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5章

  • 外臺秘要
  • 佚名
  • 4628字
  • 2015-12-29 09:34:19

溫病論病源二首

《病源》經言,春氣溫和,夏氣暑熱,秋氣清涼,冬氣冰寒,此則四時正氣之序也。冬時嚴寒,萬類深藏,君子固密,則不傷于寒,觸冒之者,乃為傷寒耳。其傷于四時之氣,皆能為病,以傷寒為毒者,以其最為殺厲之氣,中而即病者,名為傷寒;不即病者,其寒毒藏于肌膚中,至春變為溫病,至夏變為暑病。暑病者,熱極又重于溫也。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多溫熱病者,皆由冬時觸冒寒氣之所致。(以上與《傷寒論》同)凡病傷寒而成溫病者,先夏至日者為病溫,后夏至日者為病暑,故曰冬三月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又因于寒,欲如運樞,故冬傷于寒,春必病溫也。又有冬時傷非節之暖,名為冬溫之毒,與傷寒大異也。有病溫者,乃天行之病耳,其冬月溫暖之時,人感乖候之氣,未遂發病,至春或被積寒所折,毒瓦斯不得泄,至天氣暄熱,溫毒始發,則肌肉斑爛也。經曰,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故曰人清凈則肉腠閉拒,雖有大風苛毒,弗之能害。又云,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是以圣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也。

從陰陽則生,逆之則死。故曰,精者身之本,藏于精者,春不病溫也。有病溫汗出輒復熱,而脈躁疾,不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為何?曰,病名陰陽交,交者死,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今邪氣交爭于骨肉之間而得汗者,是邪卻而精勝也,精勝則當能食而不復熱。熱者,邪氣也;汗者,精氣也。今汗出而輒復熱者,是邪勝也;不能食者,精無裨也;病而留者,其壽可立而傾也。汗出而脈尚躁盛者死,今脈不與汗相應,此不勝其病也,其死明矣??裱哉呤鞘е?,失志者死。今見三死,不見一生,雖愈必死。凡膚熱,其脈盛躁者,病溫也;其脈盛而滑者,汗且出也。凡溫病患,三二日身軀熱,脈疾頭痛,食飲如故,脈直疾,八日死。四五日頭痛脈疾喜吐,脈來細,十二日死。此病不療,八九日脈不疾,身不痛,目不赤,色不變而反利,脈來牒牒,按不彈手指,時大,心下硬,十七日死。病三四日以下,不得汗,脈大疾者生,脈細小難得者,死不治也,下利腹中痛者死不治。

辟溫方二十首

《肘后》屠蘇酒 辟疫氣,令人不染溫病及傷寒,歲旦飲之方。

大黃 桂心(各十五銖) 白術(十銖) 桔梗(十銖) 菝 蜀椒(十銖汗) 防風烏頭(各六銖)上八味,切,絳袋盛,以十二月晦日中懸沉井中,令至泥,正月朔旦平曉出藥至酒中煎數沸,干,東向戶中飲之。屠蘇之飲先從小起,多少自在,一人飲,一家無疫;一家飲,一里無疫,飲藥酒待三朝,還滓置井中,能仍歲飲,可世無病,當家內外有井,皆悉著藥,辟溫氣也。

又太乙流金散 辟溫氣。

雄黃(三兩) 雌黃(六兩) 礬石(一兩半) 鬼箭羽(一兩半) 羚羊角(燒二兩)上五味,治下篩,三角絳袋盛一兩,帶心前,并掛門戶上。若逢大疫之年,以月旦青布裹一刀圭,中庭燒之,溫病患亦燒熏之。

