》療天行熱盛,口中生瘡。酪酥煎丸。
酪酥(三合) 蜜(三合) 大青(一兩)上三味,合煎三沸,稍稍敷口,以瘥為度。
又口瘡方取蛇莓五升,搗,絞取汁,稍稍飲之。(并出第十四卷中)《集驗(yàn)》療天行熱病口瘡。升麻湯方。
升麻(二兩) 通草(四兩) 射干(二兩) 羚羊角(三兩屑) 芍藥(三兩) 生蘆根(切一升)上六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為三服,如人行五里更服。(《古今錄驗(yàn)》同)又療天行熱病口苦,下氣除熱,喉中鳴。石膏蜜煎方。
石膏(半斤碎) 蜜(一升)上二味,以水三升,煮石膏取二升,乃納蜜復(fù)煎取一升,去滓,含如棗核許,盡更含。
(《千金》同,并出第二卷中)
天行咳嗽方五首
《病源》熱邪氣客于肺,上焦有熱,其人必飲水,水停心下,則上乘于肺,故上氣而咳也。(出第九卷中)《廣濟(jì)》療天行壯熱咳嗽,頭痛心悶。前胡湯方。
前胡 升麻(各八分) 貝母 紫菀(各六分) 石膏(十二分碎,綿裹) 麥門冬(八分去心) 杏仁(三十枚去尖、皮、兩仁) 竹葉(切一升) 甘草(二分炙)上九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五合,絞去滓,分溫三服,相去如人行六七里進(jìn)一服,不吐利瘥。忌海藻、菘菜、油膩、豬、魚等。
又療天行肺熱咳嗽,喉有瘡。地黃湯方。
生地黃(切一升) 升麻 玄參 芍藥 柴胡 麥門冬(去心各八分) 貝母(六分) 竹葉上九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絞去滓,納蜜,再上火煎三沸,含咽其汁勿停,中間不妨食,不利。忌蕪荑、熱面、豬犬肉、油膩。
又療天行后,乍寒乍熱,昏昏不省覺,脅下痛,百節(jié)骨痛,咳不能下食,兼口舌干生瘡。柴胡湯方。
柴胡(八分) 升麻(六分) 芍藥(六分) 黃芩(六分) 甘草(五分) 石膏(十二分碎,綿裹) 生麥門冬(六分去心) 蔥白(半分) 香豉(六合綿裹) 生姜(六分) 竹葉(切一升洗)上十一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二升五合,絞去滓,分溫三服,服別相去如人行六七里進(jìn)一服,不吐不利瘥。忌海藻、菘菜、熱面、油膩。(并出第一卷中)《集驗(yàn)》療天行病上氣咳嗽,多唾粘涎,日夜不定。生姜煎方。
生姜(三兩去皮,切如豆粒大)上一味,以餳半斤和,微煎令爛,每日無問早晚,少少含,仍嚼姜滓,一時(shí)咽之。
《必效》療天行病后,因食酒面,肺中熱擁,遂成咳不止方。
桑白皮(十二分) 桔梗(十分) 肥干棗(二十一枚擘) 麻黃(六分去節(jié)) 曹州葶藶子(十分熬令紫色,令為膏,湯成珠)上五味,切,先以水四升煮桑白皮等四味,可取一升半,去滓,下葶藶子膏,更煎三五沸,去滓,分溫五服,空心食后服,或利勿怪。忌豬肉、油膩、生冷、果子等物。
天行發(fā)斑方三首
《病源》大熱病在表,已發(fā)汗未解,或吐下后,熱毒瓦斯不散,煩躁謬語(yǔ),此為表虛里實(shí),熱氣燥于外,故身體發(fā)斑如錦文。凡發(fā)斑不可用發(fā)表藥,令瘡開泄,更增斑爛,表虛故也。(出第九卷中)《肘后》比歲有病天行發(fā)斑瘡,頭面及身須臾周匝,狀如火瘡,皆戴白漿,隨決隨生,不即療,劇者數(shù)日必死,療得瘥后,瘡瘢紫黯,彌歲方滅,此惡毒之氣也。世人云∶以建武中于南陽(yáng)擊虜所得,仍呼為虜瘡,諸醫(yī)參詳作療,用之有效方。
取好蜜通身摩瘡上,亦以蜜煎升麻,數(shù)數(shù)拭之。亦佳。
又方以水濃煮升麻漬綿洗之。苦酒漬煮彌佳,但燥痛難忍也。(并出第二卷中)文仲陶氏云,天行發(fā)斑瘡,須臾遍身,皆戴白漿,此惡毒瓦斯方。
云永徽四年,比瘡從西域東流于海內(nèi),但煮葵菜葉、蒜齏啖之則止,鮮羊血入口亦止,初患急食之,少飯下菜亦得。(出第二卷中)
天行發(fā)瘡?fù)愣汞彿揭皇?