又雄黃散 辟溫氣方。

雄黃(五兩) 朱砂(一作赤木) 菖蒲 鬼臼(各二兩)上四味,搗篩末,以涂五心、額上、鼻人中及耳門。

又斷溫疫,轉相染著至滅門,延及外人,無收視者方。

赤小豆 鬼箭羽 鬼臼 雄黃(各三兩)上四味,搗末,以蜜和丸如小豆大。服一丸,可與病患同床。

又避溫粉。

川芎 蒼術 白芷 本 零陵香(各等分)上五味,搗篩為散,和米粉粉身。若欲多時,加藥增粉用之。(出第十卷中)《千金》避溫。虎頭殺鬼丸方。

虎頭骨(五兩炙) 朱砂(一兩半研) 鬼臼(一兩) 雄黃(一兩半研) 皂莢(一兩炙)雌黃(一兩半研) 蕪荑(一兩)上七味,搗篩,以臘蜜和如彈丸大,絳囊盛,系臂,男左女右。家中置屋四角,月朔望夜半中庭燒一丸。忌生血物。(《肘后》同)又治瘴氣。竹茹湯方。

青竹茹(二升)上一味,以水四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又避溫病。粉身散方。

芎 白芷 本上三味等分,搗下篩,納米粉中,以粉涂身。(《延年》同)又斷溫疫。朱蜜丸方。

白蜜和上等朱砂粉一兩,常以太歲日平旦,大小勿食,向東方立,人吞三七丸,如麻子大。勿令齒近之,并吞赤小豆七枚,投井泉水中,終身勿忘此法。

又治溫病不相染方。

正旦吞麻子、赤小豆各二七枚,又以二七枚投井中。(《肘后》、《延年》同)又方新布盛大豆一升,納井中一宿出,服七枚。(《肘后》用小豆)又方切松葉如粟米。酒服方寸匕,日三服。辟五年溫。

又方常以七月七日,合家含赤小豆,向日吞二七枚。

又方常以七月七日,男吞大豆七枚,女吞小豆七枚。

又方神仙教人立春后有庚子日,溫蕪菁菹汁,合家大小并服,不限多少。

又療溫氣。蒜豉湯方。

蒜(五十子并皮研之) 豉心(一升)上二味,以三歲小兒小便二升,合煮五六沸。頓服。(并出第九卷中)《千金翼》老君神明白散方白術(二兩) 桔梗(一兩) 細辛(一兩) 附子(二兩炮) 烏頭(四兩去黑皮)上五味,搗篩,絳囊盛,帶之,所居閭里皆無病。若有得疫癘者,溫酒服一方寸匕。覆取汗,得吐則瘥。若經三四日者,以三方寸匕,納五升水中,煮令大沸,分三服。

又度瘴散方麻黃(去節) 升麻 附子(炮) 白術(各一兩) 細辛 防己 干姜 桂心 防風 烏頭(炮) 蜀椒(出汗,去目) 桔梗(各二分)上十二味,搗篩為末,蜜封貯之,山中所在有瘴氣之處,旦空腹服一錢匕。覆取汗,病重稍加之。(并出第十卷中)《古今錄驗》許季山所撰干敷散 主辟溫疫疾惡,令不相染著氣方。(《肘后》作“敷干”,《抱樸子》作“敷干”)附子(一枚炮) 細辛(一分) 干姜(一分) 麻子(一分研) 柏實(一分)上五味,搗篩為散,正旦舉家以井花水各服方寸匕。服藥一日,十年不病;二日,二十年不病;三日,三十年不病,受師法但應三日服,歲多病,三日一服之。(《肘后》、《胡洽》、又殺鬼丸 去惡毒方。

雄黃(五兩研) 朱砂(五兩研) 鬼臼(五兩) 鬼督郵(五兩) 雌黃(五兩研) 馬兜鈴(五兩) 皂莢(五兩炙) 虎骨(五兩炙) 阿魏(五兩) 甲香(一兩) 羚羊角(一枚屑) 桃白斤煉) 石硫黃(五兩研)上十七味,搗篩十六味,臘蜜和之,丸如杏子。將往辟溫處燒之,殺鬼去惡毒瓦斯。若大疫家可燒,并帶行。(與《胡洽方》七味不同,出第三卷中)《延年秘錄》辟溫方。

正旦取東行桑根大如指,長七寸,以丹涂之,懸著門戶上,又令人帶之。(出第十卷中)

辟溫不相染方二首

《病源》此病皆因歲時不和,溫涼失節,人感乖候之氣而生病,則病氣轉相染易,乃至滅門,延及外人,故須預服藥,及為法術以防之。(出第十卷中)《千金》斷溫疫,主溫病轉相染著,乃至滅門,延及外人,無收視者。赤小豆丸方。

赤小豆(二兩) 鬼臼(二兩) 鬼箭(二兩) 丹砂(二兩研) 雄黃(二兩研)上五味,末之,以蜜和如小豆大。服一丸,可與病患同床傳衣也。(出第九卷中)《延年》主辟溫疫疾惡氣,令不相染易。豉湯方。

豆豉(一升) 伏龍肝(三兩研) 小兒小便(三升)上三味,用小便煎,取一升五合,去滓。平旦服之,令人不著瘴疫。天行有瘴之處,宜朝朝服。(出第十卷中)

溫病噦方四首

《病源》伏熱在胃,令人胸滿,胸滿則氣逆,氣逆則噦,若大下后,胃中虛冷,亦令致噦也。(并出第十卷中)《短劇》茅根湯 療溫病有熱,飲水暴冷噦者方。

茅根 葛根(各切半升)上二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稍溫飲之, 止則停。

又療溫病熱未除,重被暴寒,寒毒入胃,熱蘊結不散變 者方。

單煮梓皮,稍稍飲之,佳。溫病積飲冷,冷結胃中,熱入腎中,變壯熱大 者,服梓皮,溫 得止也。夫腎中有熱者,病瘥后,足心皮喜剝脫去,頭發禿落,是其證也。

又茅根橘皮湯 療春夏天行、傷寒、溫病、干胃冷變 方。

白茅根(切一升) 橘皮(三兩) 桂心(二兩) 葛根(二兩)上四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溫服三合,數連服之盡,復合, 止乃停耳。微有熱,減桂一兩。(文仲、《古今錄驗》同,出第六卷中)《古今錄驗》療溫病有熱,飲水暴冷 。枇杷葉飲子方。

枇杷葉(拭去毛) 茅根(各半升)上二味,切,以水四升,煮取二升稍稍飲之, 止則停。(出第三卷中)

溫病渴方二首

《病源》熱氣入腎臟,腎臟惡燥,熱氣盛則腎燥,腎燥則渴引飲也。(出第十卷中)《深師》療溫毒病及吐下后有余熱,渴。芍藥湯神方。

芍藥(五分) 黃連(四分) 甘草(二分炙) 黃芩(二兩) 桂心(二兩) 栝蔞(二分)上六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三服,一日令盡。(出第十四卷中)《古今錄驗》知母解肌湯 療溫熱病頭痛,骨肉煩疼,口燥心悶者;或者夏月天行毒,外寒內熱者;或已下之,余熱未盡者;或熱病自得痢,有虛熱煩渴者方。

麻黃(二兩去節) 知母(三兩) 葛根(三兩) 石膏(三兩) 甘草(二兩炙)上五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為三服。若已下及自得下,虛熱未歇者,除麻黃,加知母、葛根;病熱未除,因夢泄者,可除麻黃,加白薇、人參各二兩,則止。(《短劇》同,出第二卷中)

溫病發斑方七首

《病源》夫人冬月觸冒寒毒者,至春始發病,病初在表,或已發汗吐下,而表證未罷,毒瓦斯不散,故發斑瘡。又冬月天時溫暖,人感乖候之氣,未即發病,至春又被積寒所折,毒氣不得泄,至夏遇熱,其春寒解,冬溫毒始發出于肌膚,斑爛隱疹如錦文也。(出第十卷中)《肘后》療溫毒發斑,大疫難救。黑膏方。