《病源》夫表虛里實(shí),熱毒內(nèi)盛,攻于臟腑,余氣流于肌肉,遂于皮膚毛孔之中,結(jié)成此瘡,重者匝遍其身,狀如火瘡,若根赤頭白則毒輕,若色紫黑則毒重,其瘡形如豌豆,亦名豌豆瘡。脈洪數(shù)者,是其候也。(出第九卷中)《千金》療人及六畜天行熱氣病,豌豆瘡方。
濃煮黍穣汁洗之,若是 穣則不瘥,瘡若黑者,搗蒜封之,又煮干蕓苔汁洗之。
又方真波斯青黛大如棗,水服之,瘥。
又熱病后發(fā)豌豆瘡方黃連三兩,去毛,水二升,煮取八合,頓服之。忌豬肉、冷水。
又若赤黑發(fā)如疥大者方煎羊脂摩敷之。
又方青木香二兩,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之,效。
又方小豆屑,和雞子白敷之。
又方以月布拭之。
又療豌豆瘡,初發(fā)覺欲作者方。
煮大黃五兩服之。(《延年》同)又療瘡出煩疼者。木香湯方。
青木香(二兩) 丁香(一兩) 薰陸香(一兩) 白礬(一兩) 麝香(二分)上五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分再服。熱盛者,加一兩生犀角,如無犀角,以升麻代之;如病輕,去礬石,大神效。
又方瘡上以芒硝和豬膽涂,勿動(dòng),痂落無瘢,仍臥黃土末上良。此病小便澀有血者,中壞瘡皆黑靨不出膿,死不療。
又內(nèi)發(fā)瘡盛方醋四合 大豬膽一具上二味,煎三沸。一服一合,日五服,良驗(yàn)。(并出第十卷中)《延年》療天行壯熱頭痛,發(fā)瘡如豌豆遍身。大青湯方。
大青(三兩) 梔子(二七枚擘) 犀角(屑一兩) 豉(五合)上四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三服。服之無所忌。
《古今錄驗(yàn)》水解散 療天行熱氣,則生 瘡疼痛,解肌出汗方。(出翟世平)麻黃(一兩去節(jié)) 黃芩(三分) 芍藥(二分) 桂心(一分)上四味,搗篩,暖水解服二方寸匕。覆令出汗,日再服,瘥者減之。忌海藻、菘菜、生蔥。(《延年》同。出第二卷中。一方有大黃三分、甘草二分)
天行虛煩方二首
《病源》夫天行病,陰氣少,陽(yáng)氣多,故身熱而煩,其毒瓦斯在于心腑而煩者,則令人悶而欲嘔,若其人胃內(nèi)有燥糞而煩者,則謬語(yǔ),時(shí)繞臍痛,腹?jié)M,皆當(dāng)察其證候也。(出第九卷中)文仲療天行表里虛煩不可攻者。但當(dāng)與竹葉湯方。
竹葉(二把) 石膏(碎,綿裹一升) 麥門冬(去心一升) 半夏(半升洗) 人參 甘草(各二兩)上六味,切,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納粳米一升,煮米熟去之,分五服。嘔者與橘皮湯。湯方在上嘔 篇中。不愈者重作此,宮泰數(shù)用甚效。若傷寒后虛煩,亦宜服此方,是仲景方。忌羊肉、海藻、菘菜、餳。
又療虛煩不可攻方。
青竹茹(二升)上一味,以水四升,煎至三升,去滓,分溫五服,徐徐服之。
天行狂語(yǔ)方三首
《病源》夫病熱盛則棄衣而走,登高而歌,或至不食數(shù)日,逾垣上屋,所上非其素時(shí)所能也。病反能者,皆陰陽(yáng)氣爭(zhēng)而外并于陽(yáng),四肢者,諸陽(yáng)之本也。陽(yáng)盛則四肢實(shí),實(shí)則能登高而歌,熱盛于身,故棄衣而走,陽(yáng)盛故妄言罵詈,不避親疏,大熱遍身,狂言而妄見妄聞也。(出第九卷中)《千金》水道散 療天行病煩熱如火,狂言妄語(yǔ)欲走方。
白芷(一兩) 甘遂(二兩熬)上二味,搗篩,以水服方寸匕。須臾令病患飲冷水,腹?jié)M則吐之,小盒飯赤也。一名濯腹湯,此方療大急者。(出第十卷中,文仲、《范汪》同)又五苓散 主天行熱病,但狂言煩躁不安,精采言語(yǔ)與人不相主當(dāng)方。
豬苓(二分) 白術(shù)(三分) 澤瀉(五分) 茯苓(三分) 桂心(二分)上五味,搗篩為散,水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愈。忌大醋、生蔥、桃、李、雀肉等。(張仲景論、《深師》同,出第九卷中)《古今錄驗(yàn)》療天行壯熱,狂言謬語(yǔ)五六日者方。
雞子(三枚) 芒硝(方寸匕) 井花水(一杯)上三味,合攪,盡服之。心煩,下則愈。(出第三卷中)
天行熱毒攻手足方五首
《病源》熱毒瓦斯從臟腑中出,攻于手足,則 熱赤腫疼痛也。人五臟六腑井滎輸,皆出于手足指,故此毒從內(nèi)而出,攻于手足也。(出第九卷中)《肘后》療天行病毒熱攻手足,疼痛赤腫欲脫方。
鹽豉及羊肉一斤以來上三味,以水一斗,煮肉熟,以汁看冷暖漬手足,日三度瘥。(《范汪》同)又方細(xì)銼黃柏五斤許,以水三斗煮漬之必效。亦治攻陰腫。
又方作坎令深三尺,大小容兩足,燒坎中令熱,以酒灌坎中,著屐踞坎上,衣壅勿令氣泄,日再作之。
又方煮羊桃葉汁漬之,加少鹽尤好。(并出第二卷中)崔氏療天行熱毒攻手足方。
豬蹄一具,去毛,銼碎,合蔥白一握,切,以水一斗,煮熟去滓,納少鹽以漬之。(《肘后》同,出第一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