生地黃(半斤) 好豉(一升)上二味,以豬膏二斤合露之,煎五六沸,令三分減一,絞去滓,末雄黃、麝香如大豆者,內中攪和。盡服之,毒便從皮中出則愈。忌蕪荑。(出第二卷中)《短劇》葛根橘皮湯 療冬溫未即病,至春被積寒所折,不得發,至夏得熱,其春寒解,冬溫毒始發出,肌中斑爛隱疹如錦文,壯熱而咳,心悶,嘔,但吐清汁,宜服此湯則靜方。(大效)葛根(二兩) 橘皮(二兩) 杏仁(二兩去尖、皮) 麻黃(二兩去節) 知母(二兩) 黃芩(二兩) 甘草(二兩炙)上七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嘔悶吐當先定,便且消息。(《古今錄驗》同,出第六卷中)《刪繁》療肺腑藏熱,暴氣斑點。香豉湯方。

香豉(一升綿裹) 蔥須(切四兩) 石膏(八兩) 梔子仁(三兩) 生姜(八兩) 大青(二兩) 升麻(三兩) 芒硝(三兩)上八味,切,以水六升,煮七味,取二升五合,去滓,然后下芒硝,分三服。(出第十卷中)《備急》療溫毒發斑,赤斑者五死一生,黑斑者十死一生,大疫難救。黑奴丸方。

麻黃(三兩去節) 大黃(二兩) 芒硝(一兩) 黃芩(一兩) 釜底墨(一兩研) 灶尾墨(一兩研) 屋梁上塵(二兩研)上七味,搗末,用蜜和如彈子大。新汲水五合,研一丸服之。若渴但與水,須臾當寒,寒訖便汗則解,日移五丈不覺,更服一丸。此療六日胸中常大熱,口噤,名壞病,醫所不療,服此丸多瘥。(《胡洽》、《短劇》同,一名水解丸。又一方加小麥、黑勃一兩,名為麥奴丸,《范汪方》同)《古今錄驗》黃連橘皮湯 療冬溫未即病,至春被積寒所折,不得發,至夏得熱,其春寒解,冬溫毒始發出肌中,斑爛隱疹如錦文而咳,心悶嘔吐清汁,眼赤口瘡,下部亦生瘡,已自得下痢,宜服此方。

黃連(四兩去毛) 橘皮(二兩) 杏仁(二兩去尖、皮) 枳實(一兩炙) 麻黃(二兩去節)葛根(二兩) 濃樸(一兩炙) 甘草(一兩炙)上八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令盡,且消息,下當先止。

又漏蘆橘皮湯 療冬溫未即病,至春被積寒所折,不得發,至夏熱,其春寒解,冬溫毒始發出肌中,斑爛隱疹如錦文而咳,心悶嘔吐清汁,眼赤口瘡,下部亦生瘡方。

漏蘆 橘皮 甘遂 麻黃(去節) 杏仁(去皮、尖) 黃芩(各二兩)上六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四服,得下為佳。下后余外證未除,更服葛根橘皮湯,方在前《短劇方》。(一方有知母、枳實、白薇、升麻、大黃、甘草,為十二味,出第三卷中)又發斑瘡方黃連(切三兩去毛)上一味,以水二升,煮取八合,頓服之。忌豬肉、冷水。

溫病勞復方四首

《病源》溫病勞復,謂病新瘥,津液未復,血氣尚虛,因勞動早,更生于熱,熱氣還入經絡,復成病也。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昂仁县| 赫章县| 锡林浩特市| 佛教| 炎陵县| 伊宁县| 延庆县| 房山区| 收藏| 泾川县| 南通市| 望城县| 绍兴市| 安远县| 和政县| 铅山县| 海宁市| 临湘市| 邹平县| 松潘县| 沈丘县| 诸暨市| 富顺县| 临安市| 工布江达县| 邓州市| 阿瓦提县| 肇庆市| 邮箱| 高雄县| 清河县| 黄石市| 通江县| 定兴县| 台前县| 县级市| 宣武区| 湘西| 大同县| 承德县| 固阳县